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

時間:2022-12-18 05:04:00

導語: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

建設和諧社會是黨和政府提出的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而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則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在滿足社會現實需要、不斷引領社會進步中實現自身發展的一種狀態。在當前,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在樹立正確的大學理念、進行科學的辦學定位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上下功夫。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必須強化追求真理、培養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的大學理念,進一步增強大學的歷史使命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首先必須解決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功能定位問題,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則主要是通過高等學校的理念(即大學理念)來體現的。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我國大學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當我們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后,究竟應該確定什么樣的大學理念。由于大學理念涉及到大學的使命、大學的社會功能定位等重大問題,因而人們把大學理念視為大學的靈魂、生命和指針。樹立正確的大學理念,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一般來說,大學的歷史使命就是滿足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可分為維持需要和進步需要兩種,后者以前者為基礎而又超越前者。如果說,培養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是大學的功能定位的話,那么,服務社會就應是滿足社會維持需要和進步需要的統一。這就要求大學既要為現實社會的正常運行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又要通過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創造來引領社會進步。要發揮前一種功能,大學必須立足于社會現實,密切關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動態,按照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科研方向和人才培養模式;而后一種功能的發揮,則必須以大學和社會之間保持必要的距離和張力為條件。因為,要發揮引領社會進步的功能,大學必須以社會理想為參照,找出社會現實與社會理想之間存在的差異,從而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供坐標和啟迪。

我國大學都把培養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作為自己的社會定位或功能定位,但由于缺乏追求真理、引領社會進步的的大學理念,普遍不具有個性鮮明的自我精神。特別是當功利主義思潮襲來時,許多高校忽視了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質屬性和社會公益性,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有的甚至把大學當成經濟實體來舉辦,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短缺與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之間所形成的反差,導致了一些高校教育行為扭曲以及教育腐敗的滋生。

而反觀發達國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在金錢至上、等價交換的世俗環境中能始終恪守大學的傳統,發揚大學超脫世俗而又服務社會的精神,從而贏得了社會的尊敬和學校的發展。這些大學所標示的大學形象雖然都是現代的,但其內涵仍是那些不被世俗所搖撼、不受時光融蝕的辦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只有堅持這種理念,大學才能始終保持自己的操守。因此,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需要從國外高校的先進辦學理念中吸取營養,不斷強化追求真理、創新知識、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大學理念,真正做到:在繼承傳統中與時俱進,在服務社會中堅守信念,在順應時代潮流中高揚理想旗幟。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政府、社會和學校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大學體制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需要建立一種能反映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教育體制做保障,以實現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近年來,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構建現代大學體制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一般說來,現代高校管理體制主要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學校組織發育的外部環境,二是學校內部的運行機制。就前者而言,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理順政府、社會和學校的互動關系,就后者而言,主要是解決學校實現自主發展的條件和權利問題。

就政府而言,主要責任是構建教育服務體系,為教育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其主要權力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和監督,政府并不直接管理學校的事務。社會主要承擔參與高校辦學、為高校提供服務,并獲得相應的權利。高校則主要承擔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責任,擁有對學校事務的充分自主權。這種政府服務、社會參與、高校自主的辦校體制具有權責清晰,管理成本低,運轉靈活等特點。

建立現代學校體制,首先必須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實行簡政放權。政府部門既應將部分權力如監管、認證、評價等交給社會組織,又應將學校具體事物的管理權下放給學校。這樣,政府就可以集中精力構建教育服務體系,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加寬松有利的宏觀環境。其次,要進一步大力培育和發展教育中介組織,建立以市場為主體的社會參與機制。建立教育中介組織主要是為了加強政府和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聯系,確保學校的運行和發展滿足為社會服務的公共目的。教育中介組織主要從事教育評估、教育認證、教育考試、教育咨詢、教育信息、人才交流和教育事務等活動。在發達國家,一所學校一經政府批準設立,只是說明該校已經達到舉辦高等教育的最低標準,但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必須得到社會教育認證機構的認證,因為教育機構的認證結果既是政府是否給予財政資助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選擇學校的參考指標。在我國,建立這種機制,當務之急是政府應真正承擔起為教育中介組織提供生存和發展空間的責任,抓緊制定和實施旨在鼓勵和保護教育中介組織的政策。因為教育中介組織的培育,需要政府制定政策來保護其合法性;同時,教育中介組織的經營,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社會的認同才能增進其權威性。從教育中介組織來看,必須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建設,不斷規范從業行為,努力提高教育服務質量和自己的競爭力。

對于高校來說,首要任務是要進一步深化高校內部體制改革。在充分尊重教師職業活動特點和充分保證學術民主的基礎上,依靠教授辦學,實現學術自由、民主管理和決策科學的有機統一,努力構建管理民主、運轉高效,競爭有序的高校內部機制。由于我國高校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在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體制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管理方式行政化、分配方式平均化、人事管理凝固化、后勤服務封閉化。一般而言,一個學校有沒有生命力,關鍵在于:一是是否形成了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的傳統,二是學校內部競爭機制的激勵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發揮。而我國高校缺乏的正是這兩方面。過去高校內部改革單純強調競爭機制的建立,而忽略學術創造的特殊性,沒有同時建立起在學術方面的民主評價機制,對許多學術問題往往采用行政方式進行管理。比如科研立項、科研獲獎等方面都帶有行政命令和長官意志的色彩,以此為基礎所構建的競爭機制勢必帶來更大的不公。以此,高校內部體制的改革,一定要在充分尊重教師職業活動特點、充分保證學術民主的基礎上進行。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應克服不顧國情、省情和校情盲目追求學校升格的傾向,避免高等教育的同構化現象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還應著力解決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結構不適應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需要的問題,努力構建滿足社會多層次需要、服務社會全面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從宏觀上說,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結構安排應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滿足社會需要、服務社會發展。在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結構中,既應有在科學研究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研究性大學,也應有直接針對社會或社區需要而建立的職業教育型學院。不同的學校只有定位的不同,而不應有社會地位上的高低貴賤之別。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政府實施公平的教育政策,使所有學校都處于平等的受助地位。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原則。也只有在這種政策的導向和影響下,各高校才能立足自身實際,實現科學定位,努力完成學校定位所賦予的發展目標和歷史責任。但在我國,長期以來,政府單純地根據學校的學術地位和隸屬關系將高校分成不同的檔次、給予不同的待遇,從而形成了高校中的富校和窮校群體。無論哪種類型的學校都把擠進學術殿堂或邁上更高學術階梯作為學校的奮斗目標,以期獲得政府更大的支持。于是,專科升本科、學院改大學,高職學院變普通高校,教學型大學變研究型大學成了我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大奇觀。其次,由于發展目標一樣,導致了眾多高校培養目標的趨同。各個高校的招生章程在介紹本校的人才培養規格時千篇一律都是所謂的“高層次”、“高質量”、“高級”專門人才,很少有獨到的人才培養規格表述和相應的培養模式設計,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都是千人一面的“標準產品”和“通用產品”。再就是一樣的科研導向。由于傳統的“重學輕術”、“重理論輕應用”的思想和激勵導向的偏差,國內高校形成了一種以科研數量掛帥的風氣。教師晉職,學校升格,評獎排名都以科研的數量作為重要依據。因此,“以教學為中心”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結果,學校服務社會的功能被弱化,形成了許多校名大、名氣小,定位高、水平低的學校。所以,高校在要求實行同等“國民待遇”的同時,一定要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認真反思和審視自身的辦學思想,根據學校的實際和社會的需要搞好學校的定位,制定切合實際的辦學方針。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高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方針,努力增強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和責任感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必須正確處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努力建設和諧校園。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即:使所有學生健康成長、增長才智、成為成熟的社會公民,其職責就是為青年人進入社會做好充分準備。這樣的目的和使命,決定了高校辦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方針。

因此,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要本著提高講授質量和水平、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的原則,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在課程設置和開發上,應堅持把對學生成長是否有用作為基本原則,所有課程都必須圍繞學生成長的目標來開發和設置,堅決制止因人設課,因無人不設課的現象;在教學評估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或建議,使教學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學生的意志和選擇;在科研上,應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的原則,大力促進科研成果向教學實力的轉化,使學生成為學校科研的直接受益者;在硬環境方面,學校的教室設備、圖書資料、體育場館、餐廳宿舍和交通條件的布局都應以方便學生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貫徹“以生為本”的原則,實現高校內部的和諧發展。

最近幾年,一些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不是以服務學生為主,而是以提高學校的經濟效益為主;學校工作不是以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中心,而是以增加科研數量、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為中心;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也不是以方便學生為主,而是以便于管理為主,等等。一些學校在學生與學校的關系上,學生對學校認同度的下降,不能說與此沒有聯系。所以,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逐步構建以服務學生成才為核心的學校工作格局和教學生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