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紅樹林現狀及宜林區研究
時間:2022-10-29 03:18:00
導語:莆田市紅樹林現狀及宜林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維持海灣河口生態系統的平衡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莆田;紅樹林;人工種植;宜林區
紅樹林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長在港灣河口地區的淤泥質灘涂上,是海灘上特有的森林類型。據調查,全世界25%的熱帶亞熱帶海岸地帶均有紅樹林生長,約有24科30屬83種(包括真紅樹和半紅樹)。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北界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縣,北緯27°02′。福建省紅樹林種類有15種(包括引進種類),其中5種為半紅樹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紅樹林只有一種為秋茄[1-7]。
中國的紅樹林已屬于瀕危森林資源,因而林業和海洋主管部門已經在紅樹林較多的港灣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各5個,縣市級8個自然保護區。從紅樹林資源日趨衰退和大量適宜種植紅樹林灘涂急待綠化的現狀出發,以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需要,開展大規模的紅樹林造林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莆田市紅樹林現狀
1.1莆田市天然紅樹林分布概況
莆田市海岸線長達343.6km,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使得出海口灘涂面積廣闊,有淡水補充,適宜于紅樹林的生長,興化灣曾經分布有大面積的成片紅樹林。莆田曾經有成片的紅樹林,但由于許多港灣圍海造田、圍灘(塘)養殖、填灘造陸和碼頭與道路的建設,使得莆田的紅樹林面積迅速下降。到2001年,莆田天然紅樹林面積只有2.3hm2,僅占福建省林地面積的0.4%。紅樹林的消失嚴重影響了莆田海岸的生態系統,使生物多樣性和濱海環境質量下降,同時導致外來物種(大米草)的入侵。因此,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種植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1.2莆田市紅樹林人工種植區現狀
目前莆田紅樹林人工種植區主要有以下幾處:
(1)湄洲島。栽種地點為北埭。2004年、2005年均栽種13.3hm2,紅樹林外沿有紫菜及海蠣養殖帶。當地村民對紅樹林的保護意識較好,人為破壞很少,不過成活率不高,長勢不良,栽種5年的秋茄僅1m多高,主要是受自然條件限制(可能與鹽度較高有關)。
(2)秀嶼區。栽種地點為山亭鄉和東嶠鎮鹽場附近(前沁村)。2004年、2005年均栽種了33.3~40.0hm2(資金來源:2003年是國債項目,2004年資金由國債、自行籌集和上級撥款組成)。由于影響排澇溝,影響水產養殖規劃,部分村民未經審批擅自伐林圍塘養殖,破壞嚴重。原栽種地東莊,因為LNG項目建設“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需要填海,現已基本不存在。
(3)仙游縣。仙游由于海岸線較短,只有4~5km,所以栽種面積不大,均為秋茄林。栽種地點為楓亭的海安、海濱、輝煌和滄溪村。當地紅樹林保護較好、剛開始種植時,有破壞現象,經過宣傳教育,村民對紅樹林的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當地已形成海堤、養殖帶、紅樹林和諧共存的局面。目前存在問題是由于要建“莆田濱海大道”,海安、海濱村的紅樹林將會受到部分破壞。在輝煌村,人們沿著海堤種植紅樹林,這里的紅樹林是整個楓亭長勢最好的,全部為秋茄。靠海堤的秋茄林高約1.5~1.6m,最高的近3m,靠外圍的秋茄僅40~50cm高。此外,這里已經有成片的大米草群落分布。
2莆田沿海紅樹林宜林區調查研究
2.1紅樹林生長應具備的條件
從世界范圍看,紅樹林的生長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適宜的溫度。紅樹林多分布在最冷月氣溫高于20℃、季節溫差不超過10℃的地區,但可分布于16℃的等溫線或水溫不超過24℃的范圍。
(2)淤泥底質。盡管紅樹林可以在沙質、泥炭沼澤或珊瑚礁上生長,但絕大多數在泥質土壤上生活,即三角洲海岸、環礁和河口。紅樹林本身也可以影響底質組成,甚至加速珊瑚島泥質的沉積。
(3)隱蔽的地形。開闊的海岸風浪較大,使紅樹林植物的幼苗無法固著生長。
(4)咸水。盡管紅樹植物并非專性適鹽,但大多數在有鹽的環境中生長得最好。
(5)潮間帶。寬闊的潮間帶給紅樹林植物提供了較大的生長范圍,但實際上在無潮間帶也有部分能生長。
(6)洋流。洋流對紅樹植物的傳播和分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2莆田市宜種紅樹種秋茄性質
秋茄屬于紅樹科秋茄樹屬,別名永筆仔、茄行樹、茄滕樹、紅浪。為小喬木或灌木,高2.0~6.5m,最高10m,具支柱根和板狀根;樹皮平滑,紅褐色,枝粗壯有膨大的節;葉橢圓形,具胎生現象[8]。
2.3莆田沿海海洋環境因子對秋茄生長的影響
(1)氣溫。莆田各地年均氣溫在15.5~20.7℃,呈東南向西北遞減,即東南沿海稍低于20℃;7月最熱,平均氣溫是23~29℃,1月最冷,平均氣溫是7.2~11.9℃,年氣溫差一般在15.8~17.8℃,日較差6.2~8.8℃。秋茄是北半球最抗寒的紅樹植物種類,能適應較低的亞熱帶型溫度,而在高溫地帶競爭不過更適應當地環境的木欖和海蓮,其能生長在平均氣溫18.5℃、最冷月氣溫8.4℃、絕對最低溫-4.1℃的地區。因此,莆田沿海地區從溫度條件來說多是秋茄的宜林地,但不適宜于其他紅樹林樹種生長[5,9]。
(2)鹽度。莆田沿海海區鹽度受不同水系消長、入海徑流等因素的影響,總的表現為南高北低,山岸向外海增大,河口附近較低。沿岸海區表層鹽度平均為26.7‰~31.7‰。實測最大鹽度為35.6‰,最小鹽度為4.25‰(河流入海口),平均在30‰左右,全區表層鹽度多年平均變幅為5.5‰。紅樹林生長的土壤為海濱鹽土,含鹽量達4.6‰~27.8‰,秋茄在鹽度為10‰~20‰的環境最適宜生長。因此,只有在有河流入海的海灣處適宜生長,其他海岸鹽度過高,不適宜生長[10,11]。(3)土壤。莆田海岸土壤類型以紅壤、赤紅壤、濱海鹽土、水稻土和濱海風沙土為主。其中紅壤和赤紅壤最多,其次為濱海鹽土、水稻土。紅樹林生長的土壤為海濱鹽土,有機質含量為3%~5%,當林地土壤淤泥沉積最大時,紅樹植物的生長量也達最大。在河口沖積平原或三角州上,土質由細粉粒和粘粒組成,含有大量由上游徑流帶來的有機質,最適合秋茄生長。從土壤類型看,秋茄在泥質土壤上生長最好,而在沙質或礫質的潮灘上生長不良。因此,楓亭港、東嶠、三江口等河流入海處是最適合秋茄生長的地區[12-14]。
(4)潮汐動力。莆田沿海潮汐為太平洋潮波傳入所引起的諧振潮,潮汐類型均為正規半日潮,周期性的淹浸和干露交替適合秋茄的生長。潮差平均在4m以上,這就為秋茄的生長提供了較大的生長范圍[3,15]。
(5)地貌。開闊的海岸風浪較大,使秋茄幼苗無法固著生長。在河流入海口及港灣處風浪較小,有益于秋茄幼苗固著生長。
2.4莆田沿海紅樹林宜林區分布
綜合以上對影響秋茄生長的海洋環境因子的分析,結合GPS和GIS方法,參照1∶20100的莆田地理地圖及衛星地圖,做出莆田沿海紅樹林宜林區分布圖(見圖1)。
本文原文
從圖中可看出,人工紅樹林宜林區主要分布在港灣和河流出海口,如三江口、楓亭港,這些地方由于出海口鹽度較低、風浪不大、泥質土壤及廣闊的灘涂面積,適宜秋茄生長。宜林種植區面積達68.5hm2。
3分析與討論
由于紅樹林對生長環境有特殊要求,只能生長在平均海平面(或稍上)與回歸潮平均高高潮位(或大潮高潮位)之間的潮灘面,潮水浸淹頻率過高或過低均會導致紅樹林退化、死亡或難以自然更新。由于修筑海堤與人工圍墾時,為了多占地造陸,多圍到中低潮帶,使得原先適合紅樹林生長的中高潮帶灘涂損失殆盡,目前的紅樹林造林多為中低潮帶灘涂造林,人工造林恢復難度很大。如果僅圍到中潮中帶,就有較大灘涂作生態恢復使用,讓自然攔淤紅樹林可以恢復[16]。對福建沿海各縣市的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紅樹林造林成功率不超過50%,許多地方甚至不到20%,全軍覆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缺乏規劃、未經宜林地可行性研究就盲目造林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以及灘涂高程過低外,還存在紅樹林生境破壞嚴重,基礎研究滯后,尤其是缺乏一套紅樹林宜林地選擇標準[17,18]。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總結出一套紅樹林宜林地選擇標準,為莆田恢復紅樹林提供必須的技術準備。
此外,在莆田市恢復造林過程中,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秋茄擴大造林受阻。由于莆田圍海造田、圍灘養殖、填灘造陸和碼頭與道路的建設,海岸資源破壞嚴重,在高鹽水體環境條件下,可供秋茄遷地適生小環境已很難選擇,繼續擴大造林受阻。
(2)樹種單一。樹種單一制約了恢復重建紅樹林工作,單一樹種不僅無法營造紅樹林原生生態環境,而且給秋茄樹今后生長發育帶來影響。
(3)新品種引種技術問題尚未解決。
(4)圍墾養殖和農民對紅樹林生態效益認識不足而造成的破壞,或挖土造成幼苗死亡。必須取得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以及當地村民的支持,加強管理,責任到位。此外,開展對群眾特別是海岸沿線村民群眾、養殖業主的宣傳教育,使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紅樹林的良好氛圍。
(5)海岸潮間帶淤泥海灘是造林困難立地類型之一,如大風、波浪、潮汐動能、移動泥沙、漂浮垃圾、海洋動物等因素對于剛扎根的幼苗危害最大,種植以后需管理補種,對人力及資金要求大。因此只能加大資金的投入,紅樹林資源才能得到恢復和發展。
4參考文獻
[1]林鵬,傅勤.中國紅樹林的環境生態及經濟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林鵬.中國紅樹林生態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林鵬,張宜輝,楊志偉.廈門海岸紅樹林的保護與生態恢復[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6):1-6.
[4]王文卿,趙萌莉,鄧傳遠,等.福建沿岸地區紅樹林的種類與分布[J].臺灣海峽,2000,19(4):534-540.
[5]陳桂株.紅樹林植物秋茄及其濕地系統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6]林鵬,林益明,林建輝.紅樹植物次生木質部的結構與進化[J].海洋學報,1998,20(4):97-102.
[7]林鵬.中國東南部海岸紅樹林的類群及其分布[J].生態學報,1991,1(3):282-290.
[8]黃生.秋茄的區域性種群遺傳結構[J].生物多樣性,1994,2(2):68-75.
[9]楊盛昌,林鵬.潮灘紅樹植物抗低溫適應的生態學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1998,22(1)61-68.
[10]鄭海雷,林鵬.紅樹植物白骨壤對鹽度的某些生理反應[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139-143.
[11]莫竹承,范航清,何斌源.海水鹽度對兩種紅樹植物胚軸萌發的影響[J].植物生態學報,2001(12):235-239.
[12]藍福生,李瑞棠.廣西海灘紅樹林與土壤的關系[J].廣西植物,1998,14(1):54-59.
[13]楊萍如,何金海,劉騰輝.紅樹林及其土壤[J].自然資源學報,1987,2(1):32-37.
[14]張銀龍,林鵬.九龍江河口秋茄林及白骨壤紅樹林土壤特性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14(32):325-330.
[15]張喬民,于紅兵,陳欣樹,等.紅樹林生長帶與潮汐水位關系的研究[J].生態學報,1997,17(3):258-265.
[16]鄭德璋,李玫,鄭松發,等.中國紅樹林恢復和發展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03(1):11-15.
[17]廖寶文,鄭松發,李玫,等.紅樹林濕地恢復技術的研究進展[J].生態科學,2005(1):63-67.
[18]何天華,李祥貴.福清市紅樹林恢復重建與進展的思考[J].防護林科技,2004(3):47-48.
- 上一篇:干部教育培訓檔案問題通知
- 下一篇:周年系列活動安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