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10:23:00
導語: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探究學習;語文空間;做人處事;興趣能力
論文摘要:探究式學習是在語文教學改革中創造出來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層次,促使學生提高做事的能力,而且可以為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中明確強調的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學習方式。那么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從而把語言文學的種子播種在學生的心田,使之生根發芽,達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下面結合本人實際教學,談談探究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供大家參考。
一、探究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閱讀作為一種通用文字符號深入人心靈境界的情智活動,灌注著鮮明的民族人文精神。語文本身蘊藏著漢文字、漢文章、漢文學的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閱讀滲透著中華讀者的價值取向、時空情緒、思維方式和民族情結;語文教育要尊重和發展閱讀本體的個性和創造性,培養健全的人格。而這些隱藏的價值取向通過采取探究性學習方式完全可以讓學生體會得到。因此,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加強詩文的閱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例如,在講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學生在教師范讀的影響和指導下,情不自禁地跟著反復吟唱,細心品味,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被這首詩飽滿的熱情、動人的、優美的意境及流動的畫面所感染,當這種美與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相交融的時候,自然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講授《燭之武退秦師》時,同學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生動細致地分析了老臣燭之武的形象。特別是,當同學們認識到鄭國所處的危險時,老臣燭之武的形象越發鮮明。文中的語言表達留給同學們非常深刻的印象,進一步意識到了語言是一門藝術,非下苦功夫學不可。于是,同學們自發地利用課余進行練口,組織演講競賽,舉辦故事會,校園內掀起了一股學習語言的熱潮。正如明代的王守仁所說:“樂學的效果可以使人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學生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潛在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改過去的不愛學、不想學、學不學都一樣的態度。可以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語文世界的無窮魅力,并體會到語文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二、探究性學習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層次
語文學習,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項學習。多少年來研究者成千上萬,好的學習方式層出不窮。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探究性學習,就是其中一項。這種學習方式歸根結底就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的實踐中學好語文,就是要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來學習語文。而這種語言環境的創設,探究性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學生們通過互相學習,互相研究,在切磋琢磨中學習語文,學的積極,學的主動。通過探究學習,同學們驚奇地發現了語文的豐富內容,紛紛地整理出自己的學習見解。例如有的同學從《這個世界的音樂》、《極光一瞥》中發現了這個世界的奧妙與神秘;有的同學從詩經楚詞唐詩宋詞元明清小說中領悟到了祖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學們探究的氛圍熱烈,探究的內容深刻。這種學習方式打開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路,提升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層次。
三、探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從語文學習中提高做事的能力
新課標強調,要將課本知識與實踐能力充分地結合起來,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們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探究性學習就是將二者聯系起來的最好方式。學生們在生活中常常感到不會辦事,辦事就要進行語言交際,所以學生感到開頭難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語言表達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在古文學習單元,我們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結合《燭之武退秦師》和《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章,探討“說話的藝術”。通過探究討論,大家知道:燭之武,一位老頭,孤身勸退強大的秦國軍隊,保存鄭國。沒有非凡的口才,沒有超人的膽量,沒有豐富的常識,如何可以成功?通過研討,同學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辦事情,語言表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而語言的運用是講究藝術的。燭之武和鄒忌的成功在于他們通過語言巧妙地抓住了對方的心理。同學們懂得了在運用語言時要考慮諸多的因素,要因人、因事、因境來采取不同的語言。懂得了決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即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通過研討,同學們認識了自己的問題,改正了學習中的缺欠。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真心感受到了學習語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快樂。四、探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拓寬學習語文的廣闊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大多數教師習慣“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而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正如新課標要求“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古人也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魚”和“授漁”雖僅一字之差,意義卻天壤之別。探究性學習,就是要充分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授漁”的過程中,無須時刻肩負著教給學生知識的重負,教的功能不再是教會、教全,教得盡善盡美,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以來,教科書已經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逼迫學生必須到教科書外尋找相關的資料,必須廣泛地閱讀,必須占有豐富的材料。例如,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時,老師拋出了“墳墓與美怎么能連在一起?”,“文中新的,更美好的啟示是什么?”等題目,同學們從網上、書刊中收集材料,讀托爾斯泰傳記。通過研討,同學們了解了奧地利文學家茨威格通過這篇抒情散文,表達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之情,并表達這樣一種觀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長久地震撼人們的心靈,并讓人們永久記住。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了解了歷史,憧憬了未來,把握了現在。可以說,探究性學習確確實實為學生學習語文帶來了廣闊的空間。
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大膽地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就一定能讓語文教學如魚得水,真正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運用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為人做事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陳利平.小學課程與教學論.中國文史出版社.
- 上一篇:乙醇汽油市場專項整治實施方案
- 下一篇:石油公司管理創新活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