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中數字媒體技術論文

時間:2022-05-12 04:56:26

導語:傳統手工藝中數字媒體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手工藝中數字媒體技術論文

一、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要適應各類手工藝的不同技藝特點

毫無疑問,在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世代累積而來的精湛工藝技巧,而不同類別的手工藝的技術特點各不相同,展示時的側重點也必然有所區別。因此,如何利用各類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來展示不同工藝種類的技藝特點顯得十分關鍵,苗繡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較為簡單,主要有底布、彩線、針、剪刀、剪紙花樣和繡花繃架等,熟練的繡女甚至不需要任何資料或繡花繃架,僅憑技藝和經驗即可隨手刺繡。但是刺繡的針法則十分豐富多變,有平繡、鎖繡、插繡、結繡、辮繡、挑繡、網繡、錯繡、劈絲繡、梗線繡、打籽繡、點繡、灑繡、貼繡和堆花等幾十種之多,十分講究根據所繡的對象和藝術效果來選擇不同的針法。同時,刺繡的過程極為耗時而缺乏體系感,一副精美的披肩往往需要數月時間才能繡成,而一件做嫁妝的繡花服裝一個婦女需要數年甚至十多年時間才能完成。從展示設計的角度來看,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難在有限的空間內全面展示,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觀眾理解。因此,數字媒體技術在此的應用目的應該是將豐富的信息進行整合、分類展示以供觀眾有選擇性地觀看,并提供給觀眾后續理解的機會。例如在實物、圖片展柜的一旁,可以用視頻投影的方式播放繡女進行刺繡的演示視頻并配以簡潔易懂的解說詞,使觀眾在短時間內對苗繡的工藝形成一個基本概念;同時設置數臺觸屏查詢機,將苗族歷史文化、苗繡針法及紋樣的詳細資料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存儲在多媒體中,讓觀眾任意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網絡虛擬數字展館在這里也可以派上用場,意猶未盡的觀眾回家后還可以在線上詳細了解在實體展館中未能覆蓋到的內容;更為便捷的是利用移動智能終端,觀眾只要下載展館的APP即可獲得全面的展品信息,或者舉起手機掃描展品說明上的二維碼,就可當場獲取展品的信息,而這些下載的信息即使在觀眾離開展館后還保存在手機中,留給觀眾充分的時間進行反復查閱,還可以通過微信等社交平臺分享給更多的人群,進行再次傳播。織錦的工藝特點與苗繡有所不同,其紋樣和花色千變萬化,但基本的制作方式都是在傳統木質腰式斜織機上,用牛骨或竹制的挑花刀對各色絲、棉、麻線采取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方法織成。還要經過紡捻線、染色、倒線、牽線、裝筘、滾線、撿綜、翻篙、撿花、捆桿上機、織布、挑織等12道工序。其工藝原始而復雜,尤其是在腰機上織布的過程,織錦人坐在織機一端,將繃帶綁在腰上拉緊經線,眼看背面,手織正面,十分考驗織布者對花色熟悉和對織機操作的熟練程度。由于織機的操作方式不易于表現,較難讓觀眾理解并形成認知,因此,在展示時需要選擇易于觀眾理解的指導型的信息載體。可以考慮的展示方式是設計出織機的三維虛擬現實展示系統,全方位地展示織造過程,觀眾既可以任意從各個方向全面觀看織造的操作方式,也可拉近鏡頭近距離觀看經線和緯線的相互穿插。另外,在三維虛擬現實系統旁邊還可以同步演示正在織造的畫布逐步成形的紋樣和色彩,使觀眾將織機操作過程和圖案形成過程關聯起來理解,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

二、技術的運用應充分展現傳統手工藝的人文內涵

傳統手工技藝往往承載這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包含了當地人們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審美習慣和文化內涵等諸多信息,手工藝并非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而是與音樂、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間藝術形式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這些都是手工藝品藝術感染力的來源,同樣也是展示的重點內容。以湘西苗繡為例,苗族沒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主要靠口傳文學、詩歌、舞蹈、刺繡、織錦等藝術方式留存下來。苗族服飾刺繡紋樣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傳的紋樣來表現苗族遷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繡中最常見的“彌埋”紋和“浪務”紋,“彌埋”花邊中間是抽象的駿馬奔馳在一條大河中間的形象,兩邊則是層層疊疊的代表高山的紋樣,代表了苗族祖先遷徙時騎馬越過高山,跨過大河的歷史。而“浪務”紋則表現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說苗繡的每一種圖案都有其特點的意義,有些象征了氏族符號,有些代表了圖騰崇拜,有些記載了美好的民間傳說,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因此,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同樣,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也與土家族人的生活與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土家織錦中的陽雀花就講述著關于土家織錦女神西蘭的美麗民間傳說;還有一種專用于小孩搖窩蓋裙上的紋樣“臺臺花”,這種紋樣呈三向圍邊的裝飾樣式,中心圖案是一個抽象的虎頭的二方連續,其來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種保護小孩,驅除白虎侵害的民間巫術活動——“趕白虎”。這些都說明手工藝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極為深層的民俗內涵。在展現手工藝的人文內涵時,為了不影響苗繡和織錦藝術品本體及其技藝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動性、開放性、過渡性的次要空間和虛空間,例如天花、地面、過道、拐角等范圍相對不確定的空間。在較大面積的空間,可以采用投影設備播放與苗繡織錦藝術相關的民俗風情視頻,使觀眾能夠感受到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與文化氣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體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視覺沖擊力就不能太強,不可過度干擾觀眾對主體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處地完成人文內涵和民俗風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較小和隱秘的空間,例如兩個展區相連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處,可以開辟一塊相對安靜的空間,設置若干互動虛擬點播系統,將與展品人文內涵相關的影片、畫面解說,或者民間故事動畫片等內容分類存儲在里面,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所要觀看的內容,并可以采用耳機來播放聲音,使觀眾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擾地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當然設計幾個僅能容納少數觀眾的小演播廳,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總之,對手工藝人文內涵的展示要根據不同空間靈活利用數字媒體手段,做到既不喧賓奪主,又能提供相當的信息量,深化主題,烘托氣氛的效果。

三、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應滿足觀眾的體驗需求

傳統的展示方式認知模式十分單一,信息的傳達方式是一個被動接收的過程,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飽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現代人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追求“娛樂性”和“體驗感”。同時,手工藝是一門依賴人的操作經驗和技術才能實現的藝術,人在技藝中起主導作用,因此,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在傳統手工藝展示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些展覽館會采用邀請觀眾參與到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來進行操作體驗,這樣的做法當然有其積極的意義。然而實際中受到展廳空間、觀眾人數、觀展時間和操作難度的限制,這種方式多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繡和織錦來說,二者都是極為耗時和對技藝熟練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藝,在觀展的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讓多數觀眾進行體驗。這個時候,利用互動多媒體來設計操作體驗模式顯然是更為恰當的方式。織錦的工藝特點主要包含兩個核心部分,一是通過對紋樣的理解來選擇經線和緯線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織機上地實際操作的身體動作。數字媒體技術需要解決的就是讓觀眾對兩個核心技術內容進行操作體驗。因此可以將體驗設計成兩個主要模塊,一是由觀眾在多媒體操作界面上根據指導圖形選擇不同的經線和緯線的顏色,并控制經緯線穿插的順序,用電腦生成由觀眾主動選擇所計算出的圖形效果,這個模塊的功能是讓觀眾理解織錦紋樣的設計原理;二是建立一個傳統織機織造的三維虛擬現實系統,支持觀眾主動操作旋轉及伸縮畫面,以滿足全方位深入觀察織機構造及織造過程的需求,利用動作捕捉設備捕捉觀眾的織造動作,讓觀眾在屏幕上觀察自己的動作實時生成的模擬動畫,并隨著織造動作的重復在屏幕上快速顯示出觀眾先前選擇的色彩經緯線逐步形成的紋樣。這個技術需要精度較高的捕捉系統及動作差異化矯正技術以實現較好的觀眾參入體驗。苗繡的工藝技術強調的是手指的精細動作,要通過數字媒體系統來實現操作體驗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可以考慮用具有娛樂性的體驗方式來增加觀眾觀展的愉悅感。由于苗繡多是裝飾于苗族人民服裝上,而觀眾對傳統苗族服飾往往有較強的興趣,因此可以利用類似虛擬試衣系統的裝置讓觀眾快速體驗穿上苗族服飾的效果。這個系統需要設置一個攝像頭支持實時拍攝觀眾2D全身照或者捕捉實時動態,觀眾可以隨意選擇預存在系統中的不同苗族服飾,選擇完畢后系統通過計算將隨試衣者身形自動適配虛擬服裝的大小。觀眾將方便快速地體驗到換上苗族服飾的新鮮感,并且可以選擇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網絡公眾平臺。顯示屏在沒有觀眾使用時還可以播放與苗繡織錦相關的影片、動畫等內容。這個系統在保護了實體展品不會由于觸摸和試穿受到損壞的同時,又可以讓較多的觀眾人群在較短時間內進行體驗,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四、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要遵循合理、適度的原則

數字媒體展示技術的出現彌補了傳統實物展示中的許多不足之處,能夠將大容量信息以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進行展示。但是,傳統手工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展示應該始終重視對藝術文化知識的傳播,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短暫“眼球效應”來吸引觀眾,應該注重展示內容的可持續發展性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確定數字媒體技術能夠拓展展示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情況下才應該使用。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種新技術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能夠完全取代舊的技術模式,正如計算機的出現并沒有取代紙筆,飛機的出現并沒有替代輪船,技術并沒有高低之分,而是適合于不同的對象和場合。同樣,用傳統展示方式能夠達到展示效果,就沒有必要非得用高新媒體技術來實現,畢竟傳統展示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廉的價格和更便于維護。另外,在使用數字媒體展示技術時尤其要注意適度性。由于觀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對動態對象的視覺加工尤其耗費人的精力。因此,數字媒體展示的設計應該盡量保持清晰、有序,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內容上,并限制恰當的時間長度,避免過度展示導致注意力的疲憊和混亂。

五、結語

傳統手工藝具有極強的時代特性和地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化的進程,傳承和保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依賴其天然的運作方式顯然無法有效地保證它們的傳承發展,因此,展示活動在宣傳和傳播傳統手工技藝的工作中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而數字媒體技術不斷地推陳出新,為展示手段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技術選擇,展示設計業者需要積極地進行研究學習,對多種新技術進行篩選和判斷,選擇出真正適用于傳統手工技藝展示的技術,設計出更有吸引力,更具時代感的展示形式,拓展展示內容,擴大受眾群體,更有效地將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播和發揚光大。

作者:羅丹單位: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