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三角”人才、沿江人才開發的思考

時間:2022-01-22 02:07:00

導語:關于“長三角”人才、沿江人才開發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長三角”人才、沿江人才開發的思考

彈奏“四部曲”共振“長三角”

——關于長三角人才沿江人才開發思考

長三角經濟建設的一體化勢必帶來區域人才開發的一體化。在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項目流破壁互融、加速配置的大潮流中,我們張家港市作為一個縣級市,人才工作既面臨機遇,更面臨挑戰。機遇主要有:我市地處長三角腹地,地理優勢明顯;已經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產業,產業優勢突出;與上海等大中城市經濟交流起步早,對接條件比較成熟。挑戰主要有:一體化將加速人才流動,使我們得以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挑戰;與周邊大中城市相比較,存在著市場運作機制不優的挑戰;企業體制陳舊、用人主體意識不強的挑戰。一體化進程的初期,作為縣級市,要在同一機制體制環境中和大中城市就人才爭奪“掰手腕”,無疑是挑戰更多。認清形勢、知難而進,使我市人才工作健康地融入一體化大潮并充分得益,是當前人才開發的重點。圍繞一體化來開發人才,必須讓我市有關人才工作的政策、環境和薪酬等與整個區域內先進地區逐步實現對接。具體要在政策體制、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和人才進出等方面加速貫通、融合,實現互動、雙贏。形象地說,就是要彈奏好“貫通、融合、互動、雙贏”四部曲。

1.首先要“貫通”,這是實現區域人才開發的基礎。做到“貫通”,必須敢于打破、善于接軌。

“打破”需要勇氣和膽識。要求我們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上重新審視我市現有人才工作的制度體系和環境體系,進一步放開思維、大膽放棄,堅決擯棄人才工作上某些落后的觀念,堅決破除與先進城市間機制和體制上的壁壘,實現觀念銜接、制度聯通。

“接軌”是要做到觀念、制度、信息、交通和分配上的基本對等。重點要加快我市基礎設施和網絡工程建設,形成接軌上海、連接四鄰的大交通體系和信息互通平臺,同時逐步縮小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與先進地區的差異,逐步縮小人才在薪資福利等方面的地區差別,最終實現政策觀念、機制體制、基礎設施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一體化,從而為人才開發一體化的順利實現暢通渠道。

2.重點要“融合”,這是推動區域人才開發的氣候。做到“融合”,必須敢于創新、善于合作。

“融”就是在初步貫通的基礎上,加強和加速我市和長三角城市間各項硬件和軟件的磨合和統一,逐步在整個區域形成人才開發資源共享、政策協調、制度銜接、服務貫通的新機制,逐步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融入區域內統一的人事制度框架,融入長三角人才大市場和人才大服務的一體化的氣候環境。

首先要敢于創新。既要敢于放棄,又要敢于吸收。放棄舊的、落后的觀念和做法實質上也是一種創新,要把我市有關人才開發工作的各種硬件和軟件條件放到一體化的平臺上作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認清差距并消滅它,看準先進并靠近它、超越它。

其次要正確定位。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融入和參與的任務。在人才開發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業務領域上盡量避免項目趨同、重復建設。不再盲目追求小而全,而應轉向努力追求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充分發揮本地區的產業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富有自己人才開發特色和品牌的“服務名片”,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有重點、有前瞻地開發應用型人才。有所區別才能更好地實現融合,才能和周邊城市形成功能互補、相輔相成的合作關系。

再次要善于合作。競爭和合作是經濟發展永恒的主題,合作是實現雙贏的前提和策略。當前要著力解決長三角城市間在人才資源開發上競爭過度協作不夠的問題,遵守《長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共同宣言》,把原先的“自行其是”改造為“共行其是”。

3.關鍵要“互動”,這是區域人才開發活力的體現。做到“互動”,必須科學引導、市場配置。

人才的知識和技能不是一次性的紙巾,而是一種在使用中不斷刷新和不斷增值的再生性、可持續性資源,需要互動。人才資源的“互動”既是充分發揮人才價值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人才素質的重要渠道。

促進“人才流”的形成,首先要堅決扼殺“肥水不外流”的短視思想和行為,只有在較為靈活的機制下實現各類人才的靈活流動,才能在“流動”中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使人才本身獲得薪酬效益,才能在“流動”中“留住”各類人才。

促進“人才流”的形成,重在科學引導。我們將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從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宏觀上和大局上,從本地區城市功能定位的戰略上和前瞻上制定人才開發規劃,形成既融合于大環境又貼近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吸引、培養和活用機制,使各類人才適其位、用其所、獻其智、獲其利。

促進“人才流”的形成,需要市場配置。我們將積極會同條件相對成熟的城市,謀求聯動發展,構建區域性的人才服務集團,把人才市場的一體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通過組建人才“獵頭公司”、人才學會、人才租賃公司和人才派遣公司等新興實體激活和引導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推動人才市場的市場化運作進程,進一步提高人才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科學配置程度。要通過發展長期聘用、短期聘用、一事一聘、兼職聘用和“星期日工程師”等多種開放的形式活性用才、柔性用才,把“單位獨享”變成“社會共享”。

4.最終要“雙贏”,這是區域人才開發效益的標志。做到“雙贏”,必須資源共享、利益共沾。

指導思想不能局限于一地之利、一城之利、眼前之利的狹隘角度,定位要準確、看點要高遠。把我市的經濟發展和人才開發放到長三角一體化的大平臺上去思考和定位,就要廣泛學習借鑒周邊兄弟城市特別是以上海為龍頭的大中城市人才開發的先進經驗、做法,揚長棄短、取長補短,既不做自大的“夜郎國”,也不做自慚形穢的“望洋者”。觀念上破除以鄰為壑、劃地割據、各自爭勝的短視,樹立以鄰為補、相輔相成、協同開發的思想。在人才開發的競爭中不搞“蹺蹺板式”的你高我低的惡性競爭,而要讓人才的爭奪在長三角各城市實現水漲船高、共進共榮的發展目標下展開。

“資源共享”和“利益共沾”主要是信息和人才資源共享。我們將以我市人才網站為紐帶和突破口,加速與區域間在人才信息網絡建設上起步早、基礎好、技術力量雄厚的網站的互通,打破各自為戰、彼此信息相對封鎖的狀態,盡快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交互平臺。及時了解整個區域甚至國內外人才使用、人才儲備、人才缺口和人才流動等動態。為全市產業布局和人才結構調整提供準確依據。同時要充分利用一體化所帶來的更加靈活開放的機制體制,廣泛“獵取”各類高層次人才為我所用。當前,從傳統的“單位人”到現代的“社會人”的轉變,從傳統的“儲備人才”到現代的“活用人才”的轉變,從傳統的“求所有”到現代的“求所用”的轉變,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用人新走向。各類人才也只有在這個新的走向中競相涌流和暴露,才能實現自身才華發揮的最大化和知識增值的最大化。人事部門只有積極適應并努力推動這個新走向,才能更好發展自己、發展人才、發展生產力,真正走上合作群贏的一體化道路,從而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出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