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世看中國改革開放
時間:2022-10-21 03:34:00
導語:從入世看中國改革開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78年啟動的改革,最大的特點是漸進性,所謂“漸進”,一方面表現在改革的具體目標不斷更新,另一方面表現在從單一的經濟領域逐漸過渡到行政體制和社會制度等多個領域。因此,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每一項政策分析,必須結合當時的背景,并考量這一政策在連續不斷的時間中對國家產生的影響。入世就屬于此類。
首先,入世具有與改革開放階段重合的特性,復關/入世的需求伴隨改革開放政策產生而開始,1992年中國改革出現階段性突破助推了入世進程,2001年中國正式入世后為剛剛完成宏觀調控的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其次,入世濃縮了改革開放的特征。因此,分析入世的過程及階段特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及其意義。
80年代:改革推動開放
中國萌生入世需求,是在改革政策全面啟動之后。中國最先加入的國際經濟組織,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時中國認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貸款和援助方面提供幫助,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是“富人俱樂部”,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拒絕了關貿總協定的加入邀請。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兩個重要的國內變化推動了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的步伐。首先是中國經濟戰略的轉型。中國逐漸認識到,必須利用國內勞動力充足的比較優勢,減緩重化工業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進出口貿易。
第二個重要變化在于,受到農村改革的啟發,中國在城市改革上也采取了“放權讓利”的做法,企業經營權下放,中央與地方在財政分配上“劃分收支、分級包干”。與此相對應的是,外貿部陸續授權各省政府成立外貿公司經營本地區的外貿業務。外貿權的放開極大地增加了企業、部門和地區的外貿積極性,對外貿易得以迅速增長。
內生變革推動了對外開放的步伐。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逐漸認識到,在國際貿易中,需要利用國際規則維護本國的利益。1984年,中國試探性地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主持下的《多種纖維協定》。這一結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紡織品貿易的發展。紡織品貿易獲得的巨大利益,增加了中國恢復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締約國身份的決心,并于1986年正式提出了復關申請,成為中國經濟結構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型的重要轉折。
90年代:開放促進改革
從1986年中國提交復關申請到1992年,都處于審議中國經濟貿易體制階段。審議過程暴露出中國傳統體制的不少問題,例如外貿政策和法規的實施在全國缺乏同一性;外貿管理缺乏透明度;價格體制不合理,國家定價比例過大等。
與此同時,國內改革受到來自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挑戰。從國際方面來說,由于中國外貿政策調整和國內經濟改革速度的差異,引起了國內政策體系的扭曲。對外開放建立了與世界經濟體系的聯系,強調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力量,要求對要素市場重新配置。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制訂計劃對資源進行配置,對商品和勞動力統一管理,這就使得價格改革和分配改革等無法繼續下去。
在國內方面,80年代初開始實行的“增量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非公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力量。而“雙軌制”產生的種種弊端,對原有的經濟體制產生沖擊的同時,也阻礙了改革的深入。非公經濟無法獲得與公有制經濟同樣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極大地影響了非公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的因素,使得改革面臨選擇。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和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調整了中國改革的戰略方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意義在于,實現國內國際在經濟制度上的銜接。
入世不僅能為中國提供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更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放開國內市場,吸引外國企業進入,通過競爭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促進國內勞動力和資本資源的更好分配。第二、有利于根據中國的比較優勢,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推動市場機制在中國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由于國內增量變革無法突破原先的體制束縛,而對外開放的加深與舊有的其他領域形成了制度扭曲。當改革面臨困境的時候,入世建立的對外聯系制度為國內各項制度建設創造了契機。到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之前,國內實現了財稅、金融、外匯管理和社保等方面的變革,為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
2001年后:改革和開放繼續交互作用
入世議定書是中國國內變革的對外公開承諾。國民待遇、市場準入和透明度等原則確保了中國的開放,從政策性開放固化為制度性開放。
目前,改革的主要目標除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項基本制度外,還包括在行政體制領域構建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行政管理體制這些制度變革,使得改革從經濟領域拓展到行政和社會領域,并逐漸取得成果。
因此,2001年之后中國的入世承諾成為改革和開放交互作用的渠道。就改革的層面來說,內生制度的發展、變革繼續推動改革的進程。就開放的層面來說,入世及中國加入的其他國際組織、協定成為中國與世界建立制度聯系的紐帶,各國通過國際制度形成契約,約束、引導國內政治的發展;而開放形成的經濟聯系也成為進一步推動改革的社會力量。
通過對中國入世的階段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受到內力和外力的影響。內生制度變革是基礎,它誕生了對外開放的需求;而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逐漸顯現出重要的意義。當單純靠內生變革無法繼續的時候,開放建立的國際制度聯系,推動改革走向新的階段。
體制改革需要內力和外力共同推動,這是中國、前蘇聯和東歐的改革歷史得出的一條規律。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變革,由于制度的路徑依賴,很難實現有效的突破。如何利用改革和開放的互動作用,加強制度設計和制度聯系,推進國內變革,這是在入世7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今天,需要人們繼續關注的問題。
- 上一篇:改革開放探索實踐思考
- 下一篇:發展黨員指導性計劃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