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創新意見

時間:2022-08-22 05:00:00

導語:工業創新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創新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加快工業創新步伐,推動制造大省向創造強省跨越,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工業創新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

(一)加快工業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是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重點領域和主力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不增強綜合實力,離不開工業的主體作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工業的反哺和支撐;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民生,也離不開工業創造的物質財富基礎。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工業仍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省工業正處于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工業創新,是順應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是緊緊抓住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應對工業發展過程中各種挑戰的有效途徑;是關系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全局性任務。增強工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必須加快工業創新。

(二)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增強工業經濟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把**建設成為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創造強省跨越,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特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著力推進,增強工業競爭能力

(三)確立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就用的主體。加大培訓和宣傳力度,全面落實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項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鼓勵企業建設種類研究開發機構。引導和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創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參股、控股省內我科研院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采用收購兼并等形式設立研發機構。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引進關鍵和設備的力度,重點在消化吸收再創新上下功夫。

(四)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充分利用省內外科技和佬資源,加快建設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聰明等創新組織,吸引大院名所來我省設立創新載體。加強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技術評估、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專利、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面向塊狀經濟、中小企業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孵化基地。健全技術市場,完善技術轉移機制,加快迥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強對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的組織協調和支持,建立健全引導扶持、產學研聯合攻關的合作創新機制。

(五)深入實施品牌、標準化和知識產權戰略。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引導企業提高創牌意識和品牌經營能力,大力培育品牌產品、企業和區域品牌,著力創建國家級和國際知名品牌。以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為重點,全面加強標準化工作。大力推進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等制造業技術標準的研制工作,建立完善產業標準體系。堅持技術研發與技術標準研制相結合,促進科研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標準。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激勵和保護機制,引導和支持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和運用水平,著力提高發明專利技術特別是國際專利技術的數量和比重。高度重視專利檢索、專利引進利用和專利的二次開發。培育一批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完善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工作機制。

(六)加快工業技術趕超步伐。堅持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加快提升工業技術水平。組織實施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技術趕超計劃,培育一批產業裝備和主要生產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重點行業,形成一批技術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規模效益位居全國同行前茅、對產業具有良好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創新型企業,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性和前沿性重大技術。

(七)推進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融合。以企業信息化為突破口,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支持工業企業根據行業特點和本企業實際,采用計算機輔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統、先進控制技術等信息技術改造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進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財務、物流、營銷、人力資源等管理環節的就用,實現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積極就用嵌入式系統等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品,促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支持行業門戶網站和企業網站建設,加快電子商務發展。

三、加快產業結構創新,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八)積極發展高校技術產業。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重點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現代生物、新材料、能源、精密儀器等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對工業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重點依托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高新園區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著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占據產業鏈高端的高新技術企業。

(九)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立足我省裝備制造業基礎和優勢,著力提高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發揮其在工業發展中聽主導作用。鼓勵支持裝備制造企業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使用和生產,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檔次。著力開發生產大型成套設備。做精做專做優電器機械、節能環保設備、現代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新型紡織機械、高性能輕工機械、電子專用設備、高端機電產品和機基礎件等。積極發展經濟型轎車、中高檔客車、專用車、特種車大型船舶、特種船舶及關鍵零部件生產,推進船舶候選業產業鏈延伸和整合提升。

(十)努力提升傳統產業。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紡織、輕工、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加快實現從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為主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為主轉變,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產品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基地。支持傳統優勢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突破技術瓶頸,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鼓勵有條件的傳統優勢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十一)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與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其對工業創新發展的助推作用。培育壯大工業設計、品牌策劃、廣告制作等創意產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會展服務等行業。加快發展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產權交易、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產業和中介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承接信息管理、數據處理、技術研發、工業設計、軟件開發等國際服務外包業務。鼓勵大型工業企業實行主輔分離,通過剝離整合企業內部服務性業務,發展社會化生產性服務企業。

(十二)培育現代產業集群。以賣經濟為依托,以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工業功能區為載體,以高新技術產業、臨港工業、無裝備制造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培育一批產業特色突出、專業分工合理、協作配套完善、創新能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集群。科學規劃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總體布局、發展規模、產業導向、功能區塊、生態環保及配套設施建設,提升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產業層次和管理服務水平。鼓勵大企業、大項目及其他配套產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聚發展,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企業和項目進入。結合小城鎮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地方科學規劃和建設一批較高水平的新型工業功能區。在大中城市,發展的一批知識、技術、技能密集及消耗低、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都市型工業示范區。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加強配套產業發展,支持企業間分工協作。

(十三)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產權和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使其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上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揮對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企業集中力量做強做大主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鼓勵大企業大集團采取聯合、購并、控股等方式實施企業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間的資產重組。支持大企業大集團通過直接投資、參股并購等方式在境外設立原材料基地、研發基地、制造基地、運營中心和營銷網絡,加快向跨國公司發展。積極引進跨國公司、中央屬企業和省外大型民營企業等大企業大集團來我省設立生產、研發和營銷基地,促進我省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十四)組織實施重大產業項目。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無裝備制造業培育和循環經濟發展等專題,每年組織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把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做好招商選資工作,重點引進一批產業鏈高端的龍頭帶動項目和臨港型先進基礎原材料等項目。以引進重大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產業共性技術攻關、關鍵設備國產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等為重點,每年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項目。

(十五)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計劃,支持中小企業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多層次技術創新活動,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扶持成長型中小企業,促進其上水平上規模,加快向大企業發展;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出口、零部件配套為主導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業型小企業。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穩定的硬指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協作關系。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努力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四、深化制度和管理創新,增強企業創新發展動力

(十六)加快企業和制度創新。積極引導上規模的民營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規范的公司制造改革,加快形成多元的產權結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科學的決策機制。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改革重組。完善分配、人事、勞動等制度,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經營機制。支持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多渠道進行直接融資,推動企業組織結構創新。

(十七)推進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引導企業樹立現代經營理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資本經營,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實施并購重組,進行產業鏈整合,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網絡等能力和條件,對非核心業務采取聯營、聯盟、外包等方式開展虛擬經營。著力推進企業管理創新,積極引進和采用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管理模式。引導企業加強戰略規劃、產品創意、工藝設計、市場營銷、售后服務、資金周轉、成本控制、人力資源等管理基礎,優化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和供應鏈,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完善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控制保證體系,積極推行計量檢測確認和質量、環境等體系認證活動。

(十八)弘揚企業創新文化。引導企業經營者增強企業創新意識,向創新要市場、要效益、要發展。引導企業建立以創新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將創新意識融入到企業精神、經營管理理念、各項管理制度和員工的行為規范之中,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十九)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突出重點,逐步推廣。開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試點,加強宣傳教育,切實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引導和激勵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尤其要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改善工作環境、規范勞動用工、保證職工安全和健康、遵守商業道德、誠實守信、保護生態環境、創造社財富、推動經濟發展,同時,鼓勵企業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福利事業、慈善事業等,回報造福社會。

五、促進工業發展模式創新,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制造體系

(二十)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以優化資源利用為重點,積極在工業領域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加快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著重抓好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和企業的循環經濟工作,以構建企業、產業之間循環鏈為主要途徑,減量、循環高效利用資源,創建各具特色的循環型區域、園區(塊狀經濟)和企業。

(二十一)加強節能減排。以節能減排為突破口,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嚴格控制新建高能耗能、高污染項目,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實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推廣就用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和設備。引導企業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強化能源計量工作,完善能源統計、污染減排臺賬和月報等節能環保管理制造及相關獎懲考核機制。加強苑能監督管理,加大對高耗能單位、公共設施用能及產品能效標準、行業設計規范等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深化化工、醫藥、制革、印染、造紙、電力熱力、冶金、建材、釀造等重點行業污染整治,加快結構調整步伐。

(二十二)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組織實施重大節水示范工程,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型或無水型工藝和技術,加強非傳統水資源利用,鼓勵工業企業開展中水回用,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引導重點行業和企業加強原材料消耗管理,嚴格單位產品原材料消耗定額,推廣節材新技術、新工藝,減少原料物料消耗。嚴格執行工業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大力推進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積極盤活存量建設土地,促進工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建立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擴大工業廢棄物的綜合開發利用,健康有序發展廢棄資源和廢是材料回收加工業。

(二十三)推進清潔生產。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大對重點耗能、耗水和污染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力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推廣就用清潔生產先進工藝技術,創建一批高水準的綠色清潔企業和“零”排放企業。

六、加強組織領導,營造有利于工業創新的良好環境

(二十四)加強對工業創新的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工業創新工作,把工業創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強對工業創新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工業創新中遇到的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有產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工業創新。

(二十五)加快推進工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意識。以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加快創新人才集聚,努力遷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大力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素質提升工程,不斷增強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管理能力。加強以領軍人才為核心的高層次研發人才隊伍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職業技術院校為依托、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育緊密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互相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加快以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為主體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建立和完善工業創新人才激勵、保障和服務機制,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并落實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我創業創新,努力使我省成為創新人才的集聚地,為推進工業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十六)加大工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實國家有關技術開發、技術改造、設備引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各級政府要根據財力可能,加大對工業創新的支持力度,主要支持重點研發項目、產學研聯合攻關項目、關鍵技術引進等。要過一步整合現有扶持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建立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在東路采購條件的前提下,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產品或著名品牌產品。省級有關部門要突出重點,對工業創新重點領域、企業和項目實行優先支持和重點傾斜。

(二十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支持企業在境內外發行股票、債券,拓寬融資渠道。搭建銀企對接平臺,促進銀企戰略合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研究探索專利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試點。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規范提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推進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互利合作。大力推動創業投資產業的發展,探索建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鼓勵境內外機構和個人來我省設立風險投資機構。支持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促進企業產權合理有序流動。切實加強工業用地供應計劃的科學編制,按照推進我省經濟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則,在數量和結構上確保工業用地的科學合理供應,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重大裝備制造項目及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項目用地需求,在工業用地供應計劃編制時應當加以保障。

(二十八)努力營造工業創新的良好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工業創新提供良好的服務。加快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健全信用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的違法行為,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拎。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倡導創新文化,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二十九)加強輿論宣傳。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等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宣傳工業創新的重要意義、工業創新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各地工業創新的先進經驗和先進事跡,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工業創新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