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審美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3 09:26:00
導語:課文審美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學校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場所。社會的各種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識都通過教師體現出來。教師既不是灌輸者,也不是附從者,而是美的活動的誘導者、組織者。教師的責任在于義不容辭地挖掘課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以藝術化的手段啟發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規律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表演藝術”。教師輕松自如、得體大方、莊重優雅的教態,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生動清晰、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的語言,通俗的例證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和諧、協調的氣氛中陶醉于藝術的享受之中,這樣,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所精選的美文就能充分發揮作用。當然教師也要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表演”,在語言、思維、操作工具、肢體活動中充分顯露他們的創造才華,使之品嘗創造的自由和樂趣,從而使受教育者主體的內外調節機制因此得到平衡發展,尤其是從內到外的主動性、能動性得到發揮。
如前所言,美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語文課文的審美特性和課堂教學中所蘊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師對此的充分發揮。在課文中,無論是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詩歌、散文、小說都體現著深刻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的豐富內容,蘊含著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語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理解,就不僅僅是認識活動,而且是欣賞美、理解美、評價美、創造美的活動。教師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課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識理論容納在以美的范式帶動的生動活潑、輕松愉快、和諧新穎的創造性學習環境中,同時將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綜合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就能使課堂教學滿堂生輝。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就會對自然、社會、人類現實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美的現象和事物產生震動、驚異、贊嘆、仰慕、熱愛、振奮等等美好的情感,從而激發強烈的向往與探索的愿望和熱情。
那么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呢?我認為主要應從課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從心理結構來說;它使受教育者主體在智能結構、情感和意識結構三個方面得到平衡、協調發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識與智能、動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時發展)的健康發展,而且促進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發展。同時,由于受教育者在合規律的形式(美的形式)下經過艱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駕馭知識的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從而能形成更加明確的選擇意向和目標。另外,情感的調動、意志的保證又能使想象豐富,思維活躍,靈感觸發,成了推動智能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樣,智能、情感、意志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依賴、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地得到發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體變成單純的知識儲存器的弊端。
審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沒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沒有審美教育。基于此,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現也,因為“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為情感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原動力,要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學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講授《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劉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現在學生跟前,形成一個總的印象,一開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學方法,先把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現”“對敵斗爭”和“死難情形”,要求學生按照表格的具體要求閱讀課文,逐項解答,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把重點字詞一一寫在黑板上,使劉和珍的形象立起來,讓學生形成一個審美知覺,獲得愉目悅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導學生激發感情,進入意境。為了進一步使學生形成審美意象,我回過頭來在“平日表現”這項中,重點分析“在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的全年”這句話。這是一句動情顯神之語,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艱難”這四個字看來雖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經插入劉和珍簡歷的介紹,加上語調沉重、為之動容的講解,那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劉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歲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師范學校,那年她父親病故,家境貧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無錢就醫相繼死亡,1923年考入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經過如此動情的渲染,學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開情感大門的鑰匙:四個字的確是字字淚、聲聲血,“生活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生活知識,把舊表象進行加工,重新組合,用自己的整個心靈去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體驗、豐富和補充課文中的形象。抓住這個契機,我結合板書內容“毅然—黯然—欣然—奮然”去啟發,去點撥,增強了學生審美情感的強烈程度,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從“有我之境”進入“無我之境”。這樣,學生不但看到了劉和珍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在被無辜開除的逆境中“始終微笑,態度溫和”的樂觀、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對敵斗爭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她的犧牲對“真的猛士,將奮然而前行”的深遠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領會結構美,以美啟智。本文的結構網絡是:有話—無話—有話—無話,如此一詠三嘆,具有回環往復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礎,學生很容易領悟到如此的結構形式是來自魯迅對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憤慨和斥責,對劉和珍等死難烈士的悲痛和歌頌的繁復心緒的自然流露。
“披文入情”的講授撥開了含蓄的語氣文字的表層,使學生溶進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有很強烈的文學性和感染力,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達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在教學中,筆者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文學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脈搏,并從這里開始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又如在講授《白楊禮贊》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時,筆者沒有采用那種偏重理性的分段分析方法,即讓學生先分段,歸納段意,然后講解篇章結構。而是緊緊抓住課文的感情線索,讓學生體會作者在禮贊白楊樹的過程中感情的波浪式的抑揚變化,哪里是情感高揚的浪頭,哪里是情感低抑的波谷,哪里波濤洶涌,哪里輕波蕩漾……把著眼點放在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發展變化上,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及其謀篇布局的特點,進而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導學生體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自然美、精神美,用發自靈魂的真情實感去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達到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的目的。在課文分析中進行審美教育既可以啟真,又可以儲美,它具有多種功能,不僅可以培養、塑造人的情感和心靈,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個性,而且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知識,使他們擺脫一切低級趣味的東西,從而滿懷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 上一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論文
- 下一篇:黨工委書記人才工作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