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管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6:49: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事務管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加強事務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創新服務手段;拓展服務領域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當前檔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開發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建立檔案館(室)網頁,開展網上利用服務、建立“電子文件(檔案)數據管理中心”、電子文件的自動上傳收集、檔案部門可以改變傳統工作模式,在網頁上建立電子文件自動上傳的工作窗口、開展在線服務、社會的全面信息化改變了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開展現行文件閱覽服務、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多主體、興辦服務實體,發展檔案產業、加強橫向聯合,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注重“反饋”,深層次開發檔案信息等,具體請詳見。
當前檔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開發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不斷創新檔案服務機制,積極主動地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要通過計算機網絡為用戶提供服務,并加強各項事務管理,促使檔案管理現代化。
一、創新服務手段
1.建立檔案館(室)網頁,開展網上利用服務。隨著檔案館(室)內部局域網的建立,檔案部門將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的網站制作自己的網頁,積極組織上網數據和信息,使檔案管理服務系統聯上企事業單位網站,實現檔案信息的網上檢索,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目前,國內許多單位檔案館(室)利用互聯網開展的網上服務,已成為為社會和單位提供檔案利用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檔案工作者要以網站為基礎,進一步加快檔案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尤其是電子文件全文數據庫建設,在網站上實現電子文件的實時管理與利用,實現檔案信息資源數字化、數據庫化,檔案信息服務利用網絡化,檔案管理工作自動化,檔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輸入目錄管理數據庫,在網上公開部分檔案目錄,方便查詢檢索;檔案棺(室)與宣傳部門密切配合,可以將本單位重大活動中形成的新聞錄像檔案數字化并及時歸檔,建立數字化視頻檔案數據庫,以便于宣傳和利用。
2.建立“電子文件(檔案)數據管理中心”。檔案館(室)與企事業單位信息管理部門可加強密切配合,建立“電子文件(檔案)數據管理中心”。該中心設在企事業單位檔案館(室),是企事業單位信息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文件(檔案)數據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網站內各單位的歸檔電子文件,并在網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電子文件查詢、利用服務,實現電子文件信息資源共享。其優點是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利用率高。
石油公司管理創新活動實施方案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公司“兩會”精神,將我廠20*年管理創新工作扎實推進,全面開展,進一步明確創新的方向、目標、任務、步驟、措施,促進我廠各項管理工作主動、積極、有效的開展,增強企業創新活力,提高企業管理效果,按照公司20*年管理創新的工作安排和《××采氣廠基層建設推進方案》要求,特制定我廠20*年管理創新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創新與實踐相結合,貫徹執行中油集團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會議關于管理創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廠“281”發展目標和實現今年天然氣3.5億方和原油10.3萬噸的生產任務為中心,緊密結合我廠20*年各項經營業績目標,針對管理難點和薄弱環節,圍繞內控管理體系建設,以“降本增效”為主線,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為目標,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進全員創新實踐活動,加強創新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真正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創新,有力推動我廠科學、安全、清潔、節約、和諧發展。
二、開展管理創新活動的目的
通過開展管理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廠機關各部室、基層各站隊在管理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轉變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進管理方式、方法,促進我廠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管理創新的范圍及內容
石油公司創新活動實施方案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公司“兩會”精神,將我廠2008年管理創新工作扎實推進,全面開展,進一步明確創新的方向、目標、任務、步驟、措施,促進我廠各項管理工作主動、積極、有效的開展,增強企業創新活力,提高企業管理效果,按照公司2008年管理創新的工作安排和《××采氣廠基層建設推進方案》要求,特制定我廠2008年管理創新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創新與實踐相結合,貫徹執行中油集團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會議關于管理創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廠“281”發展目標和實現今年天然氣3.5億方和原油10.3萬噸的生產任務為中心,緊密結合我廠2008年各項經營業績目標,針對管理難點和薄弱環節,圍繞內控管理體系建設,以“降本增效”為主線,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為目標,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進全員創新實踐活動,加強創新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真正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創新,有力推動我廠科學、安全、清潔、節約、和諧發展。
二、開展管理創新活動的目的
通過開展管理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廠機關各部室、基層各站隊在管理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轉變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進管理方式、方法,促進我廠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管理創新的范圍及內容
公共管理論文:從“公有”到“共有”
公共管理論文
——對深圳市萬豐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
【內容提要】文章對共有制的由來和從“公有”到“共有”的轉變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從公共事務治理角度分析了這些轉變對公共管理實現形式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影響和啟示。最后,指出現代公共管理保持與時俱進品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公有共有所有制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公共管理
一、“公有”與“共有”:問題的提出與解決
深圳市萬豐村,毗鄰香港,最早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然而,與全國其它地方相似,萬豐人也受到來自“姓資”與“姓社”爭論及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困擾,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度固守貧困。隨著改革的深入,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萬豐人認識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不可磨滅。然而,隨著各國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公有制也暴露出其矛盾的一面。例如事實所有權與名義所有權的背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集中與重合,國家所有權的人不能正確行使權等。公有制的不足反映出它自身需要在實現形式上加以完善和改進。以此為契機,萬豐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進行了深入細致鉆研,由此提出了既能體現公有制性質,又具有靈活性和兼容性的生產資料“共有制”理論。
公共管理社會性內涵論文
論公共管理的社會性內涵及其他內容提要:該文提出了公共管理的簡明概念;并把公共管理劃分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在此基礎上,闡釋了社會性是三大公共管理學科共同內涵。另外,簡要闡述了社會性和政治性的相互關系,提出了有關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建議。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內涵是有關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熟悉事物和處理新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有關公共管理新問題的討論和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探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和類型辨析(-)有關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探究和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新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新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新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作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運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作為“公共”管理,它在探究對象及其特征上,又和其他管理有明顯區別。以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為例,公共管理的探究對象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探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熟悉。(二)有關公共管理類型為了加深對公共管理概念的熟悉,我們須進一步對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該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務。為了對“一切”有概括性熟悉,我們又要對它們作“類型”求解。筆者認為,就宏觀而論,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務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家公共事務二是政府公共事務,三是社會公共事務。1.國家公共事務。據英國《大眾百科全書》對國家作出如下定義:“由政治單位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制定規則和進行資源分配的機構。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執行、行政管理。”這是廣義的政府(國家)觀。應當指出,這里所指的國家是特指狹義的國家,即廣義國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這種國家公共事務主要包括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制定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等,側重于和國體、政體方面有關的,關乎整體職能把握的宏觀控制和影響類型的公共事務。2.政府公共事務。《美國百科全書》指出:“政府一詞適應于管理團體和國家的機構及其活動。通常它指的是諸如英國或日本這些民族國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組織機構及法定程序,就這一方面而言,政府對已經確認為某一民族國家中成員的事務進行管理。由此可見,政府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機構。”應當指出,這是狹義的政府,它專指一個國家的中心和地方的行政機關。這種政府公共事務包括政治選舉、行政區劃和國家禮儀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務、國家平安公共事務、對外關系公共事務、人事行政公共事務、財務行政公共事務以及機關內部的公共事務。3.社會公共事務。這里的“社會”并非“人類社會”的廣義“社會”涵義,而是專指“政府管理社會”中的中觀的“社會”,這里的“社會”,即將社會管理和政治、經濟管理職能并列的一個領域,它主要涉及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公共事務。這種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藥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社會服務、社會公用事業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公共事務等。這種類型的公共事務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同時這部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是直接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實施對象,因此,它所顯示的社會公共性也最強。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由于紛繁復雜的公共事務可以歸納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三大類,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種種公共管理歸結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正是這“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龐大的公共管理體系。我們既要從個性去分清它們的差異,又要從共性去歸納它們的統一,用共性和個性相聯結的辯證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諦。二、社會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管理構成的,因此,“國家”、“政府”、“社會”都分別是公共管理的內涵之一,然而,比較而言,只有“社會”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闡述:(一)公共管理主體的社會性內涵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下面分別闡釋它們的社會職能特征。1.國家的社會職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只有到了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方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于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因此,國家來自社會,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從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出發,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社會契約的結果。該學說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類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之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運用上天賦予他自己的價值和趨利避害的權利。然而,每個人在運用上天給予的權利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產生了人和人之間的沖突。為了不致于使人和人之間的沖突將自己和整個社會歸于毀滅,于是人們運用理性來解決沖突。即人們坐下來協商,將上天賦予他們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部分或全部地轉讓給“主權者”,權利讓渡的過程就是國家產生的過程,而這個“主權者”就是國家。這種以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為核。動的社會契約學說,把人們契約的原因歸結為人和人之間的沖突,把國家說成是人們契約的結果,從而否認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固然不對,但是,它肯定了消除沖突,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契約內容。因此,社會契約理論雖然否認了國家是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但表達了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來自于“社會契約”的觀點。國家的產生和存在表明國家和社會是不可分的。國家不是從外部強加給社會的力量,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是國家產生、存在的基礎。這清楚地表明了國家的社會性特征。還有,國家不僅不是從來就有的,而且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當社會發展到具備消滅階級的條件時,國家就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這也是國家依靠社會的表現。此外,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對社會也發生不同的功能。也就是說,國家對社會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整體發展趨向和規律而言,社會越向前發展,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強,國家對社會發生功能的領域就越小,功能的強度也越弱。由此,國家對社會的功能呈現出這樣一種發展趨向:在政治統治職能不變的同時,國家的經濟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科技文化職能不斷擴展;政治性。統治性職能越來越依靠于管理性、服務性職能功能的發揮。總之,國家存在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的存在為基礎,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來談國家的存在和功能。2.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作為國家伴生物的政府,和國家一樣,僅僅同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要永遠存在下去。政府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其對社會功能所形成的政府職能,也是以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基礎的。當代政府和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異,都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在政府的各個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時代社會的具體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所使然。還有,歷史上政府行使權力的方式和對社會發生功能的范圍不同,并不取決于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對統治者的要求。假如一個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納、代表和反映社會對它的要求,假如一個政府對社會的要求沒有任何回應能力,那么,這個政府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政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政府的生命力來自于它的社會服務功能。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強調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其行為導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規定的規則為行為導向,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政府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從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來的有效舉措。3.社會公共組織的社會性特征。至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各種社會性組織,它們本身就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只不過在階級社會,各種社會組織是依附于國家和政府組織的,是作為國家和政府組織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階級的烙印,有著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非凡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這些社會組織必然要逐漸擺脫這種依附的地位而成為獨立主體。在國家、政府消亡了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就將依靠這些社會性組織來進行自我管理,規劃和實現社會發展。只不過到那時它們已經完全喪失掉了階級性、政治性。因為,在對人的統治和管理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的時候,這些組織就變成了純粹的管理性的組織。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各種社會組織還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組織,社會仍然將處于國家組織、政府組織和這些社會組織同時管理、雙軌運行的局面。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們的社會性。隨著我國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政府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將更多地由社會組織去?械!N頤?nbsp;應當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不斷擴大社會組織的社會自主性,擴大這些組織的社會性成分,向著它們成為真正的社會組織遠大目標邁進。(二)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公共管理的對象,即公共管理客體,就是社會(這是廣義的“社會”)公共事務。根據各自性質的不同,社會公共事務又可分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在這里,可以說,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同義語。因而,我們探究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也就轉換到探究以公共管理為對象的公共特性上來。“公共”的對立面是“贏利的”、“私人的”和“企業的”。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可以大略從以下幾個側面去分析。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于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組織。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論述的,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是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種公共組織。2.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性質和目的,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正如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但即使這樣,在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之中,運用公共權力所進行的政治統治,也必須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為基礎,以執行社會性職能為基礎。因為這是國家、政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職能為基礎的”、“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他還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首先都是“河谷澆灌的總經營者。”這些論斷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有鮮明階級性的革命的理論,也從來沒有忽視政治統治的社會性基礎。相反,而是把社會性提到了政治統治得以維持的基礎的高度來熟悉和對待。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進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揭示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這一聞名論斷不僅揭示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而且說明了管理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主要特征。只不過,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個別資本家或工廠主管理工廠、企業的方式,它主要是通過立法形式進行管理并具有強制的性質。因此,國家、政府的公共性(社會性)特征,主要的表現在于,它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它體現的正是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因而它總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會的利益和意志。此外,還要熟悉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性質和目的,也在于為了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有時甚至實現個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務,如向貧窮者提供社會救濟等。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運動,主張以社會公眾的偏向和需要作為政府行為導向,強調顧客意識,樹立服務對象為上帝的觀念,正是在這種公共事務的社會性要求壓力下,采用新的統治手段和方法,從而也使西方國家政治統治進一步鞏固,實現其自身的利益。應當指出,這里講的“公共”、“社會”是抽象的范疇,現實的“公共”、“社會”卻是十分具體的,是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因此,資產階級要做到真正凌駕于社會、代表整個“社會”是不現實的,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來表述,是很確切的。但其社會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三)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社會性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社會責任和績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對績效決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標準來進行衡量,而是必須用服務效果、質量和公眾滿足的程度等多種尺度作標準。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行政學理論,基于對傳統行政學以經濟和效率為基本目標,忽視了公共行政所應肩負的廣泛的社會責任,其結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時代,長期存在著普遍失業、貧窮、疾病、無知和絕望,構成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脅的批判,從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應將“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方案應遵循的兩個基本目標:其一是顧客導向的行政組織形態,即以公眾——公共行政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作為行政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二是應變靈活的組織形態,即加大組織結構的彈性,以便能夠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應。將社會公平和廣泛的社會責任提高到作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倡導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學理論的主要貢獻。為此,這一理論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運動所依據的一項重要理論。這種強調政府以社會公眾的需求?形枷潁?nbsp;稅人以政府實際的工作結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過程為納稅尺度的理論,有效地推動了政府提高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果。2.公共管理事務和活動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體現了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產品供給的廣泛參和,以及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的廣泛參和,主要表現在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通過立法、司法機構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對政府活動的輿論監督等,從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實現角度,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在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由政府的壟斷供給轉變為通過合同出租和非國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攬提供公共產品的單一化轉變為民營化,將其投放市場,由各個競爭主體和社會公眾自己來提供;對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會的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競爭招標手段,交給社會公眾承擔。在實現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方面,也由原來的“黑箱”操作,變為“金魚缸里生活”,讓社會公眾知曉,讓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介和公眾了解活動內容,隨時可以進行檢查、調查和監督。電子政務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進一步增強。上述種種公開性、參和性及其非國有化等有關公共管理過程的環節和變化,實際上都是公共管理社會性的體現。總之,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都是公共事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社會性都是它們的共同性內涵、基礎性內涵。我們應從最普遍、最基本的意義上去準確把握這種社會性特征的內涵,并以其為一個重要依據,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建設,包括構建嚴謹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三、應當注重的兩個新問題上面集中闡述了公共管理的社會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蓋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內涵。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一定階級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是實現該階級政治統治的政治組織。因此,歷來國家、政府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這已是常識性的新問題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管理組織,也或多或少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會政治團體,不可能沒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講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講政治”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正確把握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關系新問題。[1][2]下一頁
國家行政與公共行政界分論文
行政法是關于公共行政的法,它與公共行政之間應存在良性互動的關系。行政法應該從總體上動態地考察公共行政過程中所出現的所有法現象,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其解決辦法。隨著公共行政的發展,勢必引起行政法學范式的轉變,本文就此作些探討。
一、國家行政與公共行政的界分
(一)公共行政、私行政與行政
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與私行政(privateadministration)都是屬于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疇。而對于“行政”,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賦予它不同的含義。有的從“三權分立”的角度來理解行政,認為“行政”是指與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權”之一的部分。有的從政治與行政分離的角度來解釋行政,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有的從管理功能的角度來解釋行政,認為一切管理都是行政。《現代漢語詞典》對“行政”的釋義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機關、企業、團體等內部的管理工作。《英漢大辭典》對該詞的釋義除“行政”外,還有“管理”、“執行”、“實施”等意義。《俄華大辭典》對該詞的釋義除“行政”外,還有“管理”、“執行”、“處理”等意義。由此可見,行政可以用“執行”、“管理”予以注釋。行政是組織的一種職能,任何組織(包括國家)其要生存和發展,都必須有相應的機構和人員行使執行和管理職能(行政職能)。1行政是指社會組織對一定范圍內的事務進行組織與管理的活動,它存在于所有的社會組織之中。
行政有公行政(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分。所謂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組織、管理與調控活動。所謂私行政,是指社會組織非基于公共利益對其內部事務進行的組織與管理活動。公共行政與私行政區分的關鍵在于是否基于“公共利益”和是否具有“營利性”.其中“公共利益”是中外學者爭議最大的對象。在一些權威的工具書中,對“公共”一詞的解釋,有的是“共同”之意;有的是“公有、公用”之意;還有的解釋為“公眾共同”.這些解釋雖有差別,但其基本的詞干是“共同”.若把它們與“利益”結合在一起,則形成了“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因此,人們通常把“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不加區別地運用,其實,它們之間是存有差別的,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并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它們的差別體現在“公”字上,只有那些具有社會共享性的共同利益才是公共利益。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也是區別公共行政與私行政的標志之一。公共行政不以營利即不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在社會中存在這樣一類組織,包括相當多的非正式組織,其存在和發展,目的不像企業那樣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是維系他們合作的基礎。但這樣的組織并不都是公共行政所要研究的公共組織。如果說,組織是“利益共同體”,則公共組織是為謀求具有社會共享性利益的共同體。公共組織作為一種組織,它有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這些利益不一定全都是公共利益。但公共組織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否則我們所要討論的行政,就不是公行政而是各種形式的私行政。
在討論“公共利益”時,還有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就是“利益”,對于什么是利益,人們有不同的解釋。筆者持有的觀點是,利益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必須具有的資源與條件。顯然,那些為社會成員共享的資源與條件,就是公共利益。這里提及的“社會成員”,既沒有數量的限制,也沒有地域空間的約束。2在公共行政的定義中,還應重點強調“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這是因為通常人們談及行政問題時,更多注意的是效率。解決資源配置的矛盾,講究效率固然重要,但對公共行政來說,它經常要解決的是社會問題。它既要講過程管理,又要講結果管理,過程管理更多地強調效率,而結果管理更多地突出公平,管理效益最終要從結果上檢驗。3因此,有效地增進并能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的精髓。
客觀屬性構建公共管理學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社會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根據公共管理的客觀屬性構建公共管理的學科體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關于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關于公共管理類型、概念的外延是指該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公共管理主體的社會性內涵、國家的社會職能、政府的社會服務作用、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社會性、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是相輔相成的、公共管理的邏輯起點:公共問題、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向最高(終)目標邁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提要:該文提出了公共管理的簡明概念;并把公共管理劃分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在此基礎上,闡釋了社會性是三大公共管理學科共同內涵。另外,簡要闡述了社會性與政治性的相互關系,提出了有關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社會內涵管理探討
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作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運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作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對象及其特點上,又與其他管理有明顯區別。以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二)關于公共管理類型
論公共管理的社會性內涵及其他
內容提要:該文提出了公共管理的簡明概念;并把公共管理劃分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在此基礎上,闡釋了社會性是三大公共管理學科共同內涵。另外,簡要闡述了社會性與政治性的相互關系,提出了有關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公共管理社會性內涵論文
內容提要:該文提出了公共管理的簡明概念;并把公共管理劃分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在此基礎上,闡釋了社會性是三大公共管理學科共同內涵。另外,簡要闡述了社會性與政治性的相互關系,提出了有關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