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燒傷感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9:50:00

導語:外耳燒傷感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耳燒傷感染研究論文

【關鍵詞】外耳燒傷

外耳燒傷感染常見于嚴重頭面部燒傷后,常為多重細菌感染且表現為較嚴重的多重耐藥性[1],治療不當可引起耳廓畸形及外耳道閉鎖。本科自2003年以來共成功治愈此類患者47例,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47例患者中,15例來自于本院燒傷治療中心,32例來自于院外燒傷患者,收治時間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其中男41例,女6例,年齡5歲~69歲(平均29歲),燒傷時間最長1.5個月,最短1周,均為深II、III度燒傷,合并外耳道燒傷8例。均住耳廓燒傷病房單獨管理。

1.2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局部處理,在紅腫明顯處低位切開,取膿液送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徹底清除膿性分泌物及壞死軟骨、肉芽組織,同時盡量保留健康的耳廓軟骨。切口要足夠大,以利于分辨清楚壞死組織和有活力組織。用大量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放皮片引流,薄層無菌敷料覆蓋,局部不使用抗生素沖洗。經驗性使用以抗革蘭陰性菌為主的廣譜抗生素靜脈滴注抗感染,腫脹嚴重者短期內使用地塞米松3~5d,5mg/d,一般不超過1周;待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后改用1~2種敏感抗菌藥物,同時使用東莨菪堿類藥物改善微循環;如檢出真菌,及時加用大扶康或制霉菌素抗真菌治療。每日換藥1~2次,以無菌生理鹽水沖洗,保持引流通暢及創腔內干凈,及時清理壞死組織和老化肉芽,觀察全耳廓血供情況。每日紅外線照射15~20min,在換藥后進行,敷料盡可能少用,以利散熱,冬天天氣寒冷應注意局部保暖。外耳道的處理:以硅膠管支撐外耳道,同時每日以無菌生理鹽水沖洗耳道。硅膠管支架的制作:將一段長約2.5cm的硅膠管縱形剪開,可修整管徑大小,以適應外耳道大小。后期外耳道成形:待整個外耳感染控制后1周左右進行,在局麻下行外耳道游離植皮,磨去外耳道后壁骨質,至骨壁上有小血管滲血后作環形植皮。選用薄層皮片容易成活。石蠟油紗條支撐物3d后小心取出。感染監測:主要依據細菌培養結果及局部紅腫情況。于入院后第1、8、15天取創腔分泌物做細菌培養。

2結果

入院首次細菌培養結果:銅綠假單胞桿菌17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4株,不動桿菌6株,大腸埃希氏菌9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陰溝腸桿菌9株,糞腸桿菌5株,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5株,白色念珠菌6株。革蘭陰性菌約占75%。藥敏試驗表現為較嚴重的多重耐藥性,敏感藥物種類平均只占19%左右。72h內選擇1~2種敏感抗菌藥物治療,25例患者在1周內感染得到控制,22例患者在第2周感染得到控制,無感染壞死擴大及耳廓畸形加重者。7例合并外耳道狹窄或閉鎖的患者于感染控制后1周左右施行外耳道成形手術,均獲得成功,1例放棄外耳道成形手術。

3討論

燒傷感染的特點是容易產生細菌耐藥,且易發多重感染,因此常規使用抗生素不易控制[1,2],醫院內感染為主要感染源[3]。耳廓較薄,耳廓軟骨血循環較差,感染若不盡快控制可加重局部壞死,從而引起嚴重的耳廓畸形,甚至需要手術切除。早期經驗性使用抗生素對感染往往難以揍效,因此入院后72h內治療重點是清除膿液及壞死組織,保持通暢引流以防止感染壞死進一步擴大。本組47例患者所取膿液中,均培養出1~3種致病菌,大部分耐藥。因此選擇敏感抗生素及保證充分的引流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作者認為,短期內使用地塞米松激素可減輕耳廓軟骨膜炎癥反應,對避免軟骨壞死及耳廓畸形有積極作用,但同時有誘發真菌感染的可能?;颊呷朐呵翱赡芤验L時間使用強效抗生素,部分患者營養狀況不佳,入院時及在院治療期間均可能并發真菌感染。本組患者在第1周和隨后的感染監測中,共檢出白色念珠菌11株,2例對大扶康耐藥,1例對制霉菌素耐藥。真菌感染早期表現為耳廓及耳周紅腫加重,頭面部出現膿皰疹,進而向頸部、胸腹部及背部擴散。一旦有此臨床表現需及時送真菌培養,并及時選用大扶康、制霉菌素或特比萘芬控制。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綜合治療手段可增強耳廓抗感染能力,可用紅外線光照射。局部應保持干燥、溫暖,用東莨菪堿0.6mg1次/d靜滴改善微循環,效果滿意。

燒傷后外耳道成形應在感染控制后早期進行,因外耳道有耵聹腺,如不早期重建外耳道,很容易引起耳道及周圍組織的二次感染,加重耳道瘢痕性狹窄或閉鎖。因耳道燒傷局部已無正常皮膚,外耳道重建需采用游離植皮。本組7例患者在感染控制后1周左右手術,移植皮片均成活,術后隨訪半年至3年未有外耳道再閉鎖病例。

耳廓燒傷初期常伴隨頭面部及全身大面積深度燒傷,早期治療及護理常被燒傷科醫生忽視,待全身燒傷病情穩定時耳廓感染已非常嚴重,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壞死迅速,一旦壞死將引起不可逆轉的耳廓畸形發生,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及時、高效,燒傷科醫生與耳鼻咽喉科醫生的及時溝通可避免大部分嚴重的耳廓感染壞死。

【參考文獻】

1雷萬軍,孟麗娟,郭天然,等.五年來燒傷病房細菌學調查及耐藥性監測.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8,14(6):463~464.

2賀吉庸,吳祖林,劉小平,等.燒傷感染創面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分析.中國燒傷創傷雜志,2003,15(4):278~281.

3劉達恩,黃安林,農慶文,等.近十年我院燒傷創面菌群和藥敏情況變遷.中國燒傷雜志,2000,16(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