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農”問題的再認識

時間:2022-06-13 10:00:00

導語:關于“三農”問題的再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三農”問題的再認識

關于三農”問題的再認

一、先來看看對農業問題的認識。農業工作的牛鼻子是投入問題,發展的動力是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農業基礎設施需要大量投入,農業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行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工業化,就需要靠投入來加快產業化經營,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同樣也需要投入。

在我國,國家財政及各級財政雖然也在不斷對農業投入,但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的到位程度(因為中間有截留)并不理想。比起全國各地投入大量資金率先建設城市現代化的速度來看似乎并不相協調。現在的問題是“錢從哪里來?”我們認為一方面是在財政稅收政策的制訂上體現傾斜政策,繼續加大國家的投入和注重投入到位,另一方面是制訂相應的政策,鼓勵民間投資,鼓勵有膽略的優秀商人進入農業,吸收外商進入農業,引導大中型工商企業進軍農業,加快有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可否考慮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和資金上重點扶持那些規模大、深受農民歡迎的、能夠帶來眾多農戶致富的龍頭企業。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扶持那些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形成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支持和扶持農民經紀人,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依靠科技進步,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加長產業鏈條,使農民更多地分享加工環節所帶來的利潤。

二、對農村問題的認識。農村工作的重點是社會穩定,從長遠看是怎樣在農村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首要的問題是在農村開展“三個代表”教育活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抓緊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解決干部后顧之憂,穩定干部隊伍。農村基層干部普遍反映過去農村基層政權的一些部門都變成條條管理上收了,農村基層組織依靠何種手段保持農村穩定需要研究和解決。其次是解決農村治安狀況問題,直正使老百姓能長久放心地去發展生產,這是農民最關心的一件事。再次就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防止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出現,防止迷信活動,特別是“”類似組織在農村死灰復燃。這也是農村基層干部的呼吁。

三、至于對農民問題的認識,可否換一個角度來談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生存權和發展權。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后,農民的生存權基本解決了。但是維護農民的生存權,改善農民的生存條件,使農民的發展權得以充分實現,關心最大人群的根本利益,則成為黨和政府的首要問題。同時我們仍有5%的人口即5800萬人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農民維持生存權的基礎就是土地,維護生存權的焦點是農民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農民的發展權是如何使農民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得到社會保障。突出的問題是如何使農民增收。最大的問題是成千上萬農民的就業問題,也就是“人到哪里去”。有效的辦法是讓“農民變市民”、讓“農民變工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和農業工廠化,實現產業化經營。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還是農民自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通過提高農民素質,由農民提高自身能力來解決,農民要自己解放自己。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

眼下可考慮采取這樣一些辦法:一是想盡一切辦法扭轉農民增收下降的趨勢。二是在“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的原則下,充分考慮農民的根本利益,樹立長遠發展的觀點,制定有效可行的土地流轉制度。目前土地流轉中采取的六種方式,能有效地解決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三大難題,規避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難以對接的矛盾。其中土地使用權入股這種方式所占比例很小,但從長遠來看,我們認為這種方式值得提倡,它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可以有效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和企業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建議國家在土地流轉方面通過制定相關文件予以鼓勵和遵循。不要因為土地流轉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急于剎車或急于規范,要允許各地去試。三是健全農村的科技、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加強縣鄉兩級在優良品種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生物技術應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服務,積極發展各類農業技術協會和民辦科技組織。結合小城鎮建設,新建和擴建一批農副產品交易批發市場,打破地區封鎖,暢通農產品的營銷渠道。依托已有的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建立各省的信息平臺,形成橫向連接農口各部門,縱向連接農產品批發市場、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生產經營大戶的信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