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外地培訓考察材料
時間:2022-08-30 04:12:00
導語:赴外地培訓考察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0月中旬,縣委組織部組織我縣四十余名干部組成**縣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研討班,前往一地黨校學習培訓,同時考察了華西村新農村建設及華東其它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經過學習考察,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更深切的感受到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巨大差距,切實增強了加快**經濟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F將這次學習考察心得報告如下:
一、一地區經濟發展印象
一地市地處于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南瀕太湖,北依長江,總面積為478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089.2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下轄江陰、宜興二市和7個區。一地區歷史悠久,距今已3000多年。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源地,還是中國當代鄉鎮工業的發源地,更是區域交通樞紐和著名的旅游城市。
該市2004年GDP超過2000億元,2006年超過3000億元,達到3300.59億元,2007年達到3858億元(其中財政收入706.9億元),2008年上半年GDP總值2148億元,財政收入476億元;五年來,一地區的經濟總量一直穩居全國大中城市前10強,增速保持15%以上的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繼續保持15.4%的增速。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地方財力明顯增強。2006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517.35億元,年均增長26.7%。2006年一地區人均GDP已經突破7000美元,達到7392美元。
現在一地區市正按照該市“十一.五”規劃高標準、高起點建設“五個中心”(即:國際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創意設計中心、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區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全力打造“五個名城”(即:最適宜投資創業的工商名城、最適宜創新創造的設計名城、最適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適宜旅游度假的休閑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質的文化名城),他們正在為建設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科技發達、環境優雅、社會文明、和諧宜人的新一地區、為兌現“一地區是個好地方”的諾言而奮斗。
二、一地區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和特點
(一)力求創新,狠抓機遇,突出發展
一地區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具有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他們不僅奪開放之先機,而且緊緊抓住鄧小平南巡講話和浦東開發等幾次大的機遇,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項目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樹立了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抓住了三次大的機遇: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抓住國有銀行信貸寬松的契機,大做“借錢”建設的文章,完成了民企規模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打牢了發展的堅實基礎;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黨的十五大之后,抓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契機,大做“賣廠”改制文章,把一些前景好的鄉鎮企業紛紛掛靠世界和國內的大企業、大公司,使之成為世界名企的加工廠,在順利完成企業改制的同時培育出了像紅豆服飾、隆力奇化工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第三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展土地儲備,大做“圈地”文章,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同時對市中心企業實施“離城進園,土地批租”,為大發展贏得了空間。正是由于他們超前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機遇,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二)發揮優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地區市緊緊抓住靠近經濟發達的大上海、外連大都市經濟圈黃金地帶,憑借其自身地理優勢、信息優勢、勞動力優勢和資本優勢的優勢,率先發展機制靈活、產權明晰的鄉鎮企業,創建了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涌現出了一批產業集團。
一地區作為中國鄉鎮工業的發源地,其鄉鎮工業實行的是“蘇南模式”,主要特征是“三為主一共同”,即:農村的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經濟運行以市場為主,所有制以集體經濟為主,實現共同富裕。之后,一地區市又對鄉鎮工業大刀闊斧地實行了改制,有力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2005年,該市鄉鎮工業營業收入達到5189.78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111.35億元;利稅總額達到350.33億元,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據統計,2005年,該市全市鄉鎮企業中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579家,其中超10億元的企業有53家,超30億元的企業有17家,超50億元的企業有1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有5家,營業收入超300億元的江蘇華西集團成為全市鄉鎮企業發展的“領頭羊”。江陰市華西村,人均收入8000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300多倍,被譽為“天下第一村”。
在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中,一地區主要采取了五項措施:一是制定了“放心、放膽、放寬、放活、放大”的“五放”方針,并制定了42條具體政策。二是清除歧視,實行“三位一體”,無論是鄉鎮企業還是城市企業,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不論企業大小,在政策上一視同仁,一律平等。三是招商引資,吸納發展。四是建好載體,促進發展。五是積極引導,做大做活。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
一地區市把發展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加大培植力度。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地區市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努力探索以特取勝的道路,建立了特色化、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錫山大米、陽山水蜜桃、太湖邊無公害蔬菜”等6大特色農業經濟區。為了產銷暢通,一地區市積極引導農民成立了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股份合作公司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真正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同時,探索實施了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度。
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一是采取了“三集中”方針,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僅2000—2002年,全市有11.39萬戶、36.76萬人由農村走向城鎮、走進鄉鎮企業中。二是擴張中心城市,僅2002年,就有13個鄉鎮主動并入中心城市。三是合鄉并鎮,江陰市由原來48個鄉鎮減少到21個鄉鎮,宜興由原來的36個鄉鎮減少到21個鄉鎮,由于減少了鄉鎮,相應減少了一大批鄉鎮干部,既減少了浪費,又減輕了農民負擔,推進了農村城鎮化進程。
(四)招商引資力度大,經濟外向度高。
一地區市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資本和產業重點向長江三角洲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快引進外資步伐。近年來,一地區市把優化發展環境作為政府的第一要務,把服務作為第一投資環境,把為企業提供最好的創業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面向國內外爭項目、爭人才、爭發展空間、爭資源,同時,把園區建設作為重要載體,努力創造富商、安商的良好環境。目前,全市已形成了3個國家級、9個省級、19個市級經濟園區。目前,全市在“十五”期間累積引進超億美元的項目48個,到位外資超過115億美元。2007年,全市完成3000萬美元以上的重大項目33個,服務業利用外資6.24億美元,全球500強有173家在一地區投資,新辦138家企業,對外貿易293億美元,其中超億美元的企業66家,對外投資1.1億美元。2008年上半年到位外資19.95億美元,超3000萬的項目二十二個,項目單體規模達8692萬美元。
(五)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推動技術創新。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千秋大業在用人。經濟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一地區乃至華東地區經濟的飛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他們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良好氛圍,還通過多種措施,引進、培養了一大批思維創新、銳意進取、層次較高的復合型人才,為發展蓄積了后勁,滿足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智力需求。一地區市為了招攬人才,承諾為創業人才提供300萬元的創業資金,據授課老師講,一地區市正在推行“530”計劃,即計劃在“十一.五”期間,用5年時間引進30名領軍型海外留學歸國創業人才,引進海歸人才千名以上。目前,全市有各類人才36.1萬,且擁有相當數量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在一地區的兩院院士有7人,國家級專家有150人,有享受國務院特貼人員600人,每萬人中擁有人才800人,位居江蘇全省前列。
三、一地區之行給我們的啟示
這次一地區之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地區工業園區起點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高、產業結構層次高、招商引資力度大、投資環境引力強、人才儲備雄厚。通過這次考察,我們清醒地看到,我縣當前加快發展還面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創業條件先天不足。我縣地屬西部老少邊窮山區,創建大規模的工業園區難度相對比較大;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輻射,經濟發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全縣既無科研院所,又無大專院校,人才配備條件和科技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二是工業園區建設水平不高。我縣僅有的武溪工業園區配套設施不完善,規模檔次低,帶動作用不明顯。三是招商引資力度不夠。招商渠道不寬。四是服務環境不夠優化,與人家自覺強烈的親商觀念和服務意識相距頗遠。五是科技創新步伐不快,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偏低,工業企業大多是一批“三高一低”企業,利用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相對不足。此外,我們的思想觀念、市場意識、開拓精神等與先進地區相比,尚有差距。
當然,一地區市農村的發展變化是我感觸最深的,看一地區,謀**,我縣的“工業立縣、產業富民”的發展方略是符合縣情民意的,但農村改革和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我認為,我縣在農村改革和新農村建設方面應該做到:
首先,努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生產發展、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基礎。一是依托現有的椪柑、辣椒、烤煙等產業生產基礎,進一步做大、做精、做強,同時,按照市場需求,精心組織和引導群眾調整品種結構和種植時令,著眼于“名、特、優、新”品種大膽引進、試驗、示范,以“好品種+加訂單”的形式在全縣予以推廣。二是以綠色農產品為依托,大力發展加工型農業。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架通群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橋梁,最大限度的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激發群眾的生產熱情。四是竭力開拓市場,疏暢農產品銷售渠道。四是打造“氧吧之都”,加快旅游興縣促農增收。我縣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應該大力宣傳和弘揚盤瓠文化,提高**知名度,同時以“雙創”為契機,建好白沙新城,要突出特色,獨樹一幟。五是大力發展私營企業,發展個體經濟。
其次,要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針對全縣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村容村貌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協調的現狀,多方籌措,有效整合交通、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電力、林業、能源等項目資金,加快以村道路硬化、村莊環境美化和興建村民活動室以及改水改廁建沼氣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規范化建設。公務員之家:
再次,要培育新型農民,樹立農村新風尚,扎實推進和諧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送戲、送書、送電影”三下鄉活動、鄉村也充分利用各種農閑時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要對農村群眾堅持不懈地開展科技培訓,大力引導農村群眾學用科技調整種植結構和經濟結構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加強村級財務管理。
另外,要著重抓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開展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證。我縣應結合農村黨員正在推行的“四聯責任崗”,激發廣大農村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人選配到村黨支部班子中去,將農村黨支部建設稱為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堅強堡壘,黨員干部要力求做到西村吳仁寶所提倡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有富民享,有難官當”。
此次一地區之行,我們深受觸動,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但是我們堅信,有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有全縣30萬人民的共同不懈的努力,只要我們知恥而后勇,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我們的**一定會越來越好。
- 上一篇:電視審美異化新趨勢發展論文
- 下一篇:廣播電視業受制播分離的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