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是強大精神動力
時間:2022-07-13 08:40:00
導語:憂患意識是強大精神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憂患意識是對歷史必然性的一種精神內醒,內涵著對事物發展的科學預見和積極建構。全黨同志面對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面對改革發展的繁重任務,一定要居安思危,不驕不躁,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一)
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強調指出,為了更好地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進一步增強公仆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一要求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意義十分重大。
將憂患意識置于“三種意識”之首,具有很大的現實針對性,令人警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空前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成就舉世矚目。2006年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三,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為此感到自豪。但是,在大好的形勢下,在某些干部身上滋生了“盛世心態”,并陶醉于其中,盲目樂觀,心緒浮躁,頭腦發熱,追求享受,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導致驕奢淫逸之風抬頭,丟掉了艱苦奮斗的好傳統,迷失了執政為民的宗旨。這種情況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否則,就不能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甚至會激化社會矛盾,后果不堪設想。在這種情勢下強調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求全黨同志認清中華復興之路還很長,面對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面對改革發展的繁重任務,一定要居安思危,不驕不躁,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什么是憂患意識?概言之,這是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轉折時期或關鍵時期的一種清醒的防范意識和預見意識,源于自覺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堅強意志和奮發精神。憂患意識表現出的是社會主體的一種精神自覺,是這種主體對改造世界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能動性。它因此成為重要的精神動力。
從哲學上分析,憂患意識是人們意識或認識的一種形式,往往與祝福意識既相聯系又相區別。二者都是人的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現,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所通過的情感方式不同,祝福意識主要通過滿足、肯定性的情感表現,憂患意識則主要通過超越現實的危機性和問題性的情感表現。憂患意識不滿足于現狀,往往或通過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或通過積極批評和自我批評揭露缺點錯誤,或從對事物的肯定中發現潛伏的矛盾,或從對現狀的診斷中找出事物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目的都是期冀做好工作,推動社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憂患意識是對歷史必然性的一種精神內省,內涵著對事物發展的科學預見和積極建構。
(二)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由此產生的憂患意識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中華文明傳統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四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從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視憂患意識,將“憂道不憂貧”當作做人和為官的準則,強調“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其二是把憂患聯系于對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法,要求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導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任勞任怨;其四是將憂患與勤儉和勤政相聯系,“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的寶貴經驗教訓。
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就是在憂患中誕生、奮斗、壯大的政黨,我們的事業正是在不斷克服憂患、戰勝困難中推進發展的。現在黨中央提出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同樣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對民族、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患意識,體現出執政黨高度的革命責任心和事業心。
(三)
在不同歷史時期,憂患意識的內容和要求是不盡相同的。今天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黨中央提出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中心任務是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強化銳意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
首先,增強憂患意識有利于清醒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就是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含義就是不發達階段。這是最重要的“國情”。我們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光是指生產力的不發達,還包括社會主義制度不夠完善和不夠成熟。改變這種狀況有兩大任務: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一是逐步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是“不發達”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根本超越。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社會不公、貪污腐敗等問題仍然存在。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遠遠沒有達到真正的盛世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又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發生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這是空前的社會深刻轉型,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既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各種矛盾和問題。因此,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我們取得的成績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不能沾沾自喜,不能驕傲自滿,更偉大的事業、更艱巨的征程還在后面,需要繼續臥薪嘗膽。強化憂患意識能夠使我們頭腦保持清醒,艱苦奮斗,堅持不懈地努力,決不掉以輕心。
其次,增強憂患意識有利于積極地迎接挑戰。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全球的綜合國力競爭越演越烈。為此,前法國總統密特朗不無憂患地向國民大聲疾呼:這場競賽“關系到國家的命運”,“任何松懈皆不可寬恕”,“只有奮斗才能成功”,“否則便將被淘汰出競賽”。我國的現代化是后發性、趕超型的,任務極其艱巨。目前我國的現狀大致是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并存。僅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言,任務就十分艱巨,涉及到更新發展理念、優化經濟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等方面。實施“跨越式”的戰略發展,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世界范圍面臨著一些重大的挑戰,風險日漸增多。
再次,增強憂患意識有利于抓住機遇。古今中外的事實說明,能否抓住機遇對一個民族和國家常常攸關存亡,特別是在歷史轉折時期。德國學者斯賓格勒指出:“時機的把握,可以決定一整個民族的前途,把握得當,其民族便能主宰其他民族的命運,把握不當,自身的命運便成為其他民族的目標。”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經濟增長論》中認為,“目前各個社會互相之間經濟差別極大,這表現在其成員發掘和開拓利用經濟機會上”,“在產生最大增長的社會里,人們的眼光注視著經濟機會,并且愿意隨時抓住機會。”美國基辛格博士也形象地比喻說,“世界上唯一有一件最寶貴而不可能儲藏的東西就是機遇。”只有抓住機遇,才能謀求發展。這需要有憂患意識。這是因為機遇有著兩個基本的特點,其一它不是長駐的,并不總是存在。這對歷史主體來說,意味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其二是機遇具有共享性,它只偏愛那些具有充分準備的歷史主體。為此,鄧小平同志經常痛心疾首地指出,我國在歷史上失去機遇太多,建國以后中國耽誤的時間太多,影響了發展;如果再不抓住機遇,后果不堪設想。他認為,抓住機遇是個“搶時間的問題”,反復告誡“機會難得呀!”“要善于把握機遇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不抓呀,看到的機遇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最后,增強憂患意識有利于干部作風的改進。必要的憂患意識是保持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的前提。反之,就會由不思進取而追求享受甚至墮落。我們提倡的憂患意識是憂國憂民。只有這樣才能將“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統一,求實惠民,關注人民群眾最現實最迫切的民生問題,從而實現“憂民之憂者,民也憂其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憂患意識還有利于培養自覺的問題意識和矛盾意識。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善于總結經驗,善于發現問題,努力增強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視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決不回避和粉飾,否則就會陷入被動,被矛盾所捉弄和懲罰。干部有了憂患意識,就能堅持原則,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就能虛懷若谷,聽得進逆耳的忠言;就能努力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 上一篇:良好作風需要堅實制度基礎
- 下一篇:黨內民主發展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