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縣發展勞務經濟的戰略性思考

時間:2022-08-27 10:12:00

導語:關于縣發展勞務經濟的戰略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縣發展勞務經濟的戰略性思考

勞務經濟是貧困地區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關于安徽省臨泉縣發展勞務經濟的戰略性思考

“三農”問題已成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其核心是農民問題,實質是農民增收問題。近年來,由于農產品的價格走低,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在低速增長階段,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貧困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巨大,第一產業就業空間有限,提高農民收入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變成如何合理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改革開放××年來,“民工潮”的興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表明,勞務經濟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今年中央出臺的*號文件將外出務工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貧困地區應充分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巨大的優勢,抓住政策機遇,因勢利導,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增加勞務收入,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

一、勞務經濟是貧困地區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

1、從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看,勞務經濟對農民收入增加影響逐步增大。從上世紀××年代中后期起,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農業經濟告別了短缺時代,實現了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增幅持續遞減,明顯慢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差距逐步擴大,成為經濟發展中引人關注的突出問題。據臨泉縣有關資料表明,××××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元,比上年增長××.××%;××××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增幅比上年下降××個百分點;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增幅比上年下降*.××個百分點;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增幅比上年下降*.××個百分點;2000年、2001年,由于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農民人均純收入下降××個百分點;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略有增長,僅增長*.××%;2003年,由于遭受嚴重洪澇災害,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下降*%。即使是正常年景,農民純收入也僅相當于××年代末期的水平。農民收入連續*年增幅滯緩,增長率明顯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2003年,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達*.*倍,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至多僅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代初期的水平,城鄉消費水平至少相差××年。盡管縣委、縣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但農民收入增幅遞減勢頭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遭受自然災害后,農民收入不升反降。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呈下降趨勢,勞務報酬收入卻呈不斷上升勢頭,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撐點。××××年-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元。家庭經營性收入減少××元,在純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的下降,主要源于種植業收入的下降,種植業純收入的絕對量減少了××*元,占純收入的比重從××××年的××.××%降為2003年的××%,而林牧漁業增長××元。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下降的同時,勞務收入卻逐年增加,2003年比××××年增加了××*元,上升了××.*個百分點,轉移性,財產性收入增加××元。這*年的農民純收入增長中,家庭經營的貢獻為-××.××%,其中種植業的貢獻為-××.××%;勞務報酬的貢獻為××*.*%;轉移性、財產性貢獻為*.*%。如果勞務收入未增加,2003年人均純收入比上年減少××*元,下降××.*%。2003年,農業對農民純收入的負貢獻高達-××*.××%,其中種植業負貢獻為-××*.××%,而勞務收入的正貢獻為××.××%。目前農民純收入中,勞務收入約占一半:勞務收入占××.××%,種植業純收入占××%,其它家庭經營純收入(××.××%)和財產性、轉移性收入(*.××%)占××.××%。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民收入的大頭和增長部分主要靠非農產業,而不是種植業,工資性收入的持續增長,對農民純收入的增長貢獻率逐年增大,在農民純收入中已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經逐步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而且增長的潛力巨大。因此,貧困地區要高度重視勞務經濟,強化措施,把勞務經濟作為富民強縣的一個大的工程來抓,使勞務經濟成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

2、國家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宏觀政策,對貧困地區勞務經濟的發展十分有利。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年增長緩慢,不僅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而且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此都高度重視。為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中央下發了*號文件,并把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舉措,明確了具體政策和措施,并實施了“陽光工程”。在2003年全省勞務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從2003年起,每年農村勞務輸出新增××萬人的目標。在省委*號文件中指出,“發展縣域經營,推動勞動力有序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并于5月份啟動了全省的“陽光工程”。對于貧困地區來說,這是一個良好的政策機遇,必須緊抓不放。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軟環境(落戶、就業、培訓、女子上學等)更加寬松,城市容納外來勞動力的能力逐漸增強,也為勞動力富余的地方提供了轉移就業的較好機遇。

3、貧困地區所賦有的資源和經濟環境決定,發展勞務經濟是貧困地區提高農民收入最現實選擇。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如臨泉縣,2004年全縣農村人口達到××*萬人,青壯年勞動力達到××萬,多年來,通過多種渠道轉移,在外務工人數已近××萬人。通過大力加快城鎮化建設和縣域內二、三產業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使××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就近轉移,在縣域內消化,但還有××萬左右勞動力留在農村。按照基準差額法推算,全縣從事農業人員只需××萬人,剩余的*萬勞動力就處于隱性失業狀態,而且全縣每年以*萬左右的勞動力增加。作為一個貧困地區來說,由于經濟發展的局限性,畢竟吸納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有限,況且在當前的轉軌時期,一大批國有企業人員下崗、分流、減員,下崗職工與進入城鎮農民爭奪飯碗。因此,客觀冷靜地分析,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積極開展勞務輸出,是解決像臨泉這樣貧困地區農民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

4、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來看,發展勞務經濟“有利可圖”。資金匱乏、技術落后、觀念陳舊、信息閉塞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制約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通過勞務輸出,不僅緩解了縣域內的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提高了外出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廣大勞務人員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在打工這所大學校中得到了鍛煉,開闊了視野,學到了技能,更新了觀念,增長了見聞,特別是一部分人成功地實現了從“打工仔”向“老板”的轉變,并將發達地區的新思想、新技術、新管理方式方法帶回家鄉,有力地支持了家鄉的經濟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到2003年全縣××××戶個體工商戶、××*戶私營企業中,分別有××%、××%的是由回鄉務工青年直接創辦的。大批民工經過流動就業浪潮的洗禮,法制觀念、發展觀念得到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減少,就業的相對充足,農民也無閑暇無事生非。政府及社會各類中介培訓機構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以及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有力地提高了農民的素質和道德水準,促進農村和全縣的社會穩定。民工外出就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在外地定居,或者長期務工。據統計,臨泉有××萬名農民工長期在外,甚至定居,這些都為臨泉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二、勞務經濟的發展趨勢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全國各地的勞務經濟日漸繁榮,逐步向深度發展。臨泉縣的勞務經濟,由于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轉移的方向、時間、渠道、層次、地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僅勞動力轉移量在增加,而且在質上發生了改變,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勞務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規模逐步擴大,增勢強勁。從勞動部門的統計資料來看,2004年全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已達到××.*萬人,比2003年××.*萬增加*.*萬人,增長*.××%。今年各級政府將繼續加大拖欠農民工工資追討的力度,預計勞務收入達到××.*億元,比2003年的*.*億元,增收*.*億元,人均增收××*.××元,勞務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2、外出勞動力技能素質逐步提高。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以及縣就業培訓中心,加大對民工的崗前技能培訓,就業競爭能力相對增強。調查表明,目前臨泉縣在縣外從事勞務打工的勞動力中,中專以上文化的約占*.*%,高中文化的約占××.*%,初中文化的約占××.*%,小學文化占××.*%,文盲或半文盲占*.*%,掌握一技之長的已達××%。在轉向縣外的勞動力中,轉向東部地區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及人數高于轉向中部及西部地區。2004年轉向東部的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的占××.*%,轉向中部的××.*%,轉向西部的*.*%。

3、外出勞動力流向逐步擴大。沿海地區仍是轉移的重點,××××我縣外出勞務人員中,××%以上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山東、江蘇、北京、上海,其次是福建、湖北、云南、陜西,內蒙古、新疆等邊遠地區也有臨泉的打工者。有*.*%的外出勞務者分布在省內各城市;有××.*%的外出勞務者在縣域范圍內。

4、輸出越來越組織化。縣委、縣政府越來越重視勞務輸出的組織化,勞務輸出逐漸從原來的自發性轉移轉變為有序組織輸出,不僅政府及職能部門組織輸出民工,而且鼓勵社會中介機構及培訓機構組織輸出。目前,全縣經批準的××個勞務中介機構,每年轉移的勞動力達××××人。經批準的××個社會培訓機構,每年培訓汽車維修、駕駛等××××名多技術工人,直接被輸送到上海、北京、廣東等地。同時,經親朋好友介紹、本地外出人員的帶動,也使外出務工的農民就業的目的性增強。據調查,2004年農村外出勞務者中,親友介紹外出勞務的占××%,自發外出勞務的占××%,有組織的外出勞務占××%。

5、就業范圍越來越廣。××年代前的絕大多數農民工從事體力勞動,近××年來,由于對農民工的大力培訓,現有約有××%的農民工從事制衣、室內裝璜、電焊、油漆、電子維修、廚師等要求有一定技術的工種。農村外出勞務者絕大多數仍然保留或耕種責任田,有××%以上外出人員一般只在春節回家一次,如果家庭缺乏勞動力,責任田則包給他人。有××%以上的外出勞務者在農忙回家,農閑外出打工。

6、農村勞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近幾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監控工作,外出勞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返回比重逐年降低,由××××年的*.*%,下降為2004年的*.*%。如果扣除返回本地仍然從事二、三產業部分,返回勞動力的比重則更低。返回的比例降低,說明轉移勞動力的目的性增強,穩定性提高,就業有保障。

三、發展勞務經濟,加快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勞務經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表明,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問題,就必須減少農民,狠抓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非農化,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促進勞務收入持續增長,保證農民純收入的增長。

1、要充分認識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大意義。勞務輸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近幾年,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生產率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夠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領域轉向二、三產業就業,有利于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能夠促進和實現農業土地的集中和規模經營,有利于促進農業機械的應用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能夠減少農民、增加市民。有利于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從根本上達到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首先,必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把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其次,要突破重城市、輕農村的二元經濟框架,把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放到經濟發展的全局來考慮。第三,要教育農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守舊觀念,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向現代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過渡,向非農產業的廣闊領域進軍,向小城鎮和城市加速流動。

2、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要逐步建立統一的縣、鄉勞動力就業市場,變農村勞動力的自發盲目流動為市場組織的有序流動,形成城鄉結合、統一、開放、規范、高效的勞動力市場網絡。鄉鎮側重提供勞動力供給信息;縣側重搜集提供大量縣內外勞務需求信息,逐步建立勞動力市場登記系統,準確反映勞務供求信息,不斷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

3、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本領。農民跳出農業,不能盲目地出去,首先要有方向、有目標、有單位、有組織地出去。其次,根據市場需求,培養技術工人,促使低層次勞動力向高素質技術工人發展。第三,向農民進行技術輸血。要全面實施“陽光工程”,各級財政要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適當安排專項資金,列入預算,對農民的補貼要到位。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術職格鑒定,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要采取靈活多樣的辦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以及采取科技下鄉等方式,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使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層次。職業培訓不僅要符合農業發展需要,也要符合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

4、拓展勞務經濟發展空間,千方百計壯大轉移就業載體。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圍繞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依托本地區的資源優勢,開發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大力發展農副產品資源加工業等,達到既發展經濟,又擴大就業的目的。二是大力發鄉鎮企業,特別是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一直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增加農民勞務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因此要把加快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作為轉移勞動力就業的一個方向,對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并與小城鎮結合起來,引導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向小城鎮集中,并擇優汰劣,使之規模化、優質化。三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踐證明,農村小城鎮是農村二、三產業規模經營的基地,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從事勞務的主要吸納地,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不僅可以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城鎮化水平,而且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從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就近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目前農村小城鎮水平還比較低,應著力抓好一批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的小城鎮規劃和建設,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建制鎮為骨架、鄉鎮政府所在地的集鎮為基礎的農村小城鎮網絡。在建設上走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出資,國家投資與民間投資相結合的路子。在指導思想上立足產業支撐、功能配套,以發展經濟、完善功能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和勞務經濟的發展為基本目標。

5、優化轉移就業環境,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必要條件。一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要放寬農民進城入鎮落戶的條件,實行以固定住所和穩定收入為主要依據作為申報城鎮戶口的政策,減少甚至取消落戶費用,允許農民自主進城定居。平等對待新進城鎮落戶居民與原城鎮居民的權利義務,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等問題,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二是深化土地政策改革。要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對土地使用權作為生產要素實行有償轉讓,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促進規模化經營。

6、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全方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看,勞動力流動的市場化、產業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實行勞務輸出的產業化經營十分重要。因此,貧困地區要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的要求,從機構組織、教育培訓、勞務信息、工需接軌、就業安置、權益保障等方面規范勞務輸出行為,加大有序輸出的力度,為農民跳出去鋪路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