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謀劃縣域經濟發展

時間:2022-02-12 02:58:00

導語: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謀劃縣域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謀劃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國家政權組織得以穩固的可靠保證。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鄧小理經濟思想博大精深,對于解決當前縣域經濟基礎薄弱問題,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路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這里,本文從四個方面作些探討。

一、樹立歷史機遇觀,科學確立縣域經濟特色

鄧小平作為戰略家、政治家,從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提高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地位著眼,提出了歷史機遇問題。鄧小平為了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和提高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鄧小平善于從國際形勢和我國周邊環境的重大變化中,發展和捕捉我國發展的機遇。他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鄧小平強調抓住機遇,必須爭取時間,加快經濟發展,“要抓住機遇,我們擔心喪失機會,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鄧小平從復雜的矛盾中,尋找機遇,他指出:對國際形勢的變化,“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么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處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實際上情況并不盡然,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善于把握。”

鄧小平用歷史機遇思想觀察和研究中國的發展問題,為我們進行縣域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觀方法論武器。主要體現在要善于用唯物辯證的觀點觀察問題,用宏觀戰略眼光分析問題,從外部條件、內部因素的有機結合中合理確定本縣經濟發展的方向或定位,進而形成特色縣域經濟。

一是搶抓外部發展機遇。要實現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打破依賴本地資源求發展的觀念,搶抓各種機遇。在國際國內市場方面,利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市場共融性、開放性的特點,進一步提高發展機遇水平;抓住沿海和發達地區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的機遇。在國家方針政策方面,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各級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等機遇。在周邊環境方面,利用好宜賓建設一級中心城市和各區縣競相發展的機遇。

二是創造條件爭取機遇。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充分挖掘本縣各種資源,做到比較優勢與后發優勢并重。通過比較優勢建立起一批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達到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同時,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學習模仿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軌跡,在技術上與發達地區接軌,甚至后來居上,使縣域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實現經濟轉型。南溪縣應確立并壯大農業、教育等優勢,同時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產業基礎等良好環境,通過各種途徑,大力發展特色工業,形成縣域經濟支撐。

三是運用機遇確立特色。縣域經濟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大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隨著市場經濟注重專業分工、聯合協作的趨勢,縣域經濟分工協作顯得越來越重要,這種分工協作,就是一種特色經濟。為此,在確定縣域經濟發展方向或定位時,必須從更大的范圍、更高的位置全面分析發展機遇與本縣優勢,使潛在資源優勢變化現實的資源優勢。南溪縣在西部大開發、四川大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必須充分認識到宜賓建設長江上游一級中心城市的有利時機,緊緊圍繞金沙江滾動開發,結合南溪地理位置和已初步形成的農業、教育、城建等優勢,做好產業配套和生活后勤保障,大力發展食品飲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勢制造業,構建綜合型的發展區域,形成新的產業支撐。

二、樹立改革開放觀,努力增強縣域經濟活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歷史進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關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思想,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動力和根本途徑等問題。鄧小平反復強調,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強調改革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強調改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求進行全面地、系統地進行改革。

鄧小平把對外開放同對內改革一樣,都作為決定中國社會主義命運和國家前途的根本大計。鄧小平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才能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不斷對外貿易,吸收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我們領會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要在結合縣域經濟實際上下功夫,把縣域經濟活起來。當前,重點要做好四點:

第一,把民營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主體。民營經濟是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成果。實踐證明,民營經濟有效地促進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成為財政增收、擴大就業、建設縣域小康的主力軍。因此,要完善政策,宣傳政策,使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深入人心。要不折不扣地落實政策,該放的堅持放,該讓的堅決讓,不該收費的決不收。鼓勵廣大群眾興辦經濟實體,特別是加工工業,并圍繞工業和農業產業化搞好服務業。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第二,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經濟的源頭。一個地方,只有不斷擴大開放,借助外力,才能發展自己。從國內看,一個地方要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因此,必須創造條件,抓好招商引資,大力引進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等,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增添后勁。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一號工程”,爭取域外資金、項目的投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要通過項目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擴大經濟總量,整合優化產業,以實現“你發財,我發展”的目的。

第三,把人力開發作為發展經濟的支撐。在努力開發各類較高層次人才的同時,關鍵是把縣域內的眾多人力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通過教育培訓實現“富腦袋”與“富口袋”良性互動,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學科技、奔市場、創新業的意識,推進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將“培訓、輸出、維權”三輪同步趨動,大力拓展勞動經濟空間;鞏固現有勞務市場,不斷開拓沿海及大中城市新的市場,穩定輸出規模,提高輸出質量。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發展特色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從“強隊伍、建體系、促特色”的工作思路出發,進一步健全培養、儲備、管理、流動、創業等機制,不斷擴大農村人才規模,提高農村人才素質與能力。

第四,把優化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保障。著力抓好以城市經營推動城市化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功能。努力改善城鄉投資環境,增強安商、親商、富商的吸引力。發揮政府依法行政職能,真正形成“市場調控企業,政府創造環境”的行政工作機制,進一步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政府協調服務機制。凡是由市場解決的問題,一律由市場解決。政府主要抓好統籌規劃,信息引導,市場整頓和規范工作。建立和完善審批項目五公開、限時辦結、互聯審批、告知承諾、預約辦件、投訴責任追究等制度,實行“陽光下作業”,規范審批行為,確保按時辦結。認真治理對企業的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采取收費公示、檢查申報等制度。

三、樹立統籌協調觀,全面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鄧小平同志在經濟建設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觀點和理論,如“對于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么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對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結合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具體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區域協調,跳出縣域發展經濟。小平同志提出了“共同富裕”論,承認和利用經濟發展的平衡與不平衡的規律,實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他強調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認真借鑒國內外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在各縣域與設區市、各縣域間開展更為開放和更加緊密的合作,逐步縮小欠發達縣域經濟與發達縣域經濟間的發展差距。南溪縣一方面要積極加強與宜賓大市的聯系,主動接受宜賓市的輻射,特別是爭取宜賓城區規劃內的外遷企業落戶南溪。另一方面,加強與川南瀘州市江陽區、自貢市自流井區及沿海相關區縣的友好協作,促進縣域經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區域整合。

第二,城鄉共融,打造經濟發展平臺。鄧小平同志指出,“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是一個非常生動,非常有說服力的發展過程”。在舊城改造基本結束的同時,打通進出城通道,將城市建設向北區延伸,構建新城框架,力爭用5年時間形成3平方公里的道路骨架,城鎮化水平達到30%以上,縣城人口達10—15萬。城鎮建設中心須以規劃為龍頭,強鎮、強村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人口、產業和基礎設施布局。通過政策激勵,鼓勵富裕起來的農民、私營個體業主以及已在小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在小城鎮建房落戶。抓好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和各項社會文明創建工作,加大城鎮管理力度,不斷提升城鎮功能。

第三,產業互動,促進經濟優化升級。鄧小平同志指出,“工業區、工業城市要帶動附近農村,幫助農村發展小型工業,搞好農業生產,并且把這一點納入自己的計劃”。“工業支援農業,農業反過來又支援工業,這是個加強工農聯盟的問題”。“農副產品的增加,農村市場的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又強有力地推進了工業的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抓好宜東工業功能區的規劃建設,培育宜南、宜瀘公路沿線企業群,注重抓好化工、輕工兩大產業和天藍、文龍等重點企業,使這些重點骨干企業迅速擴張,盡快形成對全縣經濟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支柱產業。根據全縣資源分布、生態特點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按照統一的生產標準要求,建立布局合理的綠色食品基地,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推動作用,努力建設四川一流的無公害蔬菜基地縣、長江上游甜橙開發基地縣、中國白鵝之鄉。把工業的發展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產業鏈條:以富民白鵝公司帶動白鵝基地的壯大、以文龍藥業公司帶動中藥材基地的建設、以絲綢公司帶動蠶桑基地建設等。

第四,生態立縣,推進經濟持續發展。鄧小平提出,“鞏固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我們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因此,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無可選擇地只能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和鄧小平的發展戰略思想是一致的。生態經濟的本質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可承受的基礎上,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用生態立縣引領經濟發展,就是把生態這根主線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展。生態農業要走無公害有機化之路,著力抓好建立生產技術規范、監管與培訓體系,擴大生產規模,重視綠色標準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形成四川白鵝、蔬菜、西瓜、甜橙等綠色品牌,以品牌來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工業走無污染清潔化之路,積極引進無污染、低投入、低消耗、科技含量高的工業產業;生態城鎮走山水型園林化之路,強調城市建筑與和茳、縣城護城溪、北山綠化帶等周邊環境的整體協調,擴大城市綠化面積,使城市置身于綠色之中。

四、樹立實事求是觀,不斷解放全縣上下思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和“左”傾教條主義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改革開放和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指出,“只要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面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后員到的一些困惑,“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上沒有完全搞清楚。解放思想首先要從這個問題上解放。針對人們的模糊認識,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精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92年,鄧小平現場南巡時,看到仍有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束縛著人們的思想,為了幫助人們增強和提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堅定性和自覺性,他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嶄新觀點,即:“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上述的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是鄧小平理論的三大基石。三塊基石形成于不同時期,但它們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脈相承的,相互聯系的,三者統一于鄧小平理論體系之中。在縣域經濟發展上,要按照這三大標準,牢固樹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念,集中全縣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全力建設縣域小康上來。

第一,把思想統一到一心一意抓發展上來。一心一意抓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也是全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責任。我們一定要把各項工作的落腳點放到發展上來,增強發展經濟的緊迫感、危機感和使命感,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弊端都要堅決革除,集中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力以赴抓發展。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第二,把思想統一到開拓創新促發展上來。堅持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牢固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堅決破除農本位的思想,牢固樹立工業強縣的意識,堅持用工業的理念、效益的理念抓農業;堅決破除因循守舊的思想,牢固樹立開拓創新意識,從實際出發,敢冒風險,敢闖難關。

第三,把思想統一到扎實苦干求發展上來。扎實求苦干,要有很高的工作標準,堅決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要有雷厲風行的作風,說了就算,定了就干;要有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勇氣。全縣上下要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上,用在學習上,用在調查研究上,不斷促進南溪經濟跨越。

第四,把思想統一到全心全意為人民上來。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是實踐“三個代表”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要把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企盼時刻牢記在心,把城鎮登記失業率是否降低、社會保障是否到位、群眾收入是否增加作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常懷愛民之心、常思增收減負之策,常行排憂解難之舉,使人民生活盡快向更加寬裕的小康水平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