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6 08:49:00
導語:通信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理論升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針,對做好各項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完整準確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找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加以改進;必須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切實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風;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升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為實現我省電信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強化發展意識。
電信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年我省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累計業務收入完成16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全省新增電話用戶321.7萬戶,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718.1萬,在全國排第13位;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新增38.6萬戶,年底達到113.9萬戶;移動電話短信業務量全年累計124億條,比上年增長44%;固定資產投資58.9億元,比上年增長3.2%。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還要認清差距,當前,我們要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努力實現和諧安徽、信用安徽、數字安徽的號召,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牢固樹立又好又快發展意識,要緊緊抓住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機遇,面向信息化大市場,推動行業發展。要著眼企業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動技術業務創新,特別是要加大新業務的開發力度,加快業務結構調整,提高附加值,促進行業全面發展。
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
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電信行業息息相關。要以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為抓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和網絡技術支撐。按照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在20*年實現全省29186個行政村100%通電話的基礎上,我們要按照已經制定的《安徽省通信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有步驟地在省內30個貧困縣中開展“信息扶貧”試點,實施“千鄉萬村通寬帶”、“千村百鎮信息化”、“自然村通電話”等工程,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幫助貧困群體、弱勢群體重新融入社會,不斷滿足農村對通信和信息化的渴求,努力帶動他們通過信息通信致富,提高經濟水平,努力為我省新農村建設再作貢獻。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切實維護電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隨著各項電信新技術、新業務的推廣應用,電信業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與人民群眾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構建和諧社會,作為電信監管部門,首先要堅定不移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引導和監督電信運營企業牢固樹立正確的服務宗旨和經營理念,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要認真處理用戶對電信資費、服務質量等問題的申訴,理順投訴渠道,加強對電信服務的管理和監督。以人為本,提升電信服務水平,認真落實《電信服務規范》,在全行業深入開展“誠信服務、放心消費”主題活動,著力解決電信服務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繼續大力整治信息服務消費陷阱,懲治多收費、亂收費行為,不斷提高社會滿意度。
四、落實科學發展,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
實現電信行業的和諧發展,首先要正確處理電信運營企業之間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其次,行業內要加強溝通和自律,正確處理好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秩序;第三,要切實保障網間通信質量和互聯互通,及時、妥善處理好電信運營企業間的申訴,杜絕出現企業受損、用戶受苦、行業形象受影響的事件發生;第四,電信運營企業要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一步解決好靠什么發展的問題,不能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擠壓競爭對手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基礎上,要靠技術業務創新、靠管理降低成本、靠改善服務來贏得市場,靠齊心協力做大電信市場而實現多方共贏。
五、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強力推進機關效能和內部建設。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電信監管機構在各項行政審批、備案工作中要依法行政,簡化工作流程,建立和完善加強效能建設的長效機制,以務實進取的工作作風、優質高效的服務水平樹立我省電信監管機關良好形象。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體現“以人為本、監管為民”,將工作重點放在營造環境、制定政策、協調行業共同發展上,在電信監管工作中真正解決好如何“站高一步、退后一步”的問題,從監管理念和方式、方法上提高指導行業發展、履行監管職能、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實現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要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前提是棄舊迎新,轉變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樹立有利科學發展的新觀念。我們相信,只要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我省電信業將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保持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 上一篇:高齡普外科患者論文
- 下一篇:少數民族客家民歌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