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時間:2022-03-22 10:42:00

導語: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全面部署。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時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中央部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一、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繁榮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人類社會發展史既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更是人類文化積累、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強烈的文化認同。古往今來,每一個偉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個現代國家都把文化作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文化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志指出:“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

3.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文化的進步反映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文化的發展推動著人的全面發展。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需要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也需要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現在,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全社會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更加強烈。與之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高,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力度,加快文化發展步伐,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總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們一定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要求,順應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營造社會主義文化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健康向上的繁榮景象。

二、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居于統攝和支配地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

1.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4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鮮明回答了在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來團結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引導干部群眾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要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堅持不懈地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全社會改革創新意識,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偉大實踐,把個人理想抱負化作勵志圖強、創造嶄新業績的實際行動。要堅持不懈地用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廣泛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宣傳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自覺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推動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

2.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必須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于文化建設各個方面,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學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體現在學校教育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新聞輿論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級各類媒體要認清肩負的責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到日常宣傳報道之中,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輿論強勢。精神文化產品是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操。要堅持以文化人,善于運用各種文化形式來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組織生產更多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文藝作品,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啟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得到廣泛認同并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就必須融入日常工作和生產生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健全各行各業的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并在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大力倡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3.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與腐朽文化同時并存。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進一步增強科學理論的說服力感召力。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要高度重視、積極主動地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密切關注社會思潮的運動進程,把握趨勢、正面引導、重在建設,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妥善處理思想文化領域的問題,更好地促進社會團結和諧。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團結不同階層、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們共同前進。

三、積極建設和諧文化,推動形成良好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

和諧文化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入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

1.圍繞增強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必須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和中心環節,按照重在實際行動、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機制的要求,大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實踐活動,推動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要著眼于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要深入開展“共鑄誠信”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培養誠信觀念和規則意識,推動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善于總結和發現各方面先進典型,特別是來自普通群眾、平凡之中見偉大的典型,廣泛開展向道德楷模學習活動,讓全體社會成員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

2.圍繞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深入推動群眾性創建活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創建活動,是把和諧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到城鄉基層的有效載體。要繼續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志愿服務、送溫暖獻愛心、百城萬店無假貨、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等活動,推動形成新一輪精神文明創建熱潮,著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要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和諧創建活動,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事物、對待問題、處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際關系、形成良好風尚、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等方面取得實效。要深入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突出抓好文明禮儀、公共秩序、社會服務、城鄉環境4個方面,努力把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轉化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充分展現我國人民期盼奧運、參與奧運、奉獻奧運的精神風貌。

3.圍繞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對于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獨特的作用。要貫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要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勵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讓人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美好生活。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繼續組織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心連心”等活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城鄉基層,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山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生活質量。

四、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種文明中獨樹一幟。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始終保持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為根基,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1.深入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有益價值。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在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今天,必須充分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努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要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對豐厚的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要廣泛開展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組織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好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使之代代相傳、蔭澤后人。

2.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優長。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中華文化胸襟博大、海納百川,因兼收并蓄而豐富多彩,因博采眾長而永葆活力。在日益開放的當今時代,文化的繁榮發展更離不開同世界各種文明的對話。要積極適應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新趨勢,著眼于中華文化的長遠發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使中華文化不僅植根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學習借鑒不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要從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對外來文化進行具體分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擇善而從,既大膽吸收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又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信念和原則,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3.善于從時代偉大實踐中汲取新鮮養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文化發展的豐厚土壤和源頭活水。只有深深植根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融入億萬人民群眾開拓美好未來的歷史進程,才能創造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中華文化。要深入研究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勢,清醒認識時展變化對文化建設的深遠影響,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的新變化,使文化發展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時代又不超越階段,始終與時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與社會主義事業齊發展。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敏銳發現社會變革的風氣之先,從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在人民群眾的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的進步,使中華文化更好地適應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五、著力推進文化創新,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發展活力

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竭動力。現在,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文化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對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冷靜審視和反思,清醒認識存在的問題、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新能力,使我國文化始終保持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1.著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之所以能贏得新的進步、開創新的局面,得益于文化體制改革的扎實推進。解決制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關鍵還是要深化改革,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要求,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性質和特點,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面上展開、向縱深發展。要緊緊抓住增強活力、改善服務這個重點,繼續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和機制創新,更好地面向群眾、服務群眾。要緊緊抓住重塑市場主體這一關鍵環節,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切實解決好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人員分流安置和社會保障等難點問題。要強化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體制機制。要注意增強改革政策的科學性、協調性,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激發廣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參與改革、投身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2.著眼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進內容形式創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特點,審美情趣、欣賞習慣、評價標準等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必須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內容上、形式上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創造。要深入改革開放第一線,深入經濟建設最前沿,深入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真實表現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熱情謳歌普通群眾的精神風貌,使精神文化產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要善于運用現代技巧增強文化的表現力,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實現題材、品種、風格和載體的極大豐富,使我們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3.著眼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大力推進傳播手段創新。傳播決定影響。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于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當今信息社會,誰的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必須花大力氣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使我國文化傳播能力有一個大的提高。新聞媒體是信息、文化傳播的主渠道,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處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戰略重點,遵循傳播規律,不斷改進創新,努力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科學技術對于提高文化生產傳播效率,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推進圖書報刊出版、廣播影視制作技術升級,不斷豐富文化的生產方式與表現形式,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進步,帶來了文化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要充分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和管理,把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作為推動文化建設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1.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重點扶持黨和國家重要新聞出版單位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要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著力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優先安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切實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電視進萬家、農家書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著力解決基層特別是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電視難的問題。

2.推動形成新的文化產業格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是滿足不同層次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有效途徑。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干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要把培育合格市場主體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任務,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做大做強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國有文化企業,建立一批多媒體經營、跨地區發展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要抓住我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的有利契機,拓展投融資渠道,培育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直接上市融資。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要建立健全各類文化市場,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和文化中介機構,培育全國或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和物流中心,發展現代文化產品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3.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實現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在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和落實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和對外文化中介機構,積極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努力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份額。要樹立現代營銷理念,掌握國際市場規則,抓緊構建營銷網絡,充分利用各類國際性文化博覽會、影視節、出版物展銷活動等平臺,做好文化產品的推介和營銷。要抓住國際社會研究東方文化、了解中華文明興趣不斷增加的有利時機,加強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作,著重抓好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影視劇、出版物、民族音樂舞蹈和雜技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不斷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傳播范圍。

七、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強大合力,推動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黨的十七大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同志就預言: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曾引用同志這一論斷并指出: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這種形勢的出現已經為期不遠。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同志強調: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特別是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要求文化的興盛繁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必然催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切實承擔起傳承文化、繁榮文化的歷史責任,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1.切實把文化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設不僅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文化的繁榮發展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要按照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擺上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衡量地區發展水平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方面,努力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加強對文化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制定切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的文化發展戰略,明確工作目標,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認真總結我國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健全工作機制,改進領導方式,以更加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方式領導文化工作,不斷提高領導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完善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充分發揮地區管理和行業管理的優勢,做到依法管理、科學管理、綜合管理,確保我們的文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2.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加大投入力度。文化發展既要靠資金投入,也要靠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長。要繼續執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政策體系。要針對文化領域立法相對滯后的狀況,堅持重點突破、先易后難、整體推進的原則,制定文化立法規劃,加快立法步伐,力爭到2010年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法規體系。要認真落實已有法律法規,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快整合現有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行政執法隊伍,形成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推動文化建設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3.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文化隊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隊伍是根本,人才是關鍵。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干部選拔到宣傳文化單位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進宣傳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加快培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要繼續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認真總結各地區各部門創造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努力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培育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知識分子作為社會中最有創造力的群體,是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要認真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加強與知識分子的溝通聯系,主動聽取意見和建議,引導廣大知識分子更好地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崇高使命。

4.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參與文化建設。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環境,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臺、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于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