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農民增收靠什么
時間:2022-05-22 05:19:00
導語:現階段農民增收靠什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四年呈下滑態勢,即從1996年的9%下降到1997年的4.6%、1998年的4.3%、1999年的3.8%、2000年的2.1%。2001年雖然扭轉了連續四年增幅下滑的局面,回升至4%,但其回升的基礎并不穩固。首先,農民收入增速的回升,是在連續四年較大幅度下降基礎上實現的,具有很大的恢復性和補償性。其次,農民收入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依靠糧食價格回升和畜牧產品生產的發展,但是,從農產品市場的形勢看,這兩個增收因素是不穩定的,中國加入WTO后農業又將面臨國際市場的挑戰。正因為這個緣故,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
以往,人們常講“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而近年來出現的情況則是,市場上糧食供過于求,但農民收入增長則緩慢,人們心里并不踏實。不僅糧農心里不踏實,有經濟學常識的城市人也不踏實。因為,他們知道:“谷賤傷農”,如果處理不好,糧食供求就會出現逆向轉化,即從供過于求,轉變為供不應求。這就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即中國現階段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主要靠什么?根據有關經濟理論、國際經驗和我國已有的初步實踐,在人均收入達到800美元左右的發展階段,農民收入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向非農產業轉移,依賴于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在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條件下,僅僅依靠糧食和農業,不可能解決大多數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問題,或者說,如果現在的大多數農民依然從事農業生產的話,收入的持續增長將難以實現。從實際情況看,農村人口比重那么大,農業勞動力那么多,人均占有耕地又那么少(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1/3),即使所有的農產品全部達到高產優質高效,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也不會很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農民增收的更大希望在農業以外,甚至在農村以外,因此,著力解決我國非農業化和城鎮化嚴重滯后問題,以及城鄉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問題,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徑。
資料表明,農民收入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類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下跌,且價格下降幅度與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幅度幾乎是同步的。目前我國農村所進行的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相當多的地方注意了農產品品種質量的調整,發展市場需要的名特優新產品,在農產品優質化上下功夫,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相對于市場需求,農產品總量供大于求也是當前值得重視的大問題。須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農業發展已進入需求制約為主的階段,要想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有個較快的增長,就必須從大幅度增加農產品供給的收入增長方式,轉向農產品供給平衡增長與農民人數持續減少相結合的收入的增長方式。目前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即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轉為主要依靠非農產業發展為主。這一日益明顯的趨勢對于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減少鄉村人口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這是我們應該予以密切關注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應成為未來農村政策調整應予以重點考慮的內容。能否形成一個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環境及政策框架,將直接影響未來農民收入的增長狀況。
綜上所述,要使中國農民收入得到持續、快速增長,就必須加快剩余農業勞動力轉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城鎮化步伐。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思維方法,不能再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民論農民,就農村論農村,而要從宏觀改革與發展的全局,探討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思路、新途徑,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到國民經濟全局、經濟發展特定階段的背景下來認識和對待。問題的實質在于,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不打破,70%的人為30%的人提供商品性農產品的局面不改變,農產品市場容量就很難擴大,農業規模經營就寸步難行,農業發展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農民收入就不可能迅速增加,更談不上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當然,中國農村非農業化、城鎮化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但是,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非農業化、城鎮化的進度慢了而不是快了。在非農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必須積極創造條件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要下大氣力理清和排除農村人口非農化、城鎮化過程中諸多阻力和障礙。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對剩余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