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雙過剩銀行業風險對策

時間:2022-04-08 08:08:00

導語:論雙過剩銀行業風險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雙過剩銀行業風險對策

摘要:產能過剩和流動性過剩是近年來宏觀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矛盾,二者具有內在的聯系。本文從銀行監管角度闡述產能和流動性“雙過剩”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帶來的壓力,為防止產能和流動性“雙過剩”帶來銀行系統性風險,提出針對性的監管建議。

關鍵詞:產能過剩;流動性過剩;銀行監管

通過IS-LM模型,新古典經濟學有機地將商品市場的供求平衡和貨幣市場的供求平衡歸結為全社會經濟均衡發展的基本條件。各國經濟發展多次印證了這個事實。然而,新古典經濟學信奉的商品和貨幣市場“雙平衡”在我國遇到了產能過剩和銀行流動性“雙過剩”難題。在當前我國銀行業體制改革和全面對外開放的關鍵時期,產能和流動性“雙過剩”的出現無疑加大了銀行增加盈利和管理風險的壓力,同時也給銀行監管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一、當前我國產能和流動性“雙過剩”狀況

(一)我國產能和流動性過剩局勢分析

1.產能過剩狀況分析。

產能過剩是個相對概念,是指一定階段社會生產能力所能提供的產品總量與總需求量相比出現過剩。根據經濟周期理論,經濟發展可以簡化為高峰——衰退——蕭條——復蘇的周期循環,產能過剩是經濟處于高峰回落階段時的經濟現象。一定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必然,但如果政府部門不能及時預警和調控,那么,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旦出現并擴大,經濟運行將出現劇烈波動。

始于2003年的貸款高速增長迅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產能。當產能擴張超出了社會再生產的潛在需求時,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不可避免。截至2005年末,我國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已達4.7億噸,大于需求1.2億噸;電解鋁行業產能高達1030萬噸,其中260萬噸生產能力閑置。汽車行業產能過剩200萬輛;煤炭行業產能已達23億噸,過剩5000萬噸;電力行業新增火電裝機7000萬千瓦,違規在建的電站規模超過8000萬千瓦,無序發展潛伏著巨大風險;紡織行業的產能比市場容量過剩一倍以上,尤其是棉花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過剩高達3倍;電信行業光纖利用率僅約10%,90%的產能過剩,造成上千億元的資產被閑置浪費。

相關行業產能過剩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而且還影響到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受產能過剩集中釋放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影響,我國2005年前三季度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擴大5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0.1%,增幅同比下滑近20個百分點;虧損企業的虧損額增長了57.6%,增幅同比擴大50.4個百分點。新增虧損企業主要集中在石化、電子、機械、電力、冶金這五大行業,占整個規模以上工業新增虧損額的80%。

2.流動性過剩狀況分析。

商業銀行流動性是指銀行為資產的增加以及在債務到期時履約的能力。一方面,為滿足客戶的取款和融資需求,銀行至少應保留一定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如果持有過多的流動性,商業銀行將承擔較大的成本壓力,同時也不利于儲蓄向投資轉化,從而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10月末報告指出,全國金融機構存貸差達到近9萬億元,是2000年的3.7倍,存量貸存比降至68%,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為我國目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

(二)產能和流動性過剩的制度經濟根源

產能、流動性“雙過剩”深刻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首先,產能過剩來自產業結構調整的滯后性。發展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包括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始于2002年的新一輪經濟增長,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經濟總量。但與之相對應的是,產業結構并未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實現升級。長期低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是導致產能過剩的一個主要原因。2003年至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3年維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后果如今逐漸通過相關產業的產能過剩顯現出來了。在此過程中,國家雖然針對過度投資問題,采取了控制土地、信貸,嚴格市場準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地方利益驅動、行業結構調整的掣肘,一些行業在持續調控下仍然出現過剩局面。

其次,銀行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能力不足是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為商業銀行帶來大量的存款。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貸款業務開展卻不能與存款業務保持相應的增長速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造成各類銀行目標客戶重疊。在堅持以傳統業務為主的經營理念下,商業銀行面對優質客戶數量有限,信貸業務開展乏力。另一方面,在中國銀監會貫徹實施風險為本的監管理念前提下,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增強,責任追究逐漸加大。為此,銀行信貸人員貸款業務開展較為保守,市場開發動力不夠。存貸差的增大使銀行流動性出現過剩。與流動性過剩相對應的是,部分市場前景較好、處于上升期的中小企業卻得不到資金支持,進一步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

第三,產能過剩與流動性過剩具有內在聯系。在整個社會融資結構嚴重依賴銀行的格局沒有明顯改變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的大起大落通過固定資產投資將產能過剩與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有機聯系起來。流動性過剩彰顯商業銀行目標客戶群體的有限性。一旦相關產業或項目出現盈利局面使其符合商業銀行“優質”標準,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商業銀行加大對客戶或項目的爭奪力度。在市場前景良好和融資便利的情況下,銀行客戶也愿意加大投資力度。由于缺乏政府指導和控制,固定資產過度投資很快演變為產能過剩。接著,產能過剩招致的國家宏觀調控壓縮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使流動性過剩局面進一步加劇,銀行不得不尋找下一個“熱點”行業或項目,一旦出現機會,新一輪的過度投資又將出現。在國家產業結構性矛盾和以銀行為主渠道的社會融資體系改善之前,產能與流動性“雙過剩”總能相繼出現。

二、“雙過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作為社會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媒介,在承擔成本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只有將更多的流動性轉化為貸款才可能盈利。作為我國企業融資的主渠道,商業銀行盈利受制于企業經營狀況。宏觀經營運行中出現的產能、流動性“雙過剩”,一方面使商業銀行正常盈利的經濟基礎受到破壞,另一方面,持有過多流動性限制了商業銀行的盈利前景。綜合起來,“雙過剩”加大了商業銀行增加盈利和防范風險的壓力,不利于商業銀行和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產能過剩使企業違約風險加大

由于銀行貸款的期權本質,發放貸款后,銀行承擔的風險和獲得的收益是非對稱的。將貸款投資到項目上盈利后,企業獲得扣除銀行利息后的項目利潤,而銀行只能獲得事先約定好的利息。一旦項目失敗,企業違約,銀行將面臨本金和預期利息損失的結果。所以,在銀企關系中,銀行自始至終處于被動地位。一般情況下,產能過剩會造成相關行業利潤下降和企業虧損。2005年我國水泥全行業利潤只有35億元,比2004年減少68億元,5148家成規模水泥生產企業有43.5%虧損。2005年前10個月,鋼鐵行業利潤增幅11.2%,同比回落52.2%。汽車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6.7%,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86.2%,2006年一季度,我國電解鋁行業的實際虧損面高達近80%。產能過剩導致的企業虧損極有可能誘發企業違約,加大銀行管理信貸風險的壓力。

同時,產能過剩招致的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如壓縮過剩產能與產業結構調整,有可能將行業風險“轉嫁”至商業銀行,使商業銀行不得不為產能過剩埋單。

)產能過剩使銀行面臨信貸轉向

面對緊隨產能過剩之后的宏觀調控,各商業銀行正在積極采取措施,規避過剩行業信貸風險和貸款集中風險。事實上,對于已屬調控范圍之列的行業,各商業銀行正在逐漸退出,并且原則上采取“不再進入”的政策。產能過剩迫使商業銀行不得不進行信貸轉向以調整信貸結構。以往3年,11個產能過剩行業都曾是盈利大戶,吸引了較多的銀行信貸資金。當從這些過剩行業退出或壓縮貸款規模后,商業銀行必須為資金尋找新的出路。但目前國內銀行業市場同質化嚴重,對優質客戶的爭奪非常激烈,如何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信貸轉向是商業銀行面臨的直接挑戰。

(三)流動性過剩使銀行市場風險更加突出

2005年12月,我國全部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金率達到4.17%,有2萬億元資金轉存中央銀行,反映出商業銀行過多的流動性資金找不到合適的運用渠道。流動性過剩迫使商業銀行將過高的流動性投向貨幣市場,結果導致貨幣市場利率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掛。到2005年底,三年期國債即期收益率跌至2.23%,三個月期限央行票據發行利率跌至1.8%,兩年期金融債利率跌至2.09%。截至目前,凈利息收入仍是國內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過剩的流動性使商業銀行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小的贏利空間。隨著貨幣市場短期利率的走低,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還會進一步加大。

(四)流動性過剩容易引發操作風險

流動性過剩導致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更加激烈。隨著對風險管理要求的日益嚴格,商業銀行對業務規模和質量的要求使工作人員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為完成工作任務,銀行業務人員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可能采取以降低貸款條件等違規行為發放貸款,從而使信貸操作風險加大。除此之外,難以完成規定的業績任務導致收入減少還會誘發業務人員鋌而走險從內部作案,使銀行發生操作性風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銀行監管部門應該采取的監管措施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無論產能過剩還是流動性過剩,本質上都是結構性過剩,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潛在的結構性矛盾。作為我國企業融資主渠道的商業銀行,目前正處于制度變革時期,自身的流動性過剩矛盾亟待解決,而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又迫使商業銀行必須適應宏觀調控進行信貸轉向,同時還要面臨匯率和利率市場化的挑戰,這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平衡能力、定價能力、盈利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戰。為防范銀行業系統風險、維護金融秩序穩定,銀行業監管部門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監督和引導商業銀行積極應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統籌安排,共同解決難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一)加強宏觀引導

首先,銀行監管部門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銀行業監管工作,認真領會和貫徹中央產業規劃和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協調發展。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加強與宏觀經濟部門、重點行業、大型企業集團、各商業銀行、地方政府的聯系和溝通,加強信息交流,努力提高監管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最后,要努力提高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區別不同類型的銀行情況,督促銀行業機構科學管理,合理控制貸款投放規模和節奏。

(二)構建合理的風險監管體系

為防范銀行系統風險,鞏固改革開放成果,銀行監管部門尤其要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監管。剛剛投入使用的銀監會“1104工程”非現場監管報表體系嚴格貫徹風險為本的監管理念,對商業銀行的各項風險進行了全面反映。所以,監管部門應全面發揮“1104工程”非現場監管報表的監測、預警功能,針對不同的銀行的風險態勢,實施不同的監管要求,抑制流動性過剩帶來的行業盲目擴張,降低產能過剩信貸風險,切實保障商業銀行的經營與行業、經濟呈現良性互動的局面。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按月進行監測分析,加強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提示。根據各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抵補率、不良貸款率及其分類準確的偏差狀況,按照審慎經營的原則,進行分類監控各行的信貸新增情況,確保把全年貸款增長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三)促進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

銀行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風險分析、預警和提示,通過審慎“窗口”指導,圍繞結構調整目標和宏觀調控的要求,積極引導商業銀行調整優化銀行信貸結構。一是繼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小企業金融服務。從政策層面真正落實到商業銀行的經營層面,密切跟蹤各行在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進行調研和總結,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小企業融資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二是鼓勵商業銀行開展資產業務的創新,開發以拉動消費為重點的信貸產品業務,促進消費信貸業務健康發展,支持擴大消費需求。三是大力開展中間業務,改善資產負債結構,為社會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四)引導商業銀行加快產品和技術創新

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最有效方法是擴寬資金運用渠道問題。為此,從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角度出發,銀行監管部門應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快金融產品和技術創新,積極拓展資金應用渠道,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的產品與技術創新,開拓完善個人消費信貸、企業貸款等優質信貸市場,同時利用國家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有利商機,培育新的中間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產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