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二季》藝術特色分析

時間:2022-08-29 04:28:35

導語:《航拍中國第二季》藝術特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拍中國第二季》藝術特色分析

摘要:國產紀錄片在全球化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需要肯定和踐行自身的文化價值,彰顯中華民族特色。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承擔了不同責任,傳承了中華文化,弘揚禮物民族精神,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關鍵詞:航拍中國;紀錄片;藝術特色

一、引言

紀錄片是傳播價值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真實性是紀錄片的靈魂。在大眾文化的背景下,中國紀錄片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不斷發展,影片的拍攝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新媒體也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傳播途徑。《航拍中國第二季》由央視紀錄頻道出品,通過俯視航拍的方式展現中國,選取了浙江、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江蘇七個省區。影片將鏡頭對準了這七個省區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歷史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內容,使用無人機、載人機和軌道衛星進行多層次影像呈現,使用VR攝像機在平面影像上進行特效呈現,并采用“一鏡到底”場景飛行拍攝等手法,展示中國大美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彰顯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揭秘“中國奇跡”背后的創新動力,讓世界分享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主題構建的淺析

《航拍中國》第二季是對第一季的一個延續,可以清晰地發現創作者對該紀錄片的主題的構建并沒有停留在一個膚淺的表層,而是由表及里,層層展開,逐漸深入,進行了深層次的藝術探索,以大眾的角度解讀宏觀的風景。打破了以往航拍類紀錄片僅僅是對風光紀錄的思維慣性,具有創新的時代精神。航拍作為一種拍攝的技術手段,近年來越來越具有普遍性,逐漸從最初的奇觀化表現,發展到一種常見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審美享受和美學觀念的表達。放眼全球,有很多航拍紀錄片,例如《飛越地球》《遷徙的鳥》《飛行的魔力》等。一些國產紀錄片也用到了航拍,例如《飛躍山西晉善晉美》《鳥瞰中國》等等。《航拍中國》系列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在紀錄中對中國古典美學進行現代化表達。宗白華先生曾說:“俯仰往還,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更有當代的研究學者指出:“它(俯仰,編者注)對于此后審美與藝術實踐產生了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導引作用,中國古代審美觀照的民族特色,也從中得到了明確而集中的概括。”俯仰既是中國人自古以來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是中國人的藝術實踐和審美方式。《航拍中國》第二季從高空俯視的角度進行紀錄,這是一種視覺上的高度,更是一種心靈上的高度。雖然本片的鏡頭聚焦我國各個省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設和自然風貌,但最終的關注點依然是以人為核心的。在展現自然風光時,主要側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促進,例如在講到《江蘇篇》時,詳細介紹了有528公里的作為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的鹽城濕地,每年有300萬只候鳥在這里停留補給,并且著重向觀眾科普了世界級瀕危物種丹頂鶴的基本信息和習性。以往的航拍類紀錄片側重于表現宏大的場面,在《航拍中國》第二集中,導演則采用更加小巧的飛行器,與野生動物的進行近距離接觸,拉近觀眾和野生動的距離。這種直觀的影像記錄有著一定的史料價值,如果若干年以后丹頂鶴不幸滅絕,那這一段影像資料便是十分寶貴和難得的,又或許可以憑借其精湛的拍攝技術和豐富生動的解說詞,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史料。這一段紀錄不僅講述了鹽城濕地的規模之大,也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實狀態和精神意蘊,體現了平等、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國人民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態度,在觀眾心目中潛移默化的植入了共建綠水青山的觀念。在《四川篇》中,對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介紹,小型無人機噪聲很小,不容易被熊貓察覺,更容易拍到熊貓們更加真實自然的狀態。通過俯拍鏡頭與解說詞和音樂的配合,讓觀眾看到了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對自然和動物的保護和和平共處,使得后人更加珍視對環境和動物的保護。并且導演從多種拍攝角度紀錄四川這個傳說中的“天府之國”的絕美自然風貌,自然而然就喚起了國人心中對祖國的珍視和愛。“俯”是一種外化的拍攝角度,“仰”是內化的精神狀態。同樣的,在人文城市建設等方面,本片也運用了這種手法來闡釋主題,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本片經常會從單純的描述型介紹之中抽離出來,從某一個點切入,更加深入的探討這些地區地域的特點。例如在講述《內蒙古篇》時,從達爾濱湖畔的杜鵑長得高,是因為這里9萬千年火山爆發的土很有營養。還有對人們的與眾不同的生活習慣的介紹,比如摔跤;宗教信仰,比如大昭寺;先進的工業技術和我國重要工程,如三生共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以及相關歷史發展、組織保障制度等等。正是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組成了我們祖國,是多樣的自然地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了地域的人文生活,體現了中國的獨特魅力。從俯視的敘事視角和仰視的精神視角呈現我國的美,從而引起國人的共鳴。這是對當下中國的紀錄,從而樹立起我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這更是一種中國故事的講述,像中國的“國家相冊”一般,讓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國,有助于國家形象的構建,這無疑一種中國夢的表達,在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中國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創作方法的探索

航拍又可以稱作高空攝影或者航空攝影,是指從空中拍攝地面的地貌,從而獲得俯視圖。《航拍中國》第二季和第一季相同,都是全部借助高科技航拍的拍攝手法,以獨特的高空視角,生動精準的旁白和音樂、動畫等等,每集都圍繞一個省份進行合理編排,最終呈現出中國的生態風貌和人文風貌。本片帶給了觀眾強烈和相當直觀的視覺沖擊,已然成為中國航拍作品的標桿,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視角不同了,紀錄片的整體感覺自然也就不同了。1.高空俯視。《航拍中國》第二季總共用時一年拍攝完成,先后使用了12架載人直升機和70多架無人機進行拍攝,總航程足足有20多萬公里,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范圍最廣、飛行時間最長,并且全部由航拍完成的紀錄片。“你見過什么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伴隨著固定的開場白,一個個壯麗的篇章也隨之展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在《浙江篇》中,鏡頭先后對準了杭州灣跨海大橋、千島湖、錢塘江、普陀山、京杭大運河等三十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點,呈現出了浙江從古至今的富足水域和各種島嶼,正是這些山山水水,構建了浙江省江南水鄉的獨特柔美氣質,對浙江從古至今的發展做了回憶、紀錄與展望。從七彩丹霞、沙丘環抱中月牙泉的沙水奇觀再到港珠澳大橋、秦淮河的夜景等等,《航拍中國》第二季每個省份拍攝取景點都在40個左右,除了聚焦自然景觀,也聚焦了人文歷史和近年來的社會發展帶來的一些建設,描繪出了當下中國人通過自身努力創造的美好中國和幸福生活,展現了我國的輝煌成就、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觀眾心中的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并且本片對每個省份拍攝點的選取也是依照其地域特點的,像四川、內蒙古的自然風貌就會相對多一些,而江蘇、廣東的人文景觀就會多一些。2.精湛的制作技術。《航拍中國》第二季中,航拍的拍攝技術和后期制作相較于第一季有所提升,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創新,不斷突破的精神。本片采用了一些一鏡到底和貼近地面的超低空飛行的拍攝手法。在《四川篇》中,鏡頭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將川菜和川劇進行連接,使觀眾對四川的印象更加立體。在《浙江篇》中,有一個航拍飛機突然進入魚塘中,拍攝水下世界的鏡頭,用很短的時間巧妙地展現了杭嘉湖平原上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不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后期制作,都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主題,體現以人為本的態度。在對廣州這座城市表現時,高樓等一些特色建筑的鏡頭切換速度明顯加快,采用跳切和快速推拉等方式,體現出了這是一個高速發展,不斷變化的時代,人們也應當加快腳步,順應時代,才能獲得更好地發展。在表現江蘇的濕地,浙江的海濱以及四川的高山,內蒙古的大草原時,鏡頭速度就相對較慢,舒緩悠揚,光影配合十分完美,帶給觀眾非比尋常的視覺享受,體現出了我國國土風光的壯美,激發了觀眾的自豪感。3.挖掘中國故事。《航拍中國》第二季雖然采用全程航拍的宏觀拍攝手法,但就內容本身依然貼近人民群眾,處理方式非常細膩,充滿視覺美感。不同于好萊塢類型化的快節奏充滿視覺沖擊的鏡頭,本片的鏡頭整體呈現出溫和壯麗的,柔美與剛毅并存的視覺風格,潛移默化的緩緩深入人心,這是一種具有獨特中國風格的鏡頭語言,從內容上也始終圍繞著人們的生活逐漸展開,例如在《內蒙古篇》,航拍飛機降低高度,深入到內蒙古人民賽駱駝的比賽場上,貼近人民拍攝這一獨特的民俗比賽。類似這樣的紀錄有很多,都體現出了中國獨有的文化與故事,整部紀錄片內容扎實,不存在華而不實的情況,成就了一種獨特的中國表達。

四、解說詞的藝術特色分析

《航拍中國》第二季每集只有五十分鐘,但在這短短的五十分鐘里就要將一個省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全部展現出來,這光靠精心編排的鏡頭語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片中,充滿中華文化底蘊的解說詞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準確解說畫面內容,傳達主題的同時,更體現出了中華文化修辭的藝術魅力。1.巧用修辭在《航拍中國》第二季中,幾乎每一集都會講到關于動物植物的一些內容,如果解說詞只是非常直白,平鋪直敘的介紹,然后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那就會看起來很像科教片,缺少特色。本片中的解說詞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非常生動形象,交流感很強。解說詞賦予動植物更鮮活的靈魂,引人入勝,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甘肅篇》中講到“在黃河的臂彎當中,是龍灣村……”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自古以來黃河都被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此處導演就借用了這個典故,將黃河擬作擁有手臂的人,懷抱著她的子民。在講到張掖市的七彩丹霞時,“大自然像隨手打翻調色板的無心之作,可以讓我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天賦。”這里將由礦物質沉淀而形成的七彩丹霞山比大自然隨手打翻的調色板,非常形象準確。聲畫結合的手法給觀眾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用語言營造出一種氛圍,激發觀眾的發散性思維,增加了觀眾心理上的美的享受,引起共鳴。2.深入淺出。雖然《航拍中國》第二季是一部紀錄片,但編導很善于講述故事,突出細節,進行懸念設置,把單調的空鏡頭裝飾的有聲有色,深入淺出,將藝術性和趣味性進行結合,引人入勝,代入感很強。在《江蘇篇》中講述,“1391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玄武湖的府庫里存放黃冊,這是明朝管理戶籍與賦役的國家級檔案庫,被列為皇家禁地……”這段解說詞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好奇心,緊跟片子的節奏,想要繼續看下去一探究竟,不僅科普了歷史,也是一種由古至今的串聯式紀錄。再講到太白樓時,“太白樓,記錄了詩人李白,三次來到溧陽的故事。李白第三次來溧陽時,唐朝正經歷安史之亂。躲避戰亂的李白,沒找到當年的老友,卻意外結識了著名的書法家張旭。詩仙與草圣相遇,暢飲于太白樓。”短短幾句解說詞,就將太白樓的歷史介紹的十分清楚,拓展了時空,講述了一個可能除了本地人之外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整個紀錄片中雖然沒有一個主角,但每一個篇章都是站在人的角度,與人息息相關的。通過對歷史名人的介紹,歷史故事講述,體現出了我國淵源流長的燦爛文化,使得后人能夠樹立起信心,更好的將民族精神傳承下去。3.語言樸實。《航拍中國》第二季的解說詞除了多用修辭,故事化很強之外,也找準了受眾的的定位,語言質樸易懂,也不失哲學內涵,深化了主題意蘊。在講到《廣東篇》時,解說詞講到“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南嶺的阻隔,造就了這片溫暖的土地。東南面是茫茫的大海,山海之間的豐富水系,匯成一條大河,江海合奏,沖積出一片肥沃的三角洲……”簡單明了,一語雙關。既表現出廣東省四季如春,有海有江,優越的地理位置,也凸顯出廣東的富饒和包容性。引發了觀眾對城市的發展,民族的未來以及個體命運的思考。

五、結論

中國紀錄片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領域之一,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隨著全球文化不斷交流融合,我國人民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對自身文化價值進行肯定和踐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中國歷史的延續。《航拍中國》第二季就一個很好的典型,不僅可以推進紀錄片的發展,也可以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鑒。

參考文獻:

[1]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

[3]張錫坤,姜勇,竇可陽.周易經傳美學通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1:188.

作者:喬小桐 苗新萍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