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影響

時間:2022-04-08 03:09:00

導語:論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影響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外資銀行在我國市場的現狀,分析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競爭優勢和遇到的問題以及外資銀行向中資銀行提出的挑戰和中資銀行業面臨的機遇。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主要是商品市場的開放。與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水平相比較,中國民族金融業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較大。金融市場開放的時間短,范圍較窄,而且外資金融機構是無形的,國際資金的調動、金融資產的轉移、日常金融服務的提供都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況下進行。從外資銀行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短期資金的融通和國際結算等服務,獲得的管理經驗并不多。

上世紀80年代初,外資銀行進入臺灣,雖然受每年只能開一家分行的限制,但是它們一邊建設分支行,一邊開展并購擴展市場份額,取得長足發展。以花旗銀行為例,到90年代末,成為臺灣最賺錢的銀行,在2003年以前,是臺灣發卡量最大的銀行。

1979年,第一家外資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經批準設立北京代表處。1982年,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金融營業性機構的試點,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被批準在深圳設立分行。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取消了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允許在上海、深圳、天津、大連4個城市設立外資金融機構并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2004年深圳成功引進美國新橋投資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外資第一大股東的中資銀行。2005年12月1日,銀監會宣布對外資銀行開放本地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至2006年末,22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資銀行在中國25個城市設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個國家和地區的186家外資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了242家代表處。在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內,外資銀行主要經營指標的增速快于中資銀行。在我國經濟金融發達地區的銀行業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中國外匯市場上最積極、最活躍的參與者。

在經歷了WTO規則對銀行業五年的保護期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只有外資法人銀行,才可以不受限制,在中國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但如果是外資銀行分行,則在人民幣業務方面對普通居民還設有其吸收的人民幣定期存款不少于100萬元的門檻。2007年3月20日,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和花旗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批準在中國從事全面外匯和人民幣業務,29日他們獲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法人銀行營業執照,已于4月2日開業。9月2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外資銀行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星展銀行、渣打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瑞穗實業銀行、華一銀行、恒生銀行、廈門國際銀行9家在華外資銀行法人機構成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正式成員。這表明外資銀行從此可以享受和中資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目前已有16家外資銀行獲得銀監會批準,將其國內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銀行并開展相關業務。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業競爭中的優劣分析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競爭優勢

1.外資銀行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這是參與我國市場競爭的根本保證。

2.外資銀行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和完善的服務方式。外資銀行對各種服務做得較好,十分人性化,而中資銀行的服務就相對滯后,軟件和硬件都有待提高。

3.外資銀行具有靈活的經營機制。中資銀行是告訴你能做什么,其他都不能做;而外資銀行則是告訴你不能做什么,其他的可以自由發揮。

4.外資銀行在高端個人客戶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明顯。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的幾年間,除了外籍客戶群之外,積累了一部分高端客戶群,通過開設支行和各種理財中心進軍個人高端客戶市場,為富裕客戶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投資理財服務。為了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2006年12月11日之后,高端客戶很可能向外資銀行分流,他們愿意支付相對高昂的費用來換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5.外資銀行產品品種多。國外幾乎每個貸款人都能選擇到有針對性的個貸產品,而且外資銀行在為客戶定制貸款品種時,將按揭貸款與理財等服務結合起來,而國內銀行這些業務卻很少。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遇到的問題

1.中國的利率非市場化。在國外,銀行可以通過市場化的利率對不同客戶區別對待,特別是可以對優質客戶提供更大的優惠空間;而目前在國內并沒有實現利率市場化,各家銀行的利率水平相差無幾。如果與中資銀行采取相同的利率政策,勢必讓外資銀行失去一大競爭武器,抹殺了外資銀行的部分優勢。

2.網點布局滯后。零售業務網點是其形成規模的重點,目前外資銀行僅在國內大型發達城市設有分行或辦事處,網點布局在短期內無法達到中資銀行的狀態。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外資銀行正加速其在中國的業務網點布局,表現出了強烈的搶占市場意識。而中資銀行機構網點、自助設備眾多,高效便捷。

3.中資銀行原有業務關系深厚。中資銀行本土經營歷史悠久,地緣優勢明顯,客戶群體廣泛,民眾基礎雄厚。房貸業務特別是按揭業務需要很豐富的業緣關系,在與開發商、二手房中介機構的合作關系上,初來乍到的外資銀行無疑有著天然的劣勢,雖然有一些高端項目已經請外資銀行介入,但從覆蓋面上也是遠遠不夠的。4.中資銀行與政府關系密切。中資銀行有政府信譽作后盾,可信度高,且長期為國內提供服務,具有品牌優勢和競爭優勢。外資銀行多是股份制銀行,沒有國家財政作為堅強后盾。已經習慣于把中資銀行與政府掛鉤的中國百姓,總覺得還是中資銀行可靠。風險性也是中國百姓選擇金融產品的重要原因。

5.服務費用高。外資銀行原有的客戶大多是外籍客戶和中國部分高端客戶。伴隨著高品質服務產品的就是高額的服務費用,相對于中資銀行的低費用,外資銀行讓不少中國消費者望而卻步。

6.國內法規的制約。根據《條例》的要求,法人外資銀行初次獲得人民幣業務許可仍需要滿足“開業三年,連續兩年盈利”的條件,外資銀行真正全面大規模進入人民幣業務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

⒎中資銀行綜合能力的提高。股改上市后,中資銀行積極探索,加強向外資銀行學習綜合經營的經驗,資本資產的規模和質量、內部治理機制健全完善、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競爭實力壯大。

三、外資銀行向中資銀行帶來的挑戰

《條例》正式實施后,法人外資銀行可以與中資銀行一樣全面從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分行也可在許可范圍內從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將憑借其綜合競爭優勢,給中資銀行帶來巨大的沖擊:

(一)金融人才的挑戰。外資銀行首先引進的是金融人才。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都是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大型銀行,他們為了在中國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一方面會把國外優秀金融人才引入到中國;另一方面會采取掠取中資銀行人才的措施,以高薪、出國培訓及優越的環境來吸引中資銀行高素質人才加盟,使原本就稀缺的中資銀行優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外資銀行要想真正進入我國市場,其自身必須本土化,除了部分高級管理人員外,絕大多數員工都應該來自國內,中資銀行中的人民幣業務人才將成為其“獵取”的重要目標。主要的對象:有業務經驗、客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銀行業務骨干;銀行外派的歸國人員;受良好教育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學成歸國的中國留學生。

(二)市場份額的挑戰。外資銀行不但在外匯存貸款業務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也將在人民幣存貸款業務的市場競爭中極大地擠占中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大幅降低向中資銀行的貸款以解決人民幣資金來源的依賴程度,使中資銀行人民幣存貸款業務受到極大沖擊。資本市場、貨幣市場、資金市場、外匯市場、電子商貿市場、沿海市場是外資銀行力爭占領的市場。他們無需擁有龐大的員工隊伍和廣布的網絡系統,就可以爭取較大的市場份額。

(三)客戶的挑戰。外資銀行利用其綜合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客戶資源爭奪戰,從而分流中資銀行的資金來源。外資銀行爭取的客戶主要有:1.公司客戶:重要行業的大企業、跨國公司、有規模的民營企業;2.機構客戶: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基金等;3.個人客戶:我國10%的人占有約66%的儲蓄額,所以外資銀行開拓業務時,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爭取發達地區的重點客戶。2007年3月28日,中國銀行設在京、滬的私人銀行專屬網點正式對外營業,標志著中資銀行首次涉足私人銀行業務,是銀行業全面開放后,中行競爭高端客戶戰略的一部分。與外資銀行一樣,100萬美元是客戶走進私人銀行專區的金融資產“門檻”。

(四)競爭手段的挑戰。在與中資銀行處于同一起跑線后,外資銀行強大的金融創新能力、豐富實用的理財產品、發達的科技網絡、高超的風險掌控水平、成熟的服務管理規范等多項具有優勢的競爭手段給中資銀行帶來極大的挑戰。

(五)經營方式的挑戰。中資銀行是分業經營,外資銀行是混業經營。外資銀行將憑借其多年的業務經驗根據實際需要開展混業經營,對分業經營的中資銀行產生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六)中間業務的挑戰。國際發達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歷史時間長、成熟經驗多,中間業務收入占到營業收入的40%以上。外資銀行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不僅與中資銀行搶奪零售業務,而且會向批發業務以及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進軍。中資銀行雖然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起就加大了發展中間業務力度,但與外資銀行相比,無論是在理念還是在實際運作中差距都很大。

四、中資銀行業面臨的機遇

外資銀行的進入,在對中資銀行利潤份額造成沖擊的同時,也給中資銀行提升服務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契機。首先,要提高對競爭本身與市場規律的認識,只有了解市場與競爭對手才能制定應對策略,不斷創新,適應國際化市場發展的新形勢;其次,要沖出亞洲、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化競爭的中資銀行,必先鞏固本土,在零距離競爭中,學習外資銀行的先進經驗和先進理念,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務層次,真正做到管理服務與國際接軌;再次,加速商業銀行內部改革、建立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股改提速;最后,中資銀行充分利用已有的技術、人力、客戶資源,通過開發外匯理財業務潛力,拓展新的盈利空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