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16 06:10:00
導語:學研合作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實現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轉移,早在**年國家經貿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就提出實施“產學研結合開發工程”。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通常主要是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作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最近,筆者通過重點考察、調查統計和座談會等形式,對我市產學研合作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和思考報告如下:
一、提升產學研合作水平在我市企業當前發展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產學研結合的實質是通過合理配置產、學、研各方資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以達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發展的目的。
截止**年底,我市百家大企業(集團)固定資產合計約224億,即百家大企業固定資產平均值超過2億元。
企業資產超過億元后,對科技創新的要求遠遠大于不足億元的發展階段。邁入億元階段后,如果沒有先進的技術、工藝水平,沒有相當的科技實力,沒有對擁有核心技術的意識和追求,企業不僅將無法維持它的正常運轉,而且由于企業規模和科技實力的脫節而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這種對科技實力的要求是資產在億元內階段的企業所大不一樣的。有些企業資產在千萬元、幾千萬元階段尚能正常運轉,而一旦達到億元之后,人還是原來的人,產品還是原來的產品,而企業卻由于技術進步跟不上,一朝衰落,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
近年來,我市企業技術開發水平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地區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還有不相適應。**年,全市50強企業中僅有3項發明專利和45項實用新型專利。我市科技進步仍不夠快、創新能力還偏低,在全省位次尚未取得突破。根據最新公布的《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與科技統計公報》表明,我市綜合得分為72.69,名列全省第11位,僅高于淮安、宿遷兩市。同時,企業技術創新基礎較為薄弱,企業的研發投入明顯偏低,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25%,而淮安為0.4%,徐州為0.66%,連云港為0.82%。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為2.13%,但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0.38%,僅高于宿遷。我市每10萬人口專利申請數為26.73件,列全省第11位;每10萬人口專利授權數為6.91件,列全省第11位;發明專利占授權專利比重為4.71%,比淮安低近8個百分點。
針對**目前企業發展的現狀而言,經濟發展的形勢仍然嚴峻,科技創新的任務很重,這就需要我們更加重視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作為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系統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是企業優化科技行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實現形式。通過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對于提升我市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層次,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我市產學研合作的有關情況
“十五”以來,全市共建立緊密型產學研聯合體160多個,引進中高級科技人才2000多人,每年引進科技成果在300項以上。近年來,我市企業產學研合作有新的進展。一些企業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合作關系。
第一,政府重視,支持、扶持和服務力度不斷加大。
為加快企業技術機構的建設步伐,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企業技術機構建設的激勵政策,加大對省、市兩級企業技術中心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有力保證了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工程中心等的整體建設水平。2002年至**年,被調查的50強中的10家企業的技術機構共獲得政府支持的資金達8860多萬元。**年,我市共組織產學研活動37次,同比增長32.14%;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318個,同比增長22.31%;簽訂技術合同153份,合同交易額達36668萬元,技術交易額達14640.3萬元,列全省第四位。3月份在南京舉辦了**市高新技術項目暨人才引進說明會,市委書記趙鵬、市長李強親自到會,洽談成功科技合作項目112項,簽約項目投資額達11.2億。組織參加中國·江蘇首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簽約164項,總投資46億元,意向技術轉讓額達1.8億元。由**市人民政府和**工學院協議共建的我市第一家省級大學科技園――**工學院大學科技園正式啟動建設。**高新技術創業園入孵企業32家,被認定為“省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科技服務業)”和“省級科技服務中心”。
第二,企業逐步重視,經濟效益不斷顯現。
目前,我市有4萬多家工業企業,涉及30多個行業門類,其中汽車、紡織、機械、輕工和化工等產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實力,技術需求大,有條件形成區域創新的整體優勢。一些企業都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緊密的、有效的產學研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主要途徑。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52%的企業設有獨立的技術部門,能自主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25%的企業設有相關的技術部門,能吸收和消化引進新產品或新工藝;16%的企業技術部門能做好企業內的一般技術服務工作;還有7%的企業沒有研發和技術服務部門。**年,我市有287家高新技術產業,其中有國家級15家、省級130家、市級142家,產值為233.19億元,同比增長31.61%。
第三,職能部門重視,“三大中心”建設成效明顯。
就政府職能部門的分工而言,主要是市經貿委、發改委和科技局這三個部門負責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工作。具體而言,主要載體有市經貿委負責的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市發改委負責的企業工程中心建設,和市科技局負責的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調查中感到,這三個部門對產學研合作工作都很重視,很熱情,都有專人分工負責,工作頗有成效。**年,我市新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49家,其中省級19家,市級130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其中省級7家,市級29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6家,數量居蘇北五市首位。“一站兩中心”成為支撐我市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
第四,市內兩所高校(工學院和師范學院)積極性高,產學研結合工作初見成效。
一般地說,地方高校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和“輻射源”,是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和“加速器”,是解決地方經濟建設中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增強本地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是提高一個地方創業創新能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市有兩所省屬駐鹽地方高校――**工學院和**師范學院。**工學院近年來積極主動地與地方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重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學校現建有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工學院大學科技園;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產品快速設計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應用化學和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學科;5個校屬研究機構,3個校級研究中心,1個研究院――建筑設計研究院。幾年來,學校為**的企業開發了一大批科研項目,與在鹽的江蘇悅達集團、銀寶集團、威特集團、騰龍集團、森威集團等二十多家地方企業集團建立了“互利、互惠、雙贏”的前廠后院式合作關系。**師范學院初步形成了以教師教育等優勢專業為基礎,管理學、經濟學和工學專業為新的增長點,多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年,“灘涂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實驗室”被批準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實驗室,這是全國目前唯一的以灘涂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為研究方向的重點實驗室,是江蘇省灘涂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的一個研究中心。**年9月以來,該校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積極參加第一輪“百名教授掛百企”活動,組織了54名專家教授分赴江蘇悅達集團、中大集團、東臺市中興化纖有限公司、射陽港發電公司有限公司等42家重點企業進行掛鉤對接服務,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解決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難題,促進企業技術更新和產品升級換代,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年該校啟動橫向課題研究,已承擔橫向項目50多個,先后與建湖、射陽、響水縣人民政府簽訂全面合作協議。目前,該校還成功申報江蘇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江蘇沿海開發研究中心。
三、我市企業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問題是:企業產學研合作形式有待進一步深化,高級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實體不多。
目前,我市企業產學研合作形式主要有協議合作、項目合作、全面合作。據了解,大多數企業產學研的合作停留在松散狀態,往往是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完成一個項目的開發轉化工作以后,企業與其就基本脫離合作關系,一旦技術上出現問題或進行產品的后繼開發就會遇到許多困難。這在中小企業顯得尤為突出。由于產學研三方在體制上的分離,導致產學研合作的雙方在從新產品的研制到銷售自成體系,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使信息的反饋出現障礙,影響產學研合作的進一步深入。另外,有部分企業反映從未參與過產學研合作,不知道怎樣和科研院所合作,不知道怎樣去獲取信息。
調查中發現,很多企業反映產品中試環節比較薄弱。科研成果大多數處于實驗室階段,要使其產業化,必須要進行二次開發、配套研究和中試。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經費相對缺乏,因此許多開發的產品都成為企業的陳列品、樣品;企業方面既缺乏風險承擔能力,不愿意花“額外的錢”,又沒有較好的中試基地。企業希望科研院所提高技術成果的成熟度;科研機構希望企業建立中試基地,進行二次開發、產業化。這兩方面存在的問題,其實都是缺乏緊密合作而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可以通過更密切的合作和建立更高級的合作形式而得到解決的問題。產學研合作的高級形式是既有科技研發能力,又有經濟實力,脫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業,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各類技術中心和科技轉移中心等機構。例如,在很多發達地區,都建立了風險投資基金,由風險投資公司、科研院所、企業共同承擔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實踐也證明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鑒。
此外,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有大量工作可做,大有潛力可挖。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部門和企業不太重視地方高校服務的科技研發能力和實力。一些部門在引進高新技術時,往往忽略地方高校現有的能力;一些企業存有“攀高”的傾向,盡量尋求外地高校,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合作。造成這種情形的客觀因素是我市高校在一些專業建設上相對薄弱;尤其是在“高、精、尖”領域,一些專業出現空缺。我們不能否認著名高校對于企業在高新產品研發和技術推廣上無疑具有引領作用,但是對于企業一般技術難題而言,本地高校卻也有專長可發揮。就現有地方高校和本地企業合作的例子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本地高校和地方企業的結合具有許多優勢。相對而言可以減少合作成本,在合作中溝通方便,在后續服務上,本地高校便利得多。在我市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上,需要積極引導和創造條件,使他們發揮更大作用。
四、幾點建議性想法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以及相關的科研部門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深入實施,共同推進。
首先,政府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加強對建設產學研合作平臺的規劃、引導、支持和服務。政府部門應當充分認識產學研合作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與其他經濟工作任務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確保有關政策要求和目標任務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一是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要將產學研結合工作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作為推進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加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是各級財政每年要撥出一定資金,作為產學研活動的組織、獎勵和支持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前期費用和產學研活動的專項經費;
三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要引導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共同承擔技術攻關和國家、省科技專項,促進產學研三位一體,形成以項目為紐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
四是政府要重點深化與“兩院兩校一部”的合作關系,全面加強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關系,加快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向我市轉移;
五是政府指定產學研結合活動的牽頭部門,協調解決好全市產學研工作的重大問題,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與引導,實行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相結合,有效地推進產學研工作健康穩步地發展,以形成由政府指揮、責任部門領唱、全社會合唱的局面。
其次,市發改委、經貿委和科技局等職能部門既要有明確的分工,又要通力協作、有機配合。目前,全市雖然有一批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和特色產業基地、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工程中心和省級技術中心,但與我市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科研平臺服務對產業的覆蓋不夠,特別是我市一些支柱產業的科研公共平臺仍是空白。調研中,高校、企業和政府一些職能部門一致認為加強產學研合作,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是普遍認為做好這件事情難度較高。首先是政府各職能部門在推進此項工作中偏向于各行其事,部門之間缺少溝通協調,信息交流不暢,有一定的資源浪費,成本加大,效率偏低的傾向,需要政府進一步統籌安排,工作合力有待進一步增強。作為政府職能部門,需要在明確分工的前提下,加強配合和通力協作,共同將產學研合作工作推向更高階段。
第三,就是要積極孵化培育脫胎于大企業、名高校,又獨立于企業和高校,有獨立法人資格、有科技研發轉移能力的各類科技中心。在這項工作上,要力爭走在蘇北的前頭。目前,各地都將孵化器建設作為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年全省新增孵化器52個,其中無錫市新增10個,徐州新增4個。省政府已經明確到2010年各市、縣(市、區)普遍建有科技創業載體。應當把科技孵化器建設擺上重要的位置,按照基礎建設、項目引進和管理服務齊抓的要求,抓緊規劃,迅速啟動。結合**實際,要重點發展高校、研究院所與企業共建技術中心和技術開發機構,聯合創辦高新技術經濟實體,人才合作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對有基礎和規模的企業可以建立專家工作室、研究生工作室以便及時了解本企業產品在國內外的情況;要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進入企業集團,與企業共建中試基地;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以市場為導向、以高科技產品為龍頭,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前提下,通過聯營、投資、參股、兼并等形式與我市企業共同創辦高新技術經濟實體;運用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實現與企業的聯合,以便逐步形成一批產學研合作組織和合作基地。
產學研合作的深入開展,必將對我市企業做強做大,增強綜合實力,對“十一五”和更長遠的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由于近年來主要從事機關黨的工作,對經濟工作的深入調研受到一定的制約。所歸納的情況可能不全面不準確,所作思考同樣可能不夠確切,謹供領導參考。
- 上一篇:人員就業思想障礙思考
- 下一篇:商業賄賂犯罪治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