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農業產業化暨結構調整流動現場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2-11 11:10:00
導語:在全市農業產業化暨結構調整流動現場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剛才,亞平書記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必要性,發展思路和重點,全面分析了我市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對于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結構調整乃至農業和農村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等一下,早彩副市長還將對我市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部署,曉鋒副書記還將作總結講話,我都完全同意。請大家結合實際,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今年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貫徹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和一系列加強農業、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經濟社會實現了既快又好的發展,呈現出多年沒有過的強勁發展勢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7億元,增長30.1%,同比加快7.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4.3個百分點,其中地方工業增加值完成24.2億元,增長38.5%,同比加快7.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12.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0.1億元,增長16.7%,同比加快2.3個百分點,高于全省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3億元,增長63.9%,高于全省36.7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完成22.5億元,增長22.3%,同比加快5.1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02億元,增長21.7%,同比加快4個百分點;實際引進市外資金146.8億元,增長47.5%;實際利用外資8982萬美元,增長79.7%,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33億美元,增長123%;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268元,增長13.5%。多項指標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也是自“九五”以來增幅最大的。預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95.77億元,增長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4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3億元,增長15.3%;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96億元,增長25%;財政總收入完成27億元,增長21%,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億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3元,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2900元,增長21.7%。
在中央一號文件尤其是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引導下,今年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投入大幅增加,農業和農村工作出現了多年未有的好形勢,特別是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形勢喜人,成為今年全市經濟發展最大的亮點。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760萬畝,增長21.4%,糧食總產達51億斤,增長38.4%,比歷史最高的1997年增加0.5億斤;農民收入改變了多年緩慢增長局面,預計全年農民人均增收517元,達到2900元,增幅達21.7%,比去年同期高14.7個百分點,比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9.2個百分點,農民增收絕對額創歷史新高,應該說這是一種跳躍式增長了,可喜可賀!
這種跳躍式增長的“爆發力”從何而來?從根本上說,是我市認真貫徹中央一系列扶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政策,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釋放的能量,顯示了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的強大威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這種跳躍式增長中,也有一些難以持續的因素。其中,農業稅減免和農產品漲價兩個方面,占了較大比重。今年,農業稅減免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使農民人均政策性減負增收45元,這一塊明年就變成基數了。今年農民來自一產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凈增300元,占增收總量的近六成,其中農產品價格上漲貢獻了不小份額,而隨著今秋糧食的豐收、糧價的回落,價格推高的作用也衰減了。因此,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農民增收的爆發力變為持久力,實現可持續增長?
從全市情況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市農民收入經歷了3次跳躍式增長,每次年均增幅都在15%以上。1978-1984年,農民收入年均遞增15.1%,動力源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1988-1990年,年均遞增15%,動力源是鄉鎮企業的崛起;1993-1997年,年均遞增20%,動力源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產品的大幅提價。分析這幾次跳躍式增長的動力結構,可以看到有兩種因素在起作用:一種是持久起作用的因素,如工業化進程、農業產業的發展、在政策引導下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等,這是決定農民增收的基礎;一種是暫時起作用的因素,如農產品漲價、某些政策利好等。當這些暫時起作用的動力因素衰減之后,很快便會出現農民增收乏力的低增長狀態。15%以上的高峰與5%左右的低谷交替演進,便構成了20多年來我市農民收入的增長曲線。這一曲線告訴我們,農民收入要在短時期內形成跳躍式增長并不難,難的是在長時期內實現可持續的快速增長。可持續,是我市農民增收的著眼點,應是我們做好“三農”工作的立足點。
實現農民增收的可持續,關鍵在于切實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根本途徑在于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與工業的關聯度,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配置農業資源,用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村經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著力在以下五個方面力求新突破。
第一,以培育龍頭企業為核心,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力求新突破。農業產業化內部組織要素主要有4個:龍頭企業、農戶、主導產品、利益分配方式。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利益共同體中處于核心地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領導者,抓住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就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當務之急,必須做多、做大、做強、做活龍頭企業。首先,要做多龍頭企業總量。圍繞我市水產、畜禽、木竹、糧食、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和優質農產品,以項目為載體,大力興辦產業化龍頭企業。其次,要做大龍頭企業規模。當前,要集中力量支持48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大力發展規模型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再次,要做強龍頭企業競爭力和帶動力。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搞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不斷引進、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大力扶持名牌產品、名牌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發展農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開發培育名優產品、特色產品,把我市具有區域特色的特種水產、木竹制品以及數量眾多的綠色食品打倒國內外市場上去。第四,要做活龍頭企業的營銷。引導龍頭企業全面樹立“競爭農業”新理念,緊密跟蹤國內外農產品供求關系變化。用現代化的營銷理念拓寬農產品貿易,根據不同的消費水平、健康需求、消費習慣,生產加工不同的農產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第五,要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松散型聯結向緊密型聯結轉變,引導龍頭企業加強對農戶的指導、服務、保護農戶利益,發展長遠穩定的合作關系。
第二,以“兩個65%”為目標,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力求新突破。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努力實現高效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比重達到65%,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5%。這“兩個65”的目標,就是我們農業結構調整的總方向。目前,我市高效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產值比重只有55%,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只有46%,離65%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未來兩年,必須下大力氣努力提高比重。一是要研究市場規律,找準農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當前,綠色消費已成為農產品消費的主流。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消費快速增長,市場潛力非常巨大。要充分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努力壯大綠色食品產業。按照市場農業要求,加快制定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地方標準,加強農產品原產地保護的申報工作,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打造農業知名品牌。二是謀求比較優勢,抓住農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各地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和發展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瓜菜、水果、水產、優質畜禽、毛竹、綠色食品六大支柱產業的雛形,縣市(區)也基本形成了1—2個主導產業。要繼續按照一縣一業,一(數)鄉一品的思路,堅持不懈地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促進主導產業加快形成基地化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格局,使其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支柱。三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培育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撐點”。重點要抓好“種子工程”和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抓好新品種的開發、引進、繁育、示范,大力開發附加值高的特色產品,廣泛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切實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四是完善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結構調整的“結合點”。只有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才能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生產條件。因此,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生態保護、農村公路、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農業科技示范園、農產品市場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我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
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各地要切實按照“引良種、建基地、精加工、樹品牌、旺市場”的產業化思路,堅定不移地抓好糧食生產,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做出新貢獻。
第三,以農業投融資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在加大農業投入上力求新突破。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對農業的投入。各地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調控和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多種渠道和多種經濟成份的資金投資農業領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制。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今后,對農業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抓住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尤其要抓住國家即將編制“十一五”規劃的機遇,包裝更多更大的好項目,爭取一批大項目擠進國家計劃“籠子”,從而得到中央、省對我市農業的更大扶持,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是大力引進市外資金。充分發揮上饒山青水秀、資源豐富的優勢,進一步打開山門水界,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結構調整為重要載體,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市外資金到我市創辦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借助外力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三是充分激活市內民間資金。各地要借助今年三農工作多年未有的好形勢,積極引導市內民間閑散資金投資農業開發,制定更為完善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工商資本開發農業的熱情,切實增強廣大農民加大生產投入的積極性,為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第四,以貫徹兩個《決定》為契機,在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上力求新突破。今年5月,市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五個統籌”,出臺了《關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決定》和《關于加快濱湖地區發展的決定》,兩個決定,一個是統籌城鄉發展,一個是統籌區域發展,對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各地各部門要緊緊圍繞兩個《決定》精神,以落實《決定》目標、任務、措施為突破口,深入推進兩個《決定》的實施。要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以城鎮化改造農村、優化農業、轉移農民。要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加大撤鄉并鎮力度,提高縣城和中心鎮的經濟、人口首位度、集聚度,從而輻射帶動重點集鎮、小集鎮協調發展。要進一步發展小城鎮特色經濟,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主導產業布局,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化,鼓勵、支持農村能人到城鎮創辦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引導一批農民從農產品生產的第一車間轉向加工營銷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產業相對集聚、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小集鎮,促進縣城經濟快速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加強勞務培訓、打造勞務品牌、做好勞務服務等措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到沿海發達地區發展,通過勞務輸出增加收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積累資金,為農村人口城鎮化準備物質條件和思想條件。要進一步加快濱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區域聯合,加速各生產要素的整合,主動融入環鄱陽湖經濟圈,抓住機遇,依托項目,加大投入,建立起開放式、多元化的湖區經濟,努力實現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五,以促進農民增收為落腳點,在服務“三農”上力求新突破。新形勢下的農業和農村工作,農產品供求關系、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農民增收渠道、農業開放程度以及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等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也必須不斷地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努力實現四個“轉向”:一是指導“三農”工作的視野要從局部區域轉向全國和全球,從全國、全球的產業格局比較中尋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二是服務手段要從傳統的經驗指導轉向信息引導,在競爭對手越多越強的情況下更迅速、更準確地掌握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經濟信息。三是競爭方式要從產后推銷轉向產前訂單農業,將訂單農業、期貨交易等貿易方式作為今后農產品營銷競爭的重要形式。四是發展策略要從產品戰轉向品牌戰,千方百計地創造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到較大市場份額的實實在在的名牌產品,并爭取達到以系列化的名牌產品作為開拓國內外市場的無形資產的程度。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
另外,猴年即逝,雞年將至,各地各部門要立足當前,在確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項任務的同時,及早籌劃明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為明年全市經濟工作開好頭、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志們,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小康建設,任重道遠,需要全市上下進一步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我堅信,我市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市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邁向新臺階,為把上饒打造成閩浙贛皖四省交界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快速發展地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