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聲樂歌曲中古典詩詞的引用
時間:2022-04-12 10:41:01
導語:近現代聲樂歌曲中古典詩詞的引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典詩詞有著高超的藝術成就,引用古典詩詞創作的聲樂歌曲,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特殊的音樂表現形式,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瑰寶。通過對古典詩詞在現代聲樂歌曲中引用的方式、古典詩詞歌曲的文化內涵、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方法加以分析和探討,能夠更好地從聲樂藝術的角度認識古典詩詞藝術資源,以現代聲樂意識詮釋中國古典詩詞藝術,促進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實踐。
關鍵詞:古典詩詞歌曲;引用形式;文化內涵;演唱方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具有重要、顯著的歷史地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極具畫面感的唯美古典詩詞,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在現代音樂中,古典詩詞成為聲樂創作者藝術靈感的源泉,許多優秀的古典詩詞被運用到歌曲創作當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研究以古典詩詞為內容的聲樂歌曲,我們要在古典詩詞歌曲的創作背景、文化內涵、演唱方法上加以分析和總結,才能實現古代文學作品和現代音樂文化的藝術融合,進而完整、準確地演唱和表達音樂作品。
一、中國古典詩詞在現代聲樂歌曲中出現的形式
(一)曲作者把完整的古詩詞直接譜曲。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詩”與“歌”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古人說:“詩三百,皆能歌”。所以詩與歌的就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形影相隨。中國古典詩詞的工整結構、內在韻律、韻腳與現代音樂的節奏律動相碰撞,點燃了古典詩詞歌曲的耀眼光亮。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把古典詩詞描述的唯美畫面、深遠意境與變幻多姿的旋律曲調完美地結合起來,讓我們在音樂中體驗詩詞的美景,在詩詞的字里行間中體會音樂的流淌。有許多作曲家直接依照詩詞進行譜曲,比如黃自先生譜寫唐朝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歌曲采用單樂段曲式,節奏平穩,旋律委婉清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綺麗纏綿,成為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作曲家不但給古人的詩句譜曲,在近現代的詩歌當中,也有許多優秀作品被譜寫成曲,比如趙元任先生為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譜曲,“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這是一首獨唱歌曲,反映了“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青年追求個性解放、歌唱執著而純正的愛情,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崇尚自由平等的進步思想。趙元任以其優美雋永的音樂,表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色,旋律充滿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形象地描述了年輕人情意綿綿、深深相戀的美好場景,同時也隱喻對友人、對故鄉的深情懷念,趙元任的譜曲,為劉半農的詩歌增添了靚麗的色彩。再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梁弘志把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譜寫成曲,除了把歌曲的名字換成了《但愿人長久》,歌詞完全是蘇軾的原作,曲調優美,恬淡中透出絲絲憂傷,后來由鄧麗君、王菲等歌手演唱,詮釋了古典詩詞和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的完美結合。(二)在古典詩詞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有許多歌曲并不是按照古典詩詞的原作而譜寫,而是根據原作進行了二度創作。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片尾曲《菊花臺》,方文山就是把古典詩詞引用到歌曲當中。比如歌詞中“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的“向晚”,指的是“近黃昏”的意思,表達作者無限留戀而又無能為力的傷感,在這里引申為花即將凋謝死亡,因此才有“凋謝的世道上,命運不堪”,這里面就引用了李商隱的《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菊花殘”和“已泛黃”也是大有出處,取自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的《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字里行間的詩句中,表面上有一絲唯美,透露出更多的卻是涼涼的血腥,菊花就是黃花,作者采用通感的手法把“笑容的黃”與“菊花的黃”融合在了一起;“花落人斷腸”形容極度悲傷、肝腸寸斷,這里面引用兩首古典詩詞,一是宋朝蘇軾的《減字木蘭花•春月》:“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二是唐代羅隱的《桃花》:“舊日山下還如此,回首東風一斷腸”;這些古典詩詞的引用符合歌曲《菊花臺》的名字,也映照了電影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片名,寓意深遠。
二、準確把握歌曲中古典詩詞表達的文化內涵
在研究古典詩詞聲樂歌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掌握古典詩詞的創作背景、語義、意境,結合現代詞曲作者所要描寫的事物和情感,準確地表達歌曲本身的內涵。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到漢樂府興盛,再到唐詩宋詞的燦爛輝煌,古典詩詞以其高超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文化藝術手段而得以世代傳頌,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不能比擬的。近現代詞曲作家把古典詩詞運用到歌曲創作當中,更增加了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比如唐朝張繼有一首詩叫《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詞曲作者陳小奇根據這首古詩詞,創作了一首歌曲《濤聲依舊》,“帶走一盞漁火,讓他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陳小奇把原作四句古體詩改編成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對離別多年的戀人的重逢,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雨飄搖之后,驀然回首,懷念當年的執著和熱戀,懷念當年的花前月下,懷念一個個溫馨的夜晚,如今再見,只有穩重和堅強,平靜和釋然。對于未來,則是一片悵然,能否重復昨天的故事,過去的美好時光,能不能再重現……這種隔開時空的心靈對話,隱喻又含蓄性地抒發了現代人的心情。再比如趙季平教授創作的歌曲《關雎》,取自《詩經》的第一首,詩歌描寫了男女之間純潔美好的感情,表達了人們對于愛情的追求以及自由的向往,是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的純情,是中華傳統儒家文化的主張。諸如此類,我們在學習有古詩詞的聲樂歌曲時,一定要深入了解古典詩詞的原意,了解詩詞作者的真實想法和詩詞所體現的文化內涵。需要注意的是,準確把握歌曲中古典詩詞表達的文化內涵既不能以現代人的意識去解讀古代詩詞作者的創作心理,也不能僵化地理解和闡述那些不合時宜的落后觀念。要在忠于原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探索和發現古今人文理念中的共性因素,汲取其中的積極內容并發揚光大,弘揚具有深遠社會正能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對于老夫少妻的描寫,民間俗語謂之“老牛吃嫩草”,蘇軾在聽聞好友詞人張先80高齡迎娶18歲小妾時卻寫出了“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文雅調侃。網絡歌人小戴則另辟蹊徑地選取了以“一樹梨花”形容年邁耄耋老人的雅稱,寫出了“梨花浸滿頭,顏面且從容,身手矯健迎紅日,氣宇軒昂賽后生……”的新歌詞,從積極的角度詮釋“梨花”的涵義,歌頌和贊美了老年人樂觀豁達的精神風貌。
三、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要領
演唱古典詩詞歌曲,區別于演唱傳統民族聲樂歌曲,其有自己的形式和特點,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實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演唱經驗和獨特的演唱風格。(一)了解歌曲所隱含的古代詩詞的情感特征。每首源于中國古代詩詞的現代聲樂歌曲,無論是歌詞還是譜曲都與詩詞原作者有著共同的情感追求。歌曲演唱者應反復研讀歌詞和其中隱含的古代詩詞,從思想、文化、道德的角度感悟其共同表達的情感特征,領會在字里行間中滲透的觀念和價值體現。同時要更多地閱讀中國傳統詩詞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以扎實的文化底蘊詮釋現代聲樂歌曲中古典詩詞藝術魅力,增強古典詩詞歌曲演唱的藝術感染力。例如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取材于先秦《詩經•秦風•蒹葭》,要演唱這首歌,就應既要研讀歌詞,將“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進行意境比較。也要體會跨越兩千多年的情感脈絡,進行歌曲的二度創作,用全新的聲部與音色表述內容,做到技、藝結合,方能從心底抒發親昵纏綿的純真愛情,以優美的音色、真摯的情感感染傾聽者(聽眾),達到情真意切的演唱藝術效果。(二)要注意古詩詞歌曲中的咬字吐字。聲樂是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歌曲的旋律需要語言的展露和表達。在歌曲演唱中,我們經常強調“字正腔圓”,在演唱這類古詩詞歌曲的時候,這一要求尤其突出。古詩詞當中的咬字吐字始終與韻母和聲母的發音聯系在一起,聲母準確發聲,韻母保持音高和時值。只有正確的咬字吐字,才能發揮出不同聲部的力量優勢,使聲音更加自然,更好的展現和演繹古詩詞歌曲的藝術神韻,比如李叔同的《送別》,當中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蓮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歌詞當中的每一個字,都要求演唱者咬字吐字清晰,口型到位,科學處理音樂與詩詞的關系,將雙唇音、齒唇音、舌面音、舌根音融會貫通,落實氣息、咬字與行腔的運用,調整發聲與音色的布局,這樣才能實現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多元化風格演繹,達到詞作者所描寫的心境和意境。(三)要掌握古典詩詞歌曲演唱的呼吸特點。對歌曲的準確演唱離不開正確的呼吸方法,在演唱古典詩詞歌曲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呼吸可以提高歌曲的演唱水平。古典詩詞歌曲演唱中的吸氣,要求在進行演唱時要有正確的姿勢,進入演唱的時候,歌曲的起音很重要,是否唱好起音直接決定著演唱者在整個過程中對歌曲的良好處理。呼氣動作是為歌唱提供聲音的支持和動力,在歌唱中呼氣動作要和作品的整個基調協調一致,在進行呼氣動作時,演唱者要保持連貫,一氣呵成,在演唱過程中不能頻繁換氣,保持沉穩,和觀眾形成共鳴。比如著名的詩詞歌曲《沁園春•雪》,氣勢磅礴、光芒萬丈,“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演唱者只有充足的氣息、有力的支點,才能讓聽眾仿佛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一代偉人的身影,才能沉浸于那豪邁的氣質、寬闊的胸襟、深遠的意境之中。區別于傳統聲樂歌曲,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要穿越現實,表現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四、結語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是民族聲樂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日趨開放,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演唱風格上既有雅致的吟唱、富含民間戲曲特色的清唱,也有美聲同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闡發以及現代審美主義的流行唱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古典詩詞歌曲在創作技法上不斷創新,中國元素和現代音樂風格特點進一步融合,但是永恒不變的是古典詩詞的高超卓越和精彩絕倫。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研究、創作、演唱和教學工作者要有意識地在中國古典詩詞歌曲中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不斷引入先進的創作技法、創作風格和演唱形式,迎接傳承與發展的雙重挑戰。在創新中強化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時代性演繹途徑探索,進而促進我國古典詩詞藝術的弘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曙光.在創新中保護、傳播和發展———淺談用現代聲樂意識重新演繹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J].中國音樂,2016(04):141-148.
[2]張建超.試論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價值[J].北方音樂,2018(07):128-129.
[3]范文龍.淺談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現代演繹[J].黃河之聲,2018(10):49.
[4]易蓉.關于用現代聲樂意識重新演繹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120-121.
[5]肖勇.簡析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現代演繹[J].戲劇之家,2019(30):139-140.
[6]顧永博.從影視音樂看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影響和傳承[J].藝術評鑒.2020(19):164-166.
[7]余翌子.淺析藝術融合視域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及特征[J].今古文創.2020(46):29-30+46.
[8]張婉祺.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表現特征與歌唱藝術[J].藝術教育.2021(01):78-84.
作者:劉洪波 單位:遼寧省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
- 上一篇:藝術歌曲元音歌唱正音及語言音韻研究
- 下一篇:淺談龍山黑陶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