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教育方針范文
時間:2024-03-07 17:48: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階段教育方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新媒體環境的出現令現階段大學生黨員黨政知識學習得到了有效的拓寬,使得校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更為和諧。教師在提升黨員學生黨政知識教育實質的同時,也令學生對黨政知識核心內容的理解得到了鞏固。新環境對黨政原有教育方針進行了適當的優化,使之更為具體化、詳細化。本文重點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教育面臨的機遇,探討了新媒體環境大學生黨員教育即將面臨的挑釁,簡要闡述了新媒體環境制定大學生黨員有效教育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大學生黨員教育;創新途徑研究
現階段,拓展大學生的黨員基礎教育成為新環境的重要發展方向,大學生具有多方位學習黨政知識的途徑。在眾多教育渠道之中,傳統的黨員教育方式為培養黨員基礎素養,以及黨員對黨課知識信息的涵養。一名合格的黨員應具備與之身份相對應的修養,這種修養并非短時間內便可養成,而是經過長期的學習與社會實踐,最終通過黨課知識的掌握得以順利培養。
1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教育面臨的機遇
1.1 新媒體改善傳統大學生黨員教育方針
黨員在大學期間會接收到來自各個渠道的黨政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令大學生黨員更好的掌握黨課的知識及信息,使之更為快速的吸收這部分知識。培養大學生黨員建立起對黨的情感,并提升其對黨的信仰。
新媒體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看似虛擬性較強,但是,實質則是在于加強學生對已學知識內容的消化與吸收,使其學習到的黨課知識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在這一全新環境下,黨員的傳統教育方式得到了質的提升,這種提升不僅表現在黨課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改善了大學生黨員的學習藍本,使其學習方式被規范至全新的路徑。
1.2 新媒體改良傳統教育的客觀手段
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傳統黨課教育手段逐步演變至客觀存在,但實際針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實質仍是遵循傳統方針。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重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一互動模式之下,大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黨課知識的學習,且其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所學習的內容也隨之消化的越透徹。
全新的教育模式重在改良,而非改變原有教育方針,原有教育方針是先人經過近百年的研究與探討下誕生的,因此,傳統教育模式具有著相當高的穩定性,并且這一特性可充分推動大學生黨員學習黨政知識的積極性。而新媒體環境所改善的教育方針,主要從黨政知識教育的另一面展開,也就是學生學習黨政知識這一層面,在這一層面之中,教師與學生同為主體,且雙方互動性良好,并在互動的同時進行黨政知識的探討,教師的教育者主體身份得以正確發揮。
1.3 新媒體提升了大學生黨員學習黨政知識的學習效率
新媒體改善了大學生學習黨政知識的學習方式,黨政知識原有教育方式僅是采取課堂教育制度,但是隨著新環境的到來,這一制度被逐漸改善并得以優化,新環境為學生們帶來了黨政知識的實踐性,將所學習的知識范疇帶入實際的生活與社會實踐之中,加強學生對已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學習的效率在一定范圍內得到高效提升。
信息是一種圖文并茂的數據承載體,而黨政知識信息的內容則更為繁雜,其內容真實有效,且生動形象,因此將其知識范疇進行完全吸收原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是,隨著新媒體將其信息中所包含的核心內容進行分解后,黨政信息便以多種姿態呈現在眾人面前。當下黨政信息的主要形態包括圖像、文字、聲音及視覺暫留,這些形態加深了大學生學習黨政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其更為高效的接受黨政思想。
2 新媒體環境大學生黨員教育即將面臨的挑釁
2.1 廢止原有教育限制
傳統黨政知識教育中普遍存在較難改善的困點、難點,這些問題都具備獨特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具備著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新環境下,這一問題將會得到改善,改善方式通過對教育空間的擴展展開,原有教育方針主要是在固定場所下實施教育機制,其教育思維較為刻板,因此,針對這一問題的整改方案應為釋放信息教育的原有限制。
2.2 侵染大學生黨員原有價值觀
相對于其他大學生,大學生黨員思想更先進、政治更堅定、自制力更強,但是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對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與鞏固造成了極大沖擊。一方面,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量大、傳播速度迅捷,然而這些信息良蕎不齊、真假難辨,一些消極的、負面的信息容易影響大學生黨員的獨立選擇和判斷,使一些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和世俗化。
2.3 削弱傳統教育方針
在傳統的工作方式下,大學生黨員的教育是通過黨課形式進行的,教育管理的手段比較單一。而現如今,大學生黨員大多數時間與“新媒體”相伴,短信、論壇等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3 新媒體環境制定大學生黨員有效教育路徑
3.1 開拓黨政知識教育的有效介質
新時期大學生黨員的教育,要順應新媒體的諸多特點,積極拓展工作陣地,豐富教育載體。有效運用網絡建立大學生黨員網上管理平臺,全面地、動態地掌握其信息。建立學生黨支部QQ群、MSN、BBS、博客以及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架起教育者與大學生黨員之間以及大學生黨員相互之間自山、平等、民主的橋梁,及時信息、通知等,隨時掌握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提升黨政知識的相關教育內容
在虛擬性的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員的角色意識面臨被弱化的危險,因此首先要堅定不移地開展黨員角色意識教育。在多種文化、多元價值觀念并存的新媒體環境下,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大學生黨員的頭腦。
3.3 革新傳統黨政知識教育方針
要積極運用新媒體信息平臺,實現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新媒體具有超級迅速性和互動性,教育管理者\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要關注個性需求,注重分層教育。目前,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兒乎都注重共性教育,讓大學生黨員在集中教育之余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學習。
4 結論
在全新的媒體教育環境之下,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其改善方式通過眾多渠道展開,其中革新教育理念,是新媒體環境下最為重要的教育思想理念,且在相關研究人員的時間下,其教育實效得到了準確保障,因此,在未來針對黨政知識的教育工作中,新媒體環境將會作為大學生黨員的主要教育環境而存在。
篇2
【關鍵詞】兒童教育;舞蹈教學;展示課;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24-01
我國目前對兒童的舞蹈教育存在一定偏見,多數家長認為只有女生才需要進行舞蹈訓練來培養氣質,而往往忽略了男孩子同樣需要進行舞蹈鍛煉來完善自身發展。因此,幼兒園教育方針的制定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現階段多數幼兒園由于設備或者環境不允許,兒童不能進行相應的舞蹈課程學習,又或者是學校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想要改善這種局面,就需要從根基抓起,通過進行幼兒園展示課,幫助兒童上好舞蹈課。
一、幼兒教育的目標以及主要的特點分析
(一)現階段我國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分析。作為教育事業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教育受到各領域的關注。現階段我國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孩子在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需要為兒童未來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及打下堅固的根基,進而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幼兒教育的特點以及注意事項分析。由于幼兒的年齡很小,理解能力也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保持充分的耐心,授課時也要抓住重點來進行講解,通過簡單的示范來讓學生進行學習,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對兒童進行授課要求內容簡單且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有助于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幫助其更好地發展。
二、目前幼兒舞蹈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
(一)現階段幼兒舞蹈教育的發展狀況以及缺陷分析?,F階段多數幼兒園不能很好地提供必要的條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資源的缺乏,這包括人才的缺乏和設備的不足兩個方面。雖然現在幼兒教師都要求會至少一門才藝,但是受過專業舞蹈培訓的幼兒教師卻十分匱乏,同時,專業的舞蹈設備在幼兒園中非常少見。其次,幼兒園對舞蹈教學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過于死板,不適合現階段兒童的舞蹈學習。
(二)舞蹈教育展示課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分析。舞蹈在兒童整體的協調能力以及對美的認知方面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也可以讓兒童得到足夠的鍛煉,展現新時期幼兒的健康面貌。舞蹈教育對學生整體氣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糾正兒童站、坐姿不良等問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愛好,對其整個人生都十分有幫助。同時,展示課有助于家長理解學校教育的目的,使他們更好地配合學校項目的開展。
三、幼兒園舞蹈教學展示課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一)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確保教育質量?,F代家庭對孩子的培養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家長開始注重兒童的藝術素質培養。舞蹈教學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它有助于鍛煉兒童的協調能力,提升幼兒對美的正確追求,培養幼兒自身的創新能力,幫助全面開發兒童智力。在對幼兒進行舞蹈教育之前,需要先對教師進行專業化培養,確保教給小朋友的是正確的知識。要系統地學習舞蹈,請專業從事舞蹈事業的人員進行培訓,鼓勵老師積極接受;同時教師也要接受兒童心理學的訓練,保證能夠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來進行展示課,讓家長對學校的實力放心。
(二)把握好舞蹈課堂的節奏,松弛有度。因為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一次接受太多知識既會造成心理排斥和厭煩心理,同時對他們的記憶能力也是考驗,因此,要合理安排課程,一節課要有學習新動作的時間,也要留出拖耙鄖把Ч的內容的時間,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習的內容,也能夠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
(三)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開展展示課,上好舞蹈課。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幼兒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舞蹈的優美,或者通過動畫的方式分解舞蹈動作,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和興趣,以便于舞蹈課堂的開展;也可以借助網絡技術,讓兒童跟隨音樂完成舞蹈訓練,從心理上產生對舞蹈課的向往,從而上好舞蹈課。
四、結語
舞蹈能夠培養兒童的氣質,幫助其找到正確的站姿,有助于兒童骨骼發育,促進兒童的良好發展。幼兒舞蹈展示課的開展,能夠向家長展現兒童在學校的進步,看到學校整體舞蹈教育的意義所在,使他們更好地協助幼兒園工作的開展。展示課很好地適應了當下對幼兒教育的需求,是我國幼兒舞蹈教育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王可心.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在幼兒園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6):247-249.
[2]王印英.幼兒園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來自蘭州市五所幼兒園的調查[J].大眾文藝,2013,(18):179-182.
[3]李丁辛.淺議幼兒園舞蹈教學的創新性與規范化[J].學前教育研究,2014,(05):32-36.
篇3
一、學生的差異性問題
我們的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而每個個體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所以在課堂教學和考試中要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及開放性的問題,不唯一的答案。如果一味的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就會抹殺學生的創造性,使其只學會死記硬背,進而喪失學習的興趣。
2.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學有所長,嚴格貫徹“因材施教”方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也就是“餓的能吃飽,飽的能吃好?!鼻f不能搞一刀切。而現階段絕大部分學校的做法是:課一樣上,試一樣考。這樣會出現如果教師講的有難度、有
高度的內容,差生上課就會如墜煙海,不知所從。教師講授淺顯的知識,優秀生就會覺著索然無味。同樣考試題目容易,測不出優秀生的水平,激發不起學習的積極性;難度大了對差生是一次打擊,甚至因看不到希望而喪失學習信心。許多教師往往為了照顧差生或者說平均分數,而忽視了優秀生的培養,其結果就是差的沒變好,好的被拉下。所以老師一定要“因材施教”,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個性、特長以及家庭背景的差異,這也是教師工作對象的特殊性所在。所以在教學和日常管理中要切實關注這些差異,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發揮學生的特長,熟悉學生的家庭背景。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的是:個性被抹殺,特長得不到發揮,家庭背景被忽視。說白了教師想把學生做成所謂的合格“產品”,“聽話”的孩子。這是不深入了解掌握學生的表現。上述三問題解決不好,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逃學和輟學,能力沒提高反而變成問題學生。
二、教師理念需要更新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入的成長與發展,素質教育必須以育人為本。要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認真思考,我們學校的活動,我們教帥的行為,是否做到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保護學生,究竟是否遵循著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是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務。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終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為指導思想?!币磺袨榱撕⒆?,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這種為學生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貫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終。教育不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優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教育不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篇4
關鍵詞:十;新疆;雙語教師;角色轉型;新視角
黨的十報告中總書記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在報告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中,書記表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部分報告對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在報告中表示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辦教育就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教育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原則,加大對偏遠地區教育的投資力度,注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并且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社會環境是多種文化并存,雙語教育是新疆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關鍵,雙語教育的質量將對新疆社會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全面、科學的把握新疆雙語教育的現狀是推動新疆雙語教育質量的根基。
新疆雙語教育實施30年以來教師稀缺、資源緊張、條件不足等的因素都在不斷地得到改善,雙語教師逐漸成為了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同時十的召開也對雙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加快自身的內涵式的提高和深化,從而達到能夠使教書的知識性、工具性和技能性、人文性等有機結合。在教學實踐中要記住:好的老師關鍵是教書就是在教人,教知識就是在教做人。
(一)新時期雙語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
新時期新疆雙語教師思想觀念得到了很大的轉變。雙語教師作為新疆雙語教育的主力軍,是雙語雙文化的傳授者,新時期雙語教師的民族團結意識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各民族教師之間有了很好的交流,教師通過“接對子”“一幫一”等互幫互助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促進了課堂教育的質量進一步提升。但是在新疆很多不同的偏遠地區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個是雙語教育新時期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雙語教師要不斷的學會結合現實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力求做到指導學生和引導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營造和諧環境、生活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智能基礎
新時期雙語教師的問題在于如何教好,如何實現有效教育,科學解決諸多教學中為什么的問題。同時結合教學情況、學生情況開展教學活動解決實踐中的諸多問題:文化問題、心理問題、方法問題、學法問題、知識問題、實踐問題、理論問題等。因此,新時期雙語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層次,多元發展。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智能基礎應該向多元化轉型。雙語教師的責任要比普通教師的責任要繁重,雙語教師是雙語雙文化的傳授者,雙語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所具備的能力而且還要不斷挖掘其潛在的潛能,只有二者更好的結合,才能保障文化與知識的傳授。
(三)、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學術能力基礎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苯處煹膸煹滤胶蛯I水平高低將會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雙語教育的質量提升主要是依靠教師,即雙語教師是雙語教育的主導力量。科學的把握新疆雙語教育的現況來說,現階段的關鍵是不僅要提高雙語教師的數量,而且要穩步的提高雙語教師質量,雙語教師要從量到質發生轉變。作為雙語教育的第一實踐者,雙語教師若能夠將實踐教學和自己的科研結合在一起,那么這會成為解決雙語實踐中的不同問題關鍵。
(四)、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專業基礎
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專業基礎包括雙語教師自身的學科專業知識、教師學術能力、教師課堂管理能力、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等幾個方面。雙語教師首先掌握學科屬性,學科是構成學校教學和科研的基本單位,熟練掌握學科知識,正確的引導學生創新能力。學科間的相互交叉,又對雙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掌握自己的學科知識以外在業余時間多多了解交叉學科知識,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提高雙語教育課堂教學水平。
(五)、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公民美德基礎
教書育人是雙語教師工作的重要部分,作為一名雙語雙文化的傳授者,雙語教師應該首先具備公民美德基礎。是包括:智慧、公正、堅韌不拔、正直、勤奮、工作積極的人生態度、愛、謙遜、自我控制、感激。雙語教師只有兼備了這些公民美德基礎,才能成為真正的雙語雙文化的傳授者。
結語
十的召開對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特別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雙語教師作為新疆雙語教育的主力軍,身上肩負著重大的雙重責任,包括雙語教師自身的專業倫理責任與雙語教師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倫理責任。在面臨新疆社會多維轉型的今天,雙語教師的角色轉型勢在必行,雙語教師通過形成智能基礎、學術能力、專業基礎、生態基礎、公民美德基礎等,不斷在實踐中大膽的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學方法,通過對自身經驗的反思,優化教學過程,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雙語教師在學校的角色是多維的,她們是協調各種文化生態的主力軍。新疆雙語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十報告精神,不斷的用多元知識充實自己,力求更好的服務于新疆雙語教育。(作者單位:1.伊寧市第八中學;2.伊寧市第23中學)
參考文獻:
[1]林梓華,新疆雙語教學的發展及問題,新疆雙語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十書記《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
[3]李儒忠,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歷史進程綜述,新疆雙語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4]王軍,董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10
篇5
〔關鍵詞〕普通高校 公共音樂 教學現狀 整改策略
公共音樂藝術作為普通高校中的基礎性學科,能夠愈加清晰地將現代社會大眾多元化的思想、情感與生活狀況映射出來,確保日后大學生能夠結合實踐經驗愈加理想化地創造想要的生活環境。作為現代專業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學主體,其核心使命,便是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塑造學生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為該類群體今后全方位發展,提供保障。
一、高校開展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
現階段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才競爭持續激化,無形之中給普通高校學生造成嚴重的身心壓力,如若長期放置不管,便會產生嚴重的焦慮、抑郁和煩躁等心理問題。相比之下,音樂可以輔助學生很好地舒緩心靈壓力,同時鍛煉他們高超的審美技能并且塑造健全化的人格,因此高校領導和教師務必要加大對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視力度。須知科學合理的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學,絕非如以往般進行填鴨式的理論灌輸,而是要求教師時刻引領大學生保留美感,將多元化的情感灌輸到既定的理論之中,使得原本單調的概念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長此以往,大學生就會在公共音樂藝術課堂之中自由翱翔、提升個人精神品位、挖掘無限的美感要素、樹立起理想化的人生觀念。
二、現階段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工作的實際狀況
音樂藝術的美育功能是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過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對于培養新時代合格的大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膳c之相互沖突的是,因為各類高校實踐經驗有限,開展公共音樂藝術教育,不可避免地遺留諸多缺陷。
(一)既有的管理機構與團隊不夠完善。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普通高校開展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工作的時間較晚,因此難免會出現實踐經驗不足、既有管理團隊不夠完善、專業化公共音樂藝術研究部門嚴重缺乏等問題,最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仍舊存在許多普通高校領導,始終將公共音樂藝術教育放在嘴邊,一直未能提供系統、妥善化的理論指導。如若長期放置不管,將會引發教學設備欠缺、課程組織效率低下、音樂課程教材規范力度不夠、任課教師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低下等危機。歸結來講,如今社會諸多領域都在推崇素質化教育和全面發展理念,而公共音樂藝術教育作為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的核心載體,卻始終未能貼合當前時展的需求。
(二)教學活動組織期間偏重于理論灌輸,忽視學生的活動參與和體驗需求。現階段我國各類普通高校設置的公共音樂藝術課程形式,都偏重于理性和知識化方向,即時刻強調教師口頭灌輸,而不能實時規劃布置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急切的參與和體驗心理遭受壓制。須知在如此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經常會將多元化的社會音樂生活背景和學生課本音樂需求等拋擲腦后,大學生在L期被動接納孤立的知識點而并非完整音樂的前提下,便會逐步喪失對公共音樂藝術鉆研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當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存在這類矛盾狀況,即大學生普遍內心都是鐘情于音樂藝術的,但是經常會出現一些學生厭倦上音樂課。專業化傾向嚴重的教學模式勢必不利于實現現代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指標和自身價值,因此需要及時地予以革新調試。
三、新形勢下科學化開展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工作的策略
現代普通高校的公共音樂藝術教育,主張向每個大學生敞開大門,但與之相沖突的是,經常會有一些學生因為個人天賦不佳和自信心不足,或是因為該類課程學分占據比例不高,而使得預設的藝術教育目標難以順利達成。須知不同學生智能結構存在顯著性差異,發展結果自然不盡相同,因此作為普通高校領導和音樂教師,理當想方設法為大學生創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音樂課程,并實時制定實施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模式,令學生能夠時刻在多元理想的音樂文化和生活背景下自由徜徉,進一步開發出該類群體更高等級層次的音樂智能。
(一)持續加大對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F階段我國素質化教育方針已然得到全方位推廣執行,許多高校領導和教師開始將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大學生身心健全化發展層面上,而其間最為有效的處理方法就是進行公共音樂等基礎性藝術教育。特別是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其能夠令大學生時刻感受音樂藝術美感的熏陶效果基礎上,樹立起完善可靠的審美理念,為日后成才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強化對傳統公共音樂藝術教育體制的創新改革實效。基于至今我國普通高校對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始終未能予以精準化定位的狀況,希望有關機構能夠協助領導集中化探討日后公共音樂教育方案的創新改革舉措,進一步透過不同途徑修繕既有的音樂教育體制。
首先,督促各類普通高校盡快地將公共音樂藝術鑒賞課設置為公共必修課程,同時確保提供充足的課時。
其次,要求普通高校全面設置專業化的公共音樂教育領導組織,保證特定時期范圍內探討論證公共音樂教育的科學有效方式。
再次,創建由音樂教育管理機構專門負責管理的公共音樂藝術教育活動中心與相關科研活動室,同時實時性地將公共音樂教育內容規劃到高??傮w教學大綱,保證日后這部分藝術教學計劃制定實施的實效性。
最后,激勵高校不斷加大在公共音樂藝術教育領域投入的前提下,快速地將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經費列入到年度經費預算體系之中,并且逐漸滿足國家預設的公共音樂教育經費儲備要求。借此保證公共音樂教育所需的技術設備能夠及時革新供應,多元化的教學引導活動能夠順利布置延展。
(三)編輯優質化的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材。諸多實踐經驗論證,想要確保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工作得以有序且高效率的布置延展,第一要務便是編輯供應足夠優質化的公共音樂藝術教材資源?,F階段我國許多普通高校沿用的教材內容,都遺留粗-細、優-劣、充實-殘缺等嚴重的沖突隱患。面對此類狀況,便希望公共藝術教育主管機構,能夠及時地將公共音樂教材全新編輯任務列入到整體教育綱領之中,同時時刻關注并結合大學生音坊礎狀況,進一步編輯出兼具深度-廣度、理論闡述-實踐指導等功能特性,又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代中國基礎國情和高校學生現狀的公共音樂藝術課程的一系列教材。
另外,就是處理好師資培訓工作。須知教師始終是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課程布置延展的參與主體,如若這部分師資力量不足,一切完美計劃都將是一句空話。因此,今后不同區域普通高校在開展現代公共音樂藝術課程設計工作過程中,要爭取竭盡全力培訓出了解學生實際狀況、精通公共音樂課程機理、實踐應用能力高超的音樂教學師資團隊。具體來講,就是定期組織音樂藝術鑒賞、表現和創造等培訓指導活動,借此持續大幅度提升普通高校音樂藝術指導教師業務實力并促進他們革新傳統教育理念。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我國普通高校想要貫徹和落實公共音樂藝術的科學化教育指標,必然要經歷較為漫長艱辛的挑戰適應過程,保證其間處理好理念的革新解放、行動和決策上的果敢堅決等自我改造使命。與此同時,更要求廣大普通高校領導能夠持續加大對公共音樂藝術課程的重視力度,保證督促相關指導教師全身心地投入,以及相關機構全面化的支持。只有這樣,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才能在我國得以順利推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音樂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9(01):177-179.
[2]張剛.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與改革分析[J].音樂時空,2014,21(15):179-184.
[3]吳貞.新形勢下音樂藝術教育的路徑抉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28(12):166-184.
篇6
一般認為,產學研三結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的確,產學研結合的原則是從高等教育提出來的,但它的深層次意義在于,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而且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產、學、研都是不同的知識運行的形式,只不過三者的社會任務和運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學——傳承知識。以學習已有知識為主的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承,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習者有所創新,但主要是教育者傳授已有的知識給年輕一代。研——創新知識。無論從事何種研究,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或開發性研究,都是在進行知識的創新。產——應用知識。生產活動是把已有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產出社會所需的各種產品。因此,無論是產還是學和研,本質上都是知識運行的活動形式。圍繞知識運行,現代的產、學、研是相互依存的:產——依存于掌握知識的專門人才,即依存于“學”;產還有賴于技術的開發,即依存于“研”。只有依靠專門人才與創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不斷提高生產能力,更新產品。因此,產離不開人與科技,即學與研。研——首先,依存于掌握知識的專門人才。研究的主體是人,需要學校培養科研人才從事研究;其次,科研的課題從何而來?可以說,無論直接還是間接,絕大多數科研的課題來自生產和生活實踐。有些科研的課題,雖屬于抽象的基礎理論,包括最抽象的數學,實質上也或多或少間接地反映了生產能力與社會生活提高的需求。因此,研必須依存于“學”與“產”,才能有所創新,有所應用。學——必須聯系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實際,即平常所說的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必須依靠“產”。同時,學要重視學習最新的成就,只有傳承最新的科技新成就,才能培養出站在科技一線的高質量專門人才。從上述意義而言,圍繞著知識運行,產學研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系,在現代建設中,產學研是相互依存的。
二、產學研結合的時代性
無論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還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這些思想早已有之:德國的洪堡在柏林大學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培養高水平的人才;英國所流行的“三明治”教學,有的也叫做“合作教育”,或者“產學交替”的教育,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已經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教育方針。事實上,當時也已提出過教學、生產勞動與科學研究結合的問題。筆者就曾在20世紀50年代撰文論述過三者的矛盾與統一。[1]不過,無論是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還是英國的“三明治”教學,或是中國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都未能充分體現產學研三者之間的本質聯系。產學研結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時代來臨之前,理解難以深入。舉例說:中國20世紀50年代雖已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把它作為教育方針,但當時的生產還處于勞動密集型的粗放階段,不需要太多科技知識;當時所強調的是生產勞動的思想教育意義。其后由于“階級斗爭”的需要,生產勞動更演變為懲罰手段。只有一定的時代到來之際,相應的理解才能逐步深入。具體而言:
(1)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產學研三者的結合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就是說,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將知識運用于生產和社會文明建設中,才能不斷地驅動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如果產、學、研各自為政,互不相關、互不支持,它們就難以結合成為經濟社會的核心驅動力。
(2)市場經濟的發達,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全球性發展,使人們相信經濟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如何培養人才,如何把產學研相結合作為教育的方針,更加引起關注。
(3)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培養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過去,學術型人才尚可以在象牙塔中培養。今天,應用型人才絕不能僅僅在象牙塔中培養,必須要結合“產”與“研”。
從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經濟的發達、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中,可以發現產學研結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產學研結合不僅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其人才培養有逐步高位移的趨勢。20世紀上半葉,大學主要培養研究高深學問的學術型人才,也叫做傳統的精英型人才。當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是大學的任務,只是中學階段的職業學校的任務,這一點不論是在二戰之前的發達國家,還是解放前的中國,都是如此。二戰之后,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到六七十年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不能滿足于中等職業教育水平,于是高等職業教育在發達國家迅速發展起來,這從美國社區學院職能的變化就可以看出。美國的社區學院,本來稱為初級學院,主要是為方便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就近入學而出現的。二戰之后,要求提高職業技能的青年越來越多,為了適應這一需要,初級學院大量開辦職業培訓,名稱也紛紛改為社區學院。如今,美國的社區學院80%是培養應用性和職業性人才,只有20%是招收普通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這說明美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需要高職。不僅如此,很多高職還上升到本科水平,促使文理學院大量開設應用性、職業性本科課程。進而還出現專業碩士、博士學位課程。專業碩士、博士學位也是側重于培養應用性人才。這就是說,產學研結合的時代特點是逐步推進、逐步提高的。我國的政策制定在反映這一趨勢方面略顯滯后。20世紀90年代初,對職業技術教育重視的仍只是中等職業教育。當然,中等職業教育也應重視,因為我國的產業大多數技術水平還不高,不少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到90年代末,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才大量發展高職。近期,國務院,特別是總理的幾次報告,都著重強調高職發展。在“十一五”期間,規劃培養高職畢業生達1100萬人。但對于如何發展,大家的意見還不一致,畢竟我國現階段還處于工業化過程中,還沒有完全進入高科技、信息化時代,因此應該發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專業教育,現在的本科教育也應大量建設成為應用性本科。
三、產學研的矛盾統一
產學研相結合在本質上存在必然聯系,但是它們是三種不同的社會性活動,各有自己的目標、任務,應當遵循各自的運行規律和活動過程。產的任務是創造物質財富,提高經濟效益。它所遵循的是市場經濟的規律,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研的任務是創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所遵循的是創造性思維活動規律,追求的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學的任務是培養人才,它所遵循的是教育規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質量。這三者任務不同,所遵循的規律不同,達到的目的也各異,因此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重視客觀存在的矛盾,才能正確地解決或者消除矛盾。以下通過教學與生產的矛盾來說明這一道理。
(1)教學任務與生產任務的矛盾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生產的主要任務是制造產品。培養人與生產產品是兩碼事,是兩種不同的任務。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學校的教學培養與企業的生產往往會產生矛盾。
(2)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矛盾教學過程主張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生產流程往往是固定、單調的,具有不斷的重復性以生產同一模式的產品。教學的循序漸進與生產的重復性使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產生矛盾。比如,學生從學校進入工廠參與生產實踐,最初也許興趣高漲,認為能夠學到許多新的知識和技能。一段時間之后,如果反復從事同樣的操作,就會認為學不到新東西,他們的興趣就會有所淡化,產生厭煩情緒,從而與生產流程發生矛盾。
(3)課程組織與工藝組織的矛盾課程組織基本上是按照學科進行的,而工藝組織,并不是按單一學科組織。一種工藝,往往凝聚了多種學科;一個學科,往往可以應用在多種工藝上。即使是工藝性課程,同生產流程中的工藝組織也有所不同。
(4)人才知識與崗位技能的矛盾學生掌握的知識面要有一定寬度,不能固定于一種工種。人才培養的知識需要寬、厚,崗位技能則更多地要求專一、熟練。寬、厚與專一、熟練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陀^存在的矛盾不能不重視。如果我們僅僅按照教學任務、教學過程、課程組織的需要對待產學研,這種合作很難持續進行。尤其是一些高校學生,參加工廠、企業的生產勞動,學校考試或寒暑假期間,都要停工,不顧生產單位的生產任務,必然不受生產部門的歡迎。那么如何應對呢?下面,提出幾點原則性意見。
四、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若干原則
解決產學研的矛盾,可以遵循下列原則:
(1)互利性原則(雙贏原則)。在產學研結合中,堅持互利、雙贏的原則非常重要。僅僅對一方有利的合作難以長久,因此,在合作中,不是只考慮自身的利益,而是相互關心對方利益,盡量使對方利益最大化,使對方困難或損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2)協調性原則。在合作過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結合點。這就是目標統一、內容明確、責權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確屬不能同等受益,一方應主動對另一方提供適當的補償。例如高校提出以技術革新、開發新產品、協助解決生產上難題以補償產業部門在學生實訓期間所受的損失。
篇7
一、教育公平性的評判原則
追求教育公平,首先需要了解教育公平的評斷標準。教育公平就其本質來看,就是一種價值的平等觀念,我們不可能確切地說公民是否教育公平,不同的人對于教育公平有著不同的理解[1]。就政策這個方面來說,對于教育公平沒有確切的原則和要求。當前,在國內主要使用以下幾個原則:其一,教育資源的分配要保證公平,政策作為一種重要的調節手段,主要通過協調相關的教育資源進而最大程度的實現教育公平;其二,對于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異要尊重,在對公平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我們盲目的追求公平,我們的評價原則中不能忽視差距的存在,如果不過差異一味地強調公平,實際上是一種忽視其他公民公平的體現。另外,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導教育資源的在分配和調節,這種政策主導下的資源再分配和調節主要是在個體上得以體現,將資源補償給接受教育比較少的個體,但是我們要保持政策的靈活性,是青年有更多的機會進行選擇,引導和支持發達地區來扶持相對落后的地區[2]。
二、政策對教育公平實現的重要性
無論是教育公平的內在屬性、還是教育公平的外在需求,政策都是一種引導教育公平實現的可見的重要手段。教育并不是一種物品,可以隨意的進行搬運,而且不受市場的約束和支配。教育是在政府的統籌之下,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的組織,因此,首先,在進行有關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時,一定要最大程度的尊重人們的訴求,如果存在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就代表教育政策的制定沒有以人們的訴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3]。其次,需要建立弱勢群體的補償政策,我們由前述可知,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需要從政策的角度入手,將這種地區之間的差異削弱,從政策出發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持力度。當前,縮小和緩解教育差異的最主要和雖有效的手段就是對弱勢群體進行補貼,根據地區之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異,制定政策進行調動,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進行適當的調整。此外,需要對教育公平的評斷標準進行完善。進行政策評估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對某一個具體的事實進行評估,最重要的一個價值評判過程。因此,當前通過政策評判過程所建立的價值體系,才是我們在特定的國情之下對于人權公平的思考。現階段,進行教育政策評估時,教育公平效率的協調關系應該引起重視。最后,建立健全教育資源分配機制。我們的教育質量的優劣,最終主要體現我們所制定的培養目標上,因此,在對教育公平進行衡量時,我們最主要的參考就是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否達到我國教育的要求和任務。對教育資源進行積極的調配和調整,以適應不同人對于教育的需求,我們只有在明確了教育體系對于培養目標的需求之后,才有可能使教育資源的配置更加優化,最大程度的降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的問題。
三、教育政策公平性的政府定位
目前,我國的公共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控制的,而且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不會改變。政府對公共教育進行投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公共教育系統的利益,但是這樣會造成另一個問題,公共教育系統在享受穩定的財政支持的過程中,危機意識缺乏,安于現狀,這對于公共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是不利的。改變政府在教育中的職能定位,就需要將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改變,使教育政策在政府中的定位能夠突顯,為此,一方面要將以往的權利關系進行改變,政府在對公共教育進行投資時,要最可能的保證透明化、公開化,確保各項教育方針的公平性[4]。其次,由以往的公共平臺,向市場和社會領域轉變,在確保公共教育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的政策,來扶持和鼓勵社會教育,進而實現教育公平。
篇8
關鍵詞:創新;校本研訓;教育;內涵發展
伴隨著教育行業的發展,具體對于學校實體的教育發展是一項重要的過程,因為教育的意義本身就是育人和實踐,對于我國現今的教育行業,在不斷地各種體制改革中,也在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和平臺傳播知識,使知識在互動中進步。
一、傳統教學模式探析
對于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教學,對于學校來講,學生一般為主體。從知識層次的教育實體創新改革也都是以學生為研究背景進行相關實踐。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被動的,知識的傳承主要以相互交流溝通為主,對于單一的教學還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對于教育行業現狀,應該圍繞兩條主線進行開展。一條是學校自身,另一條是教師本身,而教育的主體雖然為學生,但學生的進步卻是由學校教育環境和教師教育方針為引導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握好方向,不斷探索,積極溝通,以促進知識傳承。
二、創新校本研訓方法相關探析
1.校本研訓方法的內涵
顧名思義,校本研訓指的是,以學校為主體根本,聯系到學校本身現有條件下的發展,以促進教師發展為主開展相關的教研活動,以促進學校先進文化的交流,教師的提升,最終達到學生的先進優越教學。
2.創新校本研訓對引領學校內涵的發展
校本研訓方法的提出,其廣泛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十分受用,此方法的提出對于教師行業的發展也是起帶頭作用的。在學校本身,教師的作用可謂是領頭羊,社會在不斷發展創新,教師作為知識傳承的橋梁紐帶,也應不斷學習進步,即動態學習性。
另外,對于學校來說,具備優秀的老師,對學校也是一種鼓動發展。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每個學校的規模、師資等都有所差異,這也就導致了實力薄弱的學校教學能力和改革比較困難。針對每個學校的校風,教學模式都應有所差異,對于校本研訓的提出與應用,也加強了學校的文化互動,也展示了學校文化內涵的先進性。
3.校本研訓的方法和實踐平臺
校本研訓的初衷是教師的發展,對于小學期間的具體應用,一般有三個方面:(1)學校內部教師間的互動學習;(2)各校區間的教師聯合活動;(3)互聯網聯系活動。這幾個方面的實踐應用也體現了知識互動的廣泛性和重要性。例如,學校內部的教師活動主要以科目課題探討活動為主,實踐性強,對于校園內部來說溝通性也比較強;校區之間的活動一般以主題探索活動為主,旨在探索出課題結果,取得進步;對于互聯網的聯系活動主要以教師對知識的需求為主,內容也很廣泛,通過文件資料、影像視頻等表現,也很方便。
從校本研訓實踐應用來說,形式多種多樣,能考慮到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師情況,使知識得以發展,也對教師是一種培養和考驗,因為社會在不斷進步,文化是一直前進的,只有不斷完善創新,才能提升自己,提升學生,提升學校!
教育行業中對校本研訓方法的提出,不僅對教育實體是一種變通改革,也加強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承,在后期也將會不斷創新,適應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高中;學校管理;教育觀念;校風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7-0072-01
校長是學校的管理者,對于學校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良好氛圍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其各項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此階段正確的教學管理有助于促進學生成長,并使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益,接下來,本文探討如何優化高中學校的管理。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傳統教學觀念中對學生的要求僅限于提高其學習成績,使之向更高的學位進修。現階段提倡素質教育,校長開展管理工作時不應只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應鼓勵教師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各項優秀思維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受益。例如開展教師大會,提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潛能的挖掘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迎合素質教育的需求。應督促教師以教學為首要任務,使教師全身心投入培養學生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使學生成為受益者。現階段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校長在緊抓教學工作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開展藝術節讓學校內的音樂、美術等社團聯合舉辦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校長在開展教學管理工作時也應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督促各個班級開展關于“體育活動重要性”的主題班會,由各班班主任為學生強調體育活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積極參與到各項體育活動中去。
二、建設高水平師資團隊
要強化教學水平,首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團隊,明確各管理部門的責任,制定各項教學管理制度,抓好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首先,應強化學校管理工作者的責任感,構建管理分層制度,將各項責任落實到個人。如分管校長負責協助校長教學管理工作,教務主任負責管理紀律,教研組負責編寫導學案、試卷等,分工明確有助于各項教學管理工作穩步有序地進行。其次,應強化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作用,班級是學校教學以及進行各項活動的基本組成單位,班主任管理工作對學生有很大作用,學校應建立班主任班級管理制度,提倡班主任定期召開家長會,定期參與班主任間的交流會,通過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最后,應提升各科教師水平,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責任人,學校應嚴抓教師教學工作,定期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參與各類教學交流會,通過與其他優秀教師的交流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不單單是將責任明確到個人、建立教學管理制度,也應加大對各項教學資源的投資力度,例如建設圖書館,提供有益的書籍供學生借閱,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有助于豐富其見識,開闊其眼界。
三、注重校風建設
篇10
關鍵詞:高校師范生;審美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160-02
一個國家的教育方針的變化是根據這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變化來決定的。我國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改變成“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美育在國家教育方針中正式被提出,體現了現階段我國社會所需的全面發展人才觀對審美素質的要求。將美學課程列入高校師范生專業基礎課,是我國教育方針變化的直接產物,成為高校培養師范生審美素質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師范生美學課程在教學效果上不很理想,有些學校開設美學課程類似于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鑒賞課;還有些學校的美學課程不是偏向西方美學就是偏向于東方美學,過多講述純粹的美學原理知識,忽略了美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教育活動;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師范生美學課程,與其它專業基礎課程相比,學生在學習動機上表現的興趣不高,整體學習效果不佳。以上問題的本質原因,主要存在于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以及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兩個方面。
一、美學課程教學目標定位
高校培養師范生審美素質的教學課程可以分成三大類,一種是文學審美,通過文學類課程體現,比如大學語文或文學作品鑒賞等;一種是藝術審美,包括美術、舞蹈、音樂、聲樂等課程。第三種是美學課程。美學課程在高校師范生審美素質培養過程中擔任什么角色是此課程教學目標定位的關鍵。首先,在已有文學類和藝術類課程的前提下,國家為什么還要將美學列入課程范圍內,而且還作為教育類學生的基礎專業課程?此問題說明了美學課程在整個審美教育中的獨立性。美學是研究美的一門科學,從美的形式來分類,有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和社會美。它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也包括社會的美化活動,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哲學升華,因此不能將其等同于文學教育或藝術教育。美學的這種獨立性中的哲學特點,注定了此類課程擔任提供審美教育的基礎知識理論的角色,為進一步展開審美實踐活動起到原理指導的作用。其次,目前我國高校的藝術類、中文類和教育類學生都以美學作為基礎課,其它專業的學生也將其作為全校性的選修課。那么,為師范生設置的美學課程的區別在于,師范生的專業特點是教書育人,學習美學的最終目的是審美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一種有關美的理性知識教育,是以人類審美現象為研究對象,揭示審美規律的教育。從狹義上來說,是培養人的審美素質的教育,是相對于德育、智育、體育等特定的教育,目的是促進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人的情感,開拓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由此可見,從性質上,廣義上的審美教育傾向于外在美學,著重于美的形式,而狹義的審美教育則更重視內在美學,立足點放在審美教育中的“育”上。美學課程對于師范生,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更重要的是通過美學指導學科教學,通過美學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培育出國家所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因此,師范生美學課程的角色定位應具有審美原理指導和審美育人雙重涵義,并作為教學目標。
二、美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才符合師范生的美學課程?要達到前述美學課程在師范生審美課程中的原理指導與審美育人兩層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上就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選擇。
1.原理指導
原理是某一學科的最基本科學理論,是經過多次實踐檢驗出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人類一切活動都蘊育著一定的規律,活動的開展必須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進一步的發展,人類審美活動也是如此。因此,學習美學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識是認識美、發現美、發展美的理論基礎。離開了這些基本理論,單憑自我的主觀感受以及日常經驗,只能簡單化地分析審美現象,將現象表面化,無法透過現象中看到本質問題,甚至被現象的表層所誤導,做出錯誤的判斷。美學原理的學習是最基礎的,然而,原理是抽象的。師范生的先前美學知識經驗相對缺乏,特別是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生,在接受基礎教育過程中審美教育缺失,導致在接受美學原理學習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美學原理內容的選擇上更需要針對學生的先前學習經驗來確定。此外,美學原理內容上要突出指導性的現實意義。學習美學原理不是讓學生成為美學哲學家,不是為了對我國美學本體的理論研究和體系的構建,而是主要用于指導師范生自我審美素質的提高以及今后實際工作的開展?;趯W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專業的需求,原理內容的選擇要圍繞審美活動為中心展開,包括審美活動的起源、構成和發展。將學生置身于內容中,成為審美主體,通過具體的審美活動的分析,感悟到自身審美意識、審美經驗及審美判斷等方面的變化。將學生身邊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在教學中創造情境,讓抽象間接的原理知識變得形象和直接,利于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在情境的設置上,審美活動的選取要突出專業特色,圍繞著師范生今后工作的方向,將審美活動與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相結合。比如教師教學技能上美學的運用,通過儀表美、語言美和教態美,美化教學工具,將枯燥抽象的數學公式和符號演變成美學中的對稱美或平衡美,等等。同時,班主任也可以運用美學理論實踐到班級建設,比如在教室環境的營造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從座位的安排到班徽的設計,都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審美活動。當學生感受到審美原理對自身的現實意義,才會激發學習欲望,主動思索美學問題,將外在知識理念轉化成內在需求,此時,原理的指導性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2.審美育人
師范生的培育是為了輸出我國未來的教育主力,尤其是基礎教育。師范生將承擔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任務,教育專業要求他們必須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同時學會在未來的學生中挖掘美學情趣,陶冶美學情感,完善心理品格,成為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人。因此,美學課程對于師范生不僅僅是學習美學原理,還要學會以美引育,達到育人的目的。美學課程要發揮審美育人的功效,就要緊扣內容進行選取。立美教育論提出了美育與德育相結合的教育觀,由美的外部形式內化到教育自身,作為提高教育功效的重要手段,確立教育的美質特征。美學情感論,將個人生命歷程的情感積累與社會文化以美的形式相統一,將美學置身于情感教育中,呈現美學育人的功能。在兩者理論基礎上,美學內容既要與德育相結合,也要關注個人人生情感問題。如果將美視為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通過審美活動對于人生的關照,從人生美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審美育人,既符合德育中人生觀的樹立,也滿足了個人人生情感的需求。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現代社會所存在的浮躁不安正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科學人生觀的樹立和個人情感的豐富,年輕的一代對人生的態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迷茫、煩躁、麻木和焦慮,心靈得不到平靜。人生美學是審美人生,是人生的審美化,從美的角度追求美好人生,主要圍繞著自我、人性、德性、人格和生命等方面,指引人們塑造出美好的心靈,這正是審美育人最重要的目的。培養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人,不僅是師范生自身的要求,也是對他們未來學生的要求。美學內容引入人生美學,從審美的自我出發,在意識上培養審美自覺性,正確認識自己;在美的觀照中,相信優美人性的存在,對理想人性的追求,學會修養的方法;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傳統美德以藝術的形式進行熏陶,從創造與享受中體現真善美的統一;從塑造完整的人格中懂得優雅和淡泊、崇高和壯麗,學會在孤獨體驗深沉的審美情趣,懂得平凡中的獻身;明白痛苦與歡樂是人生兩個永恒的審美體驗,善待生命,熱愛人生,欣賞人生。只有以人生美學作為美學內容,才能夠引導學生在思想和方法上感悟人生、掌握人生和享受人生,從而提升他們全面的素質水平和生命質量,使師范生的美學課程充分發揮審美育人的作用。
美學課程要發揮在高校師范生審美素質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須在課程教學目標上正確定位,既要區別于其它審美課程,又要符合師范生的專業特點。課程的設置承擔著美學原理指導師范生今后實際工作的任務,同時還起到提高未來青少年審美素質、培育他們具有美好心靈的育人作用。在目標定位的基礎上,課程的內容設置應體現出原理指導和審美育人兩方面。在原理指導上突出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將理論的現實意義轉換成學生的內在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審美育人上以人生美學作為主要內容,美育與德育相結合,關注學生個體人生情感,指導學生以審美的方式看待人生和感受人生。只有原理指導和審美育人雙重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師范生美學課程的價值意義才能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檀傳寶.教育學和美學交叉研究的三種水平――兼論“美學教育”概念的建立[J].中國教育學刊,1995,(3)
[2]張志勇.情感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徐碧輝.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學研究,1996,(12).
[4]趙宋光.論美育的功能[J].美學,1981,(3).
- 上一篇:城管中隊自查自糾報告
-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計劃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