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業產業化經營
時間:2022-02-11 10:34:00
導語:論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已被社會所公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農業產業化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來,農業生產受市場約束增強,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雷同,加工能力低,為了各自利益爭奪原料、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為此,筆者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豐富了為農服務的內容,提高了服務的水平,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充實、完善和發展。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使農戶找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聯合與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業經營形式,是農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探索的新飛躍。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產后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全面推進新階段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造就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參與競爭,既提高了農業的總體效益,也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是各項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可以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引導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二、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階段健康順利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達66000多個,但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大部分組織的龍頭企業還是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龍頭企業的弱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目前,初加工農產品比較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更缺乏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第二,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盡管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都確定了一些主導產業,但多是小規模、不成批量的產業,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有的地方由于龍頭企業重復建設,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產缺乏規模,資源優勢發揮不夠。更有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缺乏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導致了主導產業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眾多的農戶直接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沒有聯合起來的強有力組織保護,農戶切身利益的維權呼聲因勢單力薄而被市場變化的浪濤吞沒,組織化程度低使農民難以在新階段得到生存和發展。另外,農業科技教育現狀、農民素質、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與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第四,利益機制不完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沒有健全,加工、運銷企業不能自覺地扶持生產,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不能自覺地讓利于農;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今后,總結經驗,強化措施,揚長補短,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措施與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本人認為以下措施與對策:
(一)壯大規模,增強帶動能力。
以壯大規模和增強帶動能力為重點,把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產品質量上有新的提高。龍頭企業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企業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盡快推進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
2、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接機制。要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著眼,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和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基地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規范產銷雙方權利和義務。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有新的增強。要引導各類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做大做強做優龍頭企業,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其他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興辦龍頭企業。
(二)建立產業化經營的合作組織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要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推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突出專業合作社建設。突出農村各類生產大戶,販運大戶和經紀人利用其生產、經營、購銷的優勢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積極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利用其資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優勢組建;鼓勵基層供銷部門、科協和其他部門,利用人員、場地、經營優勢組建。同時,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在強調數量擴張的同時實現質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突出標準化的推廣和運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以質取勝,注重農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按照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統一制定和實施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標準,在合作社內部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同類產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間要互相協調、互相溝通,逐漸形成良好的價格運行機制。
3、努力提高運行水平,突出開展經營活動,在向經濟實體型上過渡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向實體化過渡,才能增強服務實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會在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得到發展壯大。明晰產權關系,使社員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和體觀;堅持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體觀合作制的性質;鼓勵企業化經營,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實體化的市場主體。
(三)積極探索與內部成員的利益聯結機制。
突出內部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價格保護機制,對社員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風險基金,有條件的合作社努力實行利潤二次返還;要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社員公開收支情況,接受社員監督。
總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進行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探索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佳途徑;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不可急于求成,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形式、多樣化。從而,促進產業化經營更快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已被社會所公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農業產業化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來,農業生產受市場約束增強,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雷同,加工能力低,為了各自利益爭奪原料、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為此,筆者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豐富了為農服務的內容,提高了服務的水平,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充實、完善和發展。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使農戶找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聯合與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業經營形式,是農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探索的新飛躍。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產后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全面推進新階段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造就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參與競爭,既提高了農業的總體效益,也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是各項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可以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引導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二、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階段健康順利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達66000多個,但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大部分組織的龍頭企業還是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龍頭企業的弱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目前,初加工農產品比較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更缺乏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第二,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盡管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都確定了一些主導產業,但多是小規模、不成批量的產業,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有的地方由于龍頭企業重復建設,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產缺乏規模,資源優勢發揮不夠。更有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缺乏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導致了主導產業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眾多的農戶直接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沒有聯合起來的強有力組織保護,農戶切身利益的維權呼聲因勢單力薄而被市場變化的浪濤吞沒,組織化程度低使農民難以在新階段得到生存和發展。另外,農業科技教育現狀、農民素質、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與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第四,利益機制不完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沒有健全,加工、運銷企業不能自覺地扶持生產,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不能自覺地讓利于農;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今后,總結經驗,強化措施,揚長補短,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措施與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本人認為以下措施與對策:
(一)壯大規模,增強帶動能力。
以壯大規模和增強帶動能力為重點,把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產品質量上有新的提高。龍頭企業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企業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盡快推進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
2、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接機制。要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著眼,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和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基地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規范產銷雙方權利和義務。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有新的增強。要引導各類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做大做強做優龍頭企業,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其他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興辦龍頭企業。
(二)建立產業化經營的合作組織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要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推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突出專業合作社建設。突出農村各類生產大戶,販運大戶和經紀人利用其生產、經營、購銷的優勢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積極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利用其資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優勢組建;鼓勵基層供銷部門、科協和其他部門,利用人員、場地、經營優勢組建。同時,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在強調數量擴張的同時實現質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突出標準化的推廣和運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以質取勝,注重農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按照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統一制定和實施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標準,在合作社內部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同類產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間要互相協調、互相溝通,逐漸形成良好的價格運行機制。
3、努力提高運行水平,突出開展經營活動,在向經濟實體型上過渡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向實體化過渡,才能增強服務實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會在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得到發展壯大。明晰產權關系,使社員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和體觀;堅持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體觀合作制的性質;鼓勵企業化經營,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實體化的市場主體。
(三)積極探索與內部成員的利益聯結機制。
突出內部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價格保護機制,對社員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風險基金,有條件的合作社努力實行利潤二次返還;要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社員公開收支情況,接受社員監督。
總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進行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探索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佳途徑;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不可急于求成,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形式、多樣化。從而,促進產業化經營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