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工會干部建設思考
時間:2022-09-23 11:15:00
導語:總工會干部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級總工會是我國現行體制下最基層的地方工會領導機關,是基層工會組織的直接領導者和服務者。加強縣級總工會建設,既關系到工會這個上層建筑的基礎是否牢固,更關系到工會在職工群眾中的形象。而重視和加強縣級總工會的工作,關鍵是要有一支過硬的工會干部隊伍。自身素質低,不能很好地履行職責和勝任工作,不能為職工群眾做實事辦好事,如何能提高工會的地位,擴大工會的影響?又如何取得黨委的重視和支持,把工會建設成為培養鍛煉干部的搖籃?本文試就此問題作一分析與思考。
一、縣級總工會干部隊伍建設現狀
當前,縣級總工會干部隊伍建設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十分突出。
表現之一是對縣級總工會領導班子的配備與工會工作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據某省總工會調查,該省縣級工會主席進同級黨委、人大和政協常委會的人數比例不高且呈下降趨勢。到**年底,全省91個縣級工會正、副級主席是同級黨委委員的38名,同級人大常委的52名,同級政協常委的53名。該省縣級工會主席沒有一人進同級黨委常委班子,沒有一位縣級工會主席是同級人大副主任或政協副主席。全省還普遍存在安置性配備地方工會主席、副主席以及專職工會干部的現象,不少地方把其它局辦或鄉鎮即將退居二線的同志安排到工會,造成了縣級級工會“官多兵少”的局面。
表現之二是縣級總工會干部結構不合理。以該省某區總工會機關為例,行政干部編制7人,實有公務員身份的干部職工14人(包括5位離崗退養和退二線的同志),其中50歲以上的有10人,占71.4%;40歲至50歲的有2人,占14.3%;30歲至40歲的有2人(其中1人為工勤人員),僅占14.3%,30歲以下的年輕干部沒有。14人的文化水平,其中11人的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都是通過函授和在職學習的途徑獲得的,還有3名是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有關勞動法律、勞動工資、社會保障、勞動保護等專業干部十分稀缺,知識結構單一,工會干部基本上是憑經驗、憑感情辦事。
表現之三是縣級總工會干部的精神狀態不佳。一些干部認為做工會工作既無權又無錢且無奔頭,到工會就是“等退休”,或者說到工會是個人退休前的心理調整階段;一些干部謹小慎微有余,開拓創新不足,習慣于按部就班,不愿意動腦筋,想辦法,工作打不開局面,難怪有人說:“三年行政萬事通,三年工會一場空”。
二、原因分析
造成縣級總工會干部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期工會工作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會自身建設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政策方面的原因。本文從地方黨委對工會干部的管理和使用、工會工作自身運行機制陳舊以及工會部門培養使用干部的機制缺乏等方面作一簡單分析。
一是地方黨委對工會干部的管理使用不夠重視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縣級黨委對工會干部的管理使用存在班子成員“短循環”,一般干部“不循環”的現象,造成地方工會猶如“死水一潭”。工會領導干部“短循環”,就是由于到地方工會任職的領導大多是即將退居二線的同志,一般當了一任甚至半任主席、副主席后就在工會退休,導致地方工會往往退休干部要多于在職干部。以該省某區為例,目前區總工會共有離退休干部20人,除文化宮、職校退休的10名職工外,總工會機關離退休人員為10名,其中主席、副主席離退休的有7人,占總工會機關離退休總人數的70%。目前,還有5位原工會主席、副主席已離崗退養和退二線,在職的二位副主席按政策規定,在崗時間也只有一年了。于是乎領導干部“短循環”,造成班子成員任職時間短,難適應工作環境,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工會機關經濟負擔。因此,工會還被社會上一些人稱為“三院”之一(人大、政協是“敬老院”,工會是“養老院”)。一般干部的“不循環”,一方面是指許多同志在工會工作了幾十年乃至一輩子,期間就沒有被交流使用過;另一方面,機關一般干部幾十年如一日,全是老面孔,既無新人,也沒有與外界交流。還是以該省某區為例,除班子成員調整外,一般干部10年中,與外界交流的沒有,只要調進1人。即使是領導干部,也只有“請進來”不可能“調出去”。這種狀況的存在,加上工會工作與外界交流少,社會上對工會認可度不高,若不注意很容易產生工會工作與世隔絕,固步自封,更談不上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二是工會工作的運行機制陳舊。目前,工會普遍存在脫離相關部門支持,圍繞自身工作“自轉”多,結合自身工作,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公轉”少的現象,長期以來形成的“內循環”工作格局,客觀上導致工會工作與全局工作“兩張皮”,工作成效甚微,降低了工會的社會影響力和在職工群眾中的認可度。工會工作不為外界所知,沒有接觸工會工作的人認為工會無所事事,或認為工會是沒有地位前途的地方,所以,年輕干部一般都不愿意到工會來,換而言之,就是工會部門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從而導致工會部門干部隊伍建設“換血”功能特別低下。
三是工會的干部協管職能難以充分履行。當前,關于縣級總工會的干部配備及調整等問題,黨委征求工會部門的意見不夠的現象比較突出。由于工會部門無法很好地發揮干部協管作用,因此導致工會部門在干部管理使用方面顯得十分被動。加上工會部門自身沒有細化和完善干部協管機制,特別是在工會內部如何培養使用干部方面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從而造成縣級總工會干部隊伍“斷層”問題十分突出,一方面容易造成地方工會與基層工會工作脫節,另一方面也使這個層面上的工會干部不太愿意鉆研工會工作的業務,得過且過,混混日子,影響工會隊伍的建設。
三、對策建議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及各類群眾團體的工作愈來愈重視。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和改進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及各類群眾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他們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特別是各地工青婦工作會議的召開,紛紛出臺《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新世紀、新階段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意見》,為新世紀、新階段的群團工作開辟了新天地。很顯然,作為工會要主動借此東風,抓此機遇,振奮精神,乘勢而上,在三個文明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工會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切實加強縣級總工會干部隊伍建設。
一是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重視縣級總工會領導班子建設。工會組織是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工會的地位反映著工人階級的地位,因此,各級黨委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的有關文件精神,從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高度著眼,從政策上保證所有縣級工會主席(副主席)進入同級黨委委員會、同級人大常委會和政協常委會,努力把作風正、能力強的年輕干部選拔安排到工會當領導,特別要注重從工會內部培養提拔年富力強的干部。
二是要加強縣級總工會干部的配備和交流使用。根據該省某區工會干部隊伍的現狀,按照正常的干部培養和人事調整途徑,顯然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由于自身素質的原因,絕不能“大虧大補”,否則,就會“虧不受補”。必須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進行“清塘換水”,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和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因為,按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黨政干部任用條例》規定,選拔任用副科級干部的年齡一般要求在40周歲以下,在工會內部培養后備干部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把現有的干部交流到其他單位、部門,一般單位、部門也都不愿意接納。因此,各級黨委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強、改善黨對新世紀、新時期工青婦工作領導的意見,尊重和發揮工會的協管作用,應讓工會部門參與工會干部的提拔使用的考察與研究,加強工會干部的配備。特別是在干部使用上要做到通盤考慮,如:建立工會與其它黨政機關干部輪崗制度,改變單向交流,只進不出的現象,改變在工會安置干部的做法,真正實現干部的雙向交流。
三是要努力轉變工會工作運行機制。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認真研究新時期工會工作的新特點、新趨勢,切實轉變觀念,從傳統的工作思維中解放出來,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以職工的需要為第一要務,面向基層,面向職工開展活動。要自覺地把工會工作納入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爭取黨和政府的支持,不斷提高工會工作的社會認可度。要跳出工會看工會,加大改革力度,增強工會實力,不斷推動工會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擴大工會社會影響力和在職工群眾中的凝聚力、向心力。要把工會建設成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地方,一個讓人們感到有所為、能有為的地方,積極創造機會,吸引更多的年輕同志加入工會干部隊伍,為工運事業的發展興旺作出應有的貢獻。
- 上一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報告
- 下一篇:黨建工作調研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