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產—教—研—創培養模式
時間:2022-07-06 17:56:37
導語: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產—教—研—創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世紀以來,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設戰略。文章通過梳理地方綜合性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特點,走訪用人單位收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剖析了該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模式中的凸顯問題,探究了新工科背景下該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產—教—研—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新工科;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
碩士研究生;“產—教—研—創”深度融合科技創新是新的生產力,高等教育相對于科學技術是播種機,也是孵化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轉型及創新服務的發展,新工科視野下工程領域研究生的教育成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2017年2月,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1-2],由此產生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綱領性策略三部曲[3]。隨著教育部頒布《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廳〔2016〕2號)[4],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招生對象、選拔方式和培養模式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革。基于此背景,如何應對市場對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人才的需求,完善并提升現階段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提高研究生“多樣性—跨界性—創新性—高技化—國際化”的綜合能力,成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一個緊要問題。
一、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面臨新變革
(一)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建筑與土木工程研究的是人居環境建設中的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的規劃、設計、建造和維護等,該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應使其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體系,對相關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有一定的了解,并同時具備運用先進技術方法進行科技攻關和解決相應工程技術難題的能力。隨著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創新服務的驅動,傳統產業更新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專業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其“多樣性—跨界性—創新性—高技化—國際化”的能力成為企業選拔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新導向。為順應創新驅動發展,新工科建設備受關注,并在教育部推動下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綱領性指導思想[5]。其中“復旦共識”明確分析了新經濟的發展特點,即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提出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新工科的建設。“天大行動”明確了我國新工科建設和發展的總目標與分目標。“北京指南”確定了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方向,并提出“5新模式”的培養理念,即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基于此背景,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故此,“新工科”對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定為:具有“創新創業型—跨界綜合型—技術攻堅型—國際視野型”的高素質復合型卓越工程技術管理人才。
(二)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特征
1.特征一:更加注重創業創新性。創新性是國家戰略發展目標對新工科建設本質屬性所提出的首要要求[6-7]。創新驅動科技、產業及技術發展,新工科建設下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創業是創新的具體表現形式。為了適應經濟產業的形勢變化,培養研究生在專業實踐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和延展其創業空間,不僅要激發研究生創新的主觀能動性,還要不斷豐富現有產業業態的生存形態。
2.特征二:學科體系互通融合。新工科建設要面對的是我國新科技、新產業下多學科、多專業、多環境復合課程體系,需要的是體系間群團作戰攻克難關,而絕非體系內部單打獨斗各執一詞。因此,新工科建設培養的人才要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和思維理論架構網絡,要與國際化工程相關行業發展前沿看齊,要具有解決復雜困難的能力。
3.特征三:國際化、多元化路徑引領發展。國際融合與交流合作是我國各項前沿產業技術發展、引導的必要環節。因此,新工科建設須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期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世界科技舞臺上處于領先水平。高校要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入了解和學習國際先進的科學研究與科學技術成果,結合中國產業變革與科技革新的現狀,在科研與技術攻關中尋求新的突破,為推動“中國新制造—中國新科技—中國新產業—中國新質量”的建設提供專業人才的智力支撐。
二、新工科視野下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企業輸送專業技術人才,以服務社會與企業發展。評價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用人單位具有權威性。本文以地方綜合性大學為例,通過走訪用人單位,對已畢業的研究生質量與水平進行回訪,梳理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對畢業學生的反饋,分析地方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總結其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匹配度低
新工科建設要求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以國家與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多樣性—跨界綜合性—創新性為核心,以國際研究新動態以及先進技術革新為引領[8]。但地方綜合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多參照教育部的指導性章程和其他院校的經驗,結合學校專業師資力量,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往往忽視社會與企業發展的需求,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及企業的發展需求脫節。
(二)課程體系墨守陳規,“創新—實踐”環節
不足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仍遵循傳統的教學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環節所組成,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工程經驗而輕創新培育,并且教學模式單一,與時代和行業的發展軌跡脫節。新形勢下,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面臨人居環境建設中諸多國際性難題,如碳中和與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的建設、韌性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修復等,要解決這些難題就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和多學科知識背景,掌握專業理論前沿,專業實踐中技術攻關型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故此,要科學地優化課程體系,以專業理論與學術研究前沿環節、國際交流與合作環節,以及多學科融合的技術攻關實踐環節“三位一體”,強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關聯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9]。
(三)教學模式單一,“產—教—研—創”相互融合虛弱
“產學研”是近年來各大高校對工程類研究生教學體系改革探索的新思路[10-11]。目前,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教學的效果參差不齊,教學模式中對“產學研”工作思路和環節模糊不清。一方面體現在高校:校企聯合育人機制重形式輕環節把控,導致“產學研”模式的可操作性不強。“雙導師制”中對校外導師的選聘和所承擔育人環節的責任不明確,并且在選聘中重職稱輕能力,致使校外導師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體現在企業:在校企聯合育人機制中弱化企業職責,僅希望借助高校的智力解決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中的技術問題,重生產輕科研和技術攻關,不能為校企聯合育人機制提供更好的實踐平臺。在國家產業變革與科技驅動發展的推動下,工程領域如何凸顯行業的先進性和科技性則成為政府職能部門和相關企業共同思考的問題和行動指南。新工科視野下“產—教—研—創”融合的育人模式將為高校和企業深度融合與發展提供支撐。
三、“產—教—研—創”深度融合培養模式探析
基于新工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對新形勢—新理念—新業態—新技術發展需求的分析,以及對地方高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反思,探究校企聯合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為導向,以強化國際合作為主導[12],以課程知識體系更新為抓手,以“產—教—研—創”深度融合為手段,以多元化師資為保障,以三方教學評價為管控,構建新工科背景下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一)構建切實的“產—教”融合環節
地方高校的職能之一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一方面,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應與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以及大中型企業建立聯系,形成“高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多方合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需求與培養網絡,以便更迅捷、更精準地掌握社會經濟與行業發展的動態,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另一方面,落實“雙導師制”的環節把控,從企業導師的選拔、培養環節、承擔職責等方面,明確工作細節,強化企業導師在研究生培養環節的作用,加強專業實踐環節,確保專業實踐培養環節的質量。企業基于自身發展,從科技創新—科技引領—科技攻關的需求出發,建立由企業技術專家、高校教授、碩士研究生等組成的科技攻關平臺,為“產—教”融合的培養環節提供基地與平臺的支撐,也為企業技術攻關建立智力人才庫提供保障。
(二)強化“產—教—研”融合環節
基于構建“高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的多方協同育人平臺,積極開展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以及高等院校的各種基金研究課題,為“產—教—研”融合環節建立協同育人的平臺和支撐。基于此,雙導師與研究生組成課題組,通過對相關課題的研究,更好地凝練研究生的專業研究思維和科研能力。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即為研究課題,在學位論文研究的過程中,既能切實可行地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歸納和提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又能為企業科技實力提升提供支撐。
(三)深化“產—教—研—創”協同育人環節
建筑與土木工程的創新和創業體現在工程設計、施工、管理中對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的理解與把控。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環節,一方面,可以將行業發展的新理念,諸如碳中和與人居環境建設、大數據與信息技術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應用、智能建造與城市數字化等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拓展學生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作為實踐項目或研究課題負責人的助理,全過程跟蹤項目(課題)推進的各個環節,包括與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項目與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的關系,項目組各專業人員的協調,項目任務的分解,人員的職責安排和項目資金的使用與管理等方面,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素養。
(四)多渠道夯實和完善“產—教—研—創”協同育人體系
新工科要求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具備“多樣性—跨界性—國際化”的能力。“產—教—研—創”協同育人體系中應加強國際交流和多校聯合培養的環節,通過“校—企—校”“校—政—企—校”聯合,以實力強的學校引導和帶動實力相對較弱的學校,延展優勢資源使用空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目前,在人居環境建設領域,不論政府主導的諸如舊城改造項目,還是企業主導的智能建造項目,都表現出規模大、復雜綜合、技術難度高等特征。成立多校聯合的項目研究團隊,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取長補短,在項目實踐中既能鍛煉團隊協作和跨界交叉融合能力,又能拓寬學生專業研究與實踐的視野。在國際交流方面,要求學生在讀研期間至少參與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撰寫會議論文。同時,通過校校聯合共享國際化資源,豐富和優化國際交流的活動,夯實與完善“產—教—研—創”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體系。
四、結語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應對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的必經之路。本文以地方高校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為切入點,剖析和探索了新工科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新模式:(1)建立“高校—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的多方協同育人平臺,以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為導向,以課程知識體系更新為抓手,坐實“產—教—研”融合的培養環節。(2)以雙創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專業實踐項目和專業研究課題為平臺,深化“產—教—研—創”協同育人環節。(3)以強化國際合作為主導,以多校聯合為手段,以多元化師資為保障,以三方教學評價為管控,提升“產—教—研—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本文基于新工科視野對新型培養模式進行探究,以期能夠為國家應對全球產業、技術革命提供“多樣性—跨界性—創新性—高技化—國際化”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保障。
作者:李桂媛 何釗 成果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 上一篇:新工科網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 下一篇: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