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論文

時間:2022-07-17 09:39:00

導語:透視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視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論文

[關鍵字]:小學實施語文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摘要摘要: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教學中,通過“訪一訪,觀察生活”、“演一演、再現生活”、“學一學、體驗生活”等,從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摘要:“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和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和生活緊密相連。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和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練習,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閱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和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摘要:

1.訪一訪,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熟悉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熟悉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練習,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摘要:在教學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深刻理解和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喜好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征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熟悉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演一演,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喜好,引起高度注重,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帶著三個孩子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喜好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和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3.學一學,體驗生活。

俗話說摘要:“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聞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摘要:“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摘要:《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令人沉醉的品茶情景摘要:夕陽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談心。假如僅限于玩味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給學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學生回家后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段文字的感悟定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又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游湖,四面環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美麗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摘要: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布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二.生活中孕育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和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摘要:“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向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反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摘要:開學初,我班一名學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報名費主動交給老師,五年級的三位同學一年四季幫助殘疾學生上學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

2、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標準》指出摘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摘要: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把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練習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布置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臺灣的蝴蝶谷》、《鳥島》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和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我們家鄉靖江的江陰長江大橋、岳王廟、劉國均故居、靖江籍駐聯合國武器核查專家郁建興烈士事跡……等,就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報、幫商家設計廣告詞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3.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征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摘要: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