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膽囊結石病的治療對策
時間:2022-03-16 04:02:00
導語:探索膽囊結石病的治療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膽囊結石早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和2000年前的長沙露漢女尸體內就已被發現,截至目前依然是世界范圍內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1],其發病率在西方國家為10%~20%[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B超等醫療檢查的廣泛應用,我國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亦逐年上升,由2%~7%[3]達到目前的8%~10%[4]。據統計,目前在膽石癥病人中80%以上為膽囊結石,而有癥狀的膽囊結石病人就占50%[6]。伴隨發病率的日趨上升,膽囊結石已成為嚴重困擾人類健康的疾病.因此探討其治療方法有重要意義。現就其治療方法綜述如下。
關鍵詞:膽囊結石病;治療方法;綜述文
一、手術療法
當今占主導地位的治療手段仍是手術切除膽囊。特別是實施人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功以來,以其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普及、推廣與提高,使膽囊切除手術也呈上升趨勢。
1.1膽囊切除的“緣由”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traditionalopencholecystectomy,OC)
1882年德國一代名醫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膽囊切除手術,同時也提出切膽取石的理論,但在當時沒有內鏡技術的落后的情況下,老式膽囊造瘺取石術后結石極易“復發”,Langenbuch最終提出了“膽囊切除不僅因為膽囊內含有結石,而且還因為膽囊能生長結石,故只能行膽囊切除方能根治。”此即為著名的“溫床學說”,人們將此作為“金標準(goldstandard)”。因此,100多年來對于膽囊結石病的治療,膽囊切除為首選。
切膽的另一個理由是所謂的“病灶論”,即凡有結石的膽囊多伴有慢性膽囊炎,即使取出結石,膽囊炎癥仍然存在,故為了不能留下病灶,膽囊勢必要切除。
在“金標準”與“病灶論”的影響下,膽囊切除術的觀念和思想被廣大外科醫生所接受并影響至今。
1.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987年法國婦科醫生Mouret成功地首次應用腹腔鏡摘除膽囊,隨后由Dubois于1988年5月開始正式應用于臨床治療并公開發表。1990年法國DuboiS首次報道了3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行此類手術,而且是例數最多的。
1991年2月我國云南曲靖地區二院率先引進此項新技術,迄今LC術在全國各大醫院普遍開展,因其具有創傷小,痛苦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成為近年膽囊疾患治療的主要術式,稱為治療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的新的“金標準”。
1.3新式保膽取石術
多年來,諸多學者在保留膽囊除去結石的手術方法和療效方面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但以往保留膽囊的各種術式,由于術后復發率高,如由kellett等最早報道的膽囊造瘺取石,術后總復發率34.6%;經皮膽囊切開取石術后10年的膽石復發率為41.46%;體外震波碎石術后10年的膽石復發率為54%,因此通常認為保留膽囊的各種取石、碎石術不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但在膽囊切除術開展的同時,伴隨人們對膽囊生理功能和膽囊切除對人體不良影響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年輕患者對保留膽囊這一人體器官的強烈要求,又促使“保膽取石術”再度提出。倡導保膽學者提出保膽的理由。
1.4對“溫床學說”的質疑
從全世界范圍看,70%~80%的膽囊結石為膽固醇結石。因此對膽固醇結石成因的研究早已成為膽道外科的熱點。冉瑞圖教授強調:成石性膽汁來自肝臟,膽汁中的主要成分膽固醇、膽色素、膽汁酸、膽鹽、脂肪酸等都不是由膽囊決定的,這些成分的改變與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及肝臟本身的功能有很大關系。李子禹等認為,“成石性膽液”的形成主要與肝臟的成分代謝調節失衡有關。即:肝細胞攝取、合成、分泌膽固醇增多,酯化作用下降;肝臟膽汁酸合成抑制;膽液中磷脂含量及成分的改變。何鐵漢等也認為膽固醇結石形成之前就存在脂類代謝紊亂,使分泌到膽汁中載脂蛋白AⅠ濃度減少,成核時間縮短,促進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可見,膽囊并不是形成結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否定了“溫床學說”認為的“膽囊能生長結石”的理論,因此切除膽囊治療膽囊結石病日漸不合理。
1.5揭開“膽囊造瘺術后結石復發率過高的秘密”
二十年來,由于現代高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加之其他醫學領域的進步,促進了內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內鏡可以直視膽道內部情況,對膽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探討保膽取石術后膽石真實復發率,我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張寶善教授的保膽協作組自九十年代初經過17年臨床研究和探索,設計和開展了稱為“新式內鏡微創保膽取石手術”課題的研究,共報告了2000多例保膽取石病人(含膽囊息肉)3~5年后的復發率降至2~4~6%,10年后的復發率2~4~7%,16年后的最高復發率為11%。無嚴重合并癥,無死亡率。從而揭開了“膽囊造瘺術后結石復發率過高的秘密”:老式膽囊造瘺取石術是盲人取石。當時的條件術者不能直視膽囊內部真實情況;加之,取石過程中盲目使用鉗子夾,刮匙刮,難免將結石夾碎,遺漏碎屑;而其判斷結石是否取凈的標準,不能用直視而是用手觸摸決定結石的有無,不當的方法導致了術后結石的遺留;待到細碎結石慢慢長大,即誤認為結石“復發”,實為醫生“術中遺漏”和“殘留”所致,張寶善教授認為這才是膽囊造瘺取石術術后極易復發的“關鍵”所在。而目前開展的“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是用纖維膽道鏡進人膽囊內進行檢查和治療,纖維膽道鏡既可隨意彎曲,又可照明觀察,可以直視膽囊內部,哪里有結石就可以到達哪里取石,做到完全、徹底取凈結石,治療結果真正可靠,此為"新式內鏡微創保膽取石手術"的優勢所在:先進的設備為保留膽囊奠定了基礎。
1.6關于“病灶論”
切膽的另一個理由是膽囊結石病人的膽囊多伴有慢性炎癥,取出結石后炎癥仍然存在.保膽學者則認為:炎癥產生因結石刺激引起,去除結石后炎癥自會消失,因任何炎癥都是可逆的,因此認為對膽囊不能一切了之。
1.7“保膽”依據
1.7.1膽囊重要性
膽囊是人體中的一個器官,其功能包括:①儲存膽汁:肝臟分泌的膽汁可暫時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時,再由膽囊排出,同時又起到緩沖膽道壓力的作用;②濃縮膽汁:肝臟分泌的膽汁由膽囊粘膜吸收后,留下膽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膽囊膽汁,膽囊膽汁比肝膽汁濃縮30倍,在進食高脂肪食物時,就排入腸道幫助消化;③分泌粘液:膽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毫升,可以保護膽道粘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④排空:進食后,膽囊收縮,將膽囊內的膽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的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并排出體外;⑤近年發現,膽囊還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和復雜的化學功能。黃志強院士強調:膽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體的功能,因而是具有保護性抗體的重要器官,這對于膽道系統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義。
1.7.2切膽不良反應
鑒于膽囊的重要功能,因此切除膽囊后出現的遠期副作用,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及造成一定的精神心里負擔:(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保膽學者認為[15]膽囊切除后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的原因是:膽囊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膽汁功能。膽囊切除后,肝膽汁由肝內排出無處可存,只能持續不斷地排人腸道;待到急需大量膽汁時,已無膽汁幫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瀉。(2)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液的胃反流,胃液食管的反流對于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腸液反(duodenogasiricreflux,DGR)和胃液反流近年報道很多,已證實產生DGR的原因是膽囊切除術后膽汁儲備功能的喪失引起,即:膽囊切除后,膽汁持續不斷排入十二指腸,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機會。(3)膽囊切除術對結腸癌發病率的影響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患結腸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膽囊切除的病史,有學者指出: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較未行膽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Vernick等認為,膽囊切除術后膽汁的質和量的改變是大腸癌變的主要原因。膽囊切除術后更多的膽汁循環影響了細菌的降解,由此產生膽鹽池中的次級膽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故易發生結腸癌變。由于近端結腸內的次級膽酸的濃度較高且右半結腸對次級膽酸的吸收大于左半結腸,故膽囊切除術后癌變好發于右半結腸。(4)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也稱膽囊切除后遺癥、再發性膽道綜合征,系膽囊切除術后所出現的與膽道系統病變(膽道功能障礙、膽道上行感染、殘余結石、復發結石、膽道狹窄等)有關的臨床綜合征(上腹隱痛、惡心、飽脹、泛酸、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便次增多、厭油膩、發熱黃疸等),一般認為25%-30%的患者可出現一過性癥狀,很快消失,約2%-8%患者則因癥狀持續而需要治療。此癥狀的出現是由于膽囊切除術后膽管壓力增高及免疫功能紊亂所致,臨床治療也甚感困難。(5)膽囊切除術后導致膽管損傷的問題在膽囊切除的手術過程中,由于Calot三角局部組織粘連的影響,膽囊切除術所帶來的合并癥在所難免,其中膽管損傷發生率有0.13%~2.3%,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醫源性膽管損傷,據報道[19]其中92%發生于膽囊切除術中。另外腹腔鏡膽囊切除醫源性膽管損傷的發生率為開放膽囊切除的2~3倍[17],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腹腔鏡開展的早期.此外腹腔鏡膽囊切除致膽管損傷時,有12%~47%的可能存在血管損傷[18],會導致部分膽管上皮細胞萎縮、糜爛,嚴重者可以遍及整個管周,引起膽管狹窄。在美國,每年約50萬例要做膽囊切除,而我國人口在美國之上,每年將有成千上萬例膽管損傷發生;而膽管損傷的并發癥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課題,特別是還有一定的死亡率,因此保膽學者認為:與內鏡保膽取石相比,內鏡保膽取石是在膽囊腔內施行手術,根本不可能傷及膽囊周圍器官;此點必是膽囊切除的很大缺陷[19]。(6)膽囊切除術后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過程中,發現:在未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結石多由膽囊排出而來,稱為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而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其結石的性質多為膽色素結石,即稱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分析原發結石形成的原因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學說就是“流體力學”原理。即:在膽囊切除以后,膽囊對于膽管內的流體壓力失去了緩沖的作用,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引起了膽總管代償性擴張,從而又使膽總管內的膽流速度變慢,并發生旋渦或渦流,此即形成膽石。
基于膽囊的重要功能及切膽后造成的副作用,裘法祖院士在2007年也提出“重視膽囊的功能,發揮膽囊的作用,保護膽囊的存在”,促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展了保膽研究。但采取保留膽囊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早在19世紀就有人試用,1867年JohnBobbs首先為一位膽囊積液患者做了膽囊造瘺而并沒有切除膽囊的手術,使患者痊愈。在他的啟示下,學者開始對膽囊結石患者實行膽囊造瘺取石.因術后結石復發率太高,大約在80%~90%,目前僅用于危急病例無法行膽囊切除而病情不允許繼續非手術治療者。治療膽囊結石病除手術治療外,還有非手術治療,下面就以往采取非手術保膽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總結如下。
二、非手術療法
2.1口服溶石藥物治療
19世紀后期,MauriceSchiff(1873年)在腸肝循環基礎上提出了口服膽汁酸溶解膽固醇結石的方法.1957年,Jognston和Nakayama等給患者服用膽酸(CA)以改變膽汁代謝而產生溶石效果,結果發現膽汁中的膽汁酸和磷脂確有增加,但膽固醇分泌也相應增加,因而并不能達到去飽和的作用.1971年,美國的Thistle和Schoenfield經實驗證實了鵝脫氧膽酸(CDCA)有去膽固醇飽和作用,但廣泛深入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CDCA對肝臟有一定毒性作用.以后又發現CDCA異構體熊去氧膽酸(UDCA)不僅有較強溶石作用,而且無毒副作用。因此,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與臨床探索,口服溶石研究熱點由CDCA轉向UDCA。
2.2灌注溶石
在膽囊結石主要以膽固醇結石為主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篩選性研究,灌注劑由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到1985年Thistle等提出的一種既安全又十分有效的膽固醇溶劑-甲基叔丁醚(MTBE),并成功應用于臨床。上海瑞金醫院于1986年開始對MTBE體外及動物體內的試驗,1989年底應用于臨床。國內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如何減低MTBE的毒性和尋找溶解膽石中非膽固醇成分的溶劑或復方制劑,雖尚未完全解決問題,但有一定成績。
2.3體外沖擊波碎石
體外沖擊波碎石(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ESWL)是利用液電、壓電或磁電效應產生沖擊波,經介質傳導和聚焦,進入人體后粉碎體內結石的一種新技術。最早由Brendel等在1983年報道。我國上海瑞金醫院、南京鐵道醫學院附院等單位也進行了體外沖擊波碎石聯合甲基叔丁醚溶石的實驗研究。國內外實驗研究的資料都證實,體外沖擊波能有效地粉碎膽結石,其碎片能更快地被甲基叔丁醚所溶解。不過也有文獻報道:排石、溶石以及碎石治療由于副作用太大,費時長,療效不定而不能廣泛采用。
綜上所述,目前治療膽囊結石的手術方式主要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新式保膽手術,而新式保膽術滿足了患者保留人體器官的愿望,手術并發癥相對較少,術后病人無心理障礙,是依靠先進的內鏡技術治療疾病的一種新的理念,符合生物-社會-心理的現代醫學模式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學宗旨,但是,如何降低結石復發率,復發與哪些因素有關,保膽術后膽囊功能是否恢復是當前有待解決的問題。
摘要:膽囊結石早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和2000年前的長沙露漢女尸體內就已被發現,截至目前依然是世界范圍內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1],其發病率在西方國家為10%~20%[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B超等醫療檢查的廣泛應用,我國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亦逐年上升,由2%~7%[3]達到目前的8%~10%[4]。據統計,目前在膽石癥病人中80%以上為膽囊結石,而有癥狀的膽囊結石病人就占50%[6]。伴隨發病率的日趨上升,膽囊結石已成為嚴重困擾人類健康的疾病.因此探討其治療方法有重要意義。現就其治療方法綜述如下。
關鍵詞:膽囊結石病;治療方法;綜述文
一、手術療法
當今占主導地位的治療手段仍是手術切除膽囊。特別是實施人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功以來,以其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普及、推廣與提高,使膽囊切除手術也呈上升趨勢。
1.1膽囊切除的“緣由”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traditionalopencholecystectomy,OC)
1882年德國一代名醫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膽囊切除手術,同時也提出切膽取石的理論,但在當時沒有內鏡技術的落后的情況下,老式膽囊造瘺取石術后結石極易“復發”,Langenbuch最終提出了“膽囊切除不僅因為膽囊內含有結石,而且還因為膽囊能生長結石,故只能行膽囊切除方能根治。”此即為著名的“溫床學說”,人們將此作為“金標準(goldstandard)”。因此,100多年來對于膽囊結石病的治療,膽囊切除為首選。
切膽的另一個理由是所謂的“病灶論”,即凡有結石的膽囊多伴有慢性膽囊炎,即使取出結石,膽囊炎癥仍然存在,故為了不能留下病灶,膽囊勢必要切除。
在“金標準”與“病灶論”的影響下,膽囊切除術的觀念和思想被廣大外科醫生所接受并影響至今。
1.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987年法國婦科醫生Mouret成功地首次應用腹腔鏡摘除膽囊,隨后由Dubois于1988年5月開始正式應用于臨床治療并公開發表。1990年法國DuboiS首次報道了3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行此類手術,而且是例數最多的。
1991年2月我國云南曲靖地區二院率先引進此項新技術,迄今LC術在全國各大醫院普遍開展,因其具有創傷小,痛苦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成為近年膽囊疾患治療的主要術式,稱為治療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的新的“金標準”。
1.3新式保膽取石術
多年來,諸多學者在保留膽囊除去結石的手術方法和療效方面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但以往保留膽囊的各種術式,由于術后復發率高,如由kellett等最早報道的膽囊造瘺取石,術后總復發率34.6%;經皮膽囊切開取石術后10年的膽石復發率為41.46%;體外震波碎石術后10年的膽石復發率為54%,因此通常認為保留膽囊的各種取石、碎石術不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但在膽囊切除術開展的同時,伴隨人們對膽囊生理功能和膽囊切除對人體不良影響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年輕患者對保留膽囊這一人體器官的強烈要求,又促使“保膽取石術”再度提出。倡導保膽學者提出保膽的理由。
1.4對“溫床學說”的質疑
從全世界范圍看,70%~80%的膽囊結石為膽固醇結石。因此對膽固醇結石成因的研究早已成為膽道外科的熱點。冉瑞圖教授強調:成石性膽汁來自肝臟,膽汁中的主要成分膽固醇、膽色素、膽汁酸、膽鹽、脂肪酸等都不是由膽囊決定的,這些成分的改變與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及肝臟本身的功能有很大關系。李子禹等認為,“成石性膽液”的形成主要與肝臟的成分代謝調節失衡有關。即:肝細胞攝取、合成、分泌膽固醇增多,酯化作用下降;肝臟膽汁酸合成抑制;膽液中磷脂含量及成分的改變。何鐵漢等也認為膽固醇結石形成之前就存在脂類代謝紊亂,使分泌到膽汁中載脂蛋白AⅠ濃度減少,成核時間縮短,促進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可見,膽囊并不是形成結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否定了“溫床學說”認為的“膽囊能生長結石”的理論,因此切除膽囊治療膽囊結石病日漸不合理。
1.5揭開“膽囊造瘺術后結石復發率過高的秘密”
二十年來,由于現代高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加之其他醫學領域的進步,促進了內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內鏡可以直視膽道內部情況,對膽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探討保膽取石術后膽石真實復發率,我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張寶善教授的保膽協作組自九十年代初經過17年臨床研究和探索,設計和開展了稱為“新式內鏡微創保膽取石手術”課題的研究,共報告了2000多例保膽取石病人(含膽囊息肉)3~5年后的復發率降至2~4~6%,10年后的復發率2~4~7%,16年后的最高復發率為11%。無嚴重合并癥,無死亡率。從而揭開了“膽囊造瘺術后結石復發率過高的秘密”:老式膽囊造瘺取石術是盲人取石。當時的條件術者不能直視膽囊內部真實情況;加之,取石過程中盲目使用鉗子夾,刮匙刮,難免將結石夾碎,遺漏碎屑;而其判斷結石是否取凈的標準,不能用直視而是用手觸摸決定結石的有無,不當的方法導致了術后結石的遺留;待到細碎結石慢慢長大,即誤認為結石“復發”,實為醫生“術中遺漏”和“殘留”所致,張寶善教授認為這才是膽囊造瘺取石術術后極易復發的“關鍵”所在。而目前開展的“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是用纖維膽道鏡進人膽囊內進行檢查和治療,纖維膽道鏡既可隨意彎曲,又可照明觀察,可以直視膽囊內部,哪里有結石就可以到達哪里取石,做到完全、徹底取凈結石,治療結果真正可靠,此為"新式內鏡微創保膽取石手術"的優勢所在:先進的設備為保留膽囊奠定了基礎。
1.6關于“病灶論”
切膽的另一個理由是膽囊結石病人的膽囊多伴有慢性炎癥,取出結石后炎癥仍然存在.保膽學者則認為:炎癥產生因結石刺激引起,去除結石后炎癥自會消失,因任何炎癥都是可逆的,因此認為對膽囊不能一切了之。
1.7“保膽”依據
1.7.1膽囊重要性
膽囊是人體中的一個器官,其功能包括:①儲存膽汁:肝臟分泌的膽汁可暫時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時,再由膽囊排出,同時又起到緩沖膽道壓力的作用;②濃縮膽汁:肝臟分泌的膽汁由膽囊粘膜吸收后,留下膽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膽囊膽汁,膽囊膽汁比肝膽汁濃縮30倍,在進食高脂肪食物時,就排入腸道幫助消化;③分泌粘液:膽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毫升,可以保護膽道粘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④排空:進食后,膽囊收縮,將膽囊內的膽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的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并排出體外;⑤近年發現,膽囊還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和復雜的化學功能。黃志強院士強調:膽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體的功能,因而是具有保護性抗體的重要器官,這對于膽道系統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義。
1.7.2切膽不良反應
鑒于膽囊的重要功能,因此切除膽囊后出現的遠期副作用,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及造成一定的精神心里負擔:(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保膽學者認為[15]膽囊切除后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的原因是:膽囊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膽汁功能。膽囊切除后,肝膽汁由肝內排出無處可存,只能持續不斷地排人腸道;待到急需大量膽汁時,已無膽汁幫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瀉。(2)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液的胃反流,胃液食管的反流對于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腸液反(duodenogasiricreflux,DGR)和胃液反流近年報道很多,已證實產生DGR的原因是膽囊切除術后膽汁儲備功能的喪失引起,即:膽囊切除后,膽汁持續不斷排入十二指腸,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機會。(3)膽囊切除術對結腸癌發病率的影響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患結腸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膽囊切除的病史,有學者指出: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較未行膽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Vernick等認為,膽囊切除術后膽汁的質和量的改變是大腸癌變的主要原因。膽囊切除術后更多的膽汁循環影響了細菌的降解,由此產生膽鹽池中的次級膽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故易發生結腸癌變。由于近端結腸內的次級膽酸的濃度較高且右半結腸對次級膽酸的吸收大于左半結腸,故膽囊切除術后癌變好發于右半結腸。(4)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也稱膽囊切除后遺癥、再發性膽道綜合征,系膽囊切除術后所出現的與膽道系統病變(膽道功能障礙、膽道上行感染、殘余結石、復發結石、膽道狹窄等)有關的臨床綜合征(上腹隱痛、惡心、飽脹、泛酸、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便次增多、厭油膩、發熱黃疸等),一般認為25%-30%的患者可出現一過性癥狀,很快消失,約2%-8%患者則因癥狀持續而需要治療。此癥狀的出現是由于膽囊切除術后膽管壓力增高及免疫功能紊亂所致,臨床治療也甚感困難。(5)膽囊切除術后導致膽管損傷的問題在膽囊切除的手術過程中,由于Calot三角局部組織粘連的影響,膽囊切除術所帶來的合并癥在所難免,其中膽管損傷發生率有0.13%~2.3%,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醫源性膽管損傷,據報道[19]其中92%發生于膽囊切除術中。另外腹腔鏡膽囊切除醫源性膽管損傷的發生率為開放膽囊切除的2~3倍[17],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腹腔鏡開展的早期.此外腹腔鏡膽囊切除致膽管損傷時,有12%~47%的可能存在血管損傷[18],會導致部分膽管上皮細胞萎縮、糜爛,嚴重者可以遍及整個管周,引起膽管狹窄。在美國,每年約50萬例要做膽囊切除,而我國人口在美國之上,每年將有成千上萬例膽管損傷發生;而膽管損傷的并發癥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課題,特別是還有一定的死亡率,因此保膽學者認為:與內鏡保膽取石相比,內鏡保膽取石是在膽囊腔內施行手術,根本不可能傷及膽囊周圍器官;此點必是膽囊切除的很大缺陷[19]。(6)膽囊切除術后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過程中,發現:在未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結石多由膽囊排出而來,稱為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而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其結石的性質多為膽色素結石,即稱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分析原發結石形成的原因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學說就是“流體力學”原理。即:在膽囊切除以后,膽囊對于膽管內的流體壓力失去了緩沖的作用,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引起了膽總管代償性擴張,從而又使膽總管內的膽流速度變慢,并發生旋渦或渦流,此即形成膽石。
基于膽囊的重要功能及切膽后造成的副作用,裘法祖院士在2007年也提出“重視膽囊的功能,發揮膽囊的作用,保護膽囊的存在”,促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展了保膽研究。但采取保留膽囊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早在19世紀就有人試用,1867年JohnBobbs首先為一位膽囊積液患者做了膽囊造瘺而并沒有切除膽囊的手術,使患者痊愈。在他的啟示下,學者開始對膽囊結石患者實行膽囊造瘺取石.因術后結石復發率太高,大約在80%~90%,目前僅用于危急病例無法行膽囊切除而病情不允許繼續非手術治療者。治療膽囊結石病除手術治療外,還有非手術治療,下面就以往采取非手術保膽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總結如下。
二、非手術療法
2.1口服溶石藥物治療
19世紀后期,MauriceSchiff(1873年)在腸肝循環基礎上提出了口服膽汁酸溶解膽固醇結石的方法.1957年,Jognston和Nakayama等給患者服用膽酸(CA)以改變膽汁代謝而產生溶石效果,結果發現膽汁中的膽汁酸和磷脂確有增加,但膽固醇分泌也相應增加,因而并不能達到去飽和的作用.1971年,美國的Thistle和Schoenfield經實驗證實了鵝脫氧膽酸(CDCA)有去膽固醇飽和作用,但廣泛深入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CDCA對肝臟有一定毒性作用.以后又發現CDCA異構體熊去氧膽酸(UDCA)不僅有較強溶石作用,而且無毒副作用。因此,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與臨床探索,口服溶石研究熱點由CDCA轉向UDCA。
2.2灌注溶石
在膽囊結石主要以膽固醇結石為主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篩選性研究,灌注劑由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到1985年Thistle等提出的一種既安全又十分有效的膽固醇溶劑-甲基叔丁醚(MTBE),并成功應用于臨床。上海瑞金醫院于1986年開始對MTBE體外及動物體內的試驗,1989年底應用于臨床。國內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如何減低MTBE的毒性和尋找溶解膽石中非膽固醇成分的溶劑或復方制劑,雖尚未完全解決問題,但有一定成績。
2.3體外沖擊波碎石
體外沖擊波碎石(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ESWL)是利用液電、壓電或磁電效應產生沖擊波,經介質傳導和聚焦,進入人體后粉碎體內結石的一種新技術。最早由Brendel等在1983年報道。我國上海瑞金醫院、南京鐵道醫學院附院等單位也進行了體外沖擊波碎石聯合甲基叔丁醚溶石的實驗研究。國內外實驗研究的資料都證實,體外沖擊波能有效地粉碎膽結石,其碎片能更快地被甲基叔丁醚所溶解。不過也有文獻報道:排石、溶石以及碎石治療由于副作用太大,費時長,療效不定而不能廣泛采用。
綜上所述,目前治療膽囊結石的手術方式主要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新式保膽手術,而新式保膽術滿足了患者保留人體器官的愿望,手術并發癥相對較少,術后病人無心理障礙,是依靠先進的內鏡技術治療疾病的一種新的理念,符合生物-社會-心理的現代醫學模式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學宗旨,但是,如何降低結石復發率,復發與哪些因素有關,保膽術后膽囊功能是否恢復是當前有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徐永波.膽囊結石成因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4):491493.
2SakorafasGH,MilingosD,PerosG.Asymptomaticcholelithiasis:ischolecystectomyreallyneeded?Acriticalreappraisal15yearsaftertheintroductionof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DigDisSci,2007,52:13131325.
3王智峰,祝學光,劉玉蘭.膽石癥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325327.
4張宗明.膽道外科疾病的診治現狀與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11):12001204.
5鄒一平,蕭蔭祺.保膽取石術有關問題的探討[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9,15(1):13
6王孝.保膽取石術結合膽管鏡治療膽囊結石的嘗試[J].現代臨床醫學,2005,31(5):313314.
7張志成,楊英祥,劉于紅等.膽囊疾病不同手術方式的研究[J].海軍總醫院學報,2004,17(4):224226.
8林成連.外科治療膽囊結石的現狀與發展[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3,9(3):4547.
9趙普,唐傳軍,黃國增,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中的臨床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1):8586.
10劉衍民,文輝清.目前保留膽囊手術的幾個問題[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0):721723.
11朱義紅.LC治療巨大膽囊結石和充滿型膽囊結石[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6):6667.
12ZouYP,DuJD,LiWM,etal.Gallstonerecurrenceaftersuccessfulpercutaneouscholecystolithotomy:a10yearfollowupof439cases[J].HepatobiliaryPancreatDisInt,2007,6:199203.
13CarrilhoRibeiroL,PintoCorreiaA,VelosaJ,etal.Atenyearprospectivestudyongallbladderstonerecurrenceaftersuccessful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J].ScandGastroenterof,2006,41:338342.
14馬生彪.微創膽囊切除術膽囊切除736例[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5):147,149.
15張寶善.關于膽囊結石治療的爭論—與Langenbuch理論商榷[J].中國醫刊,2007,42(5):24.
16張宗明,徐智,宿硯明.膽道外科新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11):11991204.
17呂文平,黃志強,董家鴻.腹腔鏡膽囊切除與醫源性膽管損傷[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6):463464.
18AlvesA,FargesO,NicoletJ,etal.Incidenceandconsequenceofahepaticarteryinjuryinpatientswithpostcholecystectomybileductstrictures[J].AnnSerg,2003,238:9396.
19張寶善.內鏡微創保膽治療膽囊息肉[J].中國內鏡雜志,2002,8(3):12.
- 上一篇:城市建筑形態的藝術化探索
- 下一篇:城市街道的視覺特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