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戲曲融入高中音樂的可行性
時間:2022-05-07 15:54:17
導語:藏羌彝戲曲融入高中音樂的可行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加強戲曲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提供了政策依據。
二、藏羌彝戲曲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地方傳統戲曲音樂受到多元音樂文化的嚴重沖擊。藏羌彝地方戲曲作為地方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傳承與創新、改革與發展的嚴峻考驗。面臨著傳承老齡化、后繼乏人的雙重困境。搶救、挖掘、傳承這一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
(二)特點
藏羌彝戲曲是根植于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一塊民族民間音樂瑰寶,是中國戲曲文化與藏羌彝民族民間鄉土文化融合浸潤的產物。主要流傳于云、貴、川、青、藏、甘等部分地區。其表演程式以唱、誦、舞、表、白為基礎,與民族宗教信仰和地方民俗活動、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和藝術個性,是藏羌彝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1.藏族戲曲的特點藏語稱“阿吉拉姆”,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起源于8世紀藏族宗教藝術,唱腔高亢雄渾,帶有幫腔,因人定曲。其藝術特點是戴面具表演。藏戲面具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戴著面具演出的劇種之一。不同的面具代表的角色和蘊涵的寓意不同。2006年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有四大流派:迥巴藏戲、江嘎爾藏戲、香巴藏戲和覺木隆藏戲。傳統藏戲代表作品有:《智美更登》《朗薩雯蚌》《蘇吉尼瑪》《文成公主》《頓月頓珠》《白馬文巴》《諾桑法王》《卓娃桑姆》等。2.羌族戲曲的特點羌語稱“賴喇”或“俞哦”,是集祭祀禮儀與戲劇表演于一體的羌族民間戲劇。表演原始古樸,一人多角,邊唱邊跳,模擬各種語調,具有娛樂性和神秘性。羌戲代表作品有:《木姐珠與斗安珠》《鐘馗嫁妹》《鴻雁傳書》《頌神禹》《頌祖先》《刮浦日》等。3.彝族戲曲的特點彝戲音樂由民歌小調(如〔梅葛調〕〔曼莫若調〕)結合形成彝戲。表演多采用“疊腳”等民族舞蹈的舞步和身段,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色彩。彝戲起源于西漢,主要分布在云南楚雄、四川涼山、貴州、廣西西北部,又稱彝族“變人戲”,彝語稱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彝戲代表作品有:《撮泰吉》《半夜羊叫》等。
三、藏羌彝戲曲融入高中音樂課程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藏羌彝戲曲融入高中音樂課程,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有利于提升審美感知素養。藏羌彝音樂在旋律、節奏、節拍、音色等方面均有典型的符號性特征,聲音富有獨特的風格特點。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演唱、舞蹈等,感知音樂形式要素,獲得美的體驗。同時,富有哲理的詩化唱段在藏羌彝戲曲中比比皆是。這些唱段,不僅富含人生哲理,而且用詩一般優美、流暢的歌聲表達出來,悅耳動聽,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生存意義、生存價值、生存方式的追問。這種簡潔有力、張弛有度、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化音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在一招一式中,學生可以欣賞戲曲的形體美、聆聽戲曲的音律美、感受戲曲的語言美。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有利于提升藝術表現素養。藏羌彝戲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藝術,擁有豐富教育資源,在提高學生藝術表現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通過學習,有利于學生在唱、演、畫、舞中增強藝術表現能力。通過對經典藏羌彝戲曲音樂的聆聽、演唱、表演,體驗音樂情緒、感受音樂意境及音樂風格,實踐戲曲表演。藏羌彝戲曲的唱腔,時高時低、虛實相間,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學生可以采用模仿表演,邊觀賞邊模仿,進行表演與交流,不斷提高藝術表現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當今中國,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創造力、想象力的高素質人才。戲曲表演中,有時空的虛擬、自然環境的虛擬、物體的虛擬、人物動作的虛擬等,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這正是戲曲藝術的高明之處,極富中國古典美學特點。在戲曲學習中,這種以虛為實、虛實相生的場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另外,藏羌彝戲曲服飾、道具等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唱段、繪制面具、表演動作等,發揮學生創造力、想象力,體現濃郁的民族風情。例如,可嘗試表演藏羌彝戲曲優秀劇目片段,學生扮演劇中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展現劇情。其真實的情景、真摯的情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興致盎然,提高學生創造力、想象力,感受中國少數民族戲曲之美。例如,在戲曲服飾設計等方面,服裝的色彩(藏族多黃色、白色等,羌族的桃紅色、黑色等,彝族的紅色、黑色、黃色等)、服裝的款式,在凸顯民族性的基礎上,為學生的想象力展開了靈動的空間。
(三)有利于高中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發關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全國各地要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意義,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中小學全面開設到位。具有開發理論課程的先天優勢。藏羌彝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戲曲,不僅包含中國傳統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眾多藝術門類,而且滲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心理方式、行為方式與道德觀念、藝術觀念、審美觀念等諸多文化基因,其蘊含的教育資源,在普通高中理論課程開發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具有開發實踐課程的先天優勢。可利用假期舉行綜合實踐活動,如在理縣、西昌等地開展高中生藏、羌、彝研學旅行。學生通過建筑、舞蹈、音樂的獨特風格,了解當地戲曲的獨特韻味,通過在產業走廊,特色街區、特色村鎮中領略獨特的風土人情,走近藏羌彝文化的歷史脈絡,增強學習的代入感與厚重感,提升學習的興趣。
四、藏羌彝戲曲進高中課堂的路徑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師資水平教師的業務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是否喜愛“藏羌彝戲曲”,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學習。在師資力量上,可采取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解決藏羌彝戲曲進校園的師資問題。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中,定期舉辦或積極參加課程教學培訓班、經驗交流會等,不斷充實。在課程內容設置中,可開設《戲曲記譜法》《民族和聲》《藏羌彝傳統樂器配器》《復調在戲曲中的應用》《聲腔音樂特點》《音樂創編》《傳統藏羌彝戲曲音樂特點研究》《新編藏羌彝戲曲音樂特點研究》等。在工作長效機制上,應著力培養藏羌彝戲曲音樂創作人才,完善藏羌彝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二)用好國家政策,保證教學質量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普通高中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曲等教學模塊的要求。將“藏羌彝戲曲”融入高中音樂課程,符合國家政策,是對普通高中音樂六大模塊必修課程的落實,即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舞蹈、音樂創編與戲劇。應從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及教學時間上保證教學質量。要重視教學環境的外在影響,充分意識到教學環境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開闊學生想象力具有的重要作用。各學校還應增加教學的設施設備投入,改善戲曲進校園教學的硬軟件條件,保障教學時間,更應從頂層設計上為戲曲進校園提供制度保障。
(三)創新教學理念,提高課堂實效
教師要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努力營造出古老又別具新意、高雅又貼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課堂氛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觀看和參與戲曲表演,增強學習的儀式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教師應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認識、理解藏羌彝戲曲音樂。可采用教師示范、激趣提問、創設情境、游戲活動、分組討論、藝術表演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多種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的求知狀態和情感體驗。通過整體聆聽-方言朗讀-片段模唱-戲曲理解-情感深化,由淺入深,從感官、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審美學習。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熟知藏羌彝經典唱段,學習程式化動作,感知其藝術的魅力,享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四)用好網絡平臺,課內課外互補
毫無疑問,中國社會在形態上,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教育應推動開展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推廣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絡學習模式。在“互聯網+”在中國迅猛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藏羌彝戲曲進校園,可以采取互聯網線上線下、教學課內課外互補的方式,提高教學效果。藏羌彝戲曲傳承,目前主要靠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學習方式。如果用好互聯網平臺,可突破傳承手段單一的困境。這樣,有利于藏羌彝戲曲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換。老師可以先以視頻教學公開課為主,將線下的戲曲課堂,搬到線上來實現。可創建藏羌彝戲曲學習平臺APP、學習網站,將海量藏羌彝戲曲資源,整合、集結在互聯網學習平臺,使得學校該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教師可采取課前學生先自主學習,上課時教師講解、示范引導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閱讀、觀賞、學習“藏羌彝戲曲網絡平臺”上校本戲曲課程的內容,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完成戲曲學習,增強交流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寓教于樂。綜上所述,藏羌彝戲曲是人們對生活、生命的深刻體會,其情感是人類共同的審美所在。文化底蘊的深度決定著文化自信的厚度。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來源于其文化傳統在當代的價值自覺和彰顯。中國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學、藝術的集成,更蘊含著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學思想。藏羌彝戲曲作為中華藝術的瑰寶,融入高中音樂課程,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而且能極大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更為重要的是,使地方戲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和發展,使中國戲曲在傳承中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組,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3]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徐學書.“藏羌彝走廊”相關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疇界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7):9-13.
作者:周笛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第一中學
- 上一篇: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策略
- 下一篇:任務教學在電器設備維修課程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