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語文綜合性學習
時間:2022-07-23 04:30:00
導語:透視語文綜合性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新課標首次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引進到語文課程體系中來,使其成為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的五大板塊之一。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形態,鮮明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新理念,既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語文綜合素質學習以語文學科為依托,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為原則,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它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能夠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它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人教版初中教材把實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將以往教材中的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三個系統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7~9年級的相關要求和由淺入深的順序,設計、編寫了綜合性學習內容。對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綜合性學習,筆者談一些看法。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堅持姓“語”
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應該是語文性質的綜合性學習,不能僅僅看到了它的綜合性忽略了它的根本:語文性。盡管綜合性涉及自然、社會等生活內容,但它都是在語文這一大的前提之下,其落腳點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味追求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把語文課上成了常識課的不良傾向。有的把語文課上成了音體美的大雜燴,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做法。綜合性學習雖然涉及到多個學科,但是有一點不能放棄,那就是始終把握綜合活動姓“語”的特質。例如筆者在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有一種感動叫永恒》就沒有把綜合課上成“水果拼盤”。整個活動分為四個子課題,分別是“走近感動人物”、“與感動人物零距離接觸”、“永恒的感動”、“尋找身邊的感動”。活動的四個系列內容始終都是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的。活動中又運用了讀、背、說、寫、演、編、查詢等多種形式,而它的每一個步驟、每一種形式都根植于語文學科:讀是讓學生讀事跡,讀頒獎詞,說是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這是一個感悟語言、體驗語言并探索語言的過程;背是讓學生背誦優美的頒獎詞,這不僅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抒發,也是一個拓展、積累的過程;寫是讓學生寫一封信給自己崇敬的人、最令自己感動的人;演是讓學生排演最讓自己感動的場面;編是根據自己所找的資料編一份小報,這又是一個對語言理解并綜合運用的過程;查詢是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十大感動人物”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信息搜集、取舍、組合、展示等語文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與以往所說的語文課外活動或語文興趣小組不同,比如同樣是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特別強調活動富有語文學科特點,含有豐富的文化性和人文性。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注重提升文化內涵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注重語文的文化內涵,通過對語文文化內涵的挖掘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
新課程改革更加重視語文的文化傳承與感染功能。新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對此有充分的體現。其中有十幾個綜合性學習的探究專題是就某一文化主題來展開并實施的。有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教育的:“讓世界充滿愛”、“獻給母親的歌”、“我愛我家”、“微笑著面對生活”、“歲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有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的:“這就是我”、“我也追‘星’”、“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長的煩惱”、“青春隨想”;有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意識的:“探索月球的奧秘”、“追尋人類起源”、“漫話探險”、“科海泛舟”;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意識的:“感受自然”、“尋覓春天的蹤跡”、“雨的訴說”、“腳踏一方土”、“馬的世界”、“蓮文化的魅力”;有培養學生熱愛和平意識的:“世界何時鑄劍為犁”;也有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戲曲大舞臺”、“古詩苑漫步”、“說不盡的橋”、“到民間采風去”、“話說千古風流人物”、“背起行囊走四方”、“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有感受音樂美的:“乘著音樂的翅膀”;有引起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態環境意識的:“黃河,母親河”、“關注我們的社區”,等等。這些專題都是以某一類文化現象或物質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并藉此提升學生的人格及文化素養。而傳統的語文教學,則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結果造成了語文課程的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甚微。
即使像漢字、對聯、成語、翻譯這些看似零碎的學習內容,也應該突出它的文化意味,比如“優美的漢字”專設“漢字文化”一節,探究漢字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與漢民族文學、書法的關系等。再如,從表面來看對聯是陳舊的古代的文化現象,但不可否認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一直活躍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它是既老又新。為此可以設計一個活動:“查閱、復習課內外學過的古詩文,從學習、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輯一副對聯。”這樣就把對聯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了。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要落實必要的語文知識
對于知識,新課程強調要淡化知識,培養能力,但并不是不要知識。對于語法、修辭、邏輯、文化類等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的知識如何呈現,怎樣才能發揮促進作用,筆者主張,這類知識的教學應以實用性為原則,不應追求系統性,因為語文本身有著固有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過去一般把語文教育的目標劃分為四個層次,即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智力與語文情意。傳統教學側重于社會本位,新課程則淡化社會本位,強調人格本位,將以往被人為分割的、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語文各方面素質整合在一起,并把它看作人的個性形成與發展的一部分。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掌握一定的知識不是終極目標,而是為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健全人格。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諸種語文素養中,已經很難找到像過去那樣比較明確的知識性素養。因此,新課標的理念很明確,就是要淡化知識教學,消除由于知識教學而帶來的種種危害。比如,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素養的提出,多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出發,是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體闡釋,體現了現代社會對語文教學目標提出的新的要求。對于語文知識的落實,一要有序,二要有的放矢。例如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是以馬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題,通過“馬”字的演變,了解漢字的發展脈絡,學生在搜集有關馬的資料的過程中,豐富了詞匯的積累。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 上一篇:透視寫作教學中導寫模式的應用
- 下一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