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2:21: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建筑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策略研究
現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有效地遏制和消除傳統技術引發的全球問題,就必須引入新型技術。于是“生態技術”概念作為人類反思傳統技術觀和重新選擇的結果而誕生[1](P14-20)。而且,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越來越引起人們對于生態技術文化的重視和關注,而且也促使學界對于建筑生態技術的探索與探討。徽州傳統建筑作為我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建筑藝術文化領域中獨具一格,它不僅擁有獨特的建筑造型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而且呈現出豐富的生態技術思想。目前,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徽州傳統建筑研究,汪斌、羅磊等分析了徽州傳統建筑的文化和空間、藝術特色及美學價值[2]。劉麗麗等論述了徽州傳統建筑的保護技術以及傳承與創新[3]。趙佳蕙、吳楷琪論述了徽州傳統建筑中的生態智慧及其當代價值[4]。黃煒、顏宏亮闡述了徽州傳統建筑技術的適宜性改善策略[5]。不難發現,學界對徽州傳統建筑所蘊含的生態技術策略探討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欠缺,這嚴重影響了我們對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整體性地認知、把握以及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因此,本文在生態優先的視域下,從技術層面進行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策略的系統研究,從而為其生態建筑學理的補充和當代生態建筑設計與營造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徽州傳統建筑材料選取的“生態性”
資源對于建筑來講,是其建筑建造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的自然資源,能給建筑匠師提供不同表達建筑形式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給人們帶來不同尋常的視覺感受。徽州建筑材料豐富,盛產松、杉、柏、椿等優質木材,又產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群山之間不乏適合燒磚制瓦的黏土和包括石灰石在內的各種石材[6]。這些以木、竹、石為主要材料資源都是就地取材、便于交通運輸的天然材料,所以它們成為徽州傳統建筑“適者生存”的最初選擇。縱觀徽州傳統建筑的發展歷程與歷史脈絡,我們發現,聰明的徽州人在建造建筑過程中,善于發掘與利用本土的這些生態資源,充分掌握了生態選取技術。也就是說,首先在徽州傳統建筑營建材料的選取上,徽州先民較多選取本土的生態資源,然后充分考慮建筑材料的特點與特性和結合特殊的處理技術,最后充分發揮每一種材料的效用,達到了生態環保的使用。通過對建筑材料資源進行生態選取,一方面使得徽州傳統建筑具備良好的環境性能以及提高了其經濟性。例如,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的主體木構架及其室內裝飾材料,多以當地的木材打造,有效地促進了通風散熱和降低濕氣。換言之,通過利用天然材料有利于提高環境的舒適性。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既是自然資源在本地域的充分使用,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成本,實現其自然資源的綠色選擇、綠色流通與綠色使用,又是自然生態觀的體現,還實現了徽州傳統建筑形態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另一方面,生態選取之材賦予了徽州傳統建筑豐富的情感。通過借助于當時的建筑匠師之手,實現了由建筑材料向建筑形式的轉化,最終以所創造的立體建筑形態表達出了豐富的情感,并能夠與人們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由本土天然材料所打造出的十分接地氣的特色“品味”產品。還有,某些建筑材料的技藝發展成為一項兼具科學與技術的藝術,如木雕藝術、竹雕藝術與石雕藝術,拓展與促進了徽州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由于所選取的材料來源于本地域自然環境,又表達于自然環境之中,也就是本地域內自然材料不同位置的“移植”,依然反映出的是本地材料的氣息和特質,使其徽派建筑的“地方味道”更濃和特色更加鮮明。總之,徽州傳統建筑中的資源生態選取技術,是歷史上的徽州人針對徽州地域自然資源的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不斷研究與不斷嘗試利用之后所生成的生態選取智慧,以此形成的生態選取技術。就其技術視角而言,徽州人選取材料之精、選取材料之巧與選取材料之妙,不僅為選取徽州傳統建筑營建資源,提供極為有效的、合理的生態技術手段與方法,同時也補充與完善了徽州傳統建筑生態技術體系。
二、徽州傳統建筑環境選擇的“協調性”
地域建筑營建活動是對當地自然環境協調的結果。以徽州傳統建筑技術來看,其營建過程特別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特定地域特色的生態協調技術。對于環境而言,徽州傳統建筑營建主要需要適應協調氣候環境、地形與水系環境三個方面。徽州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長,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偏少,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低,云霧多,濕度大[7](P4-38)。為了采光、避寒、消暑、排水和防潮,徽州人民積極地通過營造建筑與自然環境進行對話,采取的是積極主動適應環境的手法,來進行建筑的規劃和設計,從而既創造出建筑內舒適的環境,又達成了建筑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協調與和諧以及互補與共生的環境系統。而且無論是徽州傳統建筑的整體建筑外觀還是建筑局部形式,都訴說著建筑與環境對話故事,潛藏著建筑與環境協調的技術。如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的天井技術就是與環境協調的典范。天井的設置是根據徽州地理環境待點,它既較好地解決了人字形屋頂大體量建筑瓦面縱向延伸長、排水速度慢的問題,縮短了瓦面縱向延伸,具有較強的內向吐水功能,又解決了因體量大,室內通風透氣采光條件差等問題,使室內能夠有效地散濕,通風,采光和接受日照[6]。顯而易見,天井技術的設置和使用實現了室內與室外環境的協調,也是徽州傳統建筑中的生態協調技術的直接體現。同樣,地形和水系環境也是徽州傳統建筑營建所需巧妙處理和協調的重要方面。徽州境內,屏峰峻哨、嶺谷交錯、丘戀縱橫,這里有高山、低谷,也有平原、盆地。其四周的水系也十分發達,河網密布,總體呈現出“山環水繞”的地貌特征[8](P7-28)。在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徽州先民通過與地形和水系環境的生態協調,實現了自己建造理想家園的訴求與愿景。而且這種生態協調技術在徽州民居建筑選址和村落布局上得到了具體的使用和彰顯。在民居建筑選址上,徽州人特別注意趨利避害,善于協調建筑與環境要素的不同關系,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或枕山傍水,或倚山跨水,既有地勢高爽,無暴雨山洪毀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為屏,坐北朝南,得背風向陽、朝向良好之利,還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難之虞[6]。如此,可以肯定地說,作為徽州傳統建筑主體部分的民居建筑選址不僅是生態協調技術的全力應用,還以此表達出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古代哲學思想。由于徽州古村落布局與地形和水系環境的關系更是十分緊密,那么徽州人在古村落布局中是如何利用生態協調技術,并做到適應地形和水系的變化,合理布局,創造適宜居住環境的呢?宏村古村落的布局就是能夠體現生態協調技術的較好例子。眾所周知的宏村“牛形”布局,是歷史上的汪氏先輩們,根據地形和水系條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所創造的總體規劃:雷崗山為牛首,古樹為牛角,民居群為牛身,邕溪為牛腸,月塘和南湖為牛胃,而繞村山溪上的四座木橋則為牛腳。村落四周青山黛峰、稻田相連,整個村落就像一頭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村落與大自然相互滲透,人作天成、渾然一體[9]。另外,通過協調宏村內部水系和外部水系,使得村內外水系互動,不僅協調了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居民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更加便利,還借助村落水的靈動調節每家每戶的微氣候,滋潤了人們的心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正如汪氏第九十五代孫汪森強先生《水脈宏村》書中所言:“六百年家鄉水,淌著文化智慧,和著吉祥快樂,一塊兒流進了《水脈宏村》”,又言:“宏村汪氏理水的宏圖、治水的膽識、蓄水的精明,疏水的智慧,無一不詮釋出‘人’與‘水’的相互關系。”[10](P1-10)為此,地形和水系環境成為宏村布局規劃所必須進行生態協調的重要內容,很明顯,這也是徽州先輩們為了適應環境,采取千變萬化的生態協調技術,來適應自然地形,利用和改造水系,創造優美生存環境的歷史印證和縮影。可見,徽州人民積極適應地形與水系環境,依托協調技術巧妙處理建筑與地形、建筑與水系及人—建筑—環境的關系,使其建筑融于自然,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由此,這足以證明生態協調技術在徽州傳統建筑營建之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形態的架構和文化的生成。
三、徽州傳統建筑構造的“合理性”
鄉村生態建筑技術優化策略
摘要:陜南地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該地區發展建設將緊緊圍繞“生態”二字展開。生態建筑技術是一種秉持綠色生態健康發展理念、實現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技術。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中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以生態建筑技術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提升。通過分析陜南代表性區域———商洛市的生態資源、發展現狀及生態建筑技術在商洛鄉村發展中的應用現狀,結合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特征,分析生態建筑技術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中的相關應用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建筑技術;室外環境;室內環境;建筑構造
陜南地區是指陜西南部區域,屬于秦嶺南麓,南鄰大巴山,商洛、安康、漢中三市自東向西依次排列,氣候宜人、生態資源豐富,區域以山地丘陵為主,受限于陜南鄉村經濟發展、人口流出、社會建設等多方面影響,近年來,陜南鄉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資源浪費、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室內外環境舒適度低、建筑能耗高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生態建筑技術是堅持貫徹“綠色、生態、健康”理念、實現自然資源在建筑營造運營過程中“有效、可持續”利用的技術。鑒于此,將生態建筑技術引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南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將助力鄉村的振興和發展。
1研究對象現狀
本文選取陜南代表性區域———商洛市為具體研究對象。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是陜南三市之一,其主要生態資源和鄉村發展現狀如下。
1.1生態資源特征
城市建筑白蟻生態治理技術與展望
1白蟻危害對現代城市建筑的危害
現代城市建筑的白蟻種類通常為散白蟻、家白蟻兩種,在我國長江以南較炎熱的地區通常以家白蟻為主,而在華東及長江流域一帶則以散白蟻為主。部分地區還出現大白蟻、土白蟻、堆砂白蟻對城市建筑造成危害,白蟻危害對現代城市建筑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1破壞建筑物結構。在現代城市環境下,白蟻群體為不斷擴大生存領地,需要在不同建筑位置筑造各種大小不同的巢穴結構,白蟻一旦將蟻巢筑造在建筑物墻體內部、建筑物地基位置,可能會直接影響城市建筑物的結構,甚至嚴重影響建筑物墻體的密實度,破壞建筑物的整體性能,導致墻體裂縫、地基斷裂,甚至造成建筑物坍塌等嚴重后果。1.2降低木構件牢固度。由于白蟻種群喜食樹木、纖維素類物質,如果建筑體中的木構件受到白蟻群體的侵蝕破壞,木構件內部結構最終將會被蛀食一空,嚴重降低建筑木構件的牢固度,甚至會引發木構件結構倒塌,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1.3腐蝕鋼筋混凝土。白蟻群體在危機時刻會啟動化學防衛機制,分泌一種帶有甲酸成分的酸性物質——蟻酸,而甲酸又是酸性最大、腐蝕力最強的有機酸之一。白蟻群體在建筑物中發展蟻群、覓食等過程中,如果受到鋼筋混凝土的阻擋,白蟻種群感受到威脅,通常會產生酸性物質來進行防御反應,蟻酸能夠逐漸腐蝕鋼筋混凝土結構,破壞建筑物的穩定性。1.4影響建筑物正常使用。現代建筑裝飾裝修多以木制、纖維素等材料為主,白蟻不可避免會對裝飾裝修造成危害,直接或間接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增加建筑物維護成本。根據白蟻群體的生存習性,每年成熟白蟻種群在一定季節會進行分飛,建筑物內部的白蟻巢群會有成千上萬的有翅繁殖蟻飛出,在建筑物內不停地飛、鉆、爬等,造成人們心理、視覺上的極大不適,如果及時對白蟻危害進行治理,將會嚴重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需要被迫搬離建筑物。
2現代城市建筑白蟻危害成因
2.1蟻道蔓延。現代城市建筑體附近的綠化林木帶等白蟻孳生地中的白蟻群體,通過挖筑地下蟻道逐漸侵蝕到建筑物內部覓食,在適當環境條件下白蟻巢群也可能會轉移蟻巢到建筑物內,對建筑物造成危害。白蟻在入侵建筑物地基之后,通過挖鉆建筑物外墻,修筑蟻道逐漸蔓延上去,或者鉆入建筑體砌磚與砌磚之間的填充物砂漿內,挖筑蟻道順砂漿向上延伸,進入建筑物室內進行危害。有些地區的家白蟻群體可以搬走建筑物墻體中的砂漿,同時筑造幾厘米厚的巢葉來取而代之,片狀白蟻巢可形成一個整體,其主巢位于片葉中,這種形式的白蟻巢群對建筑物的危害性較大、持續時間也較長。白蟻種群還會通過修筑地下蟻道,侵蝕地基、穿過墻基直接入侵到地面下方,從地面與墻體連接縫處、水泥地板縫隙處、地面柱緣縫隙處鉆爬到地面入室危害。2.2分飛繁衍。白蟻巢群分飛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份左右,大量有翅白蟻成蟲通常在傍晚時分飛,白蟻具有趨光性導致其很容易飛向有光建筑物,并尋找裂縫處、陰暗潮濕處、堆積物處等合適的筑巢位置,修筑蟻巢繁衍巢群。還有些白蟻在分飛過程中鉆入貨物里,隨著貨物進入室內,在建筑物中繁殖擴散進行危害。
3生態綜合治理技術
3.1餌劑誘殺。餌劑誘殺作為最常見的白蟻防治方法之一,通過在白蟻喜食的食物中加入慢性藥劑,將制成的白蟻餌劑放置于白蟻巢群附近,工蟻在自由取食的過程中會將餌劑帶回蟻巢中,經交哺行為將餌劑化學物傳播給巢群其它白蟻。現階段,白蟻餌劑通常使用氟鈴脲、氟蟲胺、吡蟲啉等新型雜環類、生長調節劑類、代謝抑制類藥物,近年來選取中草藥制成白蟻餌劑,取得一定防治成效,中藥餌劑對白蟻的引誘力強、白蟻取食量大、白蟻治理效果顯著,也不會污染周圍環境,還有人根據白蟻跟蹤信息素或類似物與誘餌材料等混合制成誘殺塊、誘殺包等誘餌藥劑。地上型餌站是在誘餌包、誘餌條基礎上由餌劑、方形外殼構成的專門用于白蟻防治的裝置,餌劑分為藥劑、餌基、輔助劑三部分,方形外殼則由木質、塑料材料構成。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白蟻捕食性天敵、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謝產物來控制白蟻巢群規模,達到降低白蟻危害的目的。白蟻捕食性天敵包括:螞蟻、食蟻獸、穿山甲、土豚等,在野外環境中螞蟻是白蟻最大的天敵,螞蟻對控制白蟻巢群規模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細菌、真菌、放線菌、線蟲、病毒等微生物具有很好的白蟻滅殺效果,實驗表明經白僵菌、綠僵菌處理的黑翅土白蟻成蟲會出現僵死,該菌種具有一定的致病毒能力,為建筑物白蟻治理提供生物防治依據。微生物代謝物對白蟻的毒力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強,對白蟻的毒殺和防治效果較為明顯。3.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法利用各種物理因素或簡單工具實現白蟻防治目的,防治手段通常包括:人工挖巢、熱處理法、微波處理法等。人工挖巢法作為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物理防治技術,由于土白蟻屬為較高等白蟻,不會產生補充型生殖蟻,挖巢后原始蟻王、蟻后被消滅,則整個白蟻巢群會自動滅亡。熱處理法是利用熱量殺死建筑物木構件中的木白蟻,在處理建筑物局部木構件前,需搬出不耐熱物品,并保持塑料水管內水的流動性,用機器向建筑物的白蟻危害區域內鼓入50-55℃熱空氣,持續 1小時左右,該防治技術優點是處理周期短、無任何化學藥品;缺點是可能會損害室內熱敏物品,無法保證建筑物以后不遭白蟻侵蝕。微波處理法是使用多個微波發生器,對建筑物墻體產生一定微波瓦數的微波熱量,達到滅殺白蟻群的目的,該技術優點是無需鉆孔微波就能到達白蟻危害區域,缺點是不是適用于狹小、封閉的區域,其操作性較差。
談生態技術與建筑設計的結合
1.生態建筑現狀分析
1.1理論研究不足
目前,我國對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使得部分人對建筑設計時生態技術的運用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夠全面。錯誤的生態建筑認識和某些不恰當宣傳使得部分建筑設計走向了“偽生態建筑”誤區。生態建筑不是單棟建筑的節能環保,也不是簡單的建筑平面重新規劃,更不是建筑區域的種樹植草等綠化工作。融合了生態技術的建筑設計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室內條件,還要具有建筑物自我調節能力,建成的建筑應具有節能、污染少、生態環境改善等優點,更應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結合為有機整體,實現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1.2生態技術掌握較少
建筑設計中的生態技術是為實現生態建筑設計目標而采取的技術或非技術手段,屬于建筑生態學的技術應用。建筑設計時具體生態技術的選擇要與建筑所在地區的環境、氣候以及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發展相適應,具體實施時可選擇一種或多種生態技術。目前,我國對生態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并不十分成熟,往往陷入片面追求生態技術、盲目使用生態名稱做宣傳的誤區,也混淆了高新技術與生態技術的概念,易出現脫離實際的生態技術研究,不利于建筑設計的生態化進程。
1.3設計實踐不足
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將對綠化技術與生態建筑設計的關系進行探討,并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簡要闡述室外環境集成應用和室內環境集成應用,以期對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希望能對讀者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綠化技術;生態建筑設計;集成應用
1綠化技術與生態建設設計
生態建筑是指以建筑為切入點,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以環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系統工程。綠化技術能夠對建筑的環境進行補償,同時提高建筑外圍結構的節能效果已經改善室內環境。一般情況下,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應強調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并對集成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與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溝通解決。按照作用環境的不同,可以將生態建筑的集成應用分成兩大方面,分別為室外環境集成應用和室內環境集成應用。
2室外環境集成應用
室外環境的集成應用主要包括場地綠化、建筑立體綠化和人工濕地系統三個方面。
傳統建筑設計思想與生態技術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的設計思想和生態技術的系統分析,總結了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在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下所發展出的因應區域性地理因素、氣候因素、社會因素的措施,以探索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馱娘江是貫穿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黃金水道,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滇東南和桂西北文化對于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的設計思想和建筑技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設計思想分析
一個地區的傳統建筑設計思想是當地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充分與當地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系統融合后,總結提煉出的智慧精華。因此對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設計思想的提煉必須建立在對當地氣候、地形地貌和政治因素的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1)氣候因素;馱娘江流域地處北緯23°11'--24°44'。該地區年平均日照時間長達1889小時,全年降雨量為1113~1713ml。與傳統中原建筑相對強勢的人地觀念不同,為了因應當地氣候高溫和多雨兩大特點,馱娘江流域的傳統建筑在建造過程中采用了借力打力的設計思路,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追求生產、生活的便利。(2)地形因素;馱娘江流域地處云貴高原與桂西丘陵地區交界處,自然高差較大。流域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少數沖積平原沿河道分布。流域內最高峰為廣南縣珠街鎮的大麥地山,海拔2035m,海拔最低的河谷低地位于田林縣境內,海拔200m左右。在此基礎上,馱娘江流域先民發展出了因地制宜、靈活布局的建筑設計思想。(3)社會人文因素;進入東晉十六國時代之后,馱娘江流域逐漸在政治上邊緣化,先后從屬于南寧州、黔中道等州、道級行政單位,且遠離州、道的行政中心。政治邊緣化趨勢對于馱娘江流域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方面,政治邊緣化導致馱娘江流域日益疏遠于孔孟文化圈,發展出獨特的民族文化體系;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對馱娘江流域的控制力不足也導致以土匪、山寨為代表的地方勢力的崛起和發展,從而惡化了區域的治安環境。獨特的歷史文化使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呈現出與中原傳統建筑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聚落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探索出了獨特的將軍事防御功能和生產生活功能相結合的設計思路;另一方面,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衍生出了與中原禮制和儒道釋三位一體的崇拜文化所不同的山神崇拜文化和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這種區別在馱娘江流域傳統聚落中獨特的風雨橋、鼓樓和神樹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二、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生態技術研究
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和相對閉塞、貧困的社會環境對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體包括:建材問題、節能問題、溫控問題、防御問題、通風問題和防潮問題。為了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設計思想指導下系統解決上述問題,馱娘江流域先民開創出了一整套集空間布局、結構設計、建材選擇于一體的生態技術。(1)空間布局與選址在聚落選址問題上,馱娘江流域傳統的聚落一般以密集的建筑群落方式布局于局部區域最高峰的山腰或山頂。這樣一方面可以利用山體的高度優勢提高建筑群落的軍事防御能力,并避開山腳的潮濕氣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山群遮蔽部分陽光,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2)建材選擇馱娘江流域的森林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木本植物56種。其中,適用于建筑材料的樹木主要有樺、黃杉、松、柏、麻竹、慈竹、灰金竹等10余種。如此豐富的林木資源奠定了木材在馱娘江流域居民的傳統生產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馱娘江流域長期遠離封建王朝的統治核心地區,處在較為封閉的發展環境中,該地區與中原的商業交流并不發達。廣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這一地區耕地匱乏,農耕經濟落后。長期的封閉與貧窮使該地區在建材的選擇上也呈現出一種倚天靠地的傾向。這種傾向導致在馱娘江流域出現大量全木結構傳統建筑,而磚石結構和含有鐵構件的建筑則鳳毛麟角。(3)結構設計為了有效隔絕山體的潮氣和遮蔽強烈的日光,馱娘江流域山地傳統建筑往往采用三層吊腳樓結構。不同于傳統的三層建筑結構,馱娘江流域山地傳統建筑的首層結構高度一般不超過1.5m,主要作為畜養禽畜的場地。二層結構是供居民活動的建筑空間,為了取得較好的通風隔熱效果,一般層高在3.5~4m之間。三層結構是建筑物的頂層空間,為了取得較好的排水效果,往往采用坡屋頂結構。該層是建筑物直接承受陽光照射的部分,為三層結構中溫度最高、濕度最低的部分,一般用于儲藏和晾曬糧食,層高往往設計為1.5m~2m。(4)施工技術由于該地區長期以來經濟落后,氣候炎熱多雨,馱娘江流域的先民開發出了一整套成本低廉,勞動強度低的生態施工技術。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普遍采用條石堆砌的高度在0.5m以內的平臺作為建筑物的基礎,并不向下修建深基礎。該種基礎結構一方面降低了基礎施工的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起到了隔絕地下潮氣的作用。不過該種基礎結構的承載力較低,并不適合修建大體量上部結構。因此,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普遍采用了層高在三層以內的全木結構吊腳樓,大幅降低了上部結構的重量。為了降低上部結構的重量和建造成本,馱娘江流域傳統建筑物普遍采用榫卯連接,實現了建筑物全結構的無鐵化。
三、結語
生態辦公建筑設計技術理念初探
摘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被人們重視,為了響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生態建筑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且成為了熱點話題之一。而辦公建筑的內部生態環境卻鮮有人注意,當今時代,辦公建筑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了使用率最高的一種建筑種類。但我國的辦公建筑發展形態已經給生態環境和辦公人員帶來了嚴重傷害,本文將對生態辦公建筑設計進行簡要介紹和探析。
關鍵詞:生態辦公建筑;設計理念;探析
1傳統辦公建筑所存在問題
1.1資源能耗較高
辦公建筑需要滿足多方面的功能需要,并且對其使用功能要求較高,因此辦公建筑在建造時要考慮的是辦公建筑的使用功能,一切以實用功能為重點,這導致了辦公建筑在使用后成了能源的消耗大戶。尤其是水、電、氣等,通常為居住用量的3~5倍,這些都成為了如今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因此,辦公建筑想要實現生態化就一定要解決此類問題。
1.2缺少生態環保概念
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探討
1前言
自然環境問題是當前人類發展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當前人類的發展進步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自然環境,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人類愛護家園、愛護環境。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難題,人類要將身邊的各個領域方面與生態環境相結合,做到環境能源的節約節省,建筑設計就要結合當前生態文明,實現建筑與生態環境的一體化,運用生態技術進行建筑設計不僅能夠提高建筑建設水平,還能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
2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然而在人類發展進步的今天卻在不斷的破壞生態環境,可以說我們當前身邊的一切都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得來的。由于人類發展建設需要大量資源,大自然成為了人類伸手不斷索取的資源庫,近年來自然環境越來越差,地球上許多的自然資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短缺,目前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人類的生活,人類未來的建設發展必須要考慮到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威脅,要將人類自身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說,加強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是當前建筑設計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人類未來的建筑設計任務一定要以環保為主要宗旨進行設計,本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經濟,在生態文明視域下進行建筑設計。
3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三大類型
3.1節地節能建筑主要介紹
綠色建筑生態規劃探討論文
綠色建筑作為現代社會生態城市、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城市建設的重要影響存在要件,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安全與功能穩定的組織結構,參與城市生態服務能力的效率變化,對提高生態人居系統健康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城市生態系統的高效存在與服務功能的穩定性是發展綠色建筑的核心基礎,也是綠色建筑設計與建造技術應用的前提條件。面對目前社會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原有的規劃技術體系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著很大的目標差異,也存在著不小的能力差距與面對現實的滯后問題,這是阻礙綠色建筑推廣與落實的基礎性問題。
以往城市規劃多從土地及空間配置出發,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優先,這種規劃多以人的需求、便利為核心,將城市生態研究僅僅作為規劃編制中的過程參考,往往具有明顯的人為性、片面性。由于人類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缺少在不同尺度上對城市生態安全系統、生態系統容量能力、生態承載的分析作為編制規劃的科學量化依據,也由于人為活動趨利性,使得城市從中心區到副中心區的板結擴散,將城市生態系統結構肢解得支離破碎,導致城市中心區域組織系統結構致密且高密度的聚集,同時也使城市邊緣的城鎮體系趨向于仿效中心城區的高密度建設模式。一個又一個失控的攤大餅式城市規劃不斷出現,且瞄準城區內和城市邊緣系統自然生態優化資源的濕地、河岸、湖泊、水庫、林地、古寺廟周邊以及森林山地,使之成為商業建設項目的搶占目標。在城里人想出城,城外人想進城的當代居住消費欲望的驅動下,對城市周邊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維護、生態保護與調控都產生了極其不利的負面作用。這是綠色建筑推廣所面臨的城市現狀存在大背景,這是推動綠色建筑科學發展的主要障礙所在。
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生態化建筑,或可持續建筑。其內容不僅包括建筑本體,也包括建筑內部,特別是包括建筑外部環境生態功能系統及建構社區安全、健康的穩定生態服務與維護功能系統。
由中國建設部頒布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試行)中強調了能源系統、水環境系統、大氣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綠色建材系統,導則的目的在于推動與落實適宜的建筑集成技術,使能源、資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達到節能、節水、節地、治污的目的,其中強調了加強住宅小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在中外有關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的大量評價標準中,包括:美國的LEED、英國的EcoHomes、澳大利亞NABERS國家房屋環境評分系統、加拿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法國可持續發展評價規范、德國可持續發展評價規范、日本共生住宅標準等等都無一例外地在規范建筑生態功能和建筑對風、光、熱、氣、雨、水、植物等生態要素采用技術達標要求。同時,放在首位的是強調生態住區綠色建筑的選址,這是一個必備條件。一個違背生態原則的社區及建筑選址無論如何也無法被稱之為生態社區或綠色建筑,這種建筑只能是破壞自然生態系統依賴生態技術或生態材料的反生態建筑。科學地為綠色建筑提供集約化、高效的良好生態環境,包括最佳的風環境、空氣質量、日照條件、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綠地景觀與功能系統等;保障在各建筑組團中的綠色建筑能夠參與城市生態安全格局間的自維護系統、防護系統,參與城市系統與自然系統之間的交換,實現其呼吸功能;保障綠色建筑受自然系統有效的服務,是綠色建筑健全與完善的前提。因此,生態規劃的存在與發展必然是綠色建筑迎來發展機遇的前提條件,生態規劃是保障規范與發展綠色建筑使其名副其實的根本。
作為從事生態規劃、生態建筑研究與教學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老師,筆者致力于探索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的研究與實踐。自2000年起,陸續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地質勘察設計院、中鼎國際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等單位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合作,逐漸組成了多學科交叉合作,以生態規劃、生態建筑及綠地系統研究為主題、以城市生態多學科融合為方向、以綜合協作研究與實踐為目地的長期合作團隊,開展了生態規劃、生態景觀設計、生態建筑、生態化室內設計、屋頂綠化、生態建筑教學和生態規劃教學等多項研究與實踐。如:編制完成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生態人居環境標準體系》第一階段報告,完成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發展區生態規劃》,完成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的依據生態規劃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二期規劃設計方案》招標議案和評標編制、提出生態濕地保護為前提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二期規劃設計方案》調整方案設計、研究與編制了《唐山市主城區生態規劃編制研究》,以及即將完成的中國-歐盟環境管理合作計劃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北京懷柔山水園林城市生態規劃的編制工作,同時在中關村生態規劃的指導下完成了海淀生態辦公區(EOD)的建筑研究、設計與施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生態室內辦公設計研究與施工試驗等等。
實踐一: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發展區生態規劃與海淀生態辦公區(EOD)的建筑設計研究與實踐
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的研究
1.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理念
實施綠色生態節能建筑的目的是保護環境,減少能耗。在綠色生態節能建筑中,人是中心思想,自然生態環境和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建筑是既滿足人們的需求又符合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連接條件。所以說,實施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綠色生態節能建筑不單單是一個生態產品,而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特特征的、復雜的、系統的、龐大的、與人文相關的事物。
2.綠色生態節能技術的分類
在綠色生態節能技術中有四點是需要我們了解關注的:第一點,建筑圍護結構在節能建筑設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消耗的能源量在整個建筑運行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占有很高的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五十,這也就是說,若想將建筑能源的消耗量降低,就一定要設計好建筑圍護結構。將圍護結構設計成節能形式的,最主要的就是應用好建筑材料,施工人員可以選擇保暖性能和隔熱性能優良的建筑復合材料,其次,還需要注意的就是施工技術和節能手段。第二點,建筑能源設備系統綠色節能技術設計的領域很廣,它涵蓋了樓宇式熱電冷聯供技術、輸配系統節能技術和空調冷熱能源節能技術等多個方面。第三點,建筑環境控制系統綠色節能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它包括綠色照明、自然通風和空調末端節能技術,它將自然環境和技術進行了有效的結合。第四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在生態節能領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它包含了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多項可再生能源,它為是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更長遠的生活的重要條件之一。
3.進行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
3.1地域和建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