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8-15 04:27:00
導語: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之強,在于州縣”。縣作為國家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部,它在國家行政管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縣域經濟是經濟社會結構中比較完善、相對獨立的基本單元,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陣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張,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思想,這些戰略思想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強的動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種特定形式,是以縣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在縣級行政區域內統籌安排經濟社會事業,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系統。
近年來,*縣委、政府深入調研,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設“生態浙江”和“把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工作要求,緊跟溫州“一港三城”建設步伐,正確把握欠發達山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問題,確立了全面建設生態小康縣的發展目標,致力打造欠發達山區的“親善政府、溫暖社會、美麗家園”,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的縣域經濟與其他發展縣域經濟比較,無論是從經濟水平還是發展效益來看,仍相差甚遠,縣域經濟整體水平落后,財力嚴重不足;城鎮化水不低,農民增收緩慢;主導產業不清,縣域特色經濟不明顯;瓶頸制約依然存在,資源優勢難以發揮等問題仍較突出。概括起來,*縣域經濟發展表現出“三喜”和“四憂”的總體特征。
一喜是優勢產業得到培育。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立足自身優勢,一是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以效益為目標,加快安全、優質、無污染的農產品的生產,初步形成了規模化、專業區、區域化的生產格局,出現了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基地,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二是發展資源型工業。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著重抓好水電、礦產、竹制品和綠色食品加工等資源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資源型區域經濟。重點是開發水電業、礦產品、竹制品加工業、綠色食品等。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業。把生態旅游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主要是加大旅游開發宣傳和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觀光、度假、休閑等旅游項目,挖掘、保護和開發古民居、古建筑等旅游資源,不斷豐富旅游內容,努力促進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不斷繁榮,并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二喜是勞務輸出提高了農村生活水平。自*年以來,對渴望走出去但缺一技之長的農民,按照“一支隊伍、二本證書、三個中心、四項任務”的要求,深化農民知識培訓,加強勞務輸出管理。改變了以往“苦力多、掙錢少,出力多、技能少”、“外出無路、打工無門”的狀況,促進了勞務輸出由體力勞動型向技能勞動型轉變,勞務輸出由自發盲目型向組織有序型轉變。通過努力,形成了一支人數多達10萬、足跡遍及全國勞務輸出大軍,涉及建材、建筑、服裝和服務業等行業,每年賺回資金6億多元,提高當地生活水平,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具有活力的一個亮點。
三喜是招商引資初現成效。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山坡地多的優勢,克服土地瓶頸制約,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與資源優勢,取得了明顯成效。從*年起至*年上半年,全縣共引進企業34家,涉及工業、農業、文化、旅游等各行業,實際利用外資110萬美元、內資1.73億元,新引進企業已投產生產的有8家,其他引進的項目將陸續興建投產。隨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和我縣區位條件的逐步改善,特別是距離溫州較近彭月產業轉移基地的建立,將提升我縣開放型經濟規模和水平,為*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憂是經濟實力薄弱,發展后勁不足。*年全縣GDP為19.2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26億元,人均GDP僅5553元,人均財政收入363元,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規模在全省、全市都處于最低水平,是典型的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由于經濟總量小,可用財力弱,導致縣鄉兩級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運轉舉步維艱。
二憂是城鎮化水平低。城鎮化是與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現有36個鄉鎮中,雖有建制鎮11個,但城鎮規模偏小,城鎮基礎設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量小且渠道不暢,對經濟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弱,城鎮化進程遠落后于發達地區。據統計,*年未,*在建城區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為6.7萬人,當年全縣常住人口為26.9萬人,城鎮化率僅為24.9%。
三憂是加快發展的“瓶頸”制約依然存在。*具有豐富的資源,雖然已不是“遠在深山未人知”,但受交通、土地、資金等條件限制,發展速度不快,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資源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徹底的開發利用,資源開發成本高,科技附加值低,難以形成有較強競爭力和集聚力的縣域經濟體系,無法融入溫州的經濟發展圈。
四憂是農民增收緩慢、貧困面仍然較廣。農村改革20多年來,農民收入總體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近年來受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的縱深影響,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城鄉增收的差距越來越大,且受自然災害、糧價下滑、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增收十分緩慢,還有一部分農民生活困苦,貧困面仍然較廣。至*年底,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66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289元,與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694元,與溫州市平均水平相差3879元,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還有35411人。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是思想觀念落后,發展氛圍不濃。*縣域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差距是思想觀念的差距。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縣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但一些陳舊落后的觀念和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干部謀發展、求發展、促發展的氛圍不濃,在差距面前挺不直腰桿,缺乏發憤圖強、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落后面貌的勇氣,一些群眾思維方式落后,缺乏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怕擔風險,安于現狀,這些成為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差,競爭能力弱。*地處山區,地域偏僻,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整體滯后。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有限的經濟總量與拮據的財力狀況下,縣鄉兩級政府仍然首先要擠出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根本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經濟,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低,影響了縣域經濟質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區位劣勢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投資競爭力,使得開放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難度加大,大型項目難以落戶。
三是支柱產業還很薄弱,帶動能力不足。近年來,我縣提出并實施了竹木、茶葉等四大支柱產業發展戰略,但受長期以來短缺經濟和重復建設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鮮明個性。產品、產業結構趨同,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上,工業企業少而不大,土特品種多而不優,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范圍十分有限,沒有規模效益和產業化經營效益,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四是政策優勢不突出,發展合力不強。*作為浙江的一個欠發達縣,享有各級規定的扶持經濟欠達地區的政策,但與周邊的縣市相比的政策優勢并不明顯。如景寧縣是華東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蒼南、福鼎、福安作為沿海開放地區,福鼎市是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福建省對臺貿易區,福安被國務院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和“開放促開發脫貧致富綜合改革試驗區”,均擁有特殊的優惠政策,政策優勢明顯。另外,一些部門受利益驅動,不運用改革方式和市場經濟手段抓經濟工作,該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該管的事情還在管,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營運。重點工程建設經常有個別人為一些無理要求聚眾滋事,阻攔建設,使項目實施起來困難重重,發展合力不強。
五是社會矛盾和問題較多,加快發展和維穩的壓力大。*集山區、庫區、邊遠區、災害多發區于一體的縣,歷年來積累形成的矛盾和問題較多,尤其是矽肺病、庫區移民、地震災害、國有企業職工安置等問題,都給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嚴重挑戰。
三、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是*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對于今后如何正確立足縣情,面對區位劣勢的客觀事實,揚長避短,發展有特色的縣域經濟道路,有效發揮后發優勢,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是值得我們努力探索和探討的問題。
(一)立足實際,聚優化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思路決定出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優化地方發展戰略,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突出發展戰略的地方性,即把黨的方針、政策同本地實際結合起來,因地制宜,聚合整體優勢,化解局部劣勢,選擇適宜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路子。*地處閩浙交界,屬浙南閩北結合部的一個山區縣,區位優勢不明顯。礦產、水能、旅游、農業等資源豐富多樣,市場廣闊,潛力巨大,但合理開發利用差;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扶貧開發任務艱巨;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但結構不合理,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程度不高;交通、能源、通信條件大為改善,但“瓶頸”制約仍很突出;經濟發展速度縱比還算可以,但橫比滯后,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較大。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就需要我們吃透縣情,搞清優勢,在新形勢下求發展,謀劃新思路,采用新辦法,通過產業整合把人、財、物等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縣域經濟其實質就是特色經濟。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競爭力。只有堅持特色,才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獨樹一幟。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的統一,按照非均衡發展的原則,找準發展定位,突出重點,揚長避短,大力發展自己可為,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骨干項目,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經濟,加快發展形成規模優勢。首先要突出生態特色化,借助新型農業技術,結合市場需求,在“新、奇、特”上做文章,突出地方農副產品優勢,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系統工程和發展生態旅游工程;其次是要突出品牌市場化,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關注市場需求與營銷鏈條的建設,及時搜集和反饋信息,采取多種多樣的靈活方式擴大市場規模,高度重視品牌的培養,對已形成品牌,如“三杯香”要注意保護,以帶動特色產業的發展。總之,*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把農村經濟的發展重點放在了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竹制品和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上,營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優勢,但要想其成為*山區特色的主導產業,就必須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繼續給予扶持和幫助,才能做大做強,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突出重點,依托資源開發,壯大經濟實力。制定一個地方的發展戰略,不是為了例行政務式的應付,而是為了調整目標,明確主攻方向,主動出擊,更好地指導一個地方加快發展。這就要求地方的發展戰略必須注重實踐性,既要有站得高、看得遠,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性,又要有務實進取,有激人奮進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同時又要有便于操作的可行性戰略措施和辦法。突出地方發展戰略的可操作性是優化地方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戰略措施上必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實施整體推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把主要精力放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水平和勞動者素質,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活質量。實施重點突破,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選準突破口,集中力量,形成拳頭,解決一段時期內最迫切、最關鍵的問題,著眼于整體發展的前提下,善于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依托優勢資源開發,帶活全盤。
發展縣域經濟,不能拘泥于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必須因地制宜,依托本地優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也就是說縣域內或鄉鎮區域內有什么資源,就發展什么產業,什么資源優勢明顯,就把什么產業作為重點,決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發展資源型縣域經濟最關鍵的就是要充分認識本縣的現有資源和潛在資源優勢,并把其放在大市場、大環境中去審視、去分析,從而確定開發的重點和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找準符合本縣實際的發展路子,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我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中最有特色和潛力的大致有三類。一是以氡泉、烏巖嶺、廊橋、古民居等為代表的寶貴的、獨特的旅游資源。二是以青山綠水、山水相依、藍天白云,鳥語花香和稱為天然大氧吧的環境資源。三是以名、特、優為基本特征的豐富多彩的以茶葉、高山蔬菜,竹制品等為代表的農特副產品的資源。三大資源互為呼應,相互補充,顯現了我縣自然資源無與倫比的比較優勢。
面對資源優勢,確立科學的開發策略,是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對開發條件相近的竹木制品、茶葉、高山蔬菜等產品,要從提高品質和促銷上下功夫,著力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市場與農戶的有效對接,減少農民發展種植、養植和加工業的市場風險,實行有序競爭;對生態旅游要依托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突出特點,大力重點開發,做到立足長遠、規劃有序、定位準確、靈活籌資、綜合開發,致力打造*旅游精品,把旅游業這塊“蛋糕”做大做強。對水力等再生資源,要實行規模開發。在對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實行政府引導,企業化運作。今后幾年,*縣發展的重點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幾個特色行業的規模企業,增強規模效應和競爭能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才能增加縣級財政收入,提高縣域經濟實力。
(三)把握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借助外力加快發展。由于事物的縱橫交織和外界環境的瞬息即變,在制定、實施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和問題。任何事物在時間和空間里的優勢,如果不善把握,失之交臂,就不再是優勢。這就需要在堅持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則和總目標的前提下,把握機遇,審時度勢,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從根本上改變*縣域經濟外向力弱、互融性差和產業小區域、市場小范圍、開放小格局、總量小規模的局面。自主發展能力較差,借助外部力量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縣域經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浙江全省的發展變化,給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解決發展過程中資金、技術等力量的不足,我們必須從區域發展空間上謀劃發展戰略,找準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獲取、組織和配置資源。積極參與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才能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用好用足扶貧政策優勢,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降低門檻,在一些產業的發展上可以實行“零地價”、“零收費”等一些最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為外來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堅持以項目帶產業,把農產品加工業、資源型加工業、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作為縣域工業發展主攻的基本方向。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編制規劃,推介項目,采取以外引外、上門招商、活動招商、網絡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各種辦法,著力引進大公司、大品牌來*落戶,吸引一批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來*施展才華,提高利用外資的總量和水平。要堅持軟硬環境一起抓,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重點建設、規劃好彭月、泗溪產業應接基地和三魁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主動承接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使應接型產業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積極推動依法行政,用資源招客商,以資產換項目,努力增強對外開放的吸引力,借助外力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 上一篇:關于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進程的研究
- 下一篇:對于經營生態環境與自律發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