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學校德育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25 10:20:00
導語:實驗學校德育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制的學校,直屬市教育局領導。學校創建于1956年,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人在“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學校精神激勵下,永不滿足,奮力前行。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法治校,崇尚一流,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學校以“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為辦學理念,以“當全面發展的學生,做學生喜愛的老師,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目標,實施“以校為本,以人為本”的管理,以“活動導學,活動育人”為模式,積極推行“面向全體,尊重個性,德育為重,文理兼蓄,全面發展”的教育策略,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績。學校先后承擔了教育部義務教育教材實驗、新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校先后榮獲中國名校、全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學校、全國助殘先進單位、全國傳統美德教育實驗先進單位、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雛鷹大隊、全國巾幗文明崗、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德育工作先進單位、課程改革先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等九十多項各級各類榮譽。
近幾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努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極開展體驗教育德育活動,從未成年人的特點出發,遵循其認知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積極創新育人路徑,依托多元體驗活動,構建一個個具有思想內涵、貼近生活、鮮活可感的思想道德平臺,使學生在各種體驗中認識真、善、美,明辨假、惡、丑,樹立了是非標準,培養了健康的情感態度,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學會如何做人。學校實施體驗教育的方略是:立足事件情景,引導體驗感悟,促成品德行為。或者抓住生活中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事件,或者有針對性的創設特定情景來開展形式多樣、新穎生動的體驗教育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體驗做好身邊事,培養良好行為
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就是從學生的身邊小事抓起。開展了“校園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活動,從教室的“長明燈”、水籠頭的“長流水”、公共場所的紙屑這些現象入手,讓學生知道“長明燈”、“長流水”造成的浪費是驚人的,關別人開的燈,擰別人沒關緊的水籠頭,就可以為學校節約開支。不亂扔垃圾,就能使校園整潔,這雖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但校園的精神文明就是由這樣一件件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小事體現的,一個人的愛國行為也是由這樣一件件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小事體現的。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后,不但主動做好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同時也知道了一個愛祖國、講文明的人不應該浪費水電、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損壞公物、踏草摘花等。
學校現在的課間操,整齊劃一,精神飽滿,動作剛健有力,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先來看一組鏡頭切換,舊鏡頭一:下課鈴響了,學生排隊做操,隊伍不整齊,有人邊走邊講話打鬧,做操動作不規范。新鏡頭一:下課鈴聲一響,學生馬上集隊,到了操場,隨著音樂踏起了整齊的步伐,精神抖擻,隊形橫成行豎成線。其實這組舊鏡頭與新鏡頭的拍攝地點同在校園,而且新舊鏡頭拍攝間隔時間僅一個月,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學生的內心世界發生了如此的變化?“把身邊的小事做好就是教育”校長一語道破天機。正是抓住學生每天做操這一小事,開展了遵守紀律的教育,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自我約束,什么是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引導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
在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中,學校向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遵紀守法,不闖紅。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明白:我們國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行人紅燈停,綠燈行,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路上玩耍和打鬧等,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小的事,做到了就是遵守國家法規的大事。走路遵守規則,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文明、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國家的文明。
學校開展了“愛在路上——讓我們共同關注交通安全體驗活動”。請交警來到學校為學生們講解交通法,帶領學生上街頭,實地考察交通狀況,并現場進行安全教育,上了一堂生動的交通安全課,學生受益非淺。同學在參加活動后說:“我知道人的生命是最珍貴的,為了珍惜生命,不能闖紅燈、不要跨越防護欄,還要提醒爸爸媽媽不要酒后開車”。這次活動,學生和家長們都共同向全市的中小學生和家長發出倡議——文明交通“四讓”:車讓人,讓出一份文明;人讓車,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同時做到“四文明”:騎車文明、乘車文明、行車文明、停車文明。
體驗無助,培養愛心
愛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愛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然而,現在有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下變得自私自利、狂妄自大,只要求別人關心自己,卻不會甚至不懂得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在當前什么都講求“愛”的教育大環境下,孩子們雖然擁有了許多愛,但是孩子卻逐漸喪失了愛的意識……如何將孩子們的愛心喚醒,讓他們學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學校嘗試讓愛的教育從體驗開始,并收獲愛的果實。
學校開展了“體驗無助”活動。老師們讓學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行走,結果被撞倒;學生扮演上肢殘疾的人穿衣服,穿得滿頭大汗還沒有穿好;扮演聾啞人向別人問路,別人不明白他要問什么,急得他直跺腳……通過對殘疾人這種角色的親身體驗,學生們體會到殘疾人的許多不便,更體會到他們需要比別人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一位學生說:“當我蒙上雙眼時,覺得眼前一片黑暗,不敢邁步,生怕摔倒,太可怕了。”還有學生這樣說:“以前我看到聾啞人在用手比劃時,覺得很好笑,可今天我當了幾分鐘的聾啞人,就感覺很苦惱,因為想說說不出,用手比劃別人看不懂,他們的生活真的不方便,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
這種通過角色再現的體驗活動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向學生提出今后應該如何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學生就是在扮演具體某個角色中真實地感受到殘廢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懂得了自己應該怎樣去關愛殘疾人。
在每年的“全國助殘日”,學校都邀請市盲聾啞學校的學生到校開展聯誼活動,大家同臺演出,同唱一首歌,同享歡樂。有這樣一個畫面令學校的老師至今也忘不了:學校的合唱隊與盲聾啞學生同臺演出《同一首歌》,當聾啞學生用手語把學校合唱隊唱的歌詞意思表達出來時,臺下自發地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學生流淚了,老師也流淚了,但同時也欣慰了。掌聲表明:同學們與殘疾孩子的距離在縮小,大家都被這種愛深深地感動著。在活動中老師們還看到這樣的感人的鏡頭:不少學生扶著盲學生上下樓梯,不少學生把自己心愛的禮物送給殘疾的學生……活動結束時,盲聾啞學校的學生激動得淚流滿面,舍不得分手,一個勁用手語向學生們表示:“你們真好,謝謝!”
寓德育于體驗教育的活動,激起了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扶貧濟困,獻愛心活動蔚然成風。近年來,實驗學校師生助殘扶貧捐資十五萬多元,用于購買助聽器具、給殘疾人安裝假肢……這樣的助殘活動我們學校已經堅持了十一年。
體驗勞動,學會感恩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獨生子女的寫照。不懂勞動,不懂父母辛勞是他們突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利用雙休日開展“我當一天家長”體驗活動。為了使活動有成效,學校專門給家長印發活動通知,要求家長把一天的家務活交給孩子完成,并負責測評完成的質量。這一天,學生們實實在在經歷了家長起早摸黑,忙這忙那不得空閑的家務事,體驗了爸媽又干工作又做家務,還要為自己操心的不容易。有的同學說,通過“當一天家長”活動,體會到了家長的辛勞,我十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后,我不再因為回到家沒得吃飯,或者菜不合口味而發脾氣了。有的同學則說,我們年紀不小了,很多家務都能做,平時應該多做點家務,減輕爸媽的負擔。看見孩子比以前懂事、會體貼人,做家長的樂不可支。是的,有什么能比孩子懂事更令家長們歡心的呢?
體驗買賣,學會誠信
積極創設具體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從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體驗與理解誠信的含義則是我們獨特的一種做法。
“這本書真好看!多少錢?”“三元錢。”“這本呢?”“兩元。”熱熱鬧鬧的討價還價聲讓你一聽就知道這是在進行商品交易。不過,這種交易不是發生在商店,而是發生在校園內的“小商品交易會”。我們學校從培養學生講求信譽、講究質量、熱情服務的經濟意識入手,每年都舉辦“小商品交易會”。這一天,學生把自己閑置的各種書籍、玩具、工藝品等拿到學校交易會上設攤出售。他們輪流看守攤位,輪流逛“市場”,每個學生都有買賣商品的經歷。四年級的一個學生,買完東西回到教室后發現“賣主”多找了五元錢,他想這是不義之財,要退回去。但此時交易會結束了,沒法找“賣主”,于是他把這五元錢交到了大隊部。五年級的一個學生半天也沒賣出一樣東西,他深有感慨地說:掙錢真不容易,我們平時不應該亂花錢……商品交易會給學生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種角色、獲得一種感受、領悟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提供了特別的舞臺。
活動結束了,效果之好,令老師很意外。盡管老師費力不少,但學生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個性、潛能、道德卻大大出乎老師的意料。活動培養了學生學法、守法、合作、組織、應變、表達、創新等綜合能力,幫助他們形成了初步的商品經濟意識,懂得了掙錢的艱辛和誠信交往的道理,可真謂一舉多得。
體驗參與救災,培養責任感
2004年年底在印度洋發生了強烈地震并引發了百年不遇的海嘯。于是,學校全體的師生率先在為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家捐款、發慰問信,并向全區的少年兒童發出倡議,號召大家行動起來,伸出我們的手,獻出我們的愛,讓世界變成美好的家園。三(1)班的黃佳良子,不到4歲的時候,媽媽就因病去世,爸爸又下崗了,家里生活很艱苦。可她特別懂事,經常幫助老人和同學。在聽到印度洋發生海嘯的消息后,她把在美國的姑夫給她買新衣服的20美金,還有家人平時給她的零錢湊足了十元,一同捐給了災區。當老師問她怎么舍得捐這么多錢時,她說“災區的小朋友連家都沒有了,太可憐了,新衣服,新鞋子我可以不穿,這些錢寄給他們,讓他們早日有個家,能上學!”聽完她的話,全班同學都紛紛參加捐款活動。當天全校師生就捐款近二萬元。
師生們深深知道,對災民的這些幫助是微不足道的,但這“微不足道”之中卻表達了同一個地球,遙隔數萬里的中國市實驗學校學生的一片情義和責任感。大家確信,關注世界、關愛人類、關愛生命的人格打造源于從小培養、從微小的舉止培養。學生關注世界、關愛人類的良好品德,得到社會好評,紅十字會會長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電視臺一臺、四臺反復報道了師生的捐助活動,遠在美國的原學生在美國看到這則新聞,馬上通過國際長途告訴學校的老師,高興地說:“的學生真有愛心,我們真為他們驕傲”。
《南國早報》推出的城里紅包與鄉下書包活動,學校有不少學生在家長的支持下報名參加了活動。學生葉欣林說:“我把三百元壓錢捐給我結的對子黃幫杰哥哥,或許這對于我們來說算不了什么,可對于他來說,可以讓他買到新書包,這可以讓他多讀幾年書……”
大家永遠忘不了2008年那場罕見的冰凍災害,更忘不了5·12汶川大地震。災情無情人有情,孩子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向災區的人民伸出了溫暖的雙手,積極捐款捐物獻愛心。
體驗管理,學會自律
時代進步了,生活條件優越了,學生們身上暴露的缺點越來越突出。在學校經常能看到這種情況:學生之間不懂謙讓,有時為了一點看起來雞毛蒜皮小事就爭吵;不懂互相幫助,有時同桌忘帶課本,也不會把自己的書與同桌一起看;高年級學生欺負低年級學生的事也時有發生……這種不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學校過多說教、成人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關系。要改變這種狀態,學校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每位學生創造和諧發展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
學校在具體操作中強調自主教育、自主管理。我們提出了五個“凡是”:
1.凡是適合學生自己做的全部由學生自主管理。
2.凡是學生自己能組織的活動均由學生自主組織。
3.凡是學生能評價、評選的,都由學生去評價、評選。
4.凡是適應學生參與的家庭和社會活動,都放手讓學生參與。
5.凡是能實踐體驗的,都讓學生自主實踐體驗。
在每天早操、眼操、課間活動等時段,學校安排若干名學生和值日老師一起進行值日體驗,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活動。學生管理別人的過程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角色不同了,情感不同了,效果也就不同了。這種自主管理的崗位體驗,有效地促使學生自我約束、自我規范。
有段時間,有學生在校園亂扔果皮紙屑,影響校園衛生,我們在大會、小會多次強調要注意保潔,可收效甚微。在少先隊大部召開的中隊長會議上,輔導員讓大家想想辦法。如何搞好學校的保潔工作,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最后一個大隊委向輔導員老師請求把這任務交給他們,這既讓輔導員老師吃驚,又令人興奮,這正是孩子們主體意識的萌芽呀!輔導員老師高興地答應了他們。于是學校的保潔監督工作就由大隊部的學生干部組織學生自己來管理。
大隊長組織中隊長們開會研究,制定活動方案,他們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樣子,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幾天后,紅領巾“文明勸導隊”成立了。學生經過上崗培訓、檢查評比、文明勸導,不僅使校園衛生保潔有所改觀,更重要的是,學生體驗到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對自己負責。學生們說:“在崗位上,首先想到的是我應該怎樣去做。要求別人講衛生,我首先要講衛生,說服亂扔東西的同學改正缺點,我首先學會文明勸導。”這種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動,使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當肩負一種責任時,就會培育起一種道德使命感,責任心教育的實效就這樣在活動體驗過程中產生,猶如水到渠成一樣。
“讓我們親身去演示、去體會,收到的效果,比發宣傳冊、老師講、我們聽的這種感覺會更好一些。”這是學生們在活動中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話。學生們說得真好啊!它讓我們感受到體驗是最真實的、最有實效的教育。我們堅信,沒有體驗就無從談道德教育,當我們的教育從空洞的說教中脫胎而出,返樸歸真,教育才能顯現其無限生機。
由于遵循了“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原理,緊緊抓住道德形成的關鍵環節,不斷地為學生提供自我感知、自我打造的活動舞臺,有效地培養他們思想道德素質而備受社會贊譽。新華社、《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電視臺等媒體多次進行了專門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體驗教育成了我們學校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