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綠化工作暨產業基地建設交流材料
時間:2022-12-16 04:03:00
導語:造林綠化工作暨產業基地建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屬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改革開放以來,*林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先后榮獲了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縣、全省竹林基地建設重點縣、全省林業經濟十強縣、四川省綠化模范縣等稱號。為挖掘林業發展潛力,實現綠水青山,建設綠色銀行,促進富民強縣,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經過理性思考、科學分析,縣委縣政府于2001年確立了“興竹、富民、強縣”的竹業經濟發展思路,將林竹產業確定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和推進“一縣一品”戰略的主導產業。突出優勢優先,加強領導,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全力以赴,促進了竹產業發展提速增效,現已初步形成集資源培育、加工開發、旅游觀光(畫稿溪、丹山)、出口創匯(竹筍)于一體的綜合開發格局。全縣竹林面積達58萬畝,比2001年凈增了33萬畝;竹產業產值6.78億元,比2001年凈增了5.78億元;竹農收入2億元,比2001年凈增了1.4億元,呈現出“基地規模大、帶動輻射廣、產業提速快、發展勢頭猛”的特點,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突顯,在改善生態、增收富民、產業強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以發展竹產業為抓手,助推*經濟發展新跨越
(一)抓規劃先行,找準科學發展的切入點
我縣高度重視竹產業發展的規劃工作。2001年編制了《70萬畝竹林基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江門20萬噸竹漿項目的需要,2005年縣委、縣政府組織專家進行科學論證,調整了規劃,并形成了《100萬畝竹林基地建設總體規劃》。在規劃中,注重將林竹產業發展與石漠化治理有機結合,統籌考慮。2006年起,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實施“三百工程”(即沿主要河流兩岸各100米范圍內的宜竹區造竹100公里,沿主要公路兩旁各100米范圍內的宜竹區造竹100公里,全縣竹基地建設規模達100萬畝)、實現“三個一目標”(即竹基地總規模達到100萬畝,竹產業實現年產值10億元,年創稅收1億元)的戰略構想。在規劃布局上立足于“強推老區,發展新區”的原則,提出了圍繞十個重點鄉、百個重點村、千畝示范園、萬戶專業戶,整合項目資源,突出發展重點,奮力推進環線竹基地和竹業經濟圈建設規劃。在規劃深度上著力推動竹產業向縱深發展,因地制宜,層層細化,將規劃落實到鄉、村、戶及具體地塊。做到縣有模型、鄉有詳規、村有冊、戶有表。在規劃重點上,圍繞制漿造紙發展綿竹、慈竹、硬頭黃;圍繞竹材加工發展楠竹;圍繞竹筍加工發展大竹、羅漢筍、方竹、苦竹等速生、豐產、高效品種。
(二)抓模式創新,找準加快建設的著力點
一是政府推動型。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縣竹產業發展領導組,組建了縣竹產業發展辦公室。2006年縣委、縣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竹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激勵政策。2007年,在縣財政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專門安排150萬元竹產業發展資金,用于補助造竹農戶和獎勵發展竹產業成績突出的鄉鎮和部門。縣政府把竹基地建設納入對16個造竹鄉鎮和相關部門的目標考核內容,簽定了目標管理責任書,并建立了縣領導和林業技術人員掛鄉包片督促檢查和技術指導的責任機制,冬春造竹季節實行周上報和月通報制度。2008年,縣安排本級財政資金200萬元,整合涉農資金800萬元,突出竹苗培育、苗木補助、示范林建設、竹區公路等重點集中投入竹基地建設。二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全球500強企業印尼金光集團和宜賓永鑫竹業、安吉江豐竹業等竹類加工企業落戶*,有力拉動了縣內竹材價格的攀升,帶動了全縣竹基地的快速發展。三是項目推動型。充分利用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植被恢復等工程項目,走多形式、規模發展的道路,自2001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7100萬元,工程造竹18萬畝,推動了全縣竹基地建設。四是合作造林型。與省大渡河造林局簽署投資750萬元合作造竹10萬畝協議,從2008年起,大渡河造林局將每年在*縣投入150萬元資金,造竹2萬畝。五是社會參與型。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竹產業發展中來,增強了全縣竹產業發展后勁,縣內外10余家私營業主,以租賃荒山荒地、“公司+農戶”等方式投資竹基地建設。如*龍騰運輸公司融資1000萬元,通過林權有償流轉的方式,與農戶合作造林10萬畝,促進了山區竹產業的規模化經營。
(三)抓科技興竹,找準增產增收的支撐點
堅持把科技興竹放在首位,積極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各類竹業技術培訓,引導竹農走科技興竹的路子。一是在2006年成立全省首家竹產業技術學校,圍繞造、管、采等重點內容,突出竹區鄉鎮、村社干部、專業大戶、中介組織等重點對象開展培訓,以干部帶群眾、以骨干帶散戶的形式,帶動竹農學科技用科技。目前,已開展短期培訓13期,培訓竹農9800余人次。二是在全縣抽調了一批林業專家和科技骨干組成竹產業發展科技服務團,深入到16個竹基地鄉鎮開展科技推廣活動。共培訓竹農8500余人次。三是組織林業技術人員編寫《*縣竹林豐產技術手冊》、《*縣主要竹種造林技術》等科普資料4萬余冊,免費贈送到竹農手中,指導竹農科學種竹。如水尾鎮鋼鐵村村民鄧士旭運用學到的新技術,對苦竹實行覆蓋、松土,其苦筍提前40天上市,產量提高15%以上;天池鎮甲寨子村一村民新造硬頭黃,栽后第三年畝產達4.66噸,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四)抓配套建設,找準助推發展的關鍵點
圍繞產業+路、水、土的“1+3”模式,狠抓以交通為主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林業部門會同交通、農機部門,把竹區公路列入通鄉、通村公路建設的重點進行規劃和建設,著力打通竹區環線通道,改善竹區交通條件,打破制約竹材運輸影響竹農收益的瓶頸障礙。全縣擬建竹區道路約1000公里,其中輻射竹區的主骨架公路300公里,縣委、縣政府將整合各類項目資源,每年以建成200公里的速度推進,預計2011年可以全線貫通。竹區群眾也積極支持竹區公路建設,如水尾鎮青杠村村民自愿籌資200萬元,修建通村公路40余公里。
(五)抓深化改革,找準激發活力的契合點
我縣把深化改革作為從根本上激發竹農積極性、挖掘林業自身潛力的有效途徑,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今年10月底將全面完成林改主體工作。通過改革,明確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切實做到還權、還林、還利于民,以此激發竹區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竹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以開展石漠化治理為突破,開創*生態建設新局面
我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喀斯特巖溶地貌突出,加之大煉鋼鐵及土法煉磺等歷史原因,致使我縣石漠化災害嚴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石漠化治理工作,于2003年初組織開展了石漠化監測調查,全縣石漠化土地83萬畝,潛在石漠化土地42萬畝,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大樹河流域、兩河流域、磺煙污染區。我們開展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做法是:
(一)開展試點,探索經驗
2003年,我縣在摸清家底、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石漠化治理試點。試點中,我縣立足縣情,結合多年來實施項目工程的經驗,在探索中治理,在治理中探索,逐步總結出了治理石漠化的幾種措施:一是砌坎培土,增加土層厚度;二是林糧混種,實行以耕代撫;三是興修蓄水池,保證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封山禁牧,禁止人畜踐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土壤改良、施肥,促進林竹生長。
(二)逐步推開,分區治理
在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逐步向全縣推開。根據我縣巖溶地區地形地貌和土壤氣候特點,分兩大流域進行治理。一是赤水河流域,該流域相對高差大,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重點發展甜橙、桃李等水果,麻瘋樹、漆樹、油桐等工業原料林和杉木用材林。二是大樹河流域,該流域海拔較低,濕度較大,水分充足,土壤條件相對較好,主要發展綿竹、慈竹等紙漿原料林和楠竹、杉木、香椿等用材林。截至目前,全縣已治理石漠化面積8.2萬畝,原來的荒山禿嶺和石旮旯被長勢良好的竹木植被所覆蓋,水土流失得到明顯遏制,地質災害逐年減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上下聯動,部門互動
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縣委、縣政府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相關部門的力量進行整合,實行多部門聯動治理。同時,縣、鄉、村、社、戶五級聯動,增大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社會參與面。
2007年以來,全國治沙辦、省林業廳、*市委市政府、市林業局等單位領導先后到我縣視察石漠化治理工作,對治理效果表示一致肯定,給予高度評價,要求“進一步探索經驗,優化模式,力爭成為全省、全國的一面旗幟”。
今后,我們將在國家、省、市的繼續關心支持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奮力促進*林業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 上一篇:林業黨風廉政建設交流材料
- 下一篇:鄧小平理論當代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