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探討

時間:2022-05-23 09:52:19

導語: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探討

摘要:“雙高計劃”大學校園產教融合建設將成為高職專科院校校企合作的一次重大改革與創新,有助于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質量。在產教融合工作展開過程中存在與企業溝通不暢、教師隊伍欠缺、人才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產教融合工作收效甚微。汽車智能技術的發展作為未來我國汽車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先進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其關鍵問題。針對如何構建汽車智能技術產業群的專業化融合生態圈展開了相關的研究。

關鍵詞:“雙高計劃”;汽車智能技術;產教融合;生態圈

2019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為建設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專業樹立標桿、引導前進方向。汽車智能技術起步較晚,在很多專科院校中的教育領域辦學期限較短,并且在校企合作方面沒有合適的發展,不符合新時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建設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實現產教融合,注重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加快汽車智能技術傳播,推動汽車行業創新發展[1]。

1“雙高計劃”背景下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的重要性

“雙高計劃”被認為是一項面向我國新形勢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對人才需要的重大政策舉措,對于促進高職專科院校改革與提高其教學質量、培育大學生的專業綜合素養與理論實踐技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雙高背景下知識生產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雙高計劃”背景下建設汽車智能技術生態圈,為我國汽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對于院校周邊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及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1.1有助于人才培養

職業院校的教學水平與質量影響著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雙高計劃”背景下建設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生態圈,既有利于推進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工作,又有利于院校各項工作的展開。產教融合工作的展開有助于推進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與產業連接,幫助學生對于行業實際工作環境進一步了解,為專業高質量建設提供建設性建議,提高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質量[2]。再者,產教融合專業建設工作的開展有助于實現職業院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對接,保持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工作和行業標準一致,避免了與現實企業的脫節,有助于培養和提升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術能力及對環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幫助學生對未來的職業做出進一步規劃,同時也提高了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能力。有助于職業院校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對接,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1.2有助于企業發展與產業轉型

職業院校被視為專業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為當地企業生產與經營發展服務,并且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3]。“雙高計劃”的大背景下積極開展汽車智能技術和產教融合的工作,為當地汽車企業的發展服務提供了大批高質量、高技術水平的專業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滿足了當地汽車制造商和企業對于技術和人才的需求。產教融合項目工作的實施和開展有利于加強高校與民營企業之間的聯系,增強了校企之間的合作和配合,有助于職業院校運用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完成理論教學的實踐,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實現企業生產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當地智能汽車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通過產教融合擴大生產規模與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生產質量,提升企業生產效益。

2“雙高計劃”背景下汽車智能技術產教融合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開展汽車智能技術產教融合建設工作,對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及學生綜合教育素質的培養都具有深遠意義。部分院校對“雙高計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教學方式及對學生的培養方案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有限。

2.1高校與教育部門溝通不暢

汽車智能技術產教融合工作的開展需要院校與教育部門之間的配合努力。現實工作中,院校與教育部門配合不嚴謹,導致產教融合工作進展緩慢,效果欠佳。部分院校現行的職業教育體系與職業證書體系對接存在較大偏差,對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體現出專業知識結構與實際職業需求存在差別的問題。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仍然普遍存在著專業和職業技能標準之間對接困難的問題,教育部門提出的專業和職業標準類型太過單一、陳舊,沒有能夠緊跟時代的變化而更新,對高等教育院校精心細化的專業和方向沒有辦法進行有效對接,對于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成長和發展及未來的職業規劃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國教育部門在制定相關的職業標準時由于缺乏與其他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導致與時代脫節,使得專業性和權威性都會因為這種沖擊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職業院校按照教育部門制定的相關職業標準來培養的相關專業人才在實際的工作中與企業脫節,無法融入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得不到企業的認可,對學生的就業及企業招聘工作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2.2高校與企業對接不嚴謹

產教融合工作的核心環節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溝通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最重要的問題,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通常使用電話及網絡等媒介對學生表現進行交流溝通,對學生的專業水平了解有限,影響了產教融合工作質量與效率。職業院校針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與企業存在差異,職業院校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素養的提升與培養,而企業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雙方對培養專業人才的理念與方式存在分歧,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與職業生涯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另外,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溝通存在一定的敷衍,導致實際工作開展效率低下,進一步影響產教融合工作進程。

2.3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完善

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對于職業院校各項工作的展開都具有重大意義。部分職業院校教學評價機制存在評價指標不全面等問題,影響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提升。企業與高職院校的評價機制存在差異,職業院校與企業對學生培養方向的關注點不同,導致對學生的評價存在分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存在一定影響。

3汽車智能技術產教融合建設措施

在“雙高計劃“背景下,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建設需要突出專業集群“1+1>2”的特點,精準對接汽車智能技術產業鏈,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與教學一體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建設標準化、智能化、新能源特色的實訓基地,打造結構化的創新教師團隊,通過校企合作制定專業新標準,提供高水平技能培養平臺,從而促進職業院校教學水平、學生職業素養,以及企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的建設目標是對接汽車智能制造產業鏈,培養面向汽車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需要聯合地方相關企業實現校企緊密合作,進一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通過優惠政策促進了政府、職業院校與行業和企業多元融合合作,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專業群生產教育融合服務平臺;利用相關企業在生產環境、行業標準等各個方面優勢共同搭建培訓機制,構建一個以專業為基礎的對接全球產業鏈條的人才培養機制體系,為與智能汽車及其相關的企業培養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引領汽車智能產業的發展,汽車智能技術專業要更加注重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研究的結合(表1),并且進行定向培養與無定向培養的區分研究,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

3.2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在技術及生產模式上具有絕對優勢,具有清晰的人才需求及人才規格方面的標準,彌補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標準方面的不足,因此職業院校需要聯合企業共建共享集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將企業引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在實訓建設方面,企業代表行業的最高標準及對高標準人才的定位,實現教師資源、技術資源等關鍵因素的共享,有利于高水平高端人才的職業培養。將企業典型項目引入到教學項目中,將企業的生產性全過程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3.3建設教學新資源

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的建設,離不開教學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對接國際、國內先進汽車智能技術,開發一批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覆蓋新業態的系列新課程標準;結合網絡教學資源、虛擬車間等開發新課程;打造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共享的職業教育資源庫,共建在線職業教育精品開放課程,構建“線上+線下+現場”的學習新生態。

3.4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院校通過采取人才培養引進等多種激勵方式,加強對職業院校專業技術帶頭人及企業骨干教師的專業培訓,安排職業院校專家指導教師積極參與教育企業實際的管理鍛煉,密切高度關注教育企業發展新標準。同時,聘請了多家企業的技術一線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學校兼職培訓教師,實行了經由學校企業教師與其他企業培訓教師共同參與創新企業培訓課堂教學的各種現代化工作新模式,利用以企業項目管理為中心驅動的工作模式與學校企業教師進行各種深度技術融合,開展了在科學研究技術上的探索,提高了學校教師專門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和專業服務及企業課堂教學的工作能力。

4總結

“雙高計劃”背景下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建設需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教學改革,將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打造成技術模式先進、共享資源豐富、培養標準統一規范的專業群,為智能汽車行業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福春.高水平專業群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中的現實意義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20-23.

[2]莫榮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汽車服務類專業群建設研究[J].廣西教育,2020(39):65-67+97.

[3]朱麗男,石媚山,白友強.“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產業學院推進專業群融合發展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3):8-11+22.

作者:羅洋坤 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