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1:26: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城市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城市設計

淺談生態城市設計

一、什么是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不僅僅是指城市的生態環境優美、利于人居,也包括一個城市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幸福。生態城市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結合點,以人民生活品質追求為發展動力,實現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

二、生態城市設計的方法

生態城市的設計經過人們不斷的尋求經驗積累教訓,已經總結出一定的原則和方法。設計生態城市雖然要考慮一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看似龐雜無序,實則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開展建設,相信會有一個不錯的結果。

1.城市景觀設計

首先,建設城市綠地。城市綠地對調節城市生態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設計生態城市必須要注重保留足夠的生態綠地,利用各種綠化技術手段盡可能的恢復已被破壞的環境景觀,維持現有的生態水平。城市綠地規劃要合理布局,在與經濟發展戰略全局不沖突的前提下,達到較高的覆蓋率,做到城市中心與郊區的相互融合與補充,提高生物多樣性,形成較完備的城市生態系統,并保證其順利的運行。其次,尊重城市當地環境規律。中國地域廣袤,各個城市自然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天氣氣候、山水景觀等都有很大的差異。設計生態城市不能也不應該局限于一種或幾種方式,也不應只盲目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而要打開思維的枷鎖,借鑒各方面的成功經驗,勇于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新路子。比如我國北方的一些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陽光和風能,那么就可以在設計生態城市的時候加以利用,建設風車發電,太陽能清潔能源等,借鑒荷蘭的城市模式,形成中國特色的風車花園城市,形成城市獨立的生態魅力。最后,把握全局,形成復合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一個城市中,城市景觀要自成一個系統,可以獨立運行,擁有較完整的生態運轉體系。城市與城市之間也不是完全獨立隔絕的,它們之間也應該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更大的系統,以完成局域間的互補互利,發展城市功能群體模塊的建設與溝通。

查看全文

生態地區城市設計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新時代的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公共服務不均衡等問題日趨突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城市雙修”理念,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雙修;生態地區;城市設計

簡單來說,“城市雙修”即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一方面是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另一方面是用更新織補的理念,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在生態地區,應用“城市雙修”理念創新城市設計的思路,有利于生態地區城市的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從“城市雙修”理念與意義入手,對“城市雙修”理念下生態地區城市設計的原則與措施進行深入探討,從而為生態地區城市設計提供參考。

1“城市雙修”理念與意義

城市與生態是緊密聯系的,“城市雙修”理念中結合了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兩大要點,在城市建設中提高了生態建設的力度與重要性。通過“城市雙修”,進一步落實生態理念,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保護力度,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激發城市活力,形成生態城市的標志性名片,從而突出城市發展再生力。“城市雙修”理念下的生態城市建設更符合當前現代化社會人們對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多元化需求,為人民群眾打造具有生態價值與宜居屬性的城市,促進城市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2“城市雙修”理念下的生態地區城市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生態地區城市設計策略

近年來在城市化建設發展中,由于過分的強調規模擴展與速度建設,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破壞,這不僅抑制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也對城市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為了使城市發展重新展現活力,當下階段已逐漸開始在城市建設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努力修復城市環境,促進城市建設逐漸朝著新的方向不斷轉型。

1城市雙修簡述

1.1概念。城市雙修包括城市修補與生態修復兩個方面,在這里,生態修復主要是指用生態的理念來修復城市當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改變原有的環境質量,在城市發展建設中注重生態與城市建設的共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關系協調;城市修復:①在城市生態區域開展底線思維建設,避免對實際環境造成影響,引導城市合理化發展;②針對城市建成區,要加強城市品質與效率的提升,已改善人們生活居住環境為主進行城市建設。1.2意義。城市雙修是國家在城市建設及治理的理念上提出的,對于原有的城市發展建設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戰略轉變。在以前的城市建設中,由于過分注重城市規模擴大與速度發展,因此沒有對城市生態環境給與過多的關注,也因此使得當下城市環境被破壞的比較嚴重。城市雙修主要側重于塑造城市特色與提升城市活力,原來的城建設仍會受到西方城市建設的影響,而對城市雙修而言,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多是國家內部的發展創新,這和以往的城市建設存在根本性差異。城市雙修在解決實際城市問題時,主要是以當下的城市建設為基礎,對原有的城市建設進行逐一的完善修復,從而使城市建設變得更好。再者,雙修理念的提出也彌補了原有的城市建設理論空白,促使當前國家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健全完善。最后,城市雙修的推進與發展,合理化解決了原有的環境污染與交通擁堵問題,在2020年,相信國內大部分的城市都將適于人們居住,城市雙修將進一步改善人們居住環境,幫助人們提高實際生活質量。1.3設計原則。城市雙修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為:①以人為本,在實際發展階段堅持以人為核心,與不同人群進行結合力爭使計劃與實踐相符合,從而有效滿足當下的人民大眾的生活生產需求,提升人們生活質量,讓人們生活的更加幸福;②城市雙修的順利開展需要與城市發展現狀、生態環境的相結合,用生態手段合理控制城市規模,促進城市發展。合理控制城市開發邊界,做好城市系統治理,從而使城市煥發生機,充滿活力;③城市雙修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相協調。城市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無論是進行生態修復還是進行城市修復,都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朝著生態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方向不斷前行。在城市雙修期間,要對城市建設進行合理規劃,確保城市布局分配合理,促使城市生產生活朝著低碳綠色的方向不斷發展,最終能夠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4著力點。(1)提升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城市建設主要是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活力,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但在從前的城市發展建設中,由于管理人員忽視了城市建設的基本目標,過分追求規模擴展與速度建設,因而使得城市功能無法發揮實際效用,民生需求得不到關注。當下階段,城市雙修要以人為本,對城市與生態環境進行合理修復,在滿足城市發展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與人相協調,打造適于人類居住的城市環境。(2)傳承文化,建造城市特色城市特色,便于不同城市之間相互區分。在城市建設中,有些區域對原有的歷史文化建筑進行了拆除,改變了原有的城市面貌,也讓城市失去了原來的特色。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再次發生,在城市雙修工作期間,要重視城市歷史文化,傳承區域特色與民族文化,發展城市建設,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特別是在城市設計階段,更要利用城市特色等優勢,做好城市歷史文化宣傳工作,便于外界對城市進行深入了解,同時也解決了原有的城市千篇一律的問題。

2“城市雙修”理念下的生態地區城市設計策略

2.1更改設計理念。①正確認識城市雙修理念。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全新理念,城市雙修是國內城市建設的創新,是原有城市建設、治理模式的巨大轉變,因此,在實際城市設計階段對城市雙修概念進行明確,掌握城市雙修的內在要求。②在城市設計階段要改變原有的城市設計理念。在掌握城市雙修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城市進行創新,結合城市實際,發揮城市優勢,將城市建造的更具活力與特色,改變原來城市建設面貌相同的局面。此外,在城市建設期間避免出現新政策舊做法,新名稱就理念,新倡導舊思路的情況。③在城市設計中要認真執行城市雙修理念。例如在城市設計時逐一落實“再生態”與“更新織補”理念,將生態修復歸納到城市發展建設中,在城市建設中對原有的設施進行更新、織補。2.2利用生態區域優勢。生態區域的顯著優勢就是資源豐富兼具一定的生態特色。在對生態區域進行城市設計時,也要認真執行城市雙修理念,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展現生態化建設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重要性,從而充分利用生態優勢進行城市建設。城市雙修的主要目的是建造特色城市,改善城市活力。對于生態區域的城市,具有特殊的環境條件與自然風景,因而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城市建設,也必定具備新的城市特色。因此在城市設計期間,要將生態這一特色放在前面。將區域的生態環境作為主要的底色,將區域生態生機作為主要底氣,進而充分彰顯城市活力。在解決城市建設與生態關系時,同非生態區域相比還要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2.3創建生態宜居城市。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中,總是存在舍本逐末的現象,特別是在城市設計中,由于過分追求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忽略了區域自然環境建設。最終導致城市區域范圍內的環境受污染破壞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居住環境條件越來越差,不僅如此,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一些海水倒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也頻繁發生,這不僅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危害,也抑制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城市雙修理念的提出,要求城市做好生態修復,這對于生態區域恢復原有面貌十分有利。因此針對生態區域開展的城市設計,要改變原有的生態城市構建方法,以當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在生態中進行相應的城市建設。針對在城市建設中遭到破壞的生態區域,要加大實際修復力度,避免在城市建設中出現新的生態破壞。

3結語

查看全文

生態修復城市設計教學研究

摘要:基于對生態修復理念的發掘與學習,結合當前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需求與趨勢,面向傳統城市設計教學的典型問題,研究提出注重空間功能復合性的城市設計教學框架,構建基于“解讀-整合-分析-設計”的教學內容,培育學生的規劃意識。

關鍵詞:城市設計;生態修復;教學方法

1教學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頒布、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確立,我國城鄉發展模式正面臨深度改變與創新的挑戰。2015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時代選擇,也為未來城鄉規劃指明了變革的方向。促進生態文明,提升城市功能已經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時代使命,并成為城市設計教學必須回應的關鍵命題。就我國的現代城市設計教學而言,受建筑學教育傳統的影響,普遍以城市物質空間規劃與設計為主導方向,注重對學生空間形體設計能力的培養。雖然隨著我國城市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化,城市設計的教學內容也不斷拓展、完善[1]。但在城市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們仍主要關注開展城市物質空間形體的創造性設計與表達,而普遍忽視了城市設計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作用。基于此有必要探討融合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理念的城市設計教學改革。

2教學思路與方法

城市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著重回應我國城市設計事業發展、轉型過程中的專業教學的“三個對接”問題,即:教學目標與轉型期城市設計人才需求變化的對接;課程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規格的對接;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規格的對接。并從如下三個方面凝練了教學改革思路與方法。首先,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指導下,通過研究我國城市設計工作及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特征,調整教學目標及人才培養規格,即:知識領域由側重工程技術拓展為對城市生態人文等的全面關注;能力結構由物質空間形體設計轉向規劃統籌;素質結構由注重技能轉向職業和綜合并重,并注重價值觀培養。其次,根據人才需求變化下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在傳統城市設計課程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完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具體包括:通過文獻研讀、案例分析、田野調查等教學環節的開設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快題設計,強化學生的規劃思維和專業能力。再次,搭建多元、開放的“學習-交流-實踐”平臺,拓展知識和信息獲取途徑,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包括:通過專家講座、主題座談等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結合“湖南小城鎮調研”等活動,加強與地方規劃建設部門的交流互動,提升學生的服務社會意識與綜合實踐能力。

查看全文

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設計論文

一、城市設計的生態理念

1.對當地已有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生態城市的設計和建設要優先對已有自然資源進行一個系統的了解,從而在對已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開展設計和建設工作,使得現有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生態資源和元素,從而使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體現生態城市的價值。

2.生態技術優化城市空間

目前,生態技術飛速發展,可再生的綠色能源、生態化的建造技術為生態型城市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如重點研究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或者重點研究用綠色植被覆蓋城市空間和建筑物表面、雨水就地滲入地下等,通過先進的生態技術手段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狀況。

3.生態效益考核城市空間

查看全文

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研究

摘要: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人們對能源、資源的浪費讓地球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導致的溫室效應,制冷設備的使用讓臭氧層遭到破壞等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嚴重。在這一背景下,人類應當積極尋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本文從現階段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的意義角度出發,結合筆者的實踐,對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做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綠色環境;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研究

建筑可以說是人類生活和學習所必需的場所。但是,建筑從其一開始規劃到施工、裝修、拆遷等過程中,都伴隨著能源的輸入以及廢棄物品排放等問題。低碳建筑已經成為國家化城市設計的主流趨勢。建筑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綠色、低碳是關鍵。

一、現階段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的意義

(一)是推行生態環境的必然需求。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已經受到全人類的關注。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到不能挽回,那么其就會反作用于人類的正常生活。因此,綠色、低碳的建筑就是構建生態化環境的必然需求。我國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生態建筑,大力支持綠色建筑中應用節能技術,并且能夠通過行業標準來進行規制,真正實現了城市建筑的減量化、再利用以及資源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頭等問題。因此,在進行生態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始終貫徹落實綠色發展這一理念,將綠色發展應用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二)是節能減排,減少CO2污染的必要措施。研究發現,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內,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中占據近50%。這一比例遠遠大于運輸行業和制造行業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全球接近二分之一的能源都是用來建筑,并且人類從自然界中所獲取的大部分物質原料都會用來建造或者應用到建筑的附屬設施。就目前而言,橋梁、道路、隧道等關鍵性建筑是不能夠用綠色低碳等標準進行衡量的。但是,城市中的居住區、辦公樓等建筑則可以大力滲透綠色理念。[1]對于類似于我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到城市,這就讓其對于城市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耗費的原料也是多不勝出。因此,綠色、低碳的建筑設計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需求。

二、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

查看全文

生態學論文及海綿城市設計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景觀生態學運用于海綿城市設計的可行性,對其具體運用進行了說明,希望能夠幫助有關地區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緩解城市內澇問題,為居民打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海綿城市;景觀生態學;城市規劃

當今,城市化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但城市建設中的內澇問題也在不斷加劇,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海綿城市的理念自提出以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如何應用景觀生態學設計海綿城市進行深入研究。

1景觀生態學運用于海綿城市設計的可行性

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建設成“海綿”,能“吸水”也能“擠出水”。此設計思想就是使城市能在降雨時“吸水”,將水分吸收并進行蓄積,還能進行滲透及凈化,在城市需要水時再將所蓄積的水釋放出來,能夠大大減輕城市積水問題,降低城市內澇發生的幾率,從而建造出更適宜生活的城市,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居住體驗[1]。但海綿城市的建設自2015年提出以來,就一直備受質疑。據統計,在我國第一批共16個城市中就有10個產生內澇問題;在第二批的14個城市中有9個發生內澇。從整體上看,當前投入建設的效果不佳的城市占總數的63%,且一、二線城市居多。景觀生態學所研究的內容就是“景觀”與“生態”間的聯系,將景觀的空間及形式與生命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對生態環境進行綜合分析規劃空間結構,進而打造景觀格局。對于保護環境、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另外,通過將“海綿”與“景觀”相結合的方法能夠大大提升城市建設質量,進而提升海綿城市的建設效果。

2海綿城市設計中景觀生態學的具體運用

查看全文

城市生態景觀海綿城市設計分析

1海綿城市的本質

1.1維護水資源的生態系統。海綿城市的建設應當最大程度的對原有的生態水循環系統進行保護,包括城市當中存在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流等生態自然體系,從而使得城市當中的水文情況盡可能的維持在最好的狀態之下。1.2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結構。隨著城市的不斷建設,城市當中原有的水生態循環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壞,因此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技術措施來修復已經被破壞的生態,改善和修復受到破壞的水循環系統和水生態系統,從而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可以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1.3提倡低影響開發模式。盡最大的可能將城市的生態環境維持健康發展的狀態下,并以此為標準將生態破壞問題降到最低,盡可能的保護城市原有的生態水循環,從而使得城市當中額綠地系統能夠得到有效的維護,進而優化水循環系統,這就是低影響開發理念的大致內容。城市在建設的過程當中,會充分的利用到透水路面的設計、屋頂花園設計以及雨水公園等,同時還會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到下沉綠地、原有水系以及生態設施等,使得水資源能夠大大的提高利用率,對雨水進行高效的攔截和滯留。這樣一來,城市當中地表水徑流問題以及導致的內澇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

2海綿城市中生態綠地類型和作用

2.1點型綠地。點型綠地主要說的是在城市當中呈點狀分布的生態綠地,比如在社區當中的公園,在該區域建設大量的濕地或者雨水公園等設施。點型綠地當中需要有合適的湖泊、小溪等水體系統,從而能夠對雨水進行存儲、過濾、吸納以及凈化,這部分水資源在需要利用的時候可以用來對綠地進行澆灌,從而使雨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實際操作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點型綠地能夠有效的吸納和處理雨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雨水徑流。因為人工湖、濕地等水體資源自身具有儲存的功能,所以對于雨水儲存設施的工程性建設可以適當的減少。2.2線型綠地。線型綠地說的是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線狀的城市綠地。在城市當中屬于線型綠地的有道路綠地、濱河沿線景觀等。線型綠地主要作用是對雨水進行傳輸,其輔助作用是對雨水進行收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夠建設一些滲透渠、植草溝等生態雨水基礎設施,將雨水傳輸到排水設施當中。在線型綠地系統當中,可以有效的將雨水進行下滲和過濾,并且可以進行短暫的儲存。這樣就可以對雨水徑流造成的內澇情況進行有效的緩解,同時還可以避免因為雨水發生的污染。2.3面型綠地。根據不同類型的綠地而合成的城市綠地區域被稱作是面型綠地。在城市建設當中比較常見的面型綠地有居住綠地和商業綠地。面型綠地能夠有效的將建筑、廣場以及道路當中的雨水徑流進行收集,而且還可以就地進行吸納、入滲以及收集,在需要用水的時候能夠進行灌溉。因為面型綠地的生態設施分布的比較分散,而且尺寸也比較小,因此對雨洪進行管理的時候可以解決的區域面積有限,在超出解決范圍的區域無法有效的進行處理。同樣對于徑流也只能處理較小部分。

3構成海綿城市的技術

3.1綠色屋頂。綠色屋頂主要說的是在建筑物的屋頂、天臺或者露臺上種植一些植物,從而打造出綠色空間,實現對生態的保護。在綠色屋頂的建造包括結構層、防水層、排水層等,它既可以成為人們娛樂的場所,還是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更加滿足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需求。在夏季,綠色屋頂可以有效阻止溫度升高,使建筑物的溫度降低,在冬季,可以達到保溫的效果。不僅如此,還能夠有效的防止建筑物發生老化、變形等情況,從而避免了漏水問題的發生。綠色屋頂可以將雨水進行有效的截留,大大的減少雨水發生徑流的現象,給城市的排水管道減輕了壓力,并且達到了保護環境的效果。3.2透水鋪裝。在廣場或者道路上使用透水性比較好的材料進行鋪裝被稱為是透水鋪裝。采用透水鋪裝可以使雨水入滲地面或者進入排水管道當中,可以有效的減小雨水徑流現象。透水鋪裝的最底層是土基,需要根據施具體情況進行施工,排水層可以將雨水輸送到其他雨水設施當中,墊層能夠有效的保護基層。儲存雨水最主要的部分是基層,在施工的時候應當多加考慮承載力的問題。面層要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較好的透水性。3.3植草溝。植草溝主要指的是對地表溝渠進行植被綠化。植草溝的功能是對雨水徑流進行傳輸。干式植草溝的底層采用了透水性很好的過濾層,設有水域傳輸管道,可以大大提高雨水的入滲、運輸、滯留以及凈化的作用,適合設置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濕式植草溝很容易滋生蚊蟲,所以更加適合用在郊區或者高速路等區域。傳輸型植草溝形式簡單,成本低,維護方便,適合用在高速路周邊。3.4雨水花園。在地勢相對比較低的地方可以設置雨水花園,它可以和景觀場地更好的結合在一起。雨水花園在建設的時成本相對比較低,在進行管理和維護的時候相對比較方便簡單,所以在公共建筑的景觀場地中被廣泛的使用。雨水花園能夠對雨水進行凈化和吸收,不僅可以削減雨水產生的雨水徑流,還能夠通過蒸騰和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態功能。

查看全文

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研究

摘要:針對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現狀,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詳細介紹分析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的重要性、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原則,如生態性原則、整體性原則與經濟性原則,提出不同條件下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希望能夠給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

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通過制定科學的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能夠將生態學理念與建筑學理念進行有效結合,有效減少城市環境污染的產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從而保證城市整體結構更加完整,減少資源的損耗。

1分析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的重要性

所謂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主要指的是基于生態學理念而設計的綠色街區,與傳統的城市街區設計方案相比,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能夠將城市中的各類元素進行有效整合,如城市基礎設施的布局、城市信息的收集與利用等,是推動城市穩定發展的保障,真正實現生態、社會與經濟的有效結合。通過分析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能夠幫助設計人員更好的明確設計重點,結合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制定完善的解決對策,從而打造良好的生態城市。除此之外,由于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具有高效運轉的特點,在投入與產出過程中,城市中的經濟資產能夠高于投入資產,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中,城市產業結構比較簡單,通常分為三個產業,分別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通過制定合理的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方案,能夠保證城市中的各項信息更加準確,為居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1]。

2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城市設計管控方法探索

【摘要】新一輪總體城市設計管控方法研究已開始,管控要素從中心城區擴展到整體區域,臨山、臨水等生態敏感區的管控方法成為研究重點。以廣州市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為研究對象,從全域景觀視角對風貌分區劃定、管控要素體系建立、山體和山前地區管控方法3方面進行技術方法探索研究。

【關鍵詞】總體城市設計;城市設計管控;全域景觀;臨山地區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風貌趨于同質化,城市特色不斷衰減。我國多數城鎮忽略了城市風貌特色塑造,導致“千城一面”。2016年,國務院出臺《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開展城市設計工作體現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國家層面開始重視城市特色和個性塑造,肯定城市設計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頒布的《城市設計管理辦法》中明確城市設計分為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城市設計2類,進而提出了不同的設計要求和任務。從新明確的城市設計編制體系可看出,新時代總體城市設計工作更關注城市風貌特色把握和整體自然山水格局保護。目前,總體城市設計編制面臨2個難點:①如何將總體的結構性表達落實到要素的控制和引導上;②如何突出城市特有風貌特色,深入探討起關鍵作用的導控要素并對其進行切實、有效引導。廣州市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為片區級總體城市設計,范圍覆蓋花都區全域,面積為969km2。作為對廣州市總體城市設計的有效傳導和補充,落實廣州總體城市設計提出的“突出山體森林平緩、連綿起伏的生態風貌”“延續青山半入城的山城格局”“精細化、品質化打造公共空間”要求。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旨在塑造花都作為大灣區生態旅游門戶、精致幸福宜居城區、嶺南美麗鄉村典范,同時也是從傳統中心城區物質形態設計轉向對全域風貌景觀控制和引導的嘗試,重點關注山體和山前地區的風貌格局維護和要素管控。

1相關研究和實踐情況

近年來,總體城市設計編制研究主要分3塊,即側重編制內容探討、管控方法研究、對實施路徑的探索。從編制內容來看,多數研究傾向從城市風貌特色、城市景觀、城市開放空間、主要功能區域和重點項目等方面組織內容。規劃層次包括宏觀把握、中觀控制、微觀引導。在管控方法方面,多數研究采用“分區、分類”要素管控體系,如上海市總體城市設計以“分區傳導,專項協同”為理念,還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城市設計的某些要素,如建筑高度控制、天際線、城市開發強度分區等。在實施路徑方面,多數研究關注城市設計成果向規劃管理條文的轉譯、系統性要素的分解和借助法定規劃落實控制指標。實踐方面,傳統城市設計關注中心城區和物質形態規劃,對全域景觀控制關注較少,近年來,少數城市開始新的探索,如杭州總體城市設計嘗試建立系統性風貌管控體系,塑造城市特色,延續城市文脈。重慶山水規劃側重整體山水格局的把握和生態環境的修復,將規劃意圖落實到具體的管控指引是對傳統城市設計體系內涵和管控方式的突破。花都區城市設計在借鑒先進城市實踐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城市設計管控的內涵和方法,關注對象由“城區”轉向“城+鄉+野”全域,設計方法由“三維形態設計”轉向“大地景觀管控”,成果管控由“條文式通則”轉向“管控藍圖+管控細則”。

2花都區城市風貌格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