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信息化建設計劃

時間:2022-09-22 06:17:00

導語:社保信息化建設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保信息化建設計劃

根據《**—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規劃》。

一、“十五”期間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一)主要成就

1.金保工程經國家正式批準立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17號)將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列為國家電子政務重點建設和完善的十二個業務系統之一。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設項目建議書,金保工程在國家整體立項。之后,國家發改委相繼批復了金保工程中央本級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投資概算和西部地區補助方案。

2.全國系統的總體設計和規劃標準已基本完成。勞動保障部先后下發了一系列關于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制定或完善了社會保險、勞動力市場等業務系統指標體系以及社會保障卡、勞動保障業務專網IP地址等方面的標準規范;針對全國聯網工程、數據中心建設、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中心建設、示范城市建設等具體建設任務,出臺了相應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制定了金保工程調度制度、社會保障卡發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通過這些文件、標準、方案和制度,明確了金保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建設任務、建設原則以及各項建設任務的具體要求。許多地區根據部里的文件也制定了本地區金保工程實施的具體方案。金保工程建設逐步走上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的軌道,為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系統打下良好的基礎。

3.全國網絡框架已具雛形。“十五”期間,勞動保障部與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實現了聯網;20個省區市實現了與所轄全部地市的聯網。在全部地市級以上城市中,80%實現了與省數據中心的聯網,市域網覆蓋達到65%的經辦機構,有條件的地區已延伸到街道、社區,部—省—市三級網絡結構已初步形成。借助部—省—市網絡開展了養老保險監測、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監測等聯網應用,監測數據分別覆蓋到829%的養老保險參保人員和約100萬失業人員,對于及時、客觀地采集社會保險決策信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部省間及部分省市間視頻會議系統已投入使用。

4.統一軟件開發及應用取得可喜進展。勞動保障部組織開發的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核心平臺已經推廣到340個以上統籌地區,勞動力市場管理信息系統(勞動99)已經推廣到200多個地市。特別是一些省區在上述兩個軟件基礎上,統一進行核心應用軟件的全省本地化實施,不僅加快了全省統一軟件的推廣應用,也對統一標準和業務流程的規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以社會保險五保合一、勞動力市場與社會保險信息系統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整合工作已經在很多地區開展。

5.各項建設任務穩步推進。“十五”期間,全國大部分省級勞動保障部門及177個地級以上城市建成了符合國家標準的數據中心機房,通過數據整理和整合,數據中心的統一程度逐步提高,數據質量顯著提高。全國已有14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開通了12333專用服務號碼,其中80個建立了電話咨詢服務中心或依托全省統一的電話咨詢服務中心開展工作;全國已有12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建立了政府網站。一些地區基于互聯網開展的網上職業介紹、網上社會保險申報和查詢等業務,為社會公眾足不出戶辦理相關勞動保障業務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手段。社會保障卡已在近70個地區有序推廣使用,持卡人數已達到2000萬人。通過示范城市建設,已經出現了一批符合全國統一建設要求,取得一定建設成果和應用效果,能夠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城市。

6.機構、隊伍建設得到較大加強。全國絕大部分省級勞動保障部門、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勞動保障部門建立了專門的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信息中心)。尚未建立專門機構的地區,也基本明確了負責信息化綜合管理的部門。通過引進和培訓,信息化隊伍的規模和能力得到較大提高。一支熟悉業務,鉆研技術,能夠吃苦,甘于奉獻,熱愛勞動保障事業的信息化建設和管理隊伍已經初步建立。

通過金保工程建設實踐,與“十五”期初相比,勞動保障信息化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系統應用效果初步顯現,已經成為勞動保障管理服務的重要支持手段。數據集中管理、系統整合、體制創新已成為當前金保工程建設的新特點,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呈現了積極、健康、協調的發展態勢。

(二)基本經驗

“十五”時期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的穩步推進,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1.領導重視是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一直十分關心金保工程建設,國務院領導專門對金保工程建設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加強指導、加速推進”。勞動保障部黨組將金保工程列為勞動保障部的“一號工程”,各級黨委政府也都非常關注和支持金保工程建設。各地區的勞動保障廳(局)普遍成立了“一把手”任組長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健全了工作機制,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保證了金保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2.統一認識是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前提。經過幾年的不斷實踐,按照“完整、正確、統一、及時、安全”的總要求,建立統一的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全面提升勞動保障系統整體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已經逐步成為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普遍共識,形成了集全系統之力,共建金保工程大業的良好局面。

3.健全機制是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的保證。各地區建立專門的、統一的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技術力量進行有效整合,統一對信息化建設進行管理、協調和組織實施,為金保工程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促進和保證了信息化建設的完整和統一。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許多地區信息化管理部門、規劃財務部門、業務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分工明確,緊密協作,共同推進,形成了部門間良性互動,技術與業務相互促進的工作氛圍。

4.體制創新是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方向。許多地區利用建設金保工程的契機,按照業務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信息化管理的特點,通過機構、崗位、職能的調整和業務流程的重構優化,建立了更加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提升了勞動保障管理服務能力。

二、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勞動保障事業完善制度、加快發展和提升能力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和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對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被納入到國家信息化總體發展戰略當中

進入21世紀之后,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將“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電子政務應用和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密切結合,網絡化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列為國家信息化的重要戰略目標。勞動保障信息化作為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到國家信息化的總體戰略布局當中。戰略規劃明確提出了“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強就業信息統計、分析和工作,改善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政策咨詢服務。加快全國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的工作要求。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勞動保障工作、對金保工程建設的高度重視,也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為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期間要建立健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勞動保障制度及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就業比較充分,分配格局比較合理,勞動關系基本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管理服務規范高效的發展目標。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要適應勞動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努力滿足事業發展中的新要求。這就迫切需要將信息系統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勞動保障各項業務;將系統的覆蓋人群從城鎮參保人員和就業職工擴展到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參保人員等,部分地區的覆蓋人群還要從從業人員逐步擴展到全體城鎮居民,甚至全體城鄉居民;通過系統整合,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勞動保障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業務之間的協同辦理,為建立勞動保障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技術支撐。

(三)人口和勞動力流動日益頻繁,跨地區業務辦理需求愈發迫切

目前勞動力和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強,地區間遷入遷出的規模日益擴大,勞動者跨地區求職,跨地區進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和接續,跨地區享受各種社會保險待遇等,都變得愈發迫切。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在**期間要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城和跨地區就業的限制,完善參保人員社會保險關系轉移、銜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決人員流動時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問題的有效辦法。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要與這一要求相適應,為跨地區的人員流動、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社會保險待遇享受及跨地區的管理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四)社會各界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勞動保障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勢必要求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這一理念。通過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網絡及時準確地了解勞動保障的各項政策和辦事程序,為他們提供方便的網上直接辦理各項勞動保障事務的服務,通過網絡架起勞動保障部門與廣大勞動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實現從面向機構管理向面向社會服務的轉變,實現對勞動者“記錄一生、管理一生和服務一生”,仍是**期間需要面對的和完成的重要課題。

(五)信息安全變得愈發重要

勞動保障信息系統管理著數以萬億計的資金和數以億計的人員信息,牽涉到每一個勞動者和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點問題。**期間,數據集中管理和各系統的整合將成為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趨勢,系統能否安全穩定運行就變得愈發重要。與此同時,隨著公共服務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系統的用戶范圍將急劇擴大,通過互聯網的訪問和信息傳遞將逐步增多,系統面臨的風險逐步增大。我們要主動應對信息安全的挑戰,在信息化建設中同步實現信息安全。

(六)當前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資金短缺。一些地區金保工程尚未得以正式立項,沒有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特別是部分中西部地區,資金的短缺已成為制約信息化建設步伐的重要因素。二是人才短缺。據統計,目前全國勞動保障系統從事信息化建設的技術人員,平均每個城市只有5人,遠遠滿足不了系統建設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一些地區尚未設立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已經設立的,其在信息化建設中的組織協調地位以及與其他業務部門的關系尚需要進一步明確。特別是在確保一體化建設的前提下,如何在管理機制上適應各業務分險種辦理以及**期間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部分省份垂直管理等業務發展趨勢,是**期間需要解決的課題。四是外部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一些地區勞動保障部門在地區整體信息化中的地位有待進一步明確,與其他政府部門在信息化建設上的關系有待理順。

三、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適應國家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建設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勞動保障中心任務,按照“完整、正確、統一、及時、安全”的總要求,堅持統一建設、應用為先、體制創新的基本原則,努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勞動保障業務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勞動保障信息化水平。

1.按照《**年-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將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納入到國家信息化整體布局當中,確定**期間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2.圍繞**時期勞動保障工作的主要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認清勞動保障業務的發展趨勢,堅持信息化建設服務全局,確保信息化工作與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相適應。

3.適應勞動保障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樹立“兩個服務對象”的理念。一方面,緊緊圍繞勞動保障中心工作,為業務經辦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服務于人民群眾。要增強勞動保障信息化的服務功能和手段,架起勞動保障部門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4.以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資源整合為基礎,以建立科學管理模式為方向,注重信息化建設的應用實效。

(二)總體目標

以全面提高勞動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務社會的水平為目標,在金保工程一期建設的基礎上,緊密圍繞勞動保障事業的重點工作和發展方向,全面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領域的信息化,并通過系統整合和信息共享,為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的協同辦理及跨地區協作提供技術支持;建立基本統一的面向社會的勞動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包括統計分析、監測預警、預測分析、風險分析在內的多層次的宏觀決策支持和基金監督模式,為勞動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1.信息系統覆蓋城鎮社會保險、就業服務、勞動關系、勞動保障監察以及農村社會保險等各項勞動保障業務,覆蓋城鄉各類參保人員、城鎮從業人員以及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等人群。

2.信息網絡覆蓋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就業服務機構、就業培訓機構、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等各類經辦機構和服務機構,并延伸到街道社區和農村鄉鎮。

3.社會保險、勞動就業、勞動關系及勞動保障監察等主要業務系統有機整合,通過搭建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勞動保障各項業務之間的銜接和協同辦理。

4.跨地區業務協作的技術支持環境基本具備,為實現地區間勞動保障業務協作提供支持。

5.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一體化的、面向社會的、集多種接入方式的勞動保障公共服務門戶系統和支撐體系基本形成。

6.基金監管系統進一步完善,非現場監督成為基金監管的重要手段。

7.宏觀決策支持水平提高,實現包括統計分析、監測預警、預測分析、風險分析和精算等在內的多層次決策支持模式。

8.系統的安全體系基本建立,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進一步加強。

9.實現與相關部門電子政務系統的銜接,逐步實現與國家電子政務網絡統一平臺的銜接。

四、重點任務

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設,開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強化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全網整合,突出公共服務功能,切實提高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信息化水平。

(一)完成中央、省、市三級數據中心建設

1.完成各級數據中心機房建設。按照成熟先進、經濟實用、持續穩定的原則,配備硬件設備,并實現硬件設備的物理集中,各項勞動保障業務共用同一個機房。建立健全各項數據中心運行管理制度,完善專職人員配備,提升數據中心的安全管理級別。充分發揮數據中心的作用,形成搭建一個統一平臺、各項勞動保障業務協同辦理的工作機制,逐步實現從網絡管理中心,到數據管理中心,最后到決策支持中心的功能擴展。

2.實現數據在地級以上城市數據中心的集中管理。社會保險、勞動力市場、勞動關系等各項勞動保障業務數據和決策數據由數據中心統一管理。通過數據整理和整合,建立統一的個人基本信息庫、單位基本信息庫和機構基本信息庫,將各類參保人員及城鎮從業人員、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各用人單位和參保單位全部納入到系統中統一進行管理。取消區縣獨立設置的工作庫,實現地級以上城市全市范圍的數據集中,最終實現“同人同城同庫。”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情況下的數據分布策略,逐步提高業務數據庫的集中層次。根據跨地區業務協作的需要,建立異地數據交換平臺。適應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制度的建立,建立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數據檔案,實現對用人單位守法情況的動態監控和分類重點管理。

3.進行異地災備中心建設。完成中央數據中心災備中心建設,有條件的省可以省為單位建設全省統一的異地災備中心,將省內所轄各地市的業務數據全部集中備份到災備中心。災備中心應首先實現數據級容災備份,條件成熟的,可實現應用級的容災備份。

(二)完善中央—省—市三級網絡

1.進一步加快市域網建設步伐。地級以上城市數據中心在將網絡聯接到各類社保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就業服務機構的基礎上,將就業培訓機構、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等聯接到網絡當中,并向街道、社區和有條件的農村鄉鎮延伸。力爭到**末期,各類經辦機構和服務機構納入市域網的比率達到90%以上,街道、社區納入市域網的比率達到70%以上,農村鄉鎮納入市域網的比率達到50%以上。

2.進一步提高部—省—市主干網絡的性能。實現部—省—市主干網絡的三級網絡貫通,確保信息在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之間以及跨地區間的無障礙傳輸,滿足各項監測數據上傳和跨地區業務協作的需要。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和管理,保證網絡的暢通。按照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總體部署,逐步實現與國家電子政務網絡系統的銜接,實現與人口、公安、財政、稅務、金融、教育、衛生、民政等業務系統的信息交換。

3.構建信息系統安全信任體系。結合勞動保障實際業務需求,確定勞動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并按照積極防御、綜合防范,兼顧安全與應用、兼顧安全與投入的原則,在充分考慮現有安全保護基礎,合理利用現有安全設備基礎上,采取管理與技術相結合的手段,有效提高系統的安全性,確保數據、網絡和應用安全。完成系統安全測評認證工作,建立信息安全事件響應機制。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基礎上研究確定勞動保障系統PKI基礎設施的實施策略,建立全國統一的,基于PKI/CA技術的信任體系和安全體系。

(三)加強應用系統建設

1.擴大業務系統覆蓋范圍。根據擴大覆蓋面、做實個人賬戶、改革計發辦法、建立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等工作的要求和“五保合一”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并根據業務發展要求,適時實現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鎮醫療救助、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包括部分地區建立的城鄉統籌的醫療保障)的技術支持。全面實現業務系統和財務系統的對接,實現單位和人員管理的信息流及資金流的有效銜接,在完善以信息管理和記錄為核心的業務管理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資(基)金管理為核心的會計核算系統。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確保滿足就業服務、失業保險和職業培訓等業務開展的需要。開發勞動關系管理及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監管信息系統,支持勞動合同管理、工資支付調控、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處理等業務的辦理。開發農村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將系統覆蓋到所有農村參保人員。逐步支持行政審批、行政執法等各項勞動保障行政業務的電子化,并實現與相關業務系統的信息共享和流程銜接。進一步梳理業務流程,完善系統功能,實現各項業務之間的有效銜接、協同辦理的工作機制。擴大全國統一應用軟件的覆蓋面,力爭覆蓋到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和統籌地區。

2.為跨地區業務協作提供技術支持。適應跨地區人員流動的需要,結合跨地區相關業務政策制定狀況和工作條件的成熟程度,研究確定跨地區業務技術支持方案,開發跨地區業務協作信息系統,形成對勞動者跨地區求職、參保人員跨地區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和續接、退休人員異地安置社會化服務和管理、參保就醫人員跨地區醫療費用結算、工傷人員及遺屬跨地區領取待遇和就醫等業務的技術支持能力。

3.加強基金監管系統建設。依托金保工程信息網絡,建立多部門網絡互聯、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支持部、省、市、縣各級社會保險基金非現場監督工作,實現微觀監管目標(及時發現社會保險基金薄弱環節和疑點問題,加強基金管理)和宏觀監管目標(及時了解掌握基金運轉情況和支撐能力,實現制度平穩運行),促進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轉變。

4.加強宏觀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全面建立通過網絡采集信息的采集機制,形成常規統計、抽樣調查、網絡采集等多渠道相結合的決策信息采集模式;建立中央、省、地市三級勞動保障宏觀決策數據庫,對各類統計調查信息及通過網絡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和分析;建立模型庫、方法庫,建立針對勞動保障各項業務的、制度化的分析、預測機制,實現包括統計分析、監測預警、預測分析、風險分析和精算在內的多層次決策支持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統一勞動保障統計分析數據指標體系、在線數據采集手段和聯機數據分析。

(四)建立基本統一的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

1.構建統一的勞動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系統的整合,地級以上城市全部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的12333公益熱線服務,實現全國電話咨詢服務中心的互聯,形成“一地呼入、全國咨詢”的服務模式。加強勞動保障系統政府網站群建設,形成完整統一的勞動保障公共服務信息門戶體系,積極推進基于統一的安全信任體系和互聯網技術的自助式網上業務辦理,逐步擴大應用的業務范圍。建立電話服務和網上服務互為補充,集成多種接入方式和服務手段,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勞動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體現勞動保障系統統一的面向社會的整體公共服務形象和品牌。建立公共服務平臺與業務系統、基金監管系統及宏觀決策支持系統的聯動機制。

2.大力開展勞動保障基層信息平臺建設。在街道社區和農村鄉鎮建立綜合的勞動保障信息窗口,實現勞動保障業務在街道社區的統一管理和服務,將盡可能多的服務功能通過網絡延伸到街道(鄉鎮)、社區,為開發就業崗位、面向失業人員開展就業服務、面向退休人員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以及其他各項勞動保障管理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3.穩妥有序地推進社會保障卡的發行和應用。推進社會保障卡在勞動保障各項業務領域的應用。配合跨地區業務協辦的開展,實現社會保障卡的跨地區通用。進一步規范社會保障卡的發行和管理。

(五)切實提高應用水平

1.進一步推進養老保險監測、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監測。擴大上傳數據的覆蓋面,其中養老保險監測數據要覆蓋到全部參保人員,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監測覆蓋到全部失業人員。努力提高數據質量,增強數據的時效性,做好上傳數據的分析和深加工。

2.逐步啟動其他各項聯網應用。研究確定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及醫療費用監測、工傷保險管理服務監測、生育保險管理服務監測、勞動力市場供求監測、勞動關系管理監測、農村養老保險監測等實施方案,適時啟動上述聯網監測應用。根據跨地區業務協作的需要,適時開展異地業務聯網應用,并逐步擴大覆蓋地區和人群。探索各項聯網應用的整合方案,實現各項聯網應用的整合。

3.加強已建系統的應用。研究建立信息系統應用效果的評估機制,充分發揮系統的使用價值。探索勞動保障各類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為社會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按照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總體部署,實現與其他電子政務系統的信息共享和交換。

五、保障措施

(一)形成財政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證機制

完成金保工程二期立項,將硬件升級、網絡擴面、應用軟件深度開發、安全加固、公共服務系統全面建設等主要建設任務,納入到金保工程二期中。各地要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和國家財政部的有關要求將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建設納入財政預算科目,由各級財政提供經費保障,確保建設資金和運行維護費用。對部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可在中央財政適度補貼、地方財政主體承擔的基礎上,通過其他渠道,多方籌集系統建設和維護資金。

(二)實施三項重點行動計劃

一是實施示范城市建設推進計劃。在金保工程一期示范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在金保工程二期建設中建立起一批金保工程推進示范樣板城市,形成示范帶頭、整體推進的建設局面。二是實施中西部地區重點援助計劃。通過資金補貼、政策傾向、重點指導、對口協助等方式,提高部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三是實施勞動保障系統信息技術基礎能力普及計劃。對勞動保障系統各類工作人員進行信息化技術培訓,在全勞動保障系統普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建立業務人員信息系統應用能力考核上崗制度,把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能力作為衡量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納入人員考核范疇。

(三)理順信息化工作機制

全部地級以上城市勞動保障部門要建立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為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進一步促進勞動保障業務與信息技術的良性互動,努力建立政策制定及業務調整的技術論證制度。加強與其他政府部門在電子政務建設上的協作配合,逐步建立信息共享與交換機制。

(四)健全勞動保障信息化標準和規范體系

根據勞動保障業務發展需要和信息技術發展狀況,按照系統建設要求,建立較為完整的勞動保障信息化標準體系。主要包括修訂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和社會保險信息系統業務指標體系,制定勞動關系與勞動監察信息系統、農村社會保險信息系統業務指標體系,制定藥品及診療項目編碼,制定并出臺個人基礎數據庫、單位基礎數據庫、機構基礎數據庫標準、統一的交換區數據標準、決策區數據標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標準以及跨地區信息交換、與其他業務部門接口、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標準和規范等。加大標準規范的執行力度,確保勞動保障相關業務系統中各類業務代碼的標準、規范和統一,確保各業務系統之間、各地區之間的信息共享。根據勞動保障業務發展需要,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梳理業務流程,制定或修訂各項業務流程規范,逐步統一和規范各地的業務流程。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全國性的信息系統建設、運行、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一是制定勞動保障系統部—省—市全國主干網網絡運行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視頻會議系統管理和使用制度等;二是建立IP地址備案制度、應用軟件項目驗收備案制度,完善技術支持商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卡注冊管理、密鑰管理及COS核準制度等,對各項重點建設項目進行檢查和控制;三是配合安全信任體系建設,制定電子證書分發、使用和管理制度;四是制定監測數據采集及使用制度,落實信息資源管理責任制,建立信息交換機制;五是進一步完善系統建設調度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績效評估體系。**期間,各地也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金保工程的項目管理。

(六)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

堅持多渠道培養與高起點引進并舉,壯大勞動保障系統信息化隊伍,力爭信息技術人員數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增加50%以上。建立信息技術培訓機制,強化對信息化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信息化建設隊伍的整體素質。各省、地市級勞動保障部門也要加大培訓力度,特別是做好對勞動保障業務人員系統應用水平的培訓工作。探索建立適合于勞動保障信息化隊伍的獎勵激勵機制,為信息化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強與技術單位的合作,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七)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宣傳

充分利用勞動保障政府網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現代化管理手段,結合報刊、雜志及其他各種渠道的信息傳播媒體大力宣傳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讓公眾認識和了解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提高社會對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為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