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職業性外照射計量探討

時間:2022-09-30 09:29:11

導語:醫療機構職業性外照射計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機構職業性外照射計量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商丘市部分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職業性照射個人劑量以及與臨床工作量的關系。方法選取2019年商丘市部分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采用熱釋光法監測外照射個人劑量,對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并采用Pearson系數法分析個人劑量與臨床工作量的相關性。結果共調查773名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個人年有效劑量<1mSv/年共694名(占89.78%),1~<5mSv/年72名(占9.31%),5~<15mSv/年6名(占0.78%),≥15mSv/年1名(占0.13%);79名個人年有效劑量≥1mSv工作人員中,從事放射診斷45名,放射治療3名,介入放射學31名;個人年有效劑量≥5mSv工作人員,放射診斷4名,介入放射學3名;不同工種人均年有效劑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放射學最高為0.78mSv/年;不同工種人均年臨床工作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放射診斷人員年臨床工作量和人均年臨床工作量均最高,分別為7842片次/年和16.61片次/年;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與臨床工作量呈正相關(r=0.98,P<0.05),不同工種兩者關系均呈正相關(P值均<0.05)。結論商丘市部分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保持較低水平,但外照射個人劑量與臨床工作量相關,工作中應加強防護。

關鍵詞:醫療機構;放射學;外照射劑量;臨床工作量

隨著放射醫學的快速發展,放射診療設備在檢查、診斷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長期處于輻射環境中,對個人身體健康健康產生不利影響[1]。研究表明,電離輻射可損傷皮膚、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造血系統等,且外照射劑量越高,對機體傷害性越大[2-3]。監測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是保障其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助于評價其受照水平,為工作場所防護效果提供評價依據[4-5]。現選取2019年商丘市部分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以及與臨床工作量的關系,為制定保障其健康和安全措施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9年商丘市部分醫療機構從事診斷放射學、放射治療、介入放射學3種類型工作人員,從中隨機抽取773人。納入標準:均為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監測頻次均達到4個周期;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監測周期不全者;工作時間不足1年者;不配合完成調查者。

1.2儀器與方法

儀器采用RGD-3B型熱釋光儀(北京防化院)、FJ-411型熱釋光退火爐(北京核儀器廠)。參照GBZ128—2016《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采用熱釋光法監測。均于左胸部佩戴個人劑量計,穿戴鉛圍裙(如介入放射工作人員)需佩戴2個劑量計,分別佩戴于鉛圍裙內腰部和外頸部進行監測,每個單位非放射環境處放置1個隨行本底作為對照;完成4個周期不間斷監測為有效監測,每個周期監測3個月。根據GBZ128—2016計算有效劑量E外接觸=0.500HW+0.025HN(HW和HN分別表示鉛圍裙內腰部和外頸部測得劑量);根據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進行評價,個人年有效劑量≥20mSv判定為超標。放射學工作人員臨床工作量按照拍攝片次計算。

1.3質量控制

熱釋光測量系統經劑量科學研究院檢測合格;探測元件玻璃管劑量探測器均由同一廠家生產,且均為同一批次產品,并經過統一篩選。監測結束后由疾控中心統一收回檢測結果;對監測異常數據進行調查,確保準確性;對監測人員進行統一培訓,按照規定完成監測工作。1.4統計分析采用Excel2010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22.0軟件統計分析。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x±s)描述,多組間對比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每2組間對比采用SNK-q檢驗,計量資料之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相對數描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773名醫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個人年有效劑量<1mSv/年共694名(占89.78%),1~<5mSv/年有72名(占9.31%),5~<15mSv/年有6名(占0.78%),15~<20mSv/年有1名(占0.13%),無人≥20mSv/年。

2.2不同工種受照射劑量

個人年有效劑量≥1mSv的79名工作人員中,放射診斷45名,放射治療3名,介入放射學31名;年有效劑量頻數分布中≥5mSv的工作人員,放射診斷4名,介入放射學3名;不同工種放射學工作人員人均年有效劑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87.351,P<0.01),介入放射學最高為0.78mSv/年,其次為放射診斷工作人員,為0.66mSv/年。見表1.

2.3不同工種臨床工作量

不同工種人均年臨床工作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98.364,P<0.01);放射診斷人員年臨床工作量和人均年臨床工作量均最高,分別為7842片次/年和16.61片次/年,其次為放射治療工作人員,分別為1749片次/年和10.66片次/年。見表2。

2.4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與臨床工作量的相關性

放射學工作人員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及其與臨床工作量呈正相關(r=0.98,P<0.05),不同工種兩者均呈正相關(放射診斷、放射治療、介入放射學r值分別為0.86、0.80、0.90,P值均<0.05)。

3討論

調查顯示,商丘市放射學工作人員個人年有效劑量<1mSv/年的占89.78%,且均不超過20mSv/年;人均年有效劑量為0.66mSv/年,低于國家規定標準(20mSv/年)[6],表明本市醫療機構多數放射學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保持較低水平,工作場所相對安全。介入放射學工作人員人均年有效劑量高于其他放射學工作人員,原因可能為該崗位診療曝光時間長,工作人員臨床操作時,個人及設備的防護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馮海濤等[7]報道,天津市診療機構放射學工作人員中介入放射學人均年有效劑量高于診斷、放療工作人員,與本結果一致。介入放射學中有1人年有效劑量超過15mSv/年,經調查,該員工為某醫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參與絕大多數介入手術主刀,受外照射影響較大。介入放射學工作人員臨床操作時完全暴露在X射線照射下,無法進行隔離室操作以及遠距離操作[8]。介入放射學工作人員應提高操作熟練性,縮短操作時間,同時工作場所配備完善的防護用品,降低受照射劑量[9]。目前,臨床從事放射工作人員比例逐步增高,應進一步加強技能和輻射防護培訓,將輻射劑量降到最低。不同研究關于工種年有效劑量劑量的報道差異較大,可能與各單位工作人員工作時間、操作水平以及安全技能水平差異有關[10]。本資料顯示,放射診斷人員年臨床工作量和人均年臨床工作量均最高,且不同工種放射學工作人員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及其與臨床工作量均呈正相關。因此,各單位針對放射學工作人員應嚴格制定工作制度,適當增加放射學醫師,減輕工作人員工作量[11-12]。同時要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進行放射檢查和診治。

作者:石友堂 單位:商丘市衛生計生監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