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社會現代化的基礎
時間:2022-04-24 04:20:00
導語:社區:社會現代化的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單位制被打破,社區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但是,由于我國的社區建設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一個逐漸探索的過程。
事實上,聯合國早在1948年就提出了“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發展”的理念,并在1951年通過了專門的議案,確定
了“社區發展計劃”,1955年還通過了《通過社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報告》。這些決議和報告認為,只有開展全面的地方建設運動,以基層社區為單位,由政府的有關機構同社區內部的民間團體、合作組織、互動組織等通過合作,發動居民自發地投身于社區建設,才能使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使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國際社會很早就將社區建設視為社會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首先,社區組織是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組織方式。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城鎮,政企分開和企業內部的改革使過去企業辦社會、辦行政和辦福利的狀況得以改變,職工從原來的“單位人”逐漸變成了“社會人”。在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加速了農民的自由流動,許多農民離開了土地成為了“城里人”。這就迫切需要新的社會組織來承擔過去由單位或村莊行使的社會職能。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社區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可以通過一定的組織方式和規則體系實現對社區人員的行為控制、思想教育和社會保障等職責,以實現社會的有機整合。
其次,社區發展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礎。社區組織是與民主政治相一致的社會組織方式,對于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社區組織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社區內的人員是其主要職能。社區組織與社區內人員之間的關系不是控制,而是服務。社區組織通過對人們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間和公共事務的管理,以實現社區發展的共同目標,追求社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這就與傳統的社會組織主要是控制組織參與者個人的自主行為有了本質性的區別。社區組織的發育和發展,實際上意味著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轉變。現代國家體制的發展方向是從“政治國家”向“國家社會”轉變。也就是說,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國家將逐步從社會的決定者轉變為社會的維護者。這種轉變要求有充分發達的社會組織的存在。而在所有的社會組織之中,社區組織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社區參與就是社區成員對社區責任的分擔和成果的共享,社區參與程度是衡量社區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再次,社區發展是社會文化現代化的基礎。社區文化是社會文化的載體。社區文化建設,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文化程度的重要表征。社區文化不僅包括實體文化,也包括諸如社會風氣、社會心理和社會輿論等觀念性文化。社區作為人們共同生活的區域,通過風俗習慣、語言等承載了文化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只有當社區整體的文化達到現代水平時,生活在社區內的個體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也只有千千萬萬個社區的文化有較大的提高后,全社會的文化才能真正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國家和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社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整合過程。社區建設是一項事關社會整體結構、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工程。強化這種認識,對于我國目前的社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城市社區建設的重點應該在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的同時,大力加強城市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探索。而農村在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建設的同時,更要注意經濟社區的建設,并以這一建設來推動農村經濟市場化的發展。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