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言合一以身作則
時間:2022-11-26 02:48:00
導語:知行言合一以身作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訓與咨詢是一個特殊服務性行業,它所銷售的不是有形的產品,而更多則是無形的思想、技能、方法學,因此培訓咨詢行業屬于智力產業,應該屬于知識產業的范疇。作為咨詢培訓師,當項目結束之后,最重要不是交給了客戶多么詳備的方案、模型、工具,而是讓客戶領會管理的思想,學會使用管理的工具和模型、方法學。因此,對于培訓咨詢的組織和個人來講,很難讓客戶直接感知為其所帶來的貢獻,及貢獻所產生的價值。所以,當我們步入了這個行業,我們就應該孜孜不倦地探尋和解答這個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培訓咨詢組織和個人才能存在,也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
作為智力服務行業,當面對客戶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想到三個問題:為什么做培訓咨詢?培訓咨詢帶來的價值是什么?培訓和咨詢對企業的影響是什么?當步入培訓咨詢行業中,那么我們就必須深入分析和解答這三個問題,并在與客戶實際交流與溝通、實踐、體悟中,實踐出真知。作為培訓師和咨詢師往往對于企業來說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因此很多的咨詢師和培訓師一出校門就投入這個行業,缺少了在企業當中的歷練,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德魯克先生自謙自己為旁觀者,但是德魯克先生在通用、ibm等大型企業保持緊密聯系,雖然是旁觀者但是卻一直沒有旁觀。
因此,對于培訓組織來講,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學會用管理的語言溝通,要清晰地了解和認知你的客戶,包括戰略、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看到客戶的優點和缺點,并能夠分析出客戶的需求,從而滿足客戶的需求。
企業為什么做培訓咨詢?
作為培訓和咨詢組織機構,首先思考如何定位,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因為位置決定了態度,態度決定了結果。很多咨詢和培訓組織往往一廂情愿地扮演“醫生”和“老師”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居高臨下的位置,在他們的眼中企業是身患重病的病人和幼稚的學生,這是很可怕的觀點,也是最致命的失誤。因為,從“醫患”角度出發,會讓客戶產生距離感和隔膜,從“師生”的角度也并不讓人信服,會讓企業覺得不過爾爾,從而在咨詢培訓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雞同鴨講,沒有達成有效地溝通,更不利于達成雙贏的合作。
作為企業管理者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是有一定的認知和感觸——“員工對企業的認知度差”、“員工專業化技能差”、“員工職業化水平低”、“企業管理者的領導力不夠”等現象都是企業存在的通病。其實作為一個組織,不管是成熟還是不成熟的,都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完美的組織是不存在的。在與客戶溝通時,一定要認識到這并不是客戶存在問題,其實咨詢和培訓組織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給自己定位的位置既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如果定位低的姿態,則會讓客戶感覺就是一個掮客和市儈,只是在兜售而不是傳授,進而質疑培訓咨詢的能力不夠專業,客戶抱著一種“施舍”的心態進行溝通,或者只是借著外人的嘴表達出自己想說而又不方便的說的話,因此管理者對提供的培訓咨詢的解決方案并不信服,往往是錢弄到手,卻丟了人格和尊嚴,在中國很多的培訓和咨詢組織都陷入這樣的尷尬境地,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已。而有的時候培訓咨詢組織的過高姿態,往往將其神化,則會讓客戶產生厭煩心理。而高姿態下提供的培訓咨詢解決方案往往是大眾化的,沒有針對性,太過概念化,給人“一種藥包治百病”的感受,同樣缺乏說服力。
因此,咨詢培訓組織在與客戶的溝通中,自身定位應該是戰略伙伴的關系,是一種跨界合作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與客戶建立平行溝通的關系,使得客戶認知到培訓咨詢組織所具備的專業性服務,針對企業整體戰略目標與未來發展規劃提供培訓咨詢,以支持企業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培訓咨詢行業日益發展、壯大,在這個新興行業不斷向前邁進的同時,各個培訓機構的魚龍混雜。作為一個優秀的培訓咨詢組織應該本著兼容博納的open心態,學習西方優秀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工具、方法學,結合當下中國國情,融會貫通、去偽存真、優化創新,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管理的新路。
培訓咨詢組織的管理者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不是最大的培訓咨詢機構,我們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一定是最適合的。我們是最具實踐力和糾錯力的組織。我們愿與企業共同分享管理經驗,在不斷的溝通與合作中,基于企業的戰略愿景與未來發展,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培訓咨詢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什么?
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也就是咨詢培訓組織自身的價值與貢獻。管理大師德魯克《卓越成效管理者》中管理者應該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需要以貢獻來衡量的,管理者對企業的貢獻在于三個方面:直接成果、樹立新價值觀及對這些新價值觀的重新確認、培養企業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作為咨詢培訓組織,我們是旁觀者,更加透徹地審視企業的發展與規劃。因此,我們也要為企業帶來成果與價值。
從狹義理解,培訓咨詢為企業帶來的直接成果無非指給企業帶來的解決方案、評估結果、課程體系等,但這種表面、概念化的成果難出新意,卻給企業厭煩的感覺。最近在與幾家企業高管溝通過程中,他們表達出了這樣的疑惑:培訓現場很激動,回來想想仍然很感動,但是在工作中卻一動不動。其實這樣的培訓是成功學模式的通病,往往展示給人是最美好的一面,而這一切都是生活在一個幾乎很難存在的真空環境,在參加了幾次這樣的培訓之后,筆者也不禁感慨中國的培訓不是在幫助人成功,而是在誤人子弟。企業最希望看到的直接成果是通過一次培訓達到改變人的意識和行為的效果,但這種成果幾乎是不能達到的,因此作為培訓咨詢師應該懂得自己不是救世主,你并不能改變組織和人。
作為管理與咨詢顧問組織,我們應該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應該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和選擇,而不能先入為主,以自我的價值觀衡量他人及事情的對與錯。做培訓咨詢更不能以自我的價值觀去度量企業的培訓咨詢的需求,而應站在一個傾聽者的角度,真正了解企業的培訓需求,然后引導和創造企業的需求并滿足其需求。
培訓咨詢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改善一個問題。培訓咨詢組織所提供的直接價值不是改變,而是通過培訓咨詢介入到管理中,將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與歸納,幫助企業達到自身的管理水平的修煉。沒有任何一次培訓咨詢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這是絕對不是托辭,而是本著做培訓咨詢的良心的話。做任何一件事情和事業,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優化、改善、提升,因此需要我們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彼此都應該堅持再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培訓咨詢組織所追求的是一種合作,而不是片面的利益。幫助企業解決員工同企業間的目標偏差,基于雙方的認知、溝通、理解上,協助企業完成每個階段性目標,進而達成企業的最終戰略目標。
培訓對企業有什么樣的影響?
培訓和咨詢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和系統,絕對不能將兩者分割開來。而目前在中國確實很奇怪的事情,培訓公司不做咨詢,咨詢公司不愿意做培訓,這樣貌似很清晰、科學的分工,卻反映出這樣市場的不成熟和不理智。因為培訓需要咨詢來引導,而咨詢需要培訓來改善,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因此,我們應該創新培訓咨詢的服務理念,我們應該有針對性開發和創新咨詢培訓的經營模式,推出咨詢式培訓和培訓式咨詢。什么是咨詢式培訓?咨詢式培訓是通過梳理企業所存在的問題,按照企業所處的不同階段,推薦不同側重的培訓咨詢給予支持。那么什么又是培訓式咨詢?培訓式咨詢是將企業的發展目標細分成不同的階段,針對每個階段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幫助,由給予轉變為共同學習,雙方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咨詢培訓在影響企業的同時,也使得我們自身受到了影響,并能夠從中得到成長,積累經驗,與企業相互支撐,共同創造價值。無論兩種服務是怎么樣的模式、方法學、解決方案,其實都是奔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初衷,只有這樣才能夠更貼近你的客戶,更了解他們,否則陌生人對于陌生人的影響是很難通過正常的途徑來解決的。如果想解決的話,那么就會通過另一種方式——造神運動,很多組織和機構往往把自己的培訓師、咨詢師神化了,讓那些所謂的大師和專家幾乎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因此神和人的對話基本就是對牛彈琴,這絕對不是企業的悲哀,而是培訓咨詢界得悲哀。
一次培訓咨詢帶來的影響往往是有限的,堅決反對那些大而全的解決方案,就像春晚一樣,本來是一次中國人年夜里精神晚餐,主題就是團聚、快樂,但是當塞進了很多東西之后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招來一片罵聲也是理所當然。因此培訓咨詢組織千萬不能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應該聚焦于自己最具優勢的方面。其實,目前培訓和咨詢市場的不成熟就是往往在推包裝之后的課程,這個課程是針對很多的需求,因此也就很難去真正解決問題了。
對于企業來講是提高其員工的素質,促進其實現其發展目標。對我們自身而言是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培訓咨詢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為風向標,形成高效的經營管理模式;具體到培訓咨詢產品上,研發獨特的解決方案體系;形成優質服務品牌,提升服務意識與不斷做好流程改善。進而發展成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左膀右臂,同時將培訓咨詢的成果轉化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績效,從而使咨詢培訓組織與企業形成合作伙伴的關系,確定共同發展的戰略關系。
因此,作為培訓咨詢師應該捫心自問,我們能夠帶給客戶的影響是什么?為什么我不敢用“改變”這個詞語?其實我們不敢奢求自己的努力會帶來改變,企業的變革是源自于企業組織內部的,是企業自發自覺的意識和行為,而絕對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而且這樣的變革是一個長期的溝通過程,是企業與相關利益者:員工、客戶、股東、行業、社區、社會的溝通,其出發點往往是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
管理是一種實踐,知易行難,作為咨詢培訓師,我們應該是與企業在路上的同路人,做知行言合一的管理實踐者,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夢想。
- 上一篇:工商系統會上領導講話
- 下一篇:黨員干部反腐倡廉個人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