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的六大理論亮點

時間:2022-07-09 10:18:00

導語:六中全會的六大理論亮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六中全會的六大理論亮點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站在時代和全局的戰略高度,深刻總結我們黨促進社會和諧的實踐經驗,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述,是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歷史性跨越,是黨的戰略任務、科學理論、偉大實踐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表明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新境界

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誕生時,馬克思、恩格斯就勾畫了未來美好社會的藍圖,并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設想。按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可見,“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和諧”的理念和目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

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探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鄧小平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科學論斷。這“五句話”是一個統一整體,既包括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問題,又包括調整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問題,蘊含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指明了實現社會和諧的條件和途徑。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對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又取得了新的重大認識,不但使社會主義固有的本質規定在我國得到具體實施和充分體現,而且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也為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奠定了理論基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開篇鮮明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這將有利于更全面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提出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與奮斗目標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建設要搞現代化,這是列寧首先提出的。十月革命以后不久,列寧在提出“國有化”的同時,即提出“現代化”的要求。列寧的現代化思想,不是單純從經濟角度講的,而是同共產主義聯結在一起的,是經濟落后國家即不發達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后必然要提出的問題。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搞現代化,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就有了初步認識。建國后不久,就提出“四化”要求,在1964年12月全國人大會議上,第一次正式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要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它的提出,極大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不幸,由于“”的發動,這個綱領未形成具體規劃就中途夭折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現四個現代化才真正成為全黨的重心和奮斗目標。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黨的十三大明確把“富強、民主、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第一次在全國黨代會上把“社會更加和諧”,明確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總體目標時,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明確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第一次明確將“和諧”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家戰略之中,凸顯了社會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戰略任務和奮斗目標。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的概括,是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的又一個重大成果。這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提出“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發展歷史方位的新把握

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黨一貫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中國的改革和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就對基本國情作了科學判斷: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這是我國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既具有這一歷史過程總的特征,又具有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和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依據和前提。我國現在雖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隨著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變化,以及改革開放20多年的巨大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基礎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發生了相當大的轉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市場環境、體制環境、對外關系和工業化等方面均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表明我國已進入一個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

面對中國歷史方位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特別強調要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可以說,發展“新階段”的判斷,是對中國發展現實起點和歷史定位的新的把握,反映出我們黨對世情、國情、黨情認識的深化,也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的深化。強調“階段性特征”的意義,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前提、大背景下,進一步深化、細化、具體化了對當前推進改革發展的現實起點的認識,是對新階段中國發展面臨的整體性挑戰的理論回應。它既有助于全黨對于走過的道路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深入的思考,又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打開新的戰略空間。

◆提出“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的重要判斷,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進行制度安和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一個社會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是針對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種種不公平、非正義等不和諧的社會問題而產生和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理所當然地應當成為迄今人類歷史上最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和諧社會。但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倡導“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驅動下,我們還突出地面臨著一些如何更加有效地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矛盾和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有拉大的趨勢,財富集中化的程度有較大的上升,違規違法的財富積聚占有一定比例,低收入群體和社會保障體系有脫節的現象,這些對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影響極大。此外,公平正義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人們在眾多領域中大量使用的概念,而究竟什么是公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群體中認識標準存在著較大差異。

基于上述情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一大理論創新就是,不但把公平正義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而且作出“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的重要判斷,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發展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也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看到希望,并自覺自愿地為之奮斗。

理論和觀念的創新與變革,必然引起體制機制的創新。因此,六中全會強調,當前既要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更要注重從制度建設入手,切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觀點,把和諧文化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當前,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這種變革不僅表現在經濟社會轉型上,也體現在深層次的價值觀的轉變上。價值觀是歷史的具體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不同層次、不同地位的各種價值范疇的綜合體。價值體系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應反映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即體現該社會最基本的價值關系。當一個

社會最根本的價值體系確立起來以后,它將成為人們共同遵循和維護的行為準則。但這個共同遵循的價值體系不可能單純依靠社會自發形成,而是要正確發現并揭示其內在規律,有賴于統治階級及其代表的建設。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交集并凸現,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樣化,多種社會思潮涌動、多元價值觀出現、多種信仰并存,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蕩、交融。原有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標準受到了嚴峻挑戰,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價值觀又受到了質疑,致使不少人的思想觀念出現了困惑、迷茫、盲從。面對思想戰線上的嚴峻形勢和意識形態工作的艱巨任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任務。這對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鞏固和發展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應當以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取向為內核和基點,其基本內容正如六中全會《決定》中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新的科學概括,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豐富和發展,從而把和諧文化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只要我們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就會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提出“社會體制”的重要論述,表明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和總體布局的謀劃更加全面、協調、均衡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整體結構、資源結構、區域結構、組織結構等都在發生著重大轉變,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不斷調整,必然引起更多的社會差別,難免產生新的社會利益的矛盾。而制度建設與社會發展又不相適應,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加之,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法制建設不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與人們的期望有相當的距離,反映社情民意的機制尚未建立健全,這一系列原因就導致了當前社會矛盾凸顯、社會利益失衡的狀態。如何堅持科學發展觀,協調紛繁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和不斷涌現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安定有序發展,對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新的歷史考驗。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不失時機地提出“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概念,提出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任務,極富韜略地展開了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四位一體的大布局,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特別是提出“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這是六中全會《決定》的一大亮點,也是最富新意,最具針對性、穩定性和前瞻性的。《決定》從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社區建設、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等七個方面來健全社會管理格局、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以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這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改革走過28年歷程后,為增進全民福祉,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重大戰略舉措,表明我們黨對社會建設內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也表明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和任務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和總體布局的謀劃也更加全面、協調、均衡。這說明我們黨正塑造社會成員合理分享現代化成果的機制、塑造兼顧各方面利益的整合機制,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