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探究

時間:2022-03-10 08:44:34

導語:城隍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隍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探究

摘要:“城隍”是在我國民間流傳的一種民俗信仰。邯鄲人信仰城隍,認為城隍是保護一方安寧的神祇。城隍文化淵源流長,在邯鄲至今還流傳著關于城隍爺的各種祭祀儀式和環城巡游活動。每逢正月在邯鄲的磁縣、涉縣、武安等地都會舉行關于城隍爺的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出巡儀式,這種古老的節日傳統表現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傳播了地方民俗文化。近些年來,城隍信仰及城隍爺出巡儀式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被人們更新改造,除了民間優秀傳統的民俗文化的傳承發揚外,還需增添新時代元素。

關鍵詞:邯鄲;城隍;儀式;民俗文化

一、城隍的由來及淵源

邯鄲自古人杰地靈,在這片沃土上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關于“城隍”的說法有很多,邯鄲人信仰城隍,并因此建立城隍廟。“城隍”一詞,最早出現于《后漢書•班彪傳》,“時京師修起宮室,浚繕城隍。”這里的“城隍”即為城池的本義。清人姚福均提到“易城復于隍。禮天子大臘八,水庸居第七。水即隍也,庸即城也。”[1]在這里,城隍屬于臘八神中的第七神,即水庸神,有“護城河神”之意,是一個地方的自然神,即為防范外來侵略,保衛一方城市人民安寧的神祇。范軍《城隍信仰的形成與流變》認為,“水庸(城隍)在周代已經作為保護城市的土地神而接受人們的祭祀了。”[2]鄭土有、王賢淼的《中國城隍信仰》認為“城隍的信仰實質是對人鬼的信仰。”[3]“水庸”是城隍的原型,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它其實是人們對神靈顯靈的期待。“城隍”作為民間崇尚的一個地方神靈,也是原始人類“神靈崇拜”的展現。“嚴格說來,城隍信仰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宗教信仰,而只是一個神格化了的名人信仰。因為城隍信仰不像佛教的釋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穌,并沒有一個原始的神祖,更沒有一套完整的宗教理論。”[4]因此,關于城隍也有“眾神”之說,有正直者、神能者等多種類型。在民間供奉城隍的場所是“城隍廟”,由祭祀城隍這種民間宗教信仰也衍生出了一套民間的祭祀程式,其活動的發展歷史悠久。城隍神進入城市之后,成為守護城市的地方神靈,城市的建設規劃、廟宇的建立也需要考慮人們的信仰傳統、受眾的范圍等多種因素。“城隍例規形成于南北朝時期,唐宋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并被列為國家祀典。”[5]由此可見,城隍的例規的制定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

二、邯鄲地方“城隍爺出巡”民俗活動儀式

邯鄲地方“城隍爺出巡”儀式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了燒香祭拜、出街巡游、民間藝術表演等活動。這些廟會活動范圍大、人數眾多,出巡活動多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在邯鄲當地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筆者以邯鄲永年、磁縣兩地的城隍爺出巡儀式為例,展示邯鄲地方城隍爺出巡的景況與內容。(一)永年“抬花桌”等民俗表演。邯鄲永年的廣府城居縣城東部,城隍爺出巡儀式也多在此地舉行,當地民俗文化濃厚,民間表演劇團眾多。“廣府古城的滄桑是永年及周邊地區歷史的濃縮和載體,歷代以來,它曾是曲梁縣、邯鄲郡、廣平國、武安郡、洺州、廣平府的駐地。巍巍古城坐落在方圓三十平方公里的一汪洼淀之中。”[6]古樸雅致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悠久的人文環境下,永年區的民俗也得以發源,當地的“城隍爺”信仰習俗源遠流長。當地的民俗表演團隊都會舉辦“抬花桌”“舞龍舞獅”“秧歌”等多種民俗活動。城隍爺出巡活動中,由8人抬起紅色的大花桌,花桌上放置鮮花圍成的大花圈,顏色以紅色、黃色、紫色等明艷的顏色為主,絢麗奪目。整個出巡的過程洋溢著喜慶的氛圍,除此之外,在民俗活動的展演中,還有腰鼓隊、舞龍隊、扇子隊等依次排成方陣向前行進。永年的城隍儀式具有地方特色,民俗表演活動生動活躍。(二)磁縣民間出巡隊伍表演。磁縣的城隍廟居于縣城中心,“城隍爺出巡”儀式一般定在正月十六,出巡開始,主持者上香畢,鳴炮奏樂,城隍爺神像被抬上紫紅椅,路旁有彩旗夾道相迎。參演的隊列都有各自的標語和旗幟,如“社區腰鼓演出隊”“磁州鎮朱莊陽光舞蹈隊”“舞龍舞獅隊”“戰鼓隊”“旱船隊”等。在警察的有序指揮下,隊伍在道路中央以邊表演邊行走的形式展開,歡天的鑼鼓聲更是襯托了“城隍爺出巡”儀式的隆重和熱鬧。城隍爺神像被請出城隍廟,在民眾扮演的諸路神仙的指引下,接受民眾祈福。在參演的隊列中,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各路神仙和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還有中國古代經典名著中的角色。在巡游儀式中,諸如《水滸傳》《西游記》里的經典角色被表演者展現得生動詼諧,惟妙惟肖。表演者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身著艷麗的服裝邊巡游邊表演,道路兩旁的觀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磁縣的城隍爺出巡儀式中,觀眾的心理期待已經不完全是對城隍神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祈求,而逐漸演化為一種由外向內的民俗文化直觀的心理感受,作為普通民眾,大家對城隍爺的“神性”已逐漸弱化,轉向關注現實世界的發展。此前,中斷了20年的城隍爺出巡儀式于2016年在磁縣舉行,就田野調查的數據,筆者列表如下:隨機調查的100人中,年齡段位于10歲以下的觀看者普遍反映觀看“城隍爺出巡儀式”是出于新奇、好玩的獵奇心理,他們從未或很少見過這種聲勢浩大的表演活動;年齡段位于11-20歲的青少年則認為這是一種表演方式,熱鬧好看;20歲以上的觀眾則認為這是一種民俗的傳承方式,且年齡越長者越對此有濃厚的情懷。可以從中發現,城隍爺出巡儀式對民眾的感觀影響,以及這種儀式中民眾的心態與心理期待。

三、邯鄲地方城隍爺信仰的文化內涵

(一)民間土主崇拜意識的展現。“土地崇拜是最普遍的自然崇拜形式之一。與土地崇拜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可稱為土地崇拜文化叢,它包含土地神觀念、土地神名稱、土地神形象、祭所、祭祀儀式、神話、禁忌等文化元素。各種文化元素產生之后,又不斷地發展、變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土地崇拜文化。”[7]河北邯鄲的城隍爺出巡儀式有著豐富的內容,從城隍爺出巡儀式到民間對土地神的名稱、形象、傳說等都體現了民眾的土主崇拜意識。自古以來,“城隍爺”作為民間的“土地神”而受到人們的尊敬,而這種緣由是遠古時期人類在“萬物有靈”觀念影響下,把自身的愿望寄托在自然萬物上的結果。從祭祀土地的關于“物”的崇拜到將民間土地神人格化,神的主體附之于具體的“自然人”身上,這種由“物”到“人”的崇拜是社會進步階段中的變遷,是人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畏懼自然—尊敬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觀念變化。土主信仰其實是一種本土崇拜系統,而通過“城隍爺出巡”這樣的儀式表達,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二)善惡觀、奉獻精神觀念的表達。信仰與宗教有關,“宗教只有與人類社會長期積淀的道德習俗相一致,才能符合社會的要求,以其合理性而存在發展。而對道德來講,它以精神自由為特征,最初它被附著于原始崇拜的形式之中,這使道德從形成之際就具有了信仰的性質。”[8]原始的自然崇拜下,土地因其具有負載萬物的能力而受到人們的尊崇與敬仰,而后形成的城隍爺崇拜、出巡儀式等都說明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土地信仰的存在。此外,在城隍爺信仰中也反映了世人的道德觀念。在邯鄲地方民間傳統的城隍爺出巡儀式中,都會有主持活動者在巡游中宣傳善惡觀念、因果報應的做法,以期民眾廣受教育,向善向上,端正自己的品行。這種做法雖然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在古代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地位而開展的一項活動,但從一定意義上看,這種形式的出巡儀式無疑也對民眾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民間宣傳善惡觀、奉獻精神的傳統樸素道德觀也在群眾中形成一種道德約束,規范了民眾的社會行為。禮俗社會自形成之初到現在,已經構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群體行為規范,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秩序觀念的存在,才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社會秩序,統御了人民。

四、邯鄲地方城隍民俗的意義與價值

(一)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在邯鄲民間通過“城隍爺出巡”儀式活動的發展,也逐漸融入許多與地方特色和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民俗藝術表達。如在永年臨洺關鎮“抬花桌”習俗源于唐代,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表演是融合了燕趙文化和民間藝術中樂器、歌舞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展演,包含了祭桌、抬桌、封桌等一系列固定流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民俗文化的傳承。城隍爺出巡儀式中的“秧歌”又稱“扭秧歌”,是我國北方地區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傳承歷史。秧歌通常會在民間的熱鬧、歡慶的場合舉行,秧歌表演的服裝顏色對比鮮明,以明艷的紅、綠、粉、藍等顏色為基調,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將秧歌配之于大鼓、銅鑼等,民眾的參與度高,隊伍龐大,表演起來舞者的步調一致,快慢有序,節奏感強,男女老少皆宜。在城隍爺出巡儀式中,群眾通過這種舞蹈形式廣泛參與進來,襯托了節日的歡慶、熱鬧。城隍爺出巡儀式中,人們通過參與各種民間藝術的展演,傳承了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優秀傳統文化在民俗活動的發展和流變中,不斷被人們賦予新的內涵,傳達了人們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城隍爺出巡活動為民間藝術表演活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得民間戲曲、雜技、絕活得以傳承,保留了大量的民間藝術。戲曲說唱、戰鼓、腰鼓、秧歌、旱船、跑驢、高蹺、舞龍舞獅等民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二)民俗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邯鄲地方城隍爺的信仰在歷史的流變過程中逐漸成為流行在邯鄲地區的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加強民俗文化外宣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民俗文化外宣與經濟發展之間密切相關,強勢經濟會促使文化走出去,吸引異域文化群體關注該地區文化,促使文化影響力提升;反之,文化的傳播又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9]邯鄲當地根據地區發展的特點積極宣傳,吸引了人們慕名前來,招商引資和各種機構的建立,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壯大關乎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民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注人一種新的活力,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10]城隍爺出巡活動期間,也逐漸在邯鄲市區、縣區、鄉鎮形成了民間的物資交流活動點,通過物資交流和互動,人們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了。邯鄲地方政府在發展民俗的過程中,積極地規劃實施方案,合理安排活動組織人員、安保人員,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城隍信仰上,積極引導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城隍爺出巡活動作為邯鄲地方的一個古老民俗活動,承載著燕趙大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城隍爺出巡儀式中蘊含著人們對天地的自然崇拜意識,蘊含著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道德觀、思想觀,也曾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過作用。城隍信仰不僅是一種宗教民俗,更是一種社會民俗,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幾乎是與社會的世俗化同步進行的。由于傳統社會日益非宗教化,宗教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不再具有至高的統轄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傳統宗教仍想為信仰者提供人生及世界的價值和意義,那它們就不能繼續像過去那樣一味強調超自然的神圣存在及來世彼岸的學說,而必須更多地關注并參與世俗社會各項事業,以圖對世俗社會的發展和導向維持并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力。”[11]隨著越來越多的民間活動融入進來,城隍爺出巡活動也逐漸與時代接軌,呈現出多元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王秋桂,李豐懋.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M].臺北:學生書店,1989.

[2]范軍.城隍信仰的形成與流變[J].華僑大學學報,2007,(4).

[3]鄭土有,王賢森.中國城隍信仰[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

[4]李崎.民間城隍信仰分析——兼論《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城隍故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

[5]顏景旺.傳統再創造:正定城隍廟“送寒衣”儀式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2016,(8).

[6]常領山,趙平海.魅力永年,和諧永年,活力永年[N].河北經濟日報,2010-05-14(1).

[7]何星亮.土地神及其崇拜[J].社會科學戰線,1992,(4).

[8]任建東.宗教信仰與道德自覺[J].中國宗教,2007,(8).

[9]吳書婷,黃風琳,楊秀波.民俗文化外宣與經濟發展[J].市場研究,2016,(4).

[10]王鐘銳.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12).

[11]呂大吉.宗教學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王倩倩 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