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周圍皮神經應用解剖學研究

時間:2022-05-24 11:02:05

導語:踝關節周圍皮神經應用解剖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踝關節周圍皮神經應用解剖學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的走行位置、毗鄰關系,為臨床踝關節周圍皮神經阻滯麻醉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采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用尸體標本15例,觀察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的位置及毗鄰關系,測量神經壓扁徑,在內外踝尖連線上測量神經至內外踝尖或跟腱邊緣的距離。結果隱神經在內外踝最高點的連線上,位于大隱靜脈外側,壓扁徑(0.342±0.14)cm,距內踝尖(1.857±0.17)cm,距外踝尖(6.838±0.32)cm;腓淺神經在內外踝最高點的連線上,壓扁徑(0.264±0.13)cm,距內踝尖(5.334±0.33)cm,距外踝尖(4.424±0.46)cm;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位于外踝溝處、小隱靜脈外側,壓扁徑(0.250±0.12)cm,距跟腱邊緣(2.745±0.21)cm,距外踝尖(2.660±0.16)cm。結論依據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至內外踝尖或跟腱邊緣的距離、壓扁徑、毗鄰結構關系,可提高皮神經阻滯麻醉的精準度,減少對其他組織的損傷,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

[關鍵詞]踝關節;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應用解剖

足背外傷為手足外科常見的損傷。分布于足背皮膚淺筋膜的神經有隱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和腓深神經,其中隱神經、腓淺神經和腓腸神經位于踝關節周圍表淺位置,屬于皮神經,支配足背絕大部分區域感覺[1-2];腓深神經位于踝關節周圍較深位置,與足背感覺相關,但支配范圍最小,僅支配第1、2足趾相對緣皮膚[3]。對于創口較大或多發性創口的足背外傷,手術中若采取創口周圍皮下浸潤麻醉,可能存在麻醉藥物用量較大的問題,甚至可能造成麻醉藥物的中毒反應;若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則需考慮患者的一般狀態,如生命體征是否平穩、既往病史、患者配合程度等,且存在浪費醫療資源、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等問題。當前B超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應用較多[4-5],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也可能存在費用較高、B超醫生針刺操作不熟練、外科醫生B超操作困難等問題。本研究對尸體標本踝關節周圍支配足背絕大部分區域感覺的隱神經、腓淺神經和腓腸神經進行精細解剖,測量相關數據,旨在為臨床手足外科醫生提供較為精確的局部皮神經阻滯麻醉的依據。

1材料與方法

使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用尸體下肢標本,一共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右下肢7例,左下肢8例;平均年齡65~75歲。以內外踝最高點連線作環形切口,以內外踝連線前方中點及后方中點作縱行切口,將皮膚向小腿及足部游離,精細解剖,減少不必要的結構損傷。觀察踝關節周圍皮神經,即隱神經、腓淺神經及腓腸神經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的毗鄰關系,測量神經的壓扁徑(考慮經福爾馬林固定后,神經形態及結構特性發生改變,測量神經壓扁后的直徑即為壓扁徑),觀察皮神經的體表投影,測量神經距離內外踝尖或跟腱邊緣的距離(點對點的距離),留取高清照片,記錄相關數據。

2結果

2.1隱神經在踝關節水平、內外踝連線上,隱神經位置表淺,靠內側,位于皮下淺筋膜內,與大隱靜脈伴行,走行過程中緊貼大隱靜脈外側,跨過踝關節后進入足背,最終分布于足背內側緣。在內外踝連線上,未見隱神經分支存在。隱神經壓扁徑為(0.342±0.14)cm,距內踝尖的距離為(1.857±0.17)cm,距外踝尖的距離為(6.838±0.32)cm,見圖1。2.2腓淺神經腓淺神經為腓總神經的分支,位于小腿中上2/3段,走行在腓骨長短肌之間,在小腿中下1/3段淺出。在踝關節周圍,腓淺神經靠外側走行,位于皮下,分為內側、外側兩支進入足背。在內外踝連線上,腓淺神經壓扁徑為(0.264±0.13)cm,主干距內踝尖的距離為(5.334±0.33)cm,距外踝尖的距離為(4.424±0.46)cm,見圖2。2.3腓腸神經在踝關節周圍,腓腸神經走行在踝關節后外側、外踝后內側的外踝溝內,走行過程中與小隱靜脈伴行,位于小隱靜脈深面,分支分布于足跟及足背外側。在內外踝連線上,腓腸神經壓扁徑為(0.250±0.12)cm,距跟腱邊緣的距離為(2.745±0.21)cm,距外踝尖的距離為(2.660±0.16)cm,見圖3。于小隱靜脈深面,分支分布于足跟及足背外側。在內外踝連線上,腓腸神經壓扁徑為(0.250±0.12)cm,距跟腱邊緣的距離為(2.745±0.21)cm,距外踝尖的距離為(2.660±0.16)cm,見圖3。

作者:王洪賓 李鳳娟 劉帥 張海東 張春菊 孫豐剛 頓愛社 單位: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院 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口腔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