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風險基礎防治對策
時間:2022-12-26 11:14:00
導語:商行風險基礎防治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其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分類,將各種分散的風險聯系起來,充分認識各種風險的特質,以便對各種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提出一種新的風險分類框架:按引發風險的直接原因,將商業銀行風險分為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客體風險。在這種框架之下,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對風險進行管理。
關鍵詞:風險分類;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客體風險;風險管理
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商業銀行需要對其面臨風險的來源、性質、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認識。其中,對各種風險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可以將零散的各種風險聯系起來,認識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種恰當的分類可以充分認識風險的特質,以便對各種風險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同對風險的認識一樣,風險的分類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風險分類標準的不斷更新,這種更新是由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對風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決定的。有別于傳統的風險分類,本文提出一種新的風險分類框架,并在這個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一、一種新的風險分類框架
商業銀行風險的成因一方面來自所處的客觀經濟環境,另一方面來自于商業銀行的主觀因素以及與銀行發生業務關系的企業和公眾的客觀因素。因此,按照引發銀行風險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銀行風險劃分為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和客體風險。
(一)環境風險
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客觀經濟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具體包括國家經濟金融政策風險、經濟體制風險、貨幣風險、行政干預風險、金融法律法規風險、利率風險、國際收支風險、社會信用環境風險和銀行間競爭風險等。
(二)主體風險
主體風險是指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自身在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它主要包括資本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
(三)客體風險
商業銀行的客體風險是指由于公眾對銀行的信心以及與商業銀行有直接業務聯系的企業、部門或個人由于自身的風險而給銀行帶來的不可避免的風險。它主要包括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借款企業的經營效益、借款企業所處行業風險、借款人保證風險、借款企業資本狀況風險和借款企業所處行業的景氣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風險分類框架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
新的風險分類為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的風險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使我們能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現狀。
(一)環境風險管理現狀
1.宏觀經濟環境。宏觀經濟環境不斷反映著經濟周期的特定發展階段,不斷影響各種企業的經營環境。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有著下面的特點: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國際經濟的影響,在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過程中,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開始影響本國經濟,中國經濟將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周期的影響,包括國際金融市場。加入WTO五年過渡期很快就要過去,國際金融機構將大舉進入我國市場,金融風險的產生條件、形成機理和表現特征將更加復雜,有可能由內生轉變為一種內外互動條件下的高成長性風險。
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產權制度、企業經營體制都在發生著深刻變革,企業生命周期、發展前景中不確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場調節功能還不充分,經濟發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較突出,國民經濟結構的不科學、不合理,部分行業發展不規范、不健康,投資的快速增長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并行發展。從2003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鋼鐵、水泥、鋁業、房地產行業的明顯過熱,其中銀行貸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投資過熱常常伴隨著信貸過熱,而一旦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大量的信貸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資產。
在信用環境方面,由于我國產權制度改革和建設起步不久,市場信譽機制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法制環境還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社會上坑蒙拐騙、失信賴賬的現象時有發生,金融詐騙、借款人逃債現象屢有發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對稱,商業銀行很難審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實信用水平,這往往導致了商業銀行缺乏以自主風險分析為基礎的“從眾”行為:從政府項目貸款、上市公司融資、房地產金融到支持民營經濟,乃至居民消費貸款,都體現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終由于屢屢發生的借款人逃廢債務問題,使得銀行迅速膨脹起來的資產轉化為不良資產。
2.金融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所處的金融市場可以說是最直接影響銀行的環境,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可以有效化解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追趕型經濟”的特點,其目標是經濟高速、穩定增長和產業結構高級化,背景是市場機制不健全和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選擇銀行主導型而不是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制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之后卻隱含著金融市場的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在我國,首先,金融市場發展嚴重不均衡,間接融資比例過高,融資結構過于單一;直接融資的發展速度一直較慢,與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始終不相稱。其中,股權融資曾在2000年時達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個融資總額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而在間接融資中的銀行貸款卻一直在大規模高速擴張。影響金融穩定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整個社會融資結構過分依賴銀行。2001、2002、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貸款的比重分別為75.9%、80.2%和81%,2004年超過90%,遠高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間接融資只占40%以下的比率。這種融資結構使得企業融資嚴重依賴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而原本可以通過直接融資領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風險卻過度向商業銀行集中。
其次,我國的金融市場缺乏獨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使得社會信用環境沒有得到制度上的凈化,信用風險向商業銀行過度積累及風險管理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商業銀行自身對風險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來控制全社會90%以上的信用風險,對銀行來說應是勉為其難的。隨著經濟發展轉軌過程的加快,商業銀行所面臨信用風險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也不斷加大。
(二)主體風險管理現狀
主體風險來自于商業銀行自身組織結構缺陷、運營機制的不科學、管理的失誤乃至企業文化存在的問題。操作風險就是典型的由于內部管理失誤造成的主體風險。自從1994年銀行商業化以來,一直到現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建立健全一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化解由于自身問題所造成的風險。
與國外著名的商業銀行相比,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內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國內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和主動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內部控制措施零散、間斷,監督檢查環節不到位,缺乏對內部控制持續改進的驅動力等。內部控制環節薄弱是引發主體風險的重要原因。
(三)客體風險管理現狀
客體風險是由于商業銀行的業務對象自身原因所引發的風險。對于這種風險,商業銀行應該有一套有效的甄別機制來判斷其信用狀況,借此來控制風險。
在我國,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評級體系,對于企業或個人的風險只能由商業銀行自己來進行控制。一直以來,銀行重視貸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貸款運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還是傳統的財務報表報送分析、現場調查等,側重于定性的分析,與國外風險管理相比,風險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沒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決策系統,在風險識別、度量等方面還很不精確。
三、新的風險分類框架下對商業銀行風險進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是商業銀行管理各種風險的一個基礎平臺。從監管的角度看,當今國際銀行業監管的發展趨勢是采用以風險為本的監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從監測銀行的具體業務活動轉向督促銀行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確保銀行按照審慎原則開展業務,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風險。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所謂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整個機構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風險的通盤管理。這種管理要求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各種其他風險以及包含這些風險的各種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對各類風險依據統一的標準進行測量并加總,且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這種方法不僅是銀行業務多元化后銀行機構本身產生的一種需求,也是當今國際監管機構對各大機構提出的一種要求。在新的監管措施得到落實后,這類新的風險管理方法會更廣泛地得到應用。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普遍缺乏預警機制,所以必須將風險預警體系的建設提到各商業銀行完善其風險管理體系的計劃表中,使風險管理形成一個集風險的事先預防、事中控制與事后補救的完整、全面的體系。
其次,必須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內控機制的建立健全會有效防范由于銀行內部控制的疏漏而導致的風險。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和嚴格的業務程序,形成制度對人的約束,減少工作中不良的人為因素的影響。
再次,必須在銀行內部形成一種正確的風險文化。當風險被視為商業銀行經營的最大忌諱時,往往忽略風險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只有在主動追逐風險機遇過程中完成風險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導風險演化。隨著現代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越來越復雜,隨著參與金融市場的主體不斷增多而形成競爭,對商業銀行風險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風險文化對商業銀行來說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類并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分類,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客體風險也有著內在的某種聯系。比如環境風險中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體風險的發生,主體風險中經營管理水平、內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環境和客體風險。所以,風險管理中必須注意各種風險的關聯問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風險分類框架下對商業銀行風險進行管理的對策
(一)對環境風險管理的對策
商業銀行對環境風險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經濟環境的狀態、發展趨勢,充分估計國際和本國經濟金融環境變化對本行相關業務的影響程度。對環境風險主要依靠專家來對其一做出評價面對轉軌期不均衡的經濟運行態勢,銀行特別要注意對國民經濟總體形勢的把握,充分估計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加強對環境風險的分析,理性對待市場環境和經濟形勢。要防止盲目跟風,被經濟形勢所左右,從而使自身陷入流動性、違約和價格波動的多重風險之中。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承擔經濟增長的資金供應的同時,也承擔了很多社會經濟增長波動的風險。考察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可以發現,如此龐大的銀行不良資產并不是均衡分布,最為密集的時期就是經濟大起大落時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這使得商業銀行承擔了整個經濟波動的風險。2003年以來,在新一輪的經濟快速發展、甚至出現部分行業過熱中,銀行貸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國家實行了宏觀調控,貸款總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一直保持著明顯的增幅。中長期貸款相當一部分是用在基礎設施項目上,必然會在銀行系統增加不穩定因素。
(二)對主體風險管理的對策
要有效防范主體風險,首先,是要有一個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風險,可以形成一種有效的權利制衡機制,防止濫用職權、人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體風險。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同時還要求產權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關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強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內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基礎。內部控制并非是專門針對防范主體風險,但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強調了工作的系統性、透明性,對防范由于銀行內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員不負責所引起的風險有著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實現以制度來規范工作、約束員工,降低主體風險的發生幾率。
第三,要積極探索防范操作風險的方法,加強對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關人員的約束。(1)銀行必須更新程序使用手冊,也就是說銀行必須審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記錄文件;(2)對每一項流程,指出所有有潛在失效可能的流程節點并提出可以適用的機制;(3)每當事件發生,其性質及相關的損失影響都應妥為記錄;(4)銀行必須進行監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況發生。
(三)對客體風險管理的對策
對客體風險的管理向來是我國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的重心。客體風險中,信用風險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風險防范及轉移機制,不能通過外部的評級機構和征信機構對企業和消費者的信用狀況進行評價。所以,加強內部評級及消費者信用分析系統的建設在目前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運用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手段實施信用風險管理無疑還缺乏足夠的前提條件,存在著運用模型進行計量時數據庫的瓶頸制約。評定信用風險,需要大量的各類企業的數據資料。但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業的財務資料無從搜集,已公開的一些大企業的財務數據存在著失真現象。在計量模型的具體運用方面,又面臨著技術專家匱乏的問題。
有鑒于此,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目前應以傳統方法為主。首先,要通過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組織架構,界定風險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其他職能部門之問的分工合作關系,為科學、規范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風險提供制度上和機構上的保證。其次,在貸款審核階段,將貸款對象的情況充分利用定性與定量分析工具進行分析,尤其加強對借款企業法人的考察;在對貸款進行分類管理的基礎上,運用有關模型度量信用風險,分析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控制不良貸款率。第三,根據自身情況特別是有關數據庫建設的進展及時采用現代化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實現信用風險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不斷更新要加快有關數據庫建設的步伐,同時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有關計量模型的研究和開發。第四,加強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人員的培訓,適應信用風險管理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不斷提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水平。
- 上一篇:競聘副教導演講材料
- 下一篇:中職教育統計學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