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三種力量促進糧食增產工程總結

時間:2022-12-19 07:13:00

導語:巧借三種力量促進糧食增產工程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巧借三種力量促進糧食增產工程總結

近年來,鉛山縣通過巧借三種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調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這道難題。在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壯大以紅芽芋、養鰻等特色產業的同時,實現糧食總播面積43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達3.2億斤,同比增長22.8%。

一、向土地要潛力,在不影響結構調整的前提下增加糧食產量

土地是農業的基礎,在土地日益減少、顯得彌足珍貴的情況下,該縣一方面通過盤活、用好存量土地,擴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過依靠科技、提高復種指數等方式,向土地要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響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又增加了糧食產量。

一是無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資源。該縣把挖掘土地資源當作從“海棉中擠水”一樣來對待,想辦法、出實招,從存量土地中尋找增量土地,變無形土地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轉步伐,建立了以村、組為單位,靈活機動、操作性強的土地轉包、租賃機制,積極引導種植能手大面積承包外出務工、進城經商等人員閑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過”。在輿論導向、利益導向、機制導向的作用下,該縣開發、利用了各種閑置土地1萬畝,從根本上杜絕了土地拋荒現象。進一步落實“占一補一”原則,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土地開發整理扶助專項資金1332萬元,縣財政撥出專項資金27萬元,用于開發整理土地資源,新增耕地2800畝。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實施良種良法工程,實現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建立糧食主推品種推薦制度,為農民選用優良品種提供權威性的指導。引進、推廣“株兩優02”、“兩優培特”等兩系雜交稻及“65002”等超級雜交稻,普及推廣了以“贛晚秈923”為主的優質常規稻,優質率達90%。加強了農業科技培訓力度,整合師資力量和培訓經費,把扶貧、移民、勞動力轉移等培訓任務進行統籌,建立了縣以培訓鄉鎮農技干部和農村黨員干部為主,鄉鎮以培訓科技帶頭人和示范戶為主,村級分社分片培訓到農戶的農業技術培訓機制;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體系,共舉辦培訓班24期次,培訓農民1.2萬人次。

三是科學安排,推廣立體農業和提高復種指數。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時空差異,科學開發、合理確定糧經間套復種輪作種植模式,發展立體農業,提高土地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大力推廣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實行林、草、牧相結合、以水域或庫區為單元的立體農業、稻田立體農業和庭院立體農業。汪二鎮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園、山坡種植西瓜3000余畝,騰出土地種糧食,既確保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做大了“西瓜經濟”。提高復種指數,壓縮一季稻面積,提高水稻復種率,全縣水稻復種率達27%,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在產芋鄉推行“芋稻輪作,播面不減”,紫溪等產芋大鄉推廣地膜覆蓋新技術,使紅芽芋播種時間提前2個月,實現紅芽芋—晚稻輪作目標,全縣紅芽芋—晚稻輪作面積達2萬畝。

二、向統籌要活力,走活調整結構和增加糧食總產一盤棋

該縣把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糧食生產視為一盤棋,通過統一布局、統籌安排,使糧食總產增加,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從而走活農村經濟發展這盤棋。

一是統籌產業分布,搞好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打破過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根據各鄉鎮地域、資源、氣侯等條件的差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確定重點產業,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形成特色。該縣根據南、中、北三大農業區域的資源特點,形成了南部山區食草動物飼養區,中部丘陵地帶生豬飼養、糧食生產、經濟作物主產區,北部漁業主產區。通過合理布局,把優勢產品和優勢產區做大做強,提高了主產區農民收入水平。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中,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的農業生產布局。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糧倉”,該縣在農業信貸資金、農業機械等生產要素向這些產糧重點鄉鎮傾斜,促進了產糧大鄉(鎮)豐產豐收。

二是統籌糧食產品結構,發展糧食替代產品。該縣在增加糧食產量時,著眼于“大糧食”范疇,大力發展糧食替代品,既避開了耕地的數量約束,而且優化了農業生產結構。重點抓了牲畜養殖和水產養殖。牲畜養殖方面,堅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養殖,健全完善了電子化動物疫情傳輸網絡,在全縣強制推行免疫標識制度,牛、羊的飼養量同比增長2.3%和57.4%,豬—沼—果(菜、糧)生態養殖戶達200戶。水產養殖方面,全縣水產養殖面積2.85萬畝,增加500畝,水產品產量達9000噸,增長1000噸,蝦、鱔、鰍、鯰等高效水產品養殖面積同比增長10%以上。通過抓好這兩大養殖業,既提高了糧食經濟安全系數,又調整、優化了農業結構,擴大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是統籌支農要素,建立農業風險保障體系。該縣建立農產品風險保障機制,減少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既保護了種糧農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進了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整合財政、扶貧、信貸資金,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重點抓好以水利和交通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600畝,旱澇保收面積1300畝,改善灌溉面積6000畝,改造中低產田47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00畝,完成了鵝湖鎮等8座機電排灌設施改造項目。抓好鄉村交通建設,加快實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檢疫防疫、質量檢測、市場信息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建設。

三、向產業化要動力,打造結構調整和糧食增產雙贏格局

該縣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通過規模農業,形成聚集效應,通過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了結構調整和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兩不誤、共促進的雙贏目標。

一是凸現規模聚集效應,使基地農業向板塊農業發展。加快農業基地建設步伐,聚集連片基地形成區域板塊,著力打造“板塊農業”。在湖坊、汪二兩鎮建設2000畝標準化綠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2萬畝的速度在全縣擴展,目前,西部平原區已形成了一個優質水稻種植板塊。加快了以紫溪鄉、石塘鎮為主的萬畝紅芽芋生產基地建設,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紅芽芋為特色的經濟板塊。整合鵝湖鎮1000畝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橋、楊林二鄉3000畝優質紅薯種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節蔬菜、紅薯特色農業經濟區。在基地的輻射帶動下,種養大戶、規模經營戶迅速發展,農業綜合效益大大增強。全縣水稻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80戶,紅芽芋種植10畝以上的70戶。

二是拉長產業鏈條,使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深度加工發展。打破傳統的粗放型、單一型加工農產品做法,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做好農副產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積極支持和華水產有限公司和武夷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申報省級龍頭企業,促其做大做強,增強加工、吸納力。加大了對龍頭企業“武夷山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冊了“紫夷”牌產品商標,申報并獲得了紅芽芋A級綠標。依托紅芽芋這一資源、品牌效應,引進了燦海農產品有限公司,對紅芽芋進行分級包裝。發揮“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應,通過招商引資、激活內資等方式創辦了一批優質大米加工企業,全縣規模以上大米加工企業達6家。

三是拓展市場領域,使農產品由點狀銷售向網狀銷售發展。改變傳統的定點銷售、等待上門收購等落后營銷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的領域和渠道。注重用好地域價“剪刀差”,通過在沿海發達地區建立農產品銷售點,讓農副產品擇市、擇價就賣,實現銷售上的增值。為調動種糧戶積極性,該縣大力推廣“訂單糧食”,把最低收購價格政策落到實處,既提高了糧農種糧積極性,又確保了糧食價格,增加了糧農收入。鞏固和完善鰻業、蔬菜、果品、畜禽、優質米等專業協會,全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20個,各類農村民間流通組織發展到330個,從業人員超1.8萬人。進一步完善鉛山縣農經網、農業互聯網等農產品綠色通道,實現網上銷售農副產品。通過網絡農產品供應信息1000余條,來自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市訂單50余條,擴大了產品的銷售領域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