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銀行業改革兩難

時間:2022-04-08 11:24:00

導語:論中國銀行業改革兩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中國銀行業改革兩難

銀行改革的兩難與外資引入

銀行業的技術特點形成了經營風險大、道德風險大和危害風險大等三大風險,也決定了銀行業的發展對外部制度環境的高度依賴性。就中國的銀行業而言,無論是從銀行內部而言,還是銀行業的外部環境,都面臨著許多問題,這就導致了銀行業改革進程中遇到了兩個兩難:效益與風險的兩難和快與慢的兩難。

1、對內開放中效益與風險的兩難

銀行業對內(如民營銀行)開放,因道德風險問題和制度的不完善,銀行業整體風險非但沒有減小,反而加大。但如果銀行業不開放,則不能形成競爭的市場,無法促進國有銀行的改造,提高效益,從而形成了第一個兩難。

從目前看,國有銀行具有低效益和低風險的兩低特征。由于國有銀行為國家所有,其行為不是商業化模式,很容易受到行政干預,形成了大量不良貸款。同時,又由于有國家做靠山、軟預算約束,導致國有銀行的自我改造動力弱和低效益。

相比之下,民營銀行具有高效益和高風險的兩高特征。民營銀行的產權明晰,采用商業化經營模式,其效益相對于國有銀行要高。但同時,民營銀行的風險也大。民營銀行的盈利動機十分強烈,普遍存在著道德風險大、社會信用低、不良外部效應難以控制等問題。民營銀行對外部制度環境的要求最高,因而對銀行業的改革不能先制度而行。

其實,即使制度環境完善,銀行產權明晰,當銀行只具有有限負債能力、存在道德風險及信息不對稱時,經濟激勵理論中的委托-人模型表明,人們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可能只是次優,而不是最優。因而,銀行業不開放所形成的低效益與開放后可能造成的整體風險構成了銀行業改革的第一個兩難:效益與整體風險的矛盾。

2、快與慢(銀行業改革的緊迫性與制度建設的長期性)的兩難

銀行業改革要求緊迫,需要快。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銀行業改革拖的時間越長,改革成本越高。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例,今后四家銀行每年將新增1萬多億元貸款,每年需增加500到800億元的資本金和準備金。這意味著銀行業改革每推遲一年將增加500到800億改革成本,況且還要產生新的不良貸款。另一方面,根據WTO的有關協議,自2006年起,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所有地域限制和允許外資銀行對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等。這兩個方面都說明中國的銀行業改革要快。但是銀行業的改革是無法脫離現有制度環境的,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完成制度轉型。因此,銀行業改革的迫切性與其制度環境建設的長期性構成了銀行業改革的第二個兩難:快與慢的矛盾。

在明確了中國銀行業改革中效益與風險、快與慢這兩個兩難之后,我們便不難得出結論:我們希望尋找一種銀行,它有著良好的盈利動機,堅持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通過這種銀行的進入,強化中國銀行業的競爭,降低風險,從而走出銀行業改革的困境,推動銀行業的改革進程。我們認為外資銀行是當前條件下中國銀行業改革最需要的那一類銀行,通過參股、合資及獨資,可以推動競爭、降低風險和促進銀行業的改革進程。中國銀行業向外資開放是克服兩個兩難的一個有效手段。

銀行業改革與對外開放

關于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我們提出如下三個步驟。

(1)創造條件,盡快、全面對外資銀行開放,首先積極鼓勵外資參股、合資,進而按WTO協定向獨資的外資銀行開放,形成銀行業競爭;(2)在競爭的環境中改造國有銀行;同時建立內資民營銀行試點,(3)待制度成熟后全面開放內資民營與銀行外資銀行。

這個整體思路包括兩個目標:一個是短期目標:要減小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對國有銀行的沖擊,同時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提高銀行業的整體經營效益;另一個是長遠目標:就是最終建立現代銀行制度使得整個銀行業達到產權明晰,商業化經營的目的。

在實現短期目標時,主要是執行銀行業整體改革第一步驟,也就是主要對外資開放。在對外資開放的這一步驟中,應采取參股、合資和外資獨資三種形式。在這三種外資開放的形式中,開放的順序非常重要。為了避免國有銀行突然面臨過大壓力,短期內無法適應,我們建議將利用外資的形式排在稍后,而出讓產權及合資經營的辦法可先行。

我們這一大力引進外資銀行、加快推動銀行業改革的戰略性建議有四個有利之處:(1)有利于解決當前銀行改革所面臨的效益與風險和改革緊迫性和完善制度環境長期性的兩個兩難選擇:既提高國有銀行的經營效益,同時又防范和避免金融危機,從而推動和加快銀行業改革的進程;(2)有利于銀行體系平穩轉型,減少2006年外資全面開放對中國銀行業的沖擊;(3)有利于形成競爭的市場,優化國有銀行的資產資金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和改善銀行治理結構,引入金融產品創新,引進現代金融管理人才,為國有銀行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4)有利于建立完善現代銀行制度,最終實現整個銀行業的產權明晰,商業化經營的目的,從而最終有利于國民經濟長期和穩定的發展。

我們提出這樣的設想,是從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兩難出發,從中國銀行業整體改革的高度,來看待銀行業利用外資的意義。

首先,我們知道WTO協議的開放順序并非是針對改善中國銀行業整體水平的改革策略,僅僅是一種時間限定;而現在最迫切要研究實施的是,在尊重WTO協議開放順序的前提下,盡快拿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和時間表,確定改革的思路與步驟,應主動利用外資,將利用外資看成推動中國銀行業改革的積極因素,進一部擴大外資銀行持股中資銀行比例、在國有商業銀行中引進外方管理層和行為規范等。

其次,在形式上,我們不是簡單地將外資和中國銀行業看成對立和競爭的關系,而是主張多種形式利用外資,目的是利用外資,提高和充實自己,避免和防范金融風險,更加有效地應對2006年外資的進入和隨之而來的激烈競爭,最終形成健康發展的中國銀行業。

對此,可以用國際上一些國家銀行業改革的經驗來驗證我們的銀行改革理論。在世界上91個國家和地區中,有30%的國家和地區外資占銀行總資產的比重,在一半左右至100%.其中包括高收入國家:新西蘭,盧森堡,新加坡;中等收入國家:土耳其,阿根廷;轉型國家:匈牙利等。這說明銀行業向外資開放,對整個經濟并不是壞事。而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所感到的前所未有的壓力,正是改革的動力,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銀行業向外資開放,對本國銀行業并不可怕,可以共同發展。對中國而言,開放后很多行業會得到蓬勃發展,國際競爭力得到大幅增強。同時,外資提供的競爭和培訓,也為中國銀行掌握先進的管理方法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和機會。

而國際上發展民營銀行的經驗也證明了:制度不健全,即先行大力開放民營銀行,風險確實很大。在改革過程中,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國有銀行比民營銀行在控制不良外部效應方面,有它的優勢。中國在急于解決銀行效益問題時,不要忘記風險問題。

銀行業引進外資要注意的問題

以利用外資作為改革的一個戰略,我們認為是一個可行的突破口,但它不是萬應良藥,弄得不好,也會帶來風險和弊端。在美國的近期若干金融丑聞中,美國的一些大銀行也參與其中,在這些丑聞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過不管怎樣,在制度嚴謹的情況下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要比制度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要小得多,不在一個層次上,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不能因為外資銀行也有一定的道德風險,就作為反對引進外資,反對銀行改革的理由。而應在對外資銀行引進和對銀行業改革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項公司治理規章制度,建立信用記錄、監管機制及金融安全和風險管理法規與體制。

總之,為了提高國有銀行的效率,減少改革的風險,實現整個銀行業的產權明晰,商業化經營的目的,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管理制度,從而最終有利于國民經濟長期和穩定的發展,我們需要做到五個務必堅持:(1)務必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引進外資的基本國策;(2)務必堅持平穩的銀行改革;(3)務必堅持改善商業化經營的現代化公司治理結構,積極引進和培養現代金融管理人才;(4)務必堅持建立有效監管體系的改革方向;(5)務必堅持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銀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