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藝術歌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12 11:42:46

導語:古代藝術歌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藝術歌曲發展論文

一、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情況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理論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成書于世,他們不僅對當世的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見解,并且這些理念對后世的音樂發展同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詩經》,中國文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它是我國最早的詩歌集,由孔子撰寫于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后于史記中稱為《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共存有305首。《詩經》應該算是中國最早有記載以來,將文學與音樂密切結合的最好的典范,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找到存譜,但從《墨子•公孟篇》中所說的“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中不難發現《詩經》是融誦、奏、歌、舞于一身的文學,它與音樂、舞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在歷史發展中,曲調逐漸消失,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單純的詩歌形式,而非原本的樂舞形式。但從不同的歷史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詩經》抒發了人性最純真的情感和生命的體驗,它將詩詞與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后世的文學及音樂藝術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楚辭,是一種形成于戰國時期的歌曲體裁形式,是利用楚國的民歌曲調的音樂體裁填寫專業創作的詩詞。這種體裁形式最早由屈原的離騷體開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楚聲”或“南音”等。它具有鮮明的音樂風格,采用地方方言進行創作,是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在“楚辭”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戰國時期的歌唱技巧有著很大的區別,難易程度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從《宋玉對楚王問》中就可以看出:“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戰國時期的楚國的音樂表演藝術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專業水平,并且對各種不同歌唱程度也有著很明確的認定,突出了當時的藝術歌曲有很高的藝術性,這也意味著中國古代藝術歌曲達到了一個里程碑的高度。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情況

秦朝的建立結束了多年的諸侯割據的局面,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歷史,但它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在之后又經歷了漢朝、魏、晉及南北朝時期,我國漢族文化發展經歷了一個燦爛的時代。

(一)建立首個國家音樂機構——“樂府”。“樂府”是第一個以國家制度參與音樂發展的機構,它主要的作用是收集民間音樂,創作和改編音樂曲調,組織各種場合的樂舞蹈表演等等一系列的國家性音樂文化,大大促進了音樂體裁和形式的多樣化及豐富性。在《漢書•藝文志》中就曾記載:“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為《十九章之歌》。”在這一時期中,漢代經驗的繁榮與政治對樂舞的重視,促進了音樂的發展,這也使這一時期的音樂發展在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上占有很重的份量。

(二)相和歌與相和大曲。“相和歌”是一種對漢代北方流行的民間歌曲的總稱,這包括了原始的民間歌曲以及后來在此基礎上加工和改編的藝術歌曲。“相和歌”的演出形式包括了無伴奏的歌唱形式,也被稱為“徒歌”,后來慢慢又發展了一種有伴唱但無伴奏的演唱形式,被稱為“但歌”,最后又發展了一種有伴唱以及各種伴奏樂器進行演唱的形式,被稱為“相和歌”,我們從這種發展中也可以看出“相和歌”的發展過程,以及漢代北方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相和歌’主要在官宦巨賈及宮廷宴飲、朝會、娛樂等場合演唱,加上本身歌曲的藝術性,所以說‘相和歌’不再是一般的民歌,而是指已由民歌提高為藝術性較高的藝術歌曲。”“相和歌”發展到最高形式就形成了“相和大曲”,它是由當時的專業文學家與音樂家根據收集到的民歌進行加工和改編形成的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相和大曲”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艷”、“趨”、“亂”,它是由聲樂、器樂以及舞蹈等藝術形式來表達感情的一種綜合性藝術結合體。

三、隋、唐時期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情況

隋、唐時期建立了繼秦、漢之后又一個音樂機構——“教坊”機構,它的成立推動了文化融合的進程,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為中國古代藝術歌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及文化基礎,使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隋、唐時期,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民歌經過樂師的加工和改編,再配以新的詞曲,就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這就是“曲子”。這種形式,已經是具有很高水平的藝術歌曲的形式了,它由前代的“相和大曲”、“清商樂”等音樂形式繼承、變化而成。它的形式、內容以及體裁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具有節奏活潑、內容豐富、形式自由等音樂特點,這也為后來的“曲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另外,在隋、唐時期國家最高的音樂機構是“太常寺”,它主要的作用是掌管雅樂以及包括散樂和百戲之類的俗樂等,到了唐代,這一部門大大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立了“大樂署”和“鼓吹署”兩個單獨的音樂部門,這對于俗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宋、元、明、清時期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情況

宋、元、明、清時期是我國藝術歌曲空前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政治上最動蕩的時期,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增長,民族融合也大大地加強,藝術歌曲的形式、題材、曲調更是得到了豐富,歌唱的技巧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一)詞調,是宋代最主要的詩歌形式,也是在宋詞的新形式下形成的新的藝術歌曲。它主要表現了平民階層的藝術表演與交流,節奏多樣,近似于口語化的藝術,詞句多為根據聲調創作的歌詞,可以說“詞調”是文人墨客最自由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最能展現他們情感的藝術形式。

(二)散曲,形成于元代,由元代的文人根據曲調填寫的曲子所形成。它與宋代的“詞調”的區別就在于它有著更為新穎的音樂風格和語言特點,這也是由于政權和民族更改所形成的音樂形式。“散曲”的表演形式一般為清唱,但也有時會用一些樂器來作伴奏,使“散曲”的形式更為多樣,曲調生動。

(三)小曲,又稱為“俗曲”,是明、清時期主要的藝術歌曲表演形式。它是在民間音樂曲調基礎上經過了加工和改編而形成的歌曲形式。雖然“小曲”為小,但它的曲式結構卻是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的曲式結構:1.一曲變體。2.一曲前后分開運用。3.一曲重疊運用。4.多曲成套運用。5.說白的運用。雖然小曲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變化,但由于中國在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逐漸落后,音樂的發展也漸漸變得緩慢起來,音樂的內容也變得復雜起來。

總之,我國的藝術歌曲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各歷史時期,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但中國古代的藝術歌曲曲調的優美、曲式結構的多樣,以及演唱技巧的高超都代表了古代人民音樂藝術表演的水平,大大豐富了藝術歌曲的內涵。

作者:李國慶張雅琳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