莆田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勞動力轉移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04 11:24:00

導語:莆田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勞動力轉移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莆田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勞動力轉移調研報告

一、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面對增收致富任務和人多田地少的現實,我市在嚴格執行中央、省市系列惠農政策的同時,并不滿足于政策的直接實惠,深入展開了一場農村富余勞力向非農業發展、向非農村轉移、向非農民轉變持久戰。2005年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455787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3%,較往年凈增轉移就業26446人,打工這個無資金投入、無環境污染的產業,使農村勞動力勞務收入近28億元。從轉移就業分布的區域看,縣外省內轉移就業112920人,占24.77%。轉移省外就業103510人,占22.7%。從從事的行業看,主要從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向境外輸出也有突破,僅仙游縣就達1.2萬人。為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全市共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69754人次,其中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組織14671人,社會力量組織17948人,政府其他部門組織37135人,培訓后外出就業43036人。仙游縣作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試點縣,建立了強有力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領導體系,2005年初,深入各鄉鎮(街道)、村(居)進行科學、系統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普查,掌握了全縣十八個鄉鎮(街道)共有勞動力資源53.5萬人,轉移就業勞動力24.2萬人,縣外以上異地就業12.8萬人,在外經商占41.5%。其中應屆初、高中和大中專畢業生2600多人;文化結構小學以下占33.2%、初中占45.8%、高中以上占21%。

二、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增收的原因

1、各級政府重點關注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突出抓清理拖欠工資維權工作,對農民工的服務和培訓剛納入重要日程,政策缺乏,投入不足。199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政策,但由于農民工不在此服務之列,他們基本無法享受。政府用于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經費,目前僅有“陽光工程”培訓經費,地方配套的資金也有限,這對于解決40多萬流動就業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和培訓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2、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職業培訓體系在農村基礎薄弱。主要面對城市對象的服務和培訓模式不適應大批農民工流動就業要求。目前,城市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就業服務網絡已比較完善,而鄉鎮的就業服務工作卻還十分薄弱。85%的農民外出務工是靠親友獲得信息,而從公眾信息渠道獲得就業信息的卻很少。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雖然開始對農民工免費服務,但崗位類型、服務模式又往往不適應農民工的需要。

3、市場中介行為不規范,初次求職農民極易上當。一些非法職業中介機構和一些未經批準擅自擴大經營范圍、非法從事職業介紹活動的信息咨詢公司,利用農民工求職心切和缺乏辨別能力,以虛假信息騙取農民工錢財。這一情況不僅損害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也嚴重挫傷了他們對職業介紹服務的信任。

4、培訓項目與生產和服務實際脫節,不能滿足就業需要。真正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培訓和技能鑒定往往收費很高,農民工難以承受;有些培訓機構只追求參加人數,不關心培訓質量和就業效果。從全市培訓情況看,雖然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人數增加很快,但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并沒有明顯改善,企業急需技術工人的突出矛盾并未緩解。

5、企業和社會對農民工的歧視,阻礙相關政策的落實。盡管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少人思想中存在的對農民工的歧視觀念還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各項涉及農民工的勞動法規的執行。

6、勞動力市場發育不足導致管理服務的缺失。首先,勞動力市場基礎信息體系建設跟不上,缺乏有效的信息統計手段和制度,在取消“證卡”管理后,新的管理體系沒有建立,對農民工的數量、結構等最基礎的底數都難以搞清楚,對農民工就業的基本信息,包括勞動合同簽訂、工資情況、社會保險情況等更難以掌握;其次,人員、經費嚴重不足。勞動保障部門現有的人員編制和經費連應付城市居民和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管理和服務都困難重重,再將流動性大、人數龐大的農民工全部納入管理,更是難以承受的。

三、促進農村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增收的途徑

1、要加強宣傳和制定政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各類新聞媒體,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勞務致富”、“勞務光榮”的觀念,創造有利于農民外出務工的良好輿論環境,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外出務工;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鼓勵農民進城務工的政策,讓農民工放下包袱,輕裝進城。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認真清理不利于農民進城就業的政策和法規,讓進城務工農民在孩子就學、戶籍管理、訂立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勞動權益和征收稅費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城鄉、地區和體制分割現象,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2、要將自由外出與有組織轉移相結合。盡管勞動力的轉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積極支持農民的自由外出務工,但也要特別強調有組織的輸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民工因為有組織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實,也便于管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作為全局性、戰略性的任務統籌考慮,將轉移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等工作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目標考核管理;要加大規模勞務輸出的宏觀調控力度,重視聯絡和簽訂跨地區大規模的勞務協議,進一步加大境外就業市場的開發力度。

3、要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不僅要在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下功夫。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工培訓,成立培訓基地,制定培訓計劃,增加培訓投入,擴大培訓規模,增強培訓效果,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技能,提高我市農民工的整體素質。要強化品牌效應,在培育農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帶動更多的富余勞動力轉移。要充分利用現有培訓政策,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抓住市、區實施“陽光工程”、扶貧培訓等有利條件,探索實行街鎮組織、部門審核、財政撥款、學校培訓、農民受益的運作流程,將培訓補助定到人、補到校,吸引農民參加培訓,支持學校組織培訓,鼓勵多培訓、多輸出。

4、要實行“訂單培訓”促進轉移就業。抓轉移,先抓培訓,抓培訓,先抓訂單。要堅持以勞動力市場為參照系,以培訓訂單為風向標,捕捉用工信息,狠抓訂單培訓,在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要探索以“三定”為核心的模式:培訓前定訂單。各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培訓機構,要努力尋找合作伙伴,與企業簽訂培訓訂單,與其聯煙,建立緊密型誠信供求關系;培訓中定標準。要結合員工的必備特長、企業的個性特點和文化特色,推行“普通話+計算機操作+專業特長+勞動法律法規”教學模式,主攻專業技能,開展模塊式教學,使受訓人員全面了解和基本熟悉新工業、新技術、新工藝,成為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會發展的技術能人、熟練員工,達到“零適應期”上崗的培訓標準;培訓后定去向。將轉移輸出的主渠道定位于我市規模以上企業。在具體組織轉移輸出時,嚴把出口關,要做到“四不送”:規模不大的企業不送,后勁不足的企業不送,執行《勞動法》不好的企業不送,拖欠工資的企業不送。

5、要加強管理不斷強化服務手段。外出務工者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難度。我們再用老思路、用原來管理農村和農民的做法已經不行了,要積極探索和尋求新的管理辦法。各級黨委政府要用關愛親人的感情來關愛外出務工人員,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加大勞動保障的監察執法力度,認真清理整頓用工市場,加強對民辦中介機構的監管;從源頭上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克扣工資、隨意延長工時、使用童工和勞動環境惡劣等問題,盡可能為農民工創造一個寬松的務工環境。同時,要不斷營造聲勢,誘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一是舉辦大型招聘洽談會,定期組織供需見面。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組織用工、務工雙方面對面,相互交流,雙向選擇,促其“心連心”,“手牽手”。二是開辟固定宣傳渠道,及時用工信息,引導農村富余勞力有序轉移。

6、切實加大政府對勞動力市場基礎建設的投入。這些年來針對農民工流動就業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地落實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組織和技術保障,在經費、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上無力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服務。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管理和服務體系在促進就業、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切實在資金保障、組織保障和物資技術保障方面加大投入,促進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的盡快建立。

7、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建立以個人賬戶為主、保障水平適度、繳費方式靈活、可隨參保人轉移、適應性和可推廣性強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支持力度,建立直接向農民補貼的轉移支付機制,引導、扶持和激勵農民參保,逐步形成農民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完善和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業務和基金管理機制,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采取適合不同群體特點和需求的方式,積極推進被征地農民、進城區靈活就業務工人員和務農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工作。

8、充分利用我市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做大境外勞務輸出這塊“蛋糕”。

一是加強宣傳,抓好外派勞務的”雙基”建設。即外派勞務基地和專業基地建設。基地負責挑選組織勞務人員,專業基地則負責培訓、合同、服務及輸送等工作。以點帶面,典型引路,抓好重點部門、重點鄉鎮、重點項目成功經驗和個人宣傳,通過宣傳,讓公眾了解出國(境)勞務的一般程序,知道怎樣走出國門,怎樣保護自我,怎樣提高識別判斷能力。同時,通過典型宣傳、經驗介紹,使民眾盡快打消故土難離的戀家觀、樹立四海為家的進取觀、打破溫飽即安的滿足觀,樹立敢闖風浪的探索觀。

二是提供政策扶持,為境外勞務輸出創造良好環境。我市應成立專門的境外勞務輸出管理組織,統一各縣區的勞務輸出工作,還應出臺鼓勵支持境外勞務輸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譬如借鑒外地做法,政府拿錢設立境外勞務輸出保險基金,然后通過銀行擔保向那些一時難以籌集履約保證金的務工者提供一定數額的貸款。相對于其他貸款,勞務輸出的貸款風險要小得多。外經貿、勞動、公安、外事等部門應密切合作,協同作戰,提高辦事效率,簡化辦事程序,盡快讓務工人員早日出行。

三是認真解決境外輸出人員急需解決的技能培訓。目前,最主要問題是不少想出國就業的人還缺乏經過培訓的就業技能,即外勞人員知識技能不能滿足需要一直是制約對外勞務合作的關鍵。因此,政府部門要下大力氣加強培訓,著力提高勞務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以及綜合素質。外經貿、勞動部門及一些海外勞務輸出公司通力合作,聯合一批條件較好的職業學校建立境外勞務輸出培訓基地。在培養學員熟練掌握專項勞動技能的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外語聽說能力和涉外禮儀及所赴國家法律法規常識,提高他們在海外勞務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